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师文苑]诗史:唐、五代、两宋

 白山 2014-12-27
唐代无疑是中国诗歌最为辉煌的时代。唐代诗歌绝不是奇峰突起,前此诗歌发展的积淀是唐诗成就其伟大的重要原因。
  我们习惯上把唐代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来研究唐代的诗歌。
  初唐流行“上官体”。“上官体”的核心人物上官仪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内容空虚、相互酬唱的“上官体”风行天下。面对这种不良风气,“初唐四杰”和陈子昂担当起了引导诗歌摆脱歧路,步入正道的重任。他们各自以成功的创作完成了这一重任。杜甫写诗盛赞:“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文人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都是千古传诵的佳构。
  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唐诗中的神品,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昔人尝言:“国家不幸诗家幸”,这无疑是正确的。对于盛唐而言,这是一个特例。盛唐是中国封建时代的鼎盛时期,诗坛也呈现出百花竞放的局面。如果说唐诗是中国诗歌的最高峰,那么盛唐诗歌就是这座高峰的顶点。我们用“一个星座,两个流派,七位诗人”来概括这个时期的诗歌。
  “一个星座”指“双子星座”。这里的“双子”是“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他们分别代表了浪漫主义诗歌和现实主义诗歌的最高成就。李白一生渴望功名而又傲视权贵,狂放不羁的人格特色同人生追求存在着强烈的矛盾,这使他的一生成为以诗下酒,以酒赋诗的一生。杜甫禀承了良好的家学渊源,抱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志向去实现他的人生理想。但命运似乎在捉弄他,最后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于湘江渔船。尤其在晚年,身处草堂,心忧天下,体现了一位人民诗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两个流派”指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七位诗人”除李白、杜甫外,另外五位指山水田园诗派的王维、孟浩然和边塞诗派的高适、岑参和王昌龄。
  东晋陶渊明和南朝谢灵运分别开启了田园诗和山水诗,到了盛唐,山水、田园诗合流。
  “诗佛”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艺术全才,除了精于诗歌创作外,在书画、音乐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多方面的艺术才华使他在诗歌创作上达到了相当高的境界。苏东坡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山居秋暝》是他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除山水田园诗外,王维还写下了一部分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爱情诗、甚至边塞诗。如《送元二使安西》、《相思》、《使至塞上》等。
  孟浩然同李白、杜甫一样,一生热衷功名,但是“欲济无舟楫”,只能怀着无可奈何的心情踏上隐居之路。他的著名诗歌有《过故人庄》、《宿建德江》、《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
  唐代鼓励文人投笔从戎,建立军功。文人也多抱定“宁作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人生理想。这样就使许多文人能够亲历军戎,甚至浴血疆场,从而形成了一个前代未曾有过的诗歌流派——边塞诗派。
  高适是军旅诗人的代表。他的《燕歌行》是边塞诗派最杰出的作品,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可以称得上是“边塞诗双璧”。诗作描绘了激烈的战斗场面,痛斥了将帅的荒淫无能(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歌颂了士兵英勇杀敌、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相看白刃雪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反映了长年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不幸(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岑参的边塞诗以写景取胜。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写塞外雪景,可谓神来之笔。
