各位同好,《易学原理与大六壬应用》即将付梓,该书主要有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易学以及预测的原理讲解;二、六壬的原理以及应用篇讲解。本书着眼于整个易学体系,对五行八卦,干支时空进行了详细讲解,综合论述了象、数、理、气和形、质、量、神的辩证关系,形象的讲述了大六壬的原理模型和作用机制,相信对于六壬爱好者,本书定能提供另外一个视角,而对于非六壬的易学爱好者,本书也可以起到他山之石的作用。
全书目录如下:
前 言 第一部分 易学原理篇 第一章 天文星象 第二章 地理风水 第三章 阴阳八卦 第四章 河洛象数 第五章 干支时空 第六章 五行制化 第七章 五运六气 第二部分 预测机理篇 第一章 预测机理 第二章 天地交融 第三章 万物生灭 第三部分 六壬原理篇 第一章 大六壬设式原理 第二章 天盘 第三章 地盘 第四章 俯仰 第五章 贵神 第六章 旬空 第七章 正时 第八章 四课 第九章 三传 第十章 神煞 第十一章 附《神煞赋》及《大六壬披神带煞赋》 第十二章 制化 第四部分 实践应用篇 第一章 壬学取象 第二章 实践应用 一、来意占 二、旬空 三、人之运与事之运的辩证关系 四、行年 五、命宫 六、来龙去脉 七、三传 八、成败 九、应期 十、方位 十一、姓氏属相 十二、六壬风水 十三、六壬化解 十四、流年 十五、年运与流月 十六、占此现彼 十七、择日
参考书目: 易经 六壬大全 清 郭御青 大六壬指南 明 陈公献 大六壬断案 宋 邵彦和 大六壬说约 清 张江村 六壬辨疑 清 张官德 六壬琐记 清 程树勋 道家大六壬 王凤麟 管辂神书 无名氏 大六壬思维逻辑 伍建宏 葬书 晋 郭 璞 灵城精义 五代 何 溥 入地眼 宋 道 静 地理五诀 清 赵玉材 梅花易数 宋 邵康节 皇极经世 宋 邵康节 易与数理 张延生 伤寒论讲稿 刘渡舟 开元占经 唐 瞿昙悉达 增删卜易 清 野鹤老人
《易学原理与大六壬应用》前言 茫茫黑夜,亿万星辰闪耀在深邃的太空,每一颗星都充满了神秘,引起人的无限遐想。宇宙从何而来呢?纪录片《了解宇宙如何运行》揭示了宇宙的发展演变过程,也是现阶段对宇宙最科学的认识。 在宇宙形成之初,没有任何物质,是一种虚无的状态;后来宇宙中出现了一些中性原子,越来越多,形成了原始的中性原子气体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星云,这时的宇宙是一种气的状态;宇宙中的气体越来越多,原子间相互碰撞,气体云开始不稳定,星云内部造成塌陷,恒星开始形成,恒星周围的残留物质也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围绕恒星运转的行星,这个时候的宇宙是形变的过程;当恒星形成,引导周围行星稳定的运转,这个恒星星系便独立运行,星系中各个星体各司其职,有序运转,这时的宇宙有了质的变化,形成了具有独立功能的个体星系,但这时还没有完全脱离原来气体星云的控制,星系内部还充斥着气体云,所以这时的宇宙是一种混沌状态;当星系内气体云被完全消化吸收之后,个体星系完全形成,并按照一定规律独立运行,进入了稳定期;但恒星也是有寿命的,当恒星发展到极限的时候,寿命终结,第一种情况是质量小的恒星变成暗淡无光的红矮星;第二种情况是质量中等的恒星先变成红巨星,然后把外层抛射出去变成星云,核心部分由光亮的白矮星慢慢冷却变成暗淡无光的黑矮星;第三种情况是质量大的恒星先变成红超巨星,然后发生超新星爆发,其核心发生大塌缩,一种情况演化成中子星,另一种情况,核心会无限塌陷下去,形成黑洞,把周边所有的物质吸收进去,最终又回到虚无的状态。 由此可见,宇宙的运行过程就是从无到有,从气到形,从形到质,又从有到无的演变过程,早在几千年前,这个过程就被我们的祖先准确的描述了出来,列子曰:昔者,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无形埒,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变者,究也,乃复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也。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故天地含精,万物化生。又有《太素脉秘诀》中讲:太极之前,有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天地之道,不离乎五太。太者,泰也,太易者,清浊未分也;太初者,阴阳之初也;太始者,气形之始也;太素者,天地之本也;太极者,万物之极也。阴阳互生,物极则返,终而复始。太极者,无极而有极也;自无归有,有必归无,无能生有,有无相生,无有尽时。我们对照现代天文学,太易,宇宙形成之初,没有任何物质;太初,发展到一定时期,充满中性原子气体云;太始,气体云不稳定造成塌缩,星体开始形成;太素,星体基本形成,并趋于稳定状态;太极,星系完全形成,并按一定规律运转。 世间万事万物无一不是按照这个规律进行的,大到宇宙的形成,小到一个物品,一件事,都离不开这个过程。