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0年广东省高考试作文试题研究及2011年作文备考方略(原创)

 许愿真 2014-12-27

             2010年广东省高考试作文试题研究及  2011年作文备考方略

孙敏

2010年广东省高考试作文试题研究及2011年作文备考方略(原创)

一、2010年作文试题与最近几年广东卷比较;

     综观这几年广东语文高考作文题,“不要轻易说不”“传递”“纪念” “常识”“与你为邻”等,可以发现,广东的作文命题比较平实、理智,富有哲理和思辨性,让学生都有话说,但说好也不容易。有较好的区分度,层次感,易于拉开学生档次。

不像其他省市,要么非常现实,如汶川大地震,金融海啸,兽首拍卖,绿色生活等绝对现实主义热点的材料;要么过于新奇、诗化、朦胧,立意太多不确定的命题,象 “行走在消逝中”“记忆不会随时间风化”“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 绿叶对根的情谊”“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等。

     广东省今年作文命题延续其“平实”“稳健”“理性”“思辨”的风格,反映生活,富有时代精神,社会气息,但又不会太过贴近现实、直击热点。具有跨越时代的人生意义、人文意蕴,内涵深刻。文学色彩不会太强,不追求标新立异,审题难度不会太大,不会出偏题、怪题,不会在审题这种外在关卡上为难学生。重在考察学生的阅历思辨、行文写作水平、文字驾驭能力、材料组织能力等。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关注社会,体味生活,思考人生。说真话,抒真情,写真文。扎实深厚,务本求实,重在积累。反对花拳绣腿,华而不实的文风,这也是语文作文改革和倡导的大方向。

     2010年广东卷高考作文题:

你我为邻,相互依存。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无法回避,却可有所选择。

请你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感受,以与你为邻为标题写一篇文章,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第一句话提示了谁和谁为邻,你和我为邻;紧接着提示了“你我为邻”后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你依存着我,我也依存着你。第二句话提示了“你”的两种形态,其一是“有形”的你,其二是“无形”的你,所谓“有形”的你,可以理解为实指的“你”,看得见,摸得着的某个人、某个物、某个景  所谓“无形”的你,可以理解为虚指的“你”,如集体概念的人(文明人);集体概念的物(书籍);抽象的某种精神、某种意念、某种追求(和谐、诚信、宁静致远) ……第三句话提示了“选择”的思路,怎样选邻?为什么选“你”为邻?等等,题干中没有限定导语与标题的关系,所以,导语只是提示而不是要求,这样,考生既可以循着导语的提示应试作文,也可以离开导语写作,只需符合标题的题意即可。(陈妙云2010年广东高考作文题的解读

    题面看似简单,有话可说,深入思考颇有深意,很有逻辑性和历史感,内涵丰富,外延宽广,有利于考查考生的生活积累和体验,以及对社会、人生的观察与思考,是一道有质量的好题。越是普通、开阔、看似平常、大家可以随意发挥的题目,越是公正的,能考出学生实力的题目。

二、广东省作文试题与其他省市高考试题比较;

     自2004年各省市自主命题以来,总计122套高考语文试卷(含2004年两套春季高考卷)中,命题或半命题作文题(不包括小作文,下同)42题,话题作文题42题,新材料作文题(包括图画材料)38题,整体来看大致呈现出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新材料作文三足鼎立的格局。

但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2004—2010年这7年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命题形式呈现出话题作文逐渐衰微、新材料作文渐趋兴盛、命题作文半壁江山的趋势。话题作文从2004年的15套卷、2005年的9套卷逐渐减少到2008年的3套卷、2009年的2套卷、2010年1套卷(天津卷);新材料作文从2004年的0套卷、2005年的3套卷发展到2008年的8套卷、2009年的8套卷到2010年的10套卷;命题作文从2004年的1套卷、2005年的4套卷发展到2008年的8套卷、2009年的8套卷、2010年7套卷。广东省高考语文这7年间考查话题作文5次,命题作文2次。

    话题作文从1999年开始进入高考试卷,至今12年,它是一种在立意、选材、文体等方面向考生有较大开放度的作文考查方式。在构思上,它给考生以驰骋的想象空间和无限的创造机会;在内容上,不拘一格,它给考生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任其自由地翱翔;在写法上,百花齐放,可以记叙、可以议论、可以抒情、可以描写;可以写现实,可以写联想,甚至可以写虚幻,只要自圆其说就可以。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开阔了学生的思维视野,拓展了学生的写作空间,展现了学生的人格个性,同时也通过作文体现了学生的写作才华。