  王昌龄诗名很高,人称“诗家天子”。他最长于写七绝,又称“七绝圣手”。他的边塞诗《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曾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王昌龄后来遭人排挤,连遭贬谪,李白惺惺相惜,写下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王昌龄自己也写下了表白心迹的名作《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成为作者高洁人格的写照。
  此外,崔颢的《黄鹤楼》特别值得一提。相传李白登上黄鹤楼本欲赋诗,见到崔颢的这首诗歌后感慨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尽管平叛战争最终以唐政府的胜利而告终,但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还是给唐政府以沉重打击。这次叛乱成为唐由盛趋衰的转折点。
  这次叛乱给民族心理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唐人开始以理性冷峻的眼光来重新审视这个曾经如日中天的王朝。开元、天宝时期的重要诗人大都死于战乱。诗人开始把笔端指向了唐王朝躯体上的痼疾,去揭露、去批判、去治疗。
  中唐诗歌我们概括为“两个流派、八位诗人”。
  第一个流派是“元白诗派”。“元”指元稹,“白”指白居易。他们掀起了“新乐府运动”,主张散文、诗歌应该能够像乐府诗一样,反映时事,有补于世,即“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元稹尽管名列白居易之前,但成就远不如白居易。他的《行宫》和《离思》两篇,是五绝和七绝的上乘之作。
  以被贬任江州司马为分界线,白居易的一生可分为两个阶段。之前,少年白居易以《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干谒顾况,名动京师,仕途顺畅——达则兼济天下。之后,作者政治上遭受打击,心灰意冷——“穷则独善其身”。他的诗歌前后期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前期批判尖锐,“砭时事不留面子”,后期多闲适、酬唱之作,锋芒不露。他最优秀的诗歌是《琵琶行》和《长恨歌》。
  白居易写诗力求“老妪能解”,因而他的诗歌明白晓畅。但作者经常“卒章显志”,越俎代庖,画蛇添足,这就大大影响了诗歌的形象性和含蓄性,使诗歌少了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韵味。
  第二个流派是“韩孟诗派”。“韩”指韩愈,“孟”指孟郊。在古文上,韩愈以复古的方式来创新,文起八代之衰,恢复了散文的优良传统。在诗歌上,韩愈同样力主创新,他的诗歌硬语盘空,以奇险怪诞著称,《左迁蓝关示侄孙湘》是他的代表作。作者“忠而被贬”,不怨天,不尤人,九死不悔,凛然不屈之气溢于言表。
  苏轼评价孟郊、贾岛“郊寒岛瘦”。二人以苦吟著名,“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但炼字、炼句有余而炼意不足,使诗歌有句而无篇。《游子吟》和《寻隐者不遇》分别是两人的佳作。
  另外三位诗人是李贺、柳宗元和刘禹锡。
  “诗鬼”李贺才高而命短,仅仅走过了二十七个春秋便身归道山。他的诗歌在唐代独树一帜,具有神奇瑰丽的浪漫主义色彩。
  柳宗元由于参加王叔文集团改革,失败后屡遭贬谪。《江雪》一诗中那幅寥廓清冷的画面,那位冒雪独钓的老翁,折射出了作者凄惨的境遇。
  刘禹锡和柳宗元可谓同病相怜,参加变革,同时被贬。二十几年后,刘禹锡在扬州遇到白居易,刘禹锡写下了著名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当中脍炙人口的诗句。值得注意的是,刘禹锡被贬巴蜀后,向当地百姓学习民歌,从中吸取了有益的养分。他的《竹枝词》,便是学习民歌写下的好诗。
  晚唐诗歌的代表人物是杜牧和李商隐。
  杜牧早年胸怀大志,曾研习《孙子兵法》并为之作注。举进士后遭人排挤,于是混迹扬州,风花雪月,纵情歌楼,“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名篇《赠别》便是抒写同歌女难舍难分之情的作品。
  虽然一生不得志,但赤子之情不改。杜牧最长于写咏史诗。《过华清宫》、《赤壁》、《泊秦淮》、《题乌江亭》都是这类诗歌的代表作。
  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党争是唐代政治体制上的三大毒瘤,进入晚唐,这三大毒瘤发展到了极端,李商隐便是这毒瘤的受害者。
  李商隐一生夹于牛党和李党之间,是晚唐党争的牺牲品。他是爱情诗的圣手,《无题》多是爱情诗的经典,“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是个中饱含情韵的佳句。他又是朦胧诗的鼻祖,“诗家只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许多作品寄兴遥深,如名作《锦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堪称中国诗歌史上的斯芬克斯之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