例如制作一个喝水的杯子,从没有做杯子的想法到产生想法,就是无中生有的过程,有了想法就是气在动了,下面就开始着手做,如果简单的制作木质的杯子,就要准备木材,雕刻的过程就是成形的过程,雕刻完成,木材就变成水杯,有了质的变化,可以使用了,使用的过程就是太极的稳定状态;如果制作陶瓷杯就要准备陶土,将陶土经过处理,再成型烧制,陶土变成了喝水杯,就完成了气形质的变化。 在古代,“气”字有三种写法,空气的气就是我们现在用的这个“气”字,代表气体;中医讲的“氣”是水谷精微之气,从“米”字,是消化粮食得来的气;道家讲的“炁”,是指人体内的先天元气,或是炼精化气形成的气。这个“炁”字可以理解为“无”字下面四点,“无”就是没有,四点代表四大,就是佛家讲的地、水、风、火,这个“炁”就是四大皆空,是虚无之气。俗话说“心想事成”,“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就说的是想法,想法就是一种意念,我们平时总说“意气用事”,这里的意就是气,气就是意,意念引动的气是道家讲的先天之“炁”。这个“炁”在宇宙形成之前就存在,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 还以制作喝水杯为例,假设没有人想过制作杯子来喝水,没有想法就没有气动产生,就无从谈起后面的制作形成过程了。所以没有气动就没有后面的形和质,这个气动就是推动事物产生的根本动力,是万事万物发生的最根本点。气无处不在,但静止不动就不会产生变化,就是人们常说的“死气沉沉”。只要有了想法,产生了气动,就会推动后面形和质的出现,当然能否最终实现和想法一致的结果还有别的因素来制约,这就是数和理。 世间万事万物皆有象,有象必有数,有象数必然有理气对应,象数为阳,理气为阴,象与数互为阴阳,理与气互为阴阳,则象为太阳,数为少阳,理为少阴,气为太阴,阴阳四象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还以制作喝水杯为例,有了想法就产生了气动,下面要着手制作就要有理和数来制约,首先要合乎于理,喝水杯是用来盛水,必须是中空的,一个实心的圆球是没办法拿来喝水的;其次要确之有数,杯子不能太大,假如制作一个两米高的水杯,那就是水缸了,无从下手拿来喝水了。有了理数的制约才能成象,象就是气形质的最终表现形式。 所谓在天为气,落地成形,象的形成是由气形质发展而来,发展过程有理数来制约。所以气动是占卜预测的先决条件。所谓不动不占,有了动因,也就是事件的起因,再进行占卜推理预测,才能有的放矢,预测的准确性才能保证。占卜推理的过程就是研究气的流动过程,研究气在何时成形,何时质变,气又在何时何时转折,何时结束等。理和数是决定气能否成象的制约要素。 气动在占卜预测上还可以用来化解。例如某件不好的事情将要发生,我们在卦中找到气动的方向和节点,提前用风水或道法改变气动方向,来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风水化解的原理就是利用象数理气的相互关系来改变气动方向,或间接的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方位放上合适大小的物象,或直接的调整事物受气的路线,那么相应的“炁”就会随之变化,改变了原来不利的方向,从而达到化解的目的;而道法化解的原理就是道家有一定修为的人直接用精神意念,或者符咒仪式等,直接调动相应的“炁”,改变气动方向,快速而直接的达到化解的目的。由此可见,风水化解效果慢,并且有一定局限性,但是效果持久;道法化解快速直接,效果明显,但道法化解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这个施法人的修为不够,能力不足以调动相应的“炁”,还有可能会被“炁”所反噬,不但达不到化解的目的,甚至会变得更加凶险,所以更加需要小心谨慎。 讲到道法化解,这里多说一些,仅代表个人的一些观点。道家讲“炁”,讲究的是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最终回到了宇宙原始的虚无状态;佛法讲无,修佛讲戒定慧,需要打坐入定,入定就是让精神直接进入到一念不生一尘不染四大皆空的境界,而最终也是回到宇宙之初的虚无状态。由此可见,修炼的过程和形成的过程恰好相反,修炼的过程各有不同,但追求的结果都一样,脱离气形质的肉身,回归原始的虚无。我们普通人讲究强身健体,延年益寿,这只不过是通过锻炼身体,或者用医学手段及药物来维持表面的象(物质的肉身),来达到数的变化(寿命的延长),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其效果可想而知。 从无中生有,到气形质全,是宇宙间万事万物发展的根本规律;用象数理气来研究分析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是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深入过程,有象必有数,所以数学是物质世界的根本法则,有象数必然有理气,理气就是整个宇宙时空的根本法则。占卜预测的方式多种多样,只要掌握了这些规律和法则,就能把事物的来龙去脉搞清楚,占卜预测的准确率也就能得到保证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