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清相国陈廷敬书法《静明子寿序》

 雲鹏子愚 2014-12-26

陈廷敬书法避开了馆阁体书写风格,他选择的是书卷气很浓、笔致和字形皆非常潇洒流媚的晋人行书,陈廷敬书法作品中可以见到元代赵孟頫和明代文徵明的影子。无论从笔法还是结构来看,都停留于对前人笔法的综合运用阶段,很难说有多少创造性。

一、陈廷敬书法欣赏

   陈廷敬是清代初期帖学功底极深的代表性书家,更是一个善于融会贯通、博采众长而又创新不足的书家。他是清初学者型书法家,诗文也精工。

   陈廷敬是一位杰出的功力型书法家,他避开了帖学的死胡同(馆阁体),选择了一种最适合于自己的书学道路,并达至十分完善的境界,这是非常难得的。清代中朝以后,再也见不到像《静明子寿序》那样对晋代《兰亭序》和唐初及元明诸家技法如此娴熟运用于一处的书法作品,直至现代沈尹默,帖学才又焕发出新的生机。

陈廷敬书法欣赏

陈廷敬书法欣赏

   陈廷敬作为一位为当朝者服务的知识分子,他选择书法学习的对象要么是严整精工的楷书,如唐代的大楷,要么是书卷气很浓、笔致和字形皆非常潇洒流媚的晋人行书。他选择了后者,这有利于他平时较为快速地批阅记录大量的文稿。《静明子寿序》便是他非常典型的代表性作品。《静明子寿序》书写速度不紧不慢,有一股浓浓的书卷味。

   陈廷敬是清初书坛帖学的集大成者,在《静明子寿序》作中,我们可以欣赏到他对历代帖学技法不露形迹,贴切自然的高度提炼和巧妙运用。他深知面对竞尚帖学之风,如何才能取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如何摒弃和吸收以为己用。

陈廷敬书法作品欣赏【静明子寿序】1

陈廷敬书法作品欣赏【静明子寿序】1

   鲁迅在谈到文学中典型人物的塑造时说,“杂取百家,合成一个”,但书法有着更为“苛刻”的要求,书家自身若没有迥异于他人的人格特性和丰富多彩的生活历程,其作品便不会有振聋发聩的时代效应。《静明子寿序》虽然融合了众家之法,作品轻松洒脱,笔法精熟,无一败笔。但是,从创造性角度看,这幅作品便显不足,因为,我们很难从作品中觅到一种属于陈廷敬自己的创作语言(元素),无论从笔法还是字结构来看,都停留于对前人笔法的综合运用阶段,很难说有多少创造性。

   陈廷敬并不是一味照搬《兰亭序》的创作方法。这幅作品有不少字字型都是中宫紧收、体态瘦长,显然受了初唐欧阳询的行书《落花诗帖》的影响,如“行、落、举、世、慕、居、里、中”等字,笔笔精致,严谨中显精神。不仅如此,作品中还可以见到元代赵孟頫和明代文徵明的影子,如“序、然(第3行)、能、修、而”等字的结构形态和运笔节奏,便有赵书的秀媚之气;“不、与、近、然(第5行第3宇)”的连笔方法和顿笔时的“切笔”(笔毫侧起再顿笔,没有拖沓出锋现象),很像文徵明的行书作品。

陈廷敬书法作品欣赏【静明子寿序】2

陈廷敬书法作品欣赏【静明子寿序】2

   陈廷敬对王羲之的情有独钟可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这既有受清初帖学师法晋人风韵的大气候影响,更有自身职业特点的关系。《静明子寿序》从整篇作品来看,可知陈廷敬对东晋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下过很深的功夫。如“寿、落、其、条、慕、余”等字的露锋笔法,写得非常轻灵娴熟;另外,像“明、序、此、异、与、其”等字的带笔动作,与《兰亭序》相较,可谓惟妙惟肖;再如“皆、不、世、顾、此”等字的顿笔、转折和收笔方式,都是典型的《兰亭序》笔法。  

二、陈廷敬的人生与仕途

   陈廷敬,阳城县皇城村人,清初名相,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他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还是了不起的语言文字学家、诗人、编辑家、理学家、书法家、音乐家,曾以总修官的身份领导编修了《康熙字典》、《佩文韵府》等大型典籍。

