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贡献杰出的鉴藏大家葛昌楹先生

 真友书屋 2014-12-26

葛昌楹先生(1892—1963)小像,时年67岁。


葛昌楹先生于1963 年7 月7日逝世,距今已50 年了,在半个世纪后的当今印坛,葛昌楹之名似随时光流失而不彰显,但他捐献给西泠印社的名印,如文彭的“琴罢倚松玩鹤”、何震的“听鹂深处”、邓石如的“江流有声断岸千尺”等,作为西泠印社镇社之宝,仍是如雷贯耳,声震印坛,凡篆刻者无人不晓。对这位为西泠印社文物收藏事业做出过杰出贡献的前辈,社刊有义务去发掘、传扬他的事迹,使以葛昌楹、张鲁庵、高络园等为代表的老一辈社员“举藏于社而不自私”、“爱社如家”的精神永为传承光大。



一、秉承家学 嗜印成癖

葛昌楹(1892-1963),《西泠印社志稿》传曰:“字书徵,号晏庐,一号望葊,平湖人。家以传朴堂藏书、爱日吟庐藏画闻海内。能书,善鉴别,偶作山水亦有士气。与弟昌枌广搜明清名人刻印千余钮,辑《传朴堂藏印菁华》12 卷、《晏庐印集》8 卷。丁丑之劫,所藏尽毁,仅存藏印数百钮。因与丁仁辈合辑《丁丑劫余印存》20 卷,复与胡淦合辑《明清刻印汇存》12 卷,又集各家所弆邓完白刻印,辑《邓印存真》二卷。”


葛昌楹出身名门望族,收藏世家,除《志稿》所述外,又有“竺年、竺道人”等名号及“舞鹤轩、玩鹤听鹂之楼”等斋号。其父葛嗣浵(1867-1935)为光绪十年举人,宦游京师,官法部主事,庚子事变(1900)前,葛嗣浵遵其岳父徐用仪(1826-1900,时任军机大臣,庚子事变时在京被慈禧下令处斩,笔者注)之命,远离政治,弃官南归,继父兄遗志,于家乡兴文办学,创办“平湖稚川学堂”,又建“守先阁”藏书楼,藏书40 余万卷,宋元书画376 轴,地方志二千数百种,并辑有《爱日吟庐书画录》及《续录》,蔚为巨观。葛昌楹幼承家学,耳濡目染,耽迷于篆刻书画鉴藏之道,早年就学于其父所创办的稚川学堂,后卒业于苏州东吴大学。他常往来于沪杭一带,刻意寻访,见有名家佳作,不惜出重金得之。1925 年,葛昌楹于《宋元明犀象玺印留真》自序云:“余弱冠好印,辛壬以来,居家多暇,乃广为搜购,所得多乡先哲遗物,而清仪阁(清金石学家、书法家张廷济之阁,笔者注)旧藏尤多,曾辑《传朴堂印谱》以供同好,为印虽千余纽,然仅限明清两代。”1915 年5 月,吴隐于杭州购得何震应王百榖之请为马湘兰所刻的“听鹂深处”白文印,1918 年,该印由吴隐让渡于葛昌楹。葛昌楹于“晚清四家”吴让之、赵之谦、胡钁、吴昌硕之印收藏尤多。吴让之、赵之谦的自用印大多成了葛昌楹的珍藏,后其辑有《吴赵印存》存世。胡钁因近在邻县,时应葛嗣浵之邀来平湖,下榻于传朴堂,相谈金石书画甚欢,昌楹侍旁聆听,受益颇多。他曾向胡钁请教篆刻之道,获悉心指导,胡钁并以亲手所钤《晚翠轩印储》相赠。葛昌楹十七八岁时,即获胡钁为其治印多枚。吴昌硕则在1910 年应葛嗣浵之邀作客平湖,下榻传朴堂数十日,其间所作书画甚多。笔者据葛贤《葛昌楹年表简编》统计,吴昌硕自1912 年至1920 年间,为葛昌楹、葛昌枌兄弟刻印多达39方,如“葛昌楹印”、“昌楹”、“葛书徵”、“当湖葛楹书徵”、“徵”、“书徵”、“书徵氏”、“晏庐”、“晏庐鉴藏”、“书留晏子”、“舞鹤轩”、“竺道人”、“传朴堂”、“传朴堂印”、“葛昌枌印”、“葛祖芬”、“祖芬”、“平湖葛昌枌之章”、“葛枌”等,率皆精品,且边款多有长跋。其中最著名的是1917 年2 月,吴昌硕刻赠葛昌楹的“西泠印社中人”朱文印。