    然而,话题作文发展至今,尽管命题者煞费苦心,不断推陈出新,力避平俗,但从近几年全国各地对高考作文命题形式的评价来看,“话题作文”颇受诟病,它在给考生以最大限度的选择权,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事,利于考生写出有个性的作文的同时,也呈现出了话题作文这把“双刃剑”的另一面,即因为话题本身过于宽泛,要求过于宽松,大大降低了审题要求,结果使得所写文字只要与所给的话题有牵连就算合格作文;加之多年的话题作文训练,学生的作文几乎已演变为有话题而无主题的套路了,即使有的文章勉强算是有点主题,也非常的平常肤浅,所有的这些都让话题的形式给掩盖了。另外,“话题作文”思维的无限化、技巧的格式化、模式的标准化、材料的剪切化导致了大量的套作、抄袭、拼凑,作文考试真的成了一场“有准备之仗”。因此,从2007年开始,话题作文已经难以得到命题者的青睐,2007年仅有4套卷、2008年3套卷、2009年2套卷、2010年1套卷依然采用这种命题方式。

     广东卷也在在试题改革上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努力,从2009 年广东卷的作文题谈“常识”中,我们看到了命题人开始尝试通过作文试题改变当前作文教学尤其是高考作文指导中的片面“应试”局面的可贵探索。这道作文题率先在全国打破材料作文、标题作文和话题作文的命题模式,以“三不像”的作文试题新形式开启了高考作文命题的新思路。它开始突破高考作文试题高居“哲理”和“思想”高度的模式,引导考生关注身边生活,关心社会常态,留心感受和体验日常生活对我们身心的影响。令人高兴的是,这一具有正本清源意义的作文命题思想在今年的广东卷中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今年的广东高考作文试题“与你为邻”明确地告诉考生,作文要在日常生活中寻求感悟,从身边人事中寻找灵感。最近两年的广东卷作文试题唱就了一首改变当前高考作文套路化形势的新曲,为纠正高三作文指导的模式化套路化流弊做出了有益的努力和尝试。

三、高三作文备考;

  虽然广东省高考作文做过一些探索和尝试,但最近三年来,广东考生作文成绩却不尽如人意。如果用“每况愈下”来形容尚有“言重”之嫌的话,而全省作文成绩呈现连年下滑的趋势却是不争的事实。我们这里可以列举最具典型意义的两个数字———平均分和满分作文数来予以说明:广东考生2008 年作文平均分为40.37 分,满分作文数为18 篇;2009 年作文平均分为39.42 分, 满分作文数为17 篇;2010 年作文平均分为38.89 分, 满分作文数为15 篇。(此处所列数据均依据广东省普通高考语文科评卷现场信息权威发布)

    作文成绩不理想的现状的形成应该是有多方面原因的。但我们这里探讨一下透过这组数据对高中作文教学尤其是高三作文备考意义。许多考生在作文试题上本来可以少丢分而得高分,却因为某些错误观念和不良认知造成作文态度不正,以致作文答卷八股套作、假话连篇、思想缺失、情感枯槁、语言干涩、材料贫乏。这样的结果就造成作文“大丢分” 了。不少考生依然用重弹老调的态度和程式化写作的方法编拟出一篇篇套路八股之作。例如,2009 年广东高考作文要求考生“谈谈你生活中与‘常识’有关的经历或你对‘常识’的看法”我们就看到了大量套路之作:诚信是常识,做到诚实守信是我们必须具有的品质;坚忍不拔是常识,人生必须要百折不挠才能成功;见义勇为是常识,救助别人也是救助自己等等。今年的考生写标题作文“与你为邻”依然有大量使用套路作文“混取”作文成绩的答卷。有的考生全文论述诚信的重要性,有的只谈为什么要有坚毅品质,有的则专门论及要懂得父母之“爱”,行文中既不言及“你”,也不论及“为邻”,最后用几个字进行所谓的“点题”:我要与你为邻。这样的大套路的文章只能是“大丢分”了。不少考生不能全面正确地审题。标题中的“邻”字是一个关键字眼,不理解“邻”的意义中既有“距离近”的一面,又包含“有距离”的一面,不少考生在文章中立意为与“诚信”为邻,与父母为邻,与自己为邻,等等。明显地,这样的立意是偏离了题旨的。高三作文复习备考必须走符合写作规律和认知规律的路子,不能再在自以为是的所谓“高效”的套路写作中沉醉了。避免走 “程式化”操作老路。如何备考,如何有效备考:

(一)丰富生活积累

    丰富生活积累要关注现实生活,多方面、多角度地感知社会人生,把握当今时代的脉搏,写作时就能“为有源头活水来”。纵观这几年的高考作文,都是无形中暗合现代社会中的一些热点话题和核心主题,比如诚信、心灵的选择、、双赢、忘记与铭记、绿色生活、传递、常识等话题等就与当前的社会实际,人们的思想实际、社会心理、精神状态、传统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反映了作文时代性的要求。

二)丰富阅读积累

     多读多思是作文的源头活水,因此要博览课外读物,常咀时文英华,并注意消化吸收,为我所用,使考场作文既有深度又新颖别致。再者,在多阅读的同时,应建立属于自己的作文素材库。这个复习本要分门别类,按照话题进行积累和整理:社会与生活、交往与合作、环境与生存、价值与理想、辩证与思想、科学与文化、联想与想像。储备素材还要注意素材的变通问题。不仅能扩大题材的使用范围,增大素材的相对储量,而且,由于改变素材的使用范围,还可能给人以新的启发。  (高三开展五个一工程 阅读一本专辑,研究一个名人)

三)丰富教材资源

     高三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很少花时间课外阅读。正因如此,我们“求材”无须舍近求远,课本教材就是我们很好的素材库,不管是现代的散文名篇,还是古代的人物传记,可以用来作事例的俯拾皆是,教材是作文原材料的基地,除了易记之外,还可多向思考,挖掘不同的内涵。如《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孔子为实现改革世界的抱负,毕生东奔西走这个事例,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至少可以论证“责任”、“坚持”、“理想目标”、“实践与意志力”等不同话题。学生养成这个思维习惯,对课本教材驾熟就轻,触类旁通,灵活运用,能调动的素材就很多,考试自然得心应手。

(四)以范文引路,注重消化吸收。

    每年的高考全国各地优秀的作文层出不穷,这些优秀作文或文辞精妙,或意境深远,或创新开拓,或构思新颖,或说理深刻等,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可以领略其中的精彩;同时,好的范文往往可以印证考场作文的评分原则,可以让学生树立“规矩”意识。这样,学生在范文中学习模仿,在消化吸收中创新开拓,最终能提高个人的写作能力,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高三周测在、印制范文和美文)

(五)解放思想,全力营造写作亮点

    引一句陈妙云教授在《2010年广东高考作文分析》一文中的原话:“最近几年考过的作文题,成为了今年的约50%的考生重复的话语。如爱、善良、感恩、坚强、勇敢、责任、和谐等,是那些不敢独立思考的学生所选择的‘邻’。以往别人常写的李白、陶渊明、项羽、马云、丛飞、陈玉蓉等材料被不约而同地选用”。

    陈老师的这番话,表明了考生在考场上忽视“联系自身的生活体验与感受”,忽视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与思考,忽视创作性思维的呈现。把作文的备考当做是素材的积累,材料的运用的技巧,文字使用的伎俩。

我们来看今年标杆卷8号文的评语: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写了三个有形的“你”,写与李白、屈原、陶渊明为邻。全文把三个有形的“你”放在了“你”的位置,对题目把握较准确,写单向的影响。这个考生写三个用滥的材料是在“写”而不是“套”,是在理解后提炼核心精神,是在框架内写这三个人。此文语言较有水平,较通顺。但不可否认此文未能体现考生的生活体验和感受,选材、立意、认知水平低,结构、创造性思维被放弃。(16+17+5=38)

    可见,如果学生的作文,缺乏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不立足于社会,不抒发出自己对社会与生活独特的见解,与众不同的思考,是很难获得认可的。

    “故纸堆里寻旧货”的文风今年继续受到打压。而大量文章中出现的“暴走妈妈”、“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耳熟能详”的素材时,又造成了改卷者“审美疲劳”。这又不禁使我们产生了困惑。使用经典古人,不易得高分;用了大家都知道的热点时事素材,又落得个“人云亦云”,无新意的结局。那么我们究竟该怎样指导学生写作文,才能让他们在评卷场上获得好的分数呢?