陈廷敬【康熙字典】

陈廷敬【康熙字典】

   陈廷敬原来的名字是陈敬,中间一个“廷”乃是康熙皇帝的父亲顺治皇帝所赐。顺治十五年(1658年),陈敬进京考进士,廷试的时候,顺治皇帝进考场视察,他发现有一个青年很特别,竟然拿着酒上考场,颇有文人洒脱之气,就记下了他的名字。发榜的时候,顺治问陈敬有没有被选中,要主考官引他来上殿觐见。结果,人带来的时候,顺治一看,不是那个拿酒的青年,原来考中的人里面有两个陈敬:一个顺天府人,一个山西人。拿酒的青年是山西人,主考官引来的是顺天府人。后来,因为山西陈敬“才高一筹”,殿试第一名,顺治特赐“廷”在“敬”字前,以表示廷试时的际遇。从此陈敬就叫陈廷敬了。

   陈廷敬既是康熙皇帝的老师,又是当朝宰相,是康熙的近臣、重臣。陈廷敬20岁走出这古城堡,中进土、入翰林,一生升迁28次,参与国家政要军机40余年,成为康熙皇帝的股肱之臣,为清王朝的发展,康熙盛世的形成,尤其是为康熙皇帝文治武功的施展起到了重要的辅佐作用,立下了显赫的功勋。

陈廷敬书法作品欣赏【静明子寿序】3

陈廷敬书法作品欣赏【静明子寿序】3


   因为才华横溢,为官正直,陈廷敬从廷试那一刻开始就步步高升。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进拜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官位相当于副宰相。1710年,康熙皇帝命张玉书和他主持编纂一个大部头的字典,本来张玉书担任总纂官,陈廷敬辅助,没想到第二年,张玉书病逝,陈廷敬继任总纂官。

   为了尽快完成,陈廷敬付出了很大的心血,不仅亲自审阅文稿、编订目录、考校典籍、查阅大量古代辞书,还不忘招纳天下才子共同加入到这项工作中来。自己的儿子陈仕履就是在“出榜招贤”的时候考进编辑组的,父子二人留名一书,成了文化界的美谈。终于在两年之后,书稿完成,康熙皇帝非常高兴,亲自题书“康熙字典”,还要陈廷敬撰写序言,抓紧出版。但是此时陈廷敬已经年逾七十,没有等到1716年字典真正出版问世,就先去世,实为可惜。

陈廷敬书法作品欣赏【静明子寿序】4

陈廷敬书法作品欣赏【静明子寿序】4

   陈廷敬,字子端,号说岩(意为喜爱岩石),晚号午亭,午亭山人。山西省阳城县皇城村人。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深受一代名君康熙皇帝的赏识和重用,对创建与唐“贞观之治”可以媲美的“康熙之治”起着不可否认的辅弼作用。故他堪称清初的杰出政治家;陈廷敬以总裁官的身份领导编修了《康熙字典》、 《佩文韵府》、 《明史》、 《三朝圣训》、 《鉴古辑览》、 《大清一统志》等大型语言工具书和史志巨著,代表了当时代的最高水平。

   陈廷敬又堪称清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和编辑家,陈廷敬本人著有《午亭文编》50卷,其文其诗,品位极高,人称燕许手笔, “海内无异词”,是居于当时权威地位的文学家和诗人。陈廷敬著有《困学绪言》,对我国传统理学有深刻而独到的研究,故他还是一位卓有建树的理学家;他同时是一位书法家,因明清入翰林院的进士一定得书法拔尖,今存其书联“饮露花中如美酒,谈诗泉上似高贤”被方家称为神品。尤其令人不可思议的是,陈廷敬通晓音律,能作乐谱曲,竟是一位音乐家,学识渊博,文采优长;集诸家于一身,居高位而多才。这在我国古代宰辅大臣中诚属罕见。

