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范望注《太玄經》之十二律呂數
2014-12-27 | 阅:  转:  |  分享 
  
-1-

范望注《太玄經》之十二律呂數





上傳書齋名:瀟湘館112XiāoXiāngGuǎn112

何世強HoSaiKeung



提要:《太玄經》提及十二律呂之下生及上生,但無說明其算法,晉?范望依

漢時之算法作注,並配以陰陽氣之升降說。本文亦涉及地支數之下生與

上生。

關鍵詞:上生、下生、陽氣、陰氣、范望、十二律呂。







第1節五音十二律





《太玄經卷第八?太玄數第十一》提及十二律呂之下生及上生,但無說明其算

法,晉?范望依漢時之算法作注,本文主要討論范望之注文。宜注意者乃范望以陰

陽氣之升降及萬物之消息以解說十二律呂。

筆者所用之《太玄經》為十卷之?四部叢刊?景明萬玉堂翻宋本?,亦採

用?四庫全書薈要?子部?《太玄經》。?四庫全書?本乾隆四十二年十月總

校官陸費墀撰序曰:

雄書擬《易》而作,以家準卦,以首準彖,以贊準爻,以測準象,以文準《文

言》,以摛、瑩、掜、圖、告準《繫辭》,以數準《說卦》,以衝準《序

卦》,以錯準《雜卦》。全仿《周易》古今經傳,各自為篇。

以上之說亦深得《太玄》之旨也。

筆者所用之兩版本皆有范望注文,惟萬玉堂翻宋本之范望注文謬誤較多。

談十二律宜先談五音,談五音宜先談其律數。現先談五音之律數,《史記?

書?律書》有以下之五音律數:

-2-

律數:九九八十一以為宮。三分去一,五十四以為徵。三分益一,七十二以為

商。三分去一,四十八以為羽。三分益一,六十四以為角。

以下為五音之律數之下生及上生之算法及排序:

五音律數表

五音律數﹝算法﹞五音律數﹝排序﹞

宮9×9=81宮81

徵81×(1–31)=54商72

商54×(1+31)=72角64

羽72×(1–31)=48徵54

角48×(1+31)=64羽48

注意律長則聲濁﹝低音﹞,律短則聲清﹝高音﹞,其次序為81、72、64、

54、48,即宮、商、角、徵、羽。即宮聲最濁,羽聲最清。

五音配五行、五行及相應之數、四季、天干及人事。五行括號內數目字乃五行

數。下表整理自《太玄經卷第八?太玄數第十一》:

五音角徵宮商羽

五行木(3,8)火(2,7)土(5,5)金(4,9)水(1,6)

四季春夏---秋冬

配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配人事民事君相物

即角、徵、宮、商、羽分別配以民、事、君、相和物。同章亦提及十二律之相

生,如下〈十二律呂管長表〉所示:

下生

/上



十二

律呂

律/



配地



代表

月份

管長寸



分數

﹝寸數

×9﹞

整數合今cm

-3-

---黃鍾律1.子十一月9818123.09

下生林鍾呂8.未六月6545415.39

上生太蔟律3.寅正月8727220.53

下生南呂呂10.酉八月531484813.67

上生姑洗律5.辰三月791646418..24

下生應鍾呂12.亥十月42720423243112.16

上生蕤賓律7.午五月6812656985716.22

上生大呂呂2.丑十二月82431047527237621.63

下生夷則律9.申七月57294515081465114.42

上生夾鍾呂4.卯二月721871075672431036819.22

下生無射律11.戌九月465616524447296924512.82

極不

生仲呂呂6.巳四月6196831297459218720396017.09

第七欄之分數不論多少均視作1,遂得第八欄之結果。

《漢書?律曆志上》曰:

黃鐘初九,律之首,陽之變也。因而六之,以九為法,得林鐘初六,呂之首,

陰之變也。

黃鐘為陽律之首,下生陰呂林鐘,故曰黃鐘為陽律之第一變數,林鐘為陰呂之

第一變數。黃鐘可比擬為乾卦,乾卦初爻為初九;林鐘可比擬為坤卦,坤卦初爻為

初六。《漢書?律曆志上》云得林鐘之算法如下:黃鐘9之9乘以6﹝因而六

-4-

之﹞,再除以9﹝以九為法﹞,合併即乘以96,約簡即32,即1–31,見以下之算

式,此即所謂?下生?。

最後之仲呂乃?極不生?,即?已到了盡頭?,不再生黃鍾,語見《淮南

子》。《淮南子》,西漢?劉安著。所謂?下生?其實是依上一管之長度減31,

?上生?是依上一管之長度增31﹝可參閱以下之運算﹞,例如應鍾上生蕤賓,而蕤

賓上生大呂﹝注意不是下生﹞,故管之長度增加了兩次,從42720增加至8243104。所

以十二律呂之?生?與五行之相生相剋不同,五行之相生相剋循環,而十二律呂之

?生?乃非循環,其實不能單獨稱為?生?,必須稱之為?上生?或?下生?方有

意義,而?上生?或?下生?之解釋則為管長之增加或減少。

《史記?書?律書》曰:

生黃鐘術曰:以下生者,倍其實,三其法。以上生者,四其實,三其法。

其意指下生者即乘以1–31=32,?倍其實?即以2乘以分子,?三其法?即

以3乘以分母;上生者即乘以1+31=34,?四其實?即以4乘以分子,?三其

法?即以3乘以分母。

《漢書?律曆志上》之?上生?與?下生?說法不同,其算法實則相同,其文

曰:

上生六而倍之,下生六而損之,皆以九為法。九六,陰陽夫婦子母之道也。律

娶妻而呂生子,天地之情也。

其意指?上生?者乘以倍6,即12,以九為法,即除以9,合併即乘以912,

約簡即34,即1+31;?下生?即減損,即乘6,仍然以九為法,即除以9,合併

即乘以96,約簡即32,即1–31。故9與6,可表一陽與一陰,此說法見《易》,

《易》以陽爻為9,陰爻為6,此乃《易》?九六之義?。陽與陰者,夫婦也,婦

者,母也,能生子女者也。

《後漢書》曰:

六十律相生之法:以上生下,皆三生二;以下生上,皆三生四。陽下生陰,陰

上生陽,終於中呂,而十二律畢矣。

-5