葛昌楹于1916 年在西泠印社建社13 周年时,由吴隐、丁仁、王禔引荐成为西泠印社中人。“西泠印社中人”印就是次年春,由吴隐(石潜)、丁仁(辅之)请吴昌硕社长刻赠葛昌楹的。印款署:“石潜、辅之两兄属刻,持赠书徵三兄社友金石家。丁巳春仲,安吉吴昌硕。”吴昌硕把当时25 岁的葛昌楹称为“金石家”,可见他对葛昌楹在金石鉴藏方面成就的赏识。“西泠印社中人”印初见于《丁丑劫余印存》,又见于《明清名人刻印汇存》,后未现其踪。1997 年,该印突现于上海拍卖会,在沪社员闻讯,数人持重金欲参拍,但终被一不知名的受托人以志在必得之力购去,众人无不生憾。后知委托人乃日本篆刻泰斗、西泠印社名誉理事小林斗庵先生。



陆维钊先生曾回忆与葛昌楹的交往:“葛氏长我七岁,青年时代即彼此交好,葛氏为人豪爽,愿意翻出藏书、藏品供友人观赏。惟其祖传规矩,可以在其舍抄录,而不肯让人借回家去。家中书房极宽敞,四周均有桌椅可供人书写。其交好者,甚至供午膳。由仆妇端至书房,任客自食,主人并不相陪。”当年陆维钊离家在外,每次归平湖,必到葛家一会。胡士莹先生早年在任稚川中学国文教员期间,也曾大量阅读传朴堂藏书,为其日后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辑印成谱 嘉惠印林

葛昌楹不但嗜藏印,亦好辑谱,为现代辑拓印谱大家,先后出版多种印谱,于印学界深具影响。



《晏庐印集》是他23 岁时所辑的第一部印谱。谱中辑有吴昌硕、吴隐、叶为铭、胡钁、钟以敬、童大年、徐新周、王大忻八家刻印,共八卷。卷首有郑大鹤及况周颐序,此谱共拓装30 余部,分赠同好。


《传朴堂藏印菁华》,此谱始辑于1916 年,完成于1925 年,是葛昌楹与其弟葛昌枌于所藏的2000方明清名家刻印中精选400 方钤拓而成,谱中涉及作者共124 人,凡明清重要印家均搜罗在内,所选诸印亦多为各家精品。1917 年冬,罗振玉为《传朴堂藏印菁华》作序,对葛氏辑谱之举赞誉有加:“乃今年冬,筹振灾返沪江,邂逅葛君书徵。葛君为人温雅恺悌,能传家学,出所集《传朴堂印谱》稿本示予,谱中所集始于文何,终于吴赵,凡数十家,盖予曩有志未逮者,君则已先我成之已。出示所藏诸印,则皆选择精严,无一赝作厕乎其间,其鉴别之审慎,又可惊也,为之狂喜!”


《吴赵印存》,辑拓于1931 年,有1934 年重辑本。谱中收吴让之、赵之谦印作,初拓本为十册,重辑本为六册,收印颇精,两家晚年自用之印,率多在内。此谱首创印蜕以朱钤、墨拓之法,分红黑二色、正反印文同时刊出之范式,俾便读者从墨拓之印面,去研究其字法、刀法。



《丁丑劫余印存》辑于丁丑年(1937)。是年日寇侵华,平湖惨遭沦陷。葛昌楹举家避难沪上,其守先阁藏古籍善本及方志、爱日吟庐藏历代书画悉被焚毁。其藏印因先期埋入地下,得以幸存大半。葛昌楹于《明清名人刻印汇存》跋中言及此事:“不佞幼好弄印,既而嗜之成癖焉。生平所集不下千余钮,曾辑《传朴堂藏印菁华》、《吴赵印存》、《晏庐印集》诸谱,承罗叔言、郑大鹤诸丈叙以行世。里忽遭兵,室毁,于藏书数十万卷、名画千百帧悉成劫灰,藏印亦散佚泰半,收拾烬余,犹得数百钮。”1939 年,葛昌楹与丁辅之、高络园、俞序文,在沪各出劫余所存,以“浙西丁高葛俞四家藏印集拓廿又一部己卯春成书”共21 字为编号,辑为《丁丑劫余印存》21 部,每部4 函20 册。葛昌楹分得“葛”和“书”字两部,1944 年,他又将“书”字部让渡于江成之。《丁丑劫余印存》收录的印人作品从明代留有边款之印到现代集拓之印达273 人,附印人小传,并注明材质。在辑集《丁丑劫余印存》的过程中,除四人各出所藏外,王福庵题写了签条、扉页并刻卷首多字印,高野侯撰序言。编余,六人又赴照相馆合影留念,作为《丁丑劫余印存》的封底。《丁丑劫余印存》的出版不只具有艺术意义,更记载了那一段沉痛历史,揭露了日寇侵华的累累暴行。