陈廷敬书法作品欣赏【静明子寿序】6

陈廷敬书法作品欣赏【静明子寿序】6

   陈廷敬出生于明崇祯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从小受到极好的文化熏陶和良好的家庭教育。母亲张氏对他口授诗经和“四书”。他生性聪颖, “读书过目辄不忘。”6岁进入私塾读书,9岁赋《牡丹诗》,系一五言绝句: “牡丹后春开,梅花先春坼(音che,裂开)。要使物皆春,须教春恨释。”这首诗的意思是说:牡丹和梅花比较,一个开在春天之后,一个开在春天之前。牡丹为什么开在最后呢?她是要让百花齐放,万物皆春,散尽它们在春天的所有仇怨。 “要使物皆春”这一警句,使当时的人们非常惊异。连他母亲都十分惊讶地说: “这孩子想叫世间万物都各得其所呀!”有识之士知道他抱负不小,将来“必为名宰辅也”。私塾老师王先生辞别陈昌期说: “你儿子是个非常奇特的人,不是我能教了的。”极为有趣的是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年仅13岁的陈廷敬与他父亲一道赴试潞安府考秀才,陈廷敬以童子第一入州学,而年已46岁的陈昌期却成绩不如儿子。莱芜人张四教学使知道陈廷敬会写诗,独不考他诗,而考《五经》义,立就。

陈廷敬书法作品欣赏【静明子寿序】7

陈廷敬书法作品欣赏【静明子寿序】7

   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他参加乡试中举。顺治十五年(1658年)中进士,由翰林院庶吉士、日进起居注官、侍讲学士、侍读学士、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吏部尚书,直至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拜文渊阁大学士。为《佩文韵府》、《康熙字典》的总阅官。康熙皇帝对他极为器重,曾多次赐诗、赐联、题字。致仕时,康熙帝在花甲之年,为他御书”午亭山村”匾额和”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的匾联,以示为其功德的褒奖。

   陈廷敬初为庶吉士,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任日讲起居注官。康熙初年的日讲起居注官,集侍直内廷、掌记注与讲教经史于一身,除了将皇帝的一言一行书之简册外,更要紧的是还要和皇帝切磋学问,交流思想。所以担任这个职务被当时人看作是极其荣耀之事。这可以说是陈廷敬仕途生涯中一个具有转折意义的里程碑。

   康熙十七年闰三月二十八曰奉命入直南书房。这是陈廷敬仕途生涯中的又一次重要转折点。如果说任日讲起居注官给陈廷敬以接近皇帝机会的话,那么,入直南书房使他获得参与机密的权利。陈廷敬入直南书房,标志着他已成为清廷核心机构中的一员。从此之后,他的政治地位得以稳步上升,在朝廷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从康熙二十五年到二十七年三年间,陈廷敬一年一个台阶由工部尚书、户部尚书而至吏部尚书,可谓春风得意。

陈廷敬书法作品欣赏【静明子寿序】8

陈廷敬书法作品欣赏【静明子寿序】8

   康熙四十年(公元1702年)陈廷敬奉命管理南书房事务,这是一项非正式却十分重要的内廷职务。标志着他的政治影响力的进一步上升。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四月十九日(公历6月3日),陈廷敬晋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成为名副其实的辅弼大臣(阁老)。

   康熙四十九年十一月,他终以耳疾为由,经多次恳切请退,终获批准。但因编修御制文集的工作尚未完成,他仍得继续留京办事。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四月十九日(公历5月25日),陈廷敬病逝。享年74岁,康熙特命皇三子诚亲王胤祉率满汉文武大臣前往祭奠,为御赐挽诗,其中有”世传诗赋重,国典玉衡平”之句。以示辞别。然后遣官护丧归葬故里。

   陈廷敬一生居官恪慎清勤,德高望重,能在伴君如伴虎、行世如行舟的50多年政治生涯中做到主信僚服,善始善终,而且生前死后朝野好评如一,这在我国古代宰辅大臣中亦属罕见。

陈廷敬书法作品欣赏【静明子寿序】9

陈廷敬书法作品欣赏【静明子寿序】9

   陈廷敬以清廉正直闻名。比如他任左都御史时,官场上行贿受贿、营私舞弊成风。于是,他上书皇帝要 求制定严厉的制度,以改变不良风气。他的建议被康熙采纳,责令都察院严惩不法之徒。此举对于治理国家起了积极的作用。他非常重视发现和重用有识之士,经常向康熙皇帝推荐人才,比如有名的王士祯、汪琬、陆陇其、邵嗣尧等人,都是经他力荐而受到朝廷重用的。   

