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拍出天价谁得利(续)

 一个没用的老人 2014-12-26

拍出天价谁得利(续)

— 拍卖场幕后的秘密之二

     传统上(至今仍然如此)各大拍卖行一直采用两种特别的方式,暗中操纵拍卖过程。行家利用这些手段,将本来光明正大的拍卖程序加以扭曲,以谋求个人利益。第一种手段是“集团标”;第二种手段是“虚叫价”,无中生有,虚晃一枪。两者都是欺瞒行为

法国画家杜布菲作品  叫价3万5至4万5

 

     “集团标”是一群竞标人 ——通常是交易商—— 私下达成的协议:由一个人出面,标购某一件拍卖品,成交后大伙儿再瓜分所得的利润。

     整个过程大致如下:譬如说,交易商A出价100元标购拍卖品Z,一只古董时钟,结果就以此价成交;拍卖过程中,围标集团其他成员都放弃投标,让A一个人叫价。 然后,在稍后举行的另一场“淘汰赛”或“清算大会”中 ——事实上,这是第二次的、凭邀请函入场的拍卖会,通常在正式的拍卖会结束后在附近一家酒店举行—— 这只古董时钟又被拍卖一次,但这回只准集团成员竞标

     让我们假设,在第二次拍卖中,交易商B出价250元标得这只时钟。现在交易商B就得从那250元中拿出100元,付给交易商A偿还他在正式拍卖会上出的价钱,剩下的150则归“共同基金”所有。被集团标买下的所有拍卖品在“清算大会”中分割完毕后,共同基金就由围标集团成员平分

     集团标可以达到好几个目的。首先,在正式的拍卖会中,由于某些竞标人暂时放弃出价,拍卖品通常(但偶尔也有例外)能够以低于实际价值的价格成交。其次,尽管有些交易商对拍卖会上兜售的那些古董毫无兴趣,根本不想购买,但只要他们放弃喊价,就可以从共同基金中瓜分到一笔钱。第三,只要集团标的人马出现在拍卖会现场,其他交易商都会退避三舍,不敢跟他们竞标,这一来,当然会大大压低成交的价格。

     20世纪最耸人听闻的集团标事件,发生在英格兰东南部萨里郡的“鲁克斯里庄宅”。克莱盖特的傅利男爵家族,世世代代住在这座宅邸里。1918年,克莱盖特藏书楼被拍卖,637个编号的拍品,总共卖得3714英镑12先令6便士。这场拍卖会被一群书商围标。在稍后举行的“清算大会”中,这些书籍共卖到19696英镑17先令的高价。这中间的差价高达15982英镑4先令6便士,以今天的币值计算,大约相当于50万英镑

    集团标的结果,卖主被诈骗掉一笔巨款,而拍卖行也损失一笔巨大佣金。

索斯比1980年5月拍卖会图录

索斯比1986年10月拍卖会图录

 

 

 

     所谓的“虚叫价”,从理论上来讲,目的在于防范集团标。拍卖行声称,他们采用这种叫价方式,是因为任何拍卖品的底价都必须保密。他们的论点是这样的:如果竞标从底价开始,如同一些交易商所期望的,集团标就可以大显身手。集团标成员叫一次价,锁住这件拍卖品,然后按兵不动,袖手旁观,等成交后再举行“清算大会”,进行第二次拍卖。

 

      各大拍卖行发展出来的一套反制措施,以下面这种方式运作:

      通常,每一件拍卖品的底价总是比刊载在目录上的最低个人估价低一两标,有时可能根本没有底价。拍卖行声称“虚叫价”的作用在炒热每一件拍卖品的买气,同时混淆集团标的视听,让他们摸不清底价。因此,在关键时刻,拍卖员总会环视厅堂一周,点点头笑一笑,说道:“谢谢你出价”或“你喊价吗?”而事实上根本没有人叫价,这一切都是假装。在这个阶段,除了拍卖员,没有人知道那些叫价是真的,哪些是虚的。

      拍卖行反对公布底价还有一个理由:如果竞标从底价开始,却没有人看中这件拍卖品,那么,场面会变得十分冷清,根本没人喊价,连“虚叫价”也施展不出来,结果只好宣布流标。从低于估价的某一点起叫,拍卖员就可以“炒热”拍卖场的气氛,制造一个假相:看上这件拍卖品的人可真不少啊。

 

      往日,艺术品市场繁荣出现之前,参加拍卖会的人大多是业界人士——交易商、博物馆采购员和每周出入拍卖场好几次的经纪人。他们都是经验丰富的行家,当然晓得拍卖行在搞什么鬼。就算他们不喜欢、不赞成这种做法,他们也得遵守拍卖场的规矩。然而,二战后,尤其是80年代,拍卖场本质上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虚叫价”的陋观开始受到强烈的批评。如今越来越多对传统拍卖手法一无所知的圈外人加入了这个行列。在他们看来。“虚叫价”这样的伎俩无疑是一种丑陋的、赤裸裸的欺诈行为。

