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内服配合捏脊治疗小儿疳积

 学中医书馆 2014-12-27

小儿疳积症多因对其喂养不当,使脾胃受损,气液耗伤而引起全身虚弱羸瘦,面黄发枯等,是小儿常见的慢性病证。常见于1~3岁的幼儿。本病起病缓慢,病程越长,病情亦随之越重,严重影响小儿的正常生长发育。笔者试用古验方“芦荟丸”合捏脊治疗该病,疗效尚好。现整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病历完整的患儿83例,其中男36例,女47例;年龄最小1岁,最大6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27个月。临床表现为消瘦,精神萎靡,皮肤松弛,失去弹性,毛发干枯无光泽,面色不荣,食欲不振,抵抗力低下。

     2 诊断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儿科》中关于疳症的诊断标准 (ZY/T001.4-94)拟定。饮食异常,大便干稀不调,或脘腹胀满等明显脾胃功能失调者;形体消瘦,体重低于正常平均值的15 %~40 %,面色不华,毛发稀疏枯黄,严重者干枯羸瘦;兼有精神不振,或好发脾气,烦躁易怒,或喜揉眉擦眼,或吮指磨牙等症;有喂养不当或病后饮食失调及长期消瘦史;因蛔虫引起者,谓之“蛔疳”,大便镜检可查见蛔虫卵;贫血者,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减少;出现肢体浮肿,属于营养性水肿者,血清总蛋白大多在45 g/L以下,血清白蛋白约在20 g/L以下。

     3 治疗方法

    3.1 中药内服

    芦荟丸:芦荟9 g、人参9 g、白术9 g、茯苓9 g、山药9 g、木香9 g、陈皮9 g、青皮9 g、麦芽9 g、神曲9 g、当归9 g、槟榔2枚、麝香少许。将上药研为细末,同时将猪胆打面,共和为丸,如黄豆大小。依小儿年龄不同,服用量从2粒至5粒不等,1日3次。若小儿吞服有困难,可将丸药用开水化开后服。

    3.2 手法治疗

    捏脊:用食指和拇指从患儿的尾骶骨长强穴开始,将皮肤轻轻捏起,采用推、捏、提、按法,向上至颈椎,反复操作3次。在推捏过程中,每捏3下,须将皮肤往斜上方提起,如手法得当,可在第2~5腰椎处听到一种轻微的响声。推捏完毕,再用拇指在腰部两侧的肾俞穴(双腰窝离脊中2 cm处)点按5~7下。每日1次,连续7天为1个疗程。

    治疗期间,保证患儿所需营养,忌食过硬、过于油腻及油炸食物。让患儿多接触阳光,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温度适宜。

     4 结果

    4.1 疗效标准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儿科》中关于疳症的疗效评定标准 (ZY/T001.4-94)。治愈:体重增加,接近正常健康小儿体重,各种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指标恢复正常;好转:体重有所增加,精神、食欲及其他症状改善;未愈:症状及体征均无变化。

    4.2 结果

    83例中治愈者64例,占77.12 %;好转16例,占19.27 %;无效3例(其中2例由于未坚持治疗而无法判定疗效),占3.61 %。总有效率为96.39 %。

     5 典型病例

    患儿,女,2岁半。症见面黄肌瘦,精神萎靡,纳差,腹胀,大便稀薄。曾中西医调治近半年不效。粪检未发现有蛔虫。用芦荟丸内服并结合捏脊,共治疗1月余,诸症消失。3个月后随访,患儿面色红润,其母告之患儿体重增加,食欲、精神、睡眠佳。

    6 讨论

    小儿疳积,西医称之为“慢性营养障碍性疾病”。多由饮食不节或嗜食肥甘生冷等物,损伤脾胃,使运化失职,水谷精微生化不足,脏腑失养所致。其病变部位在于脾胃,故有“诸疳皆脾胃病”的论点。治疗时须处处以顾护脾胃为本,调脾和胃,以助受纳和运化,后天生化渐充,则病可向愈。芦荟丸出自《古代验方大全》(傅景华,中医古籍出版社,1990年),主治小儿疳积。方中药物具有益气健脾,消积导滞,养胃,通便之功。

    捏脊法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升降气机的作用。通过捏脊可使脾胃功能在气机运行中恢复和加强。据研究,捏脊可促进胃液分泌,使血中红细胞和白细胞浓度升高,使免疫机能加强。中药内服与捏脊并用,增强疗效,病可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