   由于陈廷敬很有才华,在任翰林院学士时,曾和掌院学士喇沙里、侍讲学士张英受到康熙皇帝的赞赏,表扬他们“每日进讲,启迪朕心,甚有裨益。”康熙曾特赐予他和喇沙里、张英三人貂皮各五十张,表里绸缎各二匹。

   王跃文写的《大清相国》中曾这样赞扬他: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懦,陈廷敬是德官,却不乏铁腕。陈廷敬和明珠、索额图恩怨难断,又经历了合徐乾学、高士奇的明争暗斗,是呀,同僚似狼,君王如虎,陈廷敬如履薄冰半辈子,终于成功立业,扬名于青史!他悟出了官场五字诀:等、忍、狠、隐、稳。
四、陈廷敬诗文成就

   陈廷敬生平好学,诗、文、乐极备。他与清初散文家汪琬以文体相切磋,与著名诗人王士祯以诗唱和,“皆能得其深处,而面目各不相假”。他写的《晋国》一诗:“晋国强天下,秦兵限域中。兵车千乘合,血气万方同。紫塞连天险,黄河划地雄。虎狼休纵逸,父老愿从戎。”以回顾晋国昔时的强盛和山川的险要,歌颂了晋地人民同仇敌忾、保卫家园的爱国精神。

   陈廷敬一生写了很多诗,风格特点虽不如同时代的王士祯、顾炎武、屈大均、纳兰性德,但功力较深,诗风雍容,与当时的文人唱和之作不少。他的文章也不少,致力于学习宋代欧阳修、曾巩的文风。他的诗文成就比同时代著名文人稍逊,但由于他官职高,比较清廉,诗文的影响还是很大的。他为文功底深厚,有思想,见地深远。他诗宗杜甫,语多沉郁顿挫之气。他曾随康熙下江南,眼见沃野千里,莺飞草长,留下不少带有灵秀之气的作品。他写历史风云,大气磅礴;写自然景物,清新俊逸;无论是寄情寓理、熔辞炼句,都匠心独具,被称为“燕许大手,海内无异词焉”。

陈廷敬书法作品欣赏【静明子寿序】9

陈廷敬书法作品欣赏【静明子寿序】9

   平生勤于写作,几无搁笔,有《午亭文编》50卷问世,其中诗20卷、杂著4卷、经解4卷、奏疏序记及其他文体20卷、《杜律诗话》2卷。他曾将《午亭文编》送呈康熙御览,被康熙夸为“拟诸姚房李杜”,所作各体诗“清雅醇厚,非积字累句之学所能窥者”。到晚年,他又手定《尊闻堂集》以及《河上集》、《三礼指要》、《午亭归去集》等。可谓著作等身,成就斐然。陈廷敬多次主持编撰国家典籍史志,主要有《世祖章皇帝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鉴古辑览》、《三朝圣训》、《政治典训》、《平定三逆方略》、《大清一统志》、《佩文韵府》、《方舆路程》、《康熙字典》等。其中,《康熙字典》四十二卷,收录四万七千多字,创当时的字书之最,对后世影响很大。
五、陈廷敬的历史评价  

   陈廷敬为政清廉,《清史稿》给他以“清勤”的评价。在官居吏部尚书时,陈廷敬曾严饬家人,有行为不端者、有送礼贿赂谋私者,不得放入。他到礼部上任,曾立下规矩:“自廷敬始,在部绝请托,禁馈遗。”陈廷敬出自书香门第,素习儒风,特别注重个人修养。他胸怀宽广,公道正派,且口风极严。官居相位,不端架子,与周围的同僚都相处得很好。周围有才能出众者,他均极力举荐。康熙曾召各部大臣举廉能官吏,陈廷敬举荐的灵寿县令陆陇其、清苑县令邵嗣尧皆清官,颇有政声,康熙遂将他们提拔为御史,又升为尚书。有人告诉陈廷敬:这两个人廉而刚,刚易折,而且都是刺儿头,有股怨气,说不定将来会怨到你头上。陈廷敬表示,刚一些,提意见多一些,有什么不好,我不在乎。康熙对陈廷敬的为人为官都非常赞赏,夸他“卿为耆旧,可称全人”   