    …… 80年代,在纽约,佳士得董事长大卫·巴特赫斯特声称,在一场众所周知的拍卖会中,他们推出的美术作品形成抢购热潮,而事实上,只有少数几幅作品成交。他之所以误导报界,是因为他想制造一个假相:艺术品市场欣欣向荣,大家尽可以放心投资。

 

    索士比的欺诈行为也涉及到诚信问题:有一位客户,委托索斯比几本十分珍贵的彩色烫金精装本圣经,后来被人告发,大家才知道,这几本善本古籍,是二战期间在欧洲失窃的。索斯比声称,他们并不知道卖主的身份……但后来却有证据表明,索斯比公司直接与卖主本人接头。

   (接着,作者讲述了纽约、伦敦等地政府对拍卖行进行的调查及索斯比对调查做出的反应。其中谈到BBC的一个节目)

     BBC那部影片证实,当时担任索斯比公司英国影片部门主任的彼得·内厄姆,确实曾经教一位演员如何在拍卖会上做连续虚假的叫价。

 

   (以及作者手中一份索斯比内部的商务电报:)

主旨:223日星期一拍卖会

如同上回批示的,伊内兹·波德默将负责替以下

编号的拍卖品护盘直到你知道的那个价钱被喊出为止

124132144……

娜塔莎负责以下的编号:

129142145……

我本人通过电话,替以下编号的拍卖品护盘

206207208……

请随时接听我的电话。

     黑幕揭穿了。……在我们探讨的这桩个案中,索斯比公司苏黎世办事处的三名职员,在拍卖会进行的当时,打电话到伦敦,假装叫价,对总共71个编号的拍卖品进行护盘

     …… 有一点我们几乎可以确定:这套新的叫价方法,不但违背现有的法规,也和索斯比公司公开宣布的政策相抵触。如同以往的虚叫价一样,他们试图制造一个假相,为没有市场的一些拍卖品制造买气,炒高它们的价码。…… 这份电报例行公事般的语气和措辞,却清清楚楚地表明:这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他们使用虚假的电话叫价,膨胀拍卖会的业绩

索斯比1990年2月拍卖会图录

佳士得1991年5月拍卖会图录

 

 

 

     (本翁按语:

      稍有分析能力的朋友,看到这里可能都已经明白,拍卖作为一种商业行为,无论是拍卖行,还是交易商,以及所谓的“艺术投资者”(以区别于真正出于艺术爱好的收藏家)他们来到这里关心的是创造“金钱的神话”获取最大的利润而并非是关心、赞助、创造“优秀的艺术”。在他们眼里,一幢豪宅、一张邮票、麦当娜的内裤、曾梵志的“豹”……,并无本质上的差别,只要能成为他们的摇钱树,他们都会把它在拍卖会上“点石成金”。

     书中所述国外的情形,其实要和我们后起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拍卖会来比,早已是小巫见大巫了。无论索斯比还是佳士得,它们这些招数,都已被我们的拍卖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种种新招,甩到老远去了,要不怎么独会在中国炒出世界天价的事来呢?只是我们没有像彼得·沃森这样胆大、精明的记者和有谋略、有本事的媒体将咱们的内幕描述出来,否则,其精彩度肯定会让全世界跌破眼镜。     

      话还要说回来。记得多年前,有一位来蒙特利尔访问的研究当代艺术理论的年轻朋友,就这样劝导过我:“张老师,您离开中国久了,现在中国都变了,打个比方:您说这人是坏人,他抢银行;人们会想到的是:这人本事真大,能抢到那么多钱。”发完此帖,我忽然想到,当人们看完此文,也会不会说:“这里既没偷、又没抢,也没犯法,不管谁,能炒出天价赚到大钱,这就是本事,这中间,画家不也得名得利了吗,你装哪门子清高。”想想也是,历来,画家要想名利双收,就得想法与权力及金钱联姻,否则弄不好,只捞个梵高的结局,画被人拍出天价,他自己却一分钱没拿着,太不合算。

      我有位恩师讲过一件事:国内一家最大的拍卖公司曾来到他家,鼓动他把一张十来米长的大油画给他们拿去拍卖,允诺一定会“拍出创纪录的天价”,被我恩师一口拒绝了。等拍卖行的车队离去后,他给他们的手机挂了一个电话,说了三个字:“我喝粥!”

      

索斯比1989年5月拍卖会图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