《明清名人刻印汇存》,系葛昌楹与杭州胡淦(佐卿)共出藏印所辑。每部12 册,成书于1943 年,谱前有罗振玉为《传朴堂藏印菁华》所作旧序。此谱之印面除朱钤外,又益以墨拓。



《邓印存真》集拓邓石如刻印15 钮,因内有两面印或多面印,故共有印面21 方,分装两册,印面除朱钤外,亦有墨拓,钤拓极精。邓印存世不多,此谱当为研究邓印之最佳资料。


三、举藏于社 后世楷范

在大型文献集《西泠印社九十年》中,当年的西泠印社办公室负责人王树勋撰文《金石书画自有情》,回顾了去葛昌楹先生寓所征集捐献珍藏的情形:“葛书徵(葛昌楹,字书徵)先生献出明清名家刻印43 方,这是先生1925 年编选的《传朴堂藏印菁华》中的菁华,1938 年又合辑于《丁丑劫余印存》,其中文彭的‘琴罢倚松玩鹤’、何震的‘听鹂深处’、邓石如的‘江流有声断岸千尺’,曾被多种印谱选载,久为印林推重。1962 年夏,这位古稀老人在沪寓接待韩登安先生和我,在交付这批名印时,他动情地比喻说:‘这回是小女儿出嫁了。’袒露出老人对珍品的钟爱和最后的托付。翌年他就病逝了。”


这是多么感人的一幕!从中我们看到了一位人生将尽的老人对自己珍藏的依依不舍之情,仿如小女儿即将出嫁一般,既舍不得让她离家,又不得不放她远嫁更好的“婆家”。



葛贤在《平湖葛氏与印林精英之金石缘》中写道:“葛昌楹一生藏印千余钮,摩挲赏玩,未尝废手。20 世纪50 年代, 生活窘迫,只好将耗毕生精力广征搜购集藏的大部分印章典当鬻粥,让渡予华笃安先生,后来华氏又将这些印章捐献上海博物馆。但先祖父没有忘记所衷情的西泠印社,还是将《传朴堂藏印菁华》、《丁丑劫余印存》、《明清名人刻印汇存》中的菁华保存下来,以期赠给西泠印社。”(见《福建艺术》2009.3,第48-51 页)葛昌楹先生对西泠印社的信赖和感情溢于言表,他的高风义举更成为激励与教育西泠后人的传世佳话。


1989 年3 月7 日,在葛昌楹去世26 年后,其夫人冯梦苏受先夫遗志感召,将先夫用印十方(其中吴昌硕刻田黄印八方,钟以敬、叶潞渊刻青田印各一方)及葛昌楹辑《邓印存真》二册捐献于西泠印社。




“西泠印社中人”印,小林斗庵先生仅收藏了六年,在闻讯西泠印社百年华诞大典即将举行之际,2003 年6 月,慨然将此印捐献给了西泠印社。其在所撰附记中云:“吴缶庐先生所作‘西泠印社中人’一印,余丁丑正月购得于沪上,无量欢喜,为斗盦藏印中瑰宝。癸未十一月际遇西泠印社创设百周年嘉会,余庆祝之余持此印奉赠印社,盖可谓此印得回归故里。”这方钤盖在《西泠印社社员证》上的名印,终于名至实归,与葛昌楹先生及夫人捐献的其他名印一起永为镇社之宝。小林斗庵虽为日籍,然“举藏于社而不自私”、“爱社如家”的崇高精神,无论他国异域,一如既往,在西泠同人中永为传扬。



葛昌楹先生虽不擅刻印,然他一生以“集藏印刻,辑梓印谱”为己任、为乐事,其嘉惠印林久矣!钜矣!葛昌楹先生离世半个世纪了,然而他的崇高精神和杰出贡献于今天愈发显出其珍贵价值来,令后人更增添对他的景仰与缅怀。


参考书目

1)《西泠印社九十年》,西泠印社出版社,1993 年10 月第一版。

2)《西泠通讯》,西泠印社社务委员会主办,2003 年第2 期。

3)《西泠印社百年史料长编》,西泠印社出版社,2003 年10 月第一版。

4)《西泠印社·汉三老碑专辑》,2006.2,总第10 辑,荣宝斋出版社出版。

5)《西泠印社·丁辅之研究专辑》,2007.3,总第15 辑,荣宝斋出版社出版。

6)《西泠印社·古印谱研究专辑》,2008.1,总第17 辑,荣宝斋出版社出版。

7)《朱痕积萃——中华珍藏印谱联展·西泠印社藏品集》,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年8 月第一版。

8)《西泠印社·葛昌楹研究专辑》,2013.3,总第39 辑,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

9) 平湖网:《平湖传朴堂葛氏》。


作者简介 郭超英:西泠印社理事、浙江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