   在《清史稿》康熙皇帝7万多字的传记里,有关陈廷敬的共有14条,其中12条是拜官升迁的记录,一条是死后的丧葬安排,真正可以称之为事情的只有一条,是康熙二十六年,康熙皇帝说让陈廷敬和张英讲经论史,使他“大有裨益”―――这真是陈廷敬的事迹吗?不过是康熙皇帝表示他好学罢了。以此看来,陈廷敬在康熙皇帝的一生中(其实也就相当于那个时代了),并没有显示出其重要性和特殊性来。

陈廷敬书法作品01

陈廷敬书法作品01

   在陈廷敬的本传里,作传者说:“廷敬初以赐石榴子诗受知圣祖,后进所著诗集,上称其清雅醇厚,赐诗题卷端。”这就是说,陈廷敬的受恩宠之由,只是一个会写诗的文人而已。联想起乾隆对纪晓岚说的话:“朕以汝文学尚优……实不过以倡优蓄之,汝何敢妄谈国事。”蓦得心头一冷,自古以来―――尤其是满清少数民族入主中原,防汉甚于防贼的时候,中国文人不过是个“倡优”的身份,纪晓岚如是,才学或不如他的陈廷敬也逃脱不过这般命运。

   再看陈廷敬的可说光彩夺目的履历,就有了些不一般的感受,所谓做诗“清雅醇厚”,那么诗中必然没有愤世嫉俗让朝廷皇帝碍眼的内容,只是一派煌煌的太平气象。做人做事做官,更是这样,为盛世锦上添花,向皇帝呼颂圣明,除了这,陈廷敬还能做什么呢?康熙朝的大事,拿鳌拜,那时还是低级官员的他恐怕参与不了呢;平三藩,一个文人骑得了马,开得了弓吗?征噶尔丹,虽说是扈驾前往,可也没听说他出了什么计,献了什么策……当然,那征讨的事儿,对于一个文人来说,也许是苛求了。文人或者文臣,还是做好自己的本分吧。康熙倾慕华夏文化,于是就与他讲经说史,诗词唱和;康熙要文治天下,就给他修订编纂《大清一统志》《三朝圣训》《康熙字典》等;康熙希望大臣清廉,他不但给推荐清官,而且一牵扯到受贿案里,不用人说,立即辞官……在他的本传里,还有两篇他的上疏,一篇关于钱的铸造,一篇关于地方的实际事务,言辞恳切,立论谨严,结果是“下部议行”―――议行,到底行没行,现在也不知道了。

   就靠着这些事情,陈廷敬能够穿越历史走到我们视野中吗?现在,谁关心“大清一统”,谁耐烦听“三朝训”,《康熙字典》还算是我们权威的工具书,可四万七千余个字,不常用的也有四万个吧?而在埋首经卷的时候,陈廷敬可曾想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儒生典训来?  
六、陈廷敬与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是中国第一部用“字典”命名的字书,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字典,全书42卷,字数达47035个,比明代《字汇》多13000多字,是中国当时的字书之最。   

   《康熙字典》是一部宏篇巨著,它对中国古代汉文字的研究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民间流传甚广,影响很大。这部字典取材丰富,文化内涵颇为深、广,具有辞典的作用,可称为大而全。它可以查找到清康熙以前所有字书所失收的字,成为一部经典传世之作。

陈廷敬书法作品01

陈廷敬书法作品01

  

   《康熙字典》是康熙皇帝在中国文化上的一大贡献,而实际主持《康熙字典》编纂的,却是陈廷敬与张玉书,由于张玉书在康熙下令编纂《康熙字典》的第二年去世,《康熙字典》的主编之责实际留在了陈廷敬一人身上。   

   陈廷敬和两个儿子、一个孙子均为进士并入翰林,可以说是父子同朝、兄弟为官。据说《康熙字典》实际是陈廷敬在其子陈壮履的协助下编纂成功的。
七、故乡“皇城相府”

   在太行、太岳、中条三山腹地的山西阳城,在滔滔沁河之东,有一个明末清初的城堡式建筑群——皇城村,因清朝康熙皇帝御书“午亭山村”四个赫赫大字而闻名于世。皇城地处晋城市阳城、沁水、泽州三县之交,其东北部樊山如苍龙逶迤而立,村西有樊河似玉带萦绕而过。巍峨壮观的城墙楼阁,与青山绿水相与衬映,气势恢弘,宛然如画。布局井然的牌坊院落,官宅与民居浑然一体鳞次栉比,廊回巷幽。这是因文化内涵深沉而显得凝重,这里因人才杰出而透现地灵。这里,清初曾出了一位著名历史人物,他就是康熙名相陈廷敬。  