我们来看今年标杆卷1号文的评语:

    这是一篇议论文,展示和针砭了当下的种种社会现象,提出了“与你为邻”的目标,展示了考生对社会的关注,对题意理解与把握的能力。当然此文只有展示与针砭,论得显然不够,但展示的时候,态度、是非判断还是鲜明的。但语言较粗糙,文章语言属论证型风格,复句的使用不错。错别字4个,扣2分。(25+22+10-2=55)

再来看今年标杆卷2号文的评语:

   这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我”和邻居一位清洁工在邻里之间发生的一件事。青年的“我”在“与你为邻”的问题上不够成熟,在处理与邻居关系上不够和谐;母亲在这件事上做得很好,很理解对方;也写了清洁工小王对“我”的爱与理解。“我”和“邻”的关系处理得很好,互相依存写得好,事件细节、构思得很好。但此考生在语言上,用词有很多不当的地方。发展等级打在立意深刻。(24+20+10=54)

    一篇议论文,一篇记叙文,都在有不少缺点的情况下,获得了评卷场的高分。真是值得我们深思。我们抓住评语中的关键词:“展示和针砭当下的种种社会现象……态度和是非判断是鲜明的”;“(这篇记叙文)对事件的细节描写得好,构思得很好”。从这些评语中,我们不难看出,评卷场上对文章的判断,与《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写作的说明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作文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就必须解放思想,将写作的目光聚焦到现实生活当中来,将抒情的重点放在自身的真情实感上来。重新把文章亮点的营造,定位于“写出现实针对性”、“写出真情实感”来。

我们培养的大学生,不能只会读书,不能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我们应该投身于社会,关注社会,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脱离社会,只顾走自己的路的人,将来是无法适应缤纷而又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的。应该把我们的思想与社会的脉搏紧密相联,使自己积极“入世”,表现出我们良好的社会责任心与对真善美的判断。(观看新闻以及每周一篇的时评训练)

四、基础年级的作文教学。

(一)、做好三种储备,积淀丰厚底蕴

    只有“厚积”,才能“薄发”。缺少丰厚积淀是无法写出情文并茂、大气磅礴的华章的。就应试作文而言,如下三个方面的储备显得尤为必要:

1、素材储备。要对写作素材进行积累。陆游语“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高一高二学生应该关注和留意生活中的鲜活素材。

2、文化储备。“文化底蕴最能提升文章的思想品位和艺术品位”,建议学生可以从中外名著的阅读、报刊杂志的剪贴、新闻信息的聆听、专题报告的吮吸、哲理散文的札记等诸多方法中去广泛积累储存,使自己在文化、文学、艺术中快速升华,提高个人观察社会、感悟人生、阐发据理的能力。

3、情感储备。“人间真情最具有穿透力和震撼力”,学生应该蕴蓄真情,才能打动读者。

(二)、强化三项训练,打造扎实内功

高一高二可在如下三个方面进行强化训练。

1、审题训练——准确、到位、深刻。明确题目的所有要求,全面把握命题者的意图,以便立意为文。动笔之前,要求学生必须对作文的要求、注意点和提供的材料作全方位的审视,逐字逐句地分析,捕捉引发灵感的信息,在具体的审题训练中着力解决“怎么想”、“是什么”、“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

2、表达训练——通畅、鲜活、文采。即所谓妙笔生花。高考作文在审题难度降低以后,语言表达已成为作文评分的重要标尺。指导学生在高中语文学习阶段,更加注重动手动笔。不论是遣字造句,还是表情达意,均坚持求质不求量、求好不求快、求精不求粗、求深不求浅、求新不求俗的原则。同时,也要注重口头训练。

 3、书写训练——规范、美观、整洁。卷面力求赏心悦目,此亦老生常谈。阅卷老师得到的第一印象就是卷面。卷面扫描之后在电脑上能让阅卷老师赏心悦目,要求学生的字笔力健壮,间构疏朗,字迹清晰,段落分明。平常训练中要求学生笔划不连带,清晰可辨,不写错别字,不乱写乱划,也不可写得太小。

最后,是要研究一下阅卷者的心理和高考作文的“潜规则”。

A.思想健康积极,不要过分标新立异。

B.书写要工整,字迹清晰。

C.考场“八股”还是要适当的用。(开篇点题,反复出现点题关键词,结尾再点题)

D.不怕幼稚,只怕离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