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

   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枕山临水,依山而筑,城墙雄伟,雉堞林立,官宅民居,鳞次栉比,是一组别具特色的古代建筑群。皇城相府旅游景区就是以这组古建筑群为载体兴建的。皇城相府分内外城建筑。内城为陈廷敬伯父陈昌于明崇祯壬午年(1642年)年建,外城为陈廷敬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所建,城门正中石匾刻“中道庄”三字。该村在明清里甲制时代,一直属于郭峪里。民国年间及解放后致1960年,该村属郭峪乡或郭峪管理区。1961年成为独立大队,1984年成为行政村。上世纪80年代地名普查时称黄城村,但该村印章打破禁区刻为“皇城”村。1998年10月,“清代名相陈廷敬暨皇城古建学术研讨会”在阳城举行,拉开了打造“皇城相府”旅游品牌的帷幕。

   整个皇城相府的建筑特征是: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古朴庄严、浑厚坚固。在河山楼内还有井、碾、磨,并有暗道直通城外,聚甲藏弩、护城保庄、抵御外侵。皇城相府的礼制建筑,也给中华民族留下了一笔丰厚而值得研究的。

    历史文化遗产。外城城门外有高达8米的御书楼,康熙帝御赐的“午亭山村”石刻匾额及对联“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至今保存完好。 外城内有大小石牌坊两座,铭刻着“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之功德。同时,保存完整的康熙帝在陈廷敬病重期间和病故后亲赐的御碑,表达了康熙对陈庭敬的敬重,是对陈廷敬生荣死贵的最好记录。这里,御碑之多、御书之富、保留之完整,为国内少见。专家介绍,整座建筑反映了明末社会状态及清初政治面貌和宗教信仰,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   

   陈家从陈廷敬的祖父起兴盛五代,败落后,故居陆续住进了1000多户村民。自1998年5月以来,当地政府将村民迁出,并筹资2000万元对建筑群进行了修缮。同时,有关部门根据史书记载恢复了一些已经坍塌毁坏的建筑,并对环境进行了整治。皇城村已先后成功地举办了“名相陈廷敬暨皇城古建学研讨会”、“皇城相府首届文化艺术旅游节”。

    文化巨族:陈氏家族在明清两代,科甲鼎盛,人才辈出。从明孝宗到清乾隆(1501-1760年)间的260年中,共出现了41位贡生,19位举人,并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享有”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之美誉。在此期间,38人走上仕途,奔赴大半个中国为官,并且多人政绩显赫,百姓称颂,致仕去官时民为立祠。在康熙年间,居官者多达16人,出现了父翰林,子翰林。父子翰林:兄翰林,弟翰林,兄弟翰林盛况,堪称为北方的文化巨族。陈氏家族是当地旺族,家境殷实,教育得当,因而人才辈出。皇城村陈氏家族中,从明代中叶至清代嘉庆年间,九人中进土,六人入翰林,有作品传世的诗人达33人之多,成为清代北方声名显赫的文化大家族。  

   明清两代,皇城科甲鼎盛,人才辈出,述作繁盛,冠盖如林。祖居这里的陈氏皇城相府家族更是明、清时期享有盛誉的文化巨族,从明孝宗到清乾隆(公元1501年–1760年)间的260年中,共出现了41位贡生,19位举人,并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享有”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之美誉。在此期间,38人走上仕途,奔赴大半个中国为官,足迹遍及14个省、市,且多政绩显赫,百姓称颂,致仕去官时民为立祠。在陈氏家族鼎盛期的康熙年间,居官者达16人之多,出现了”父翰林、子翰林、父子翰林;兄翰林、弟翰林、兄弟翰林”,父子同编一典《康熙字典》的盛况。在皇城,无论是踽踽而行,还是驻足瞻观,那浓郁的历史气息无时无处不浸入心脾。清代初叶,就在这一方厚土上,产生了著名的政治家、文化家、理学家、诗人陈廷敬。在陈廷敬的故居,留下了总面积近4万平方米的建筑群,当地人称之为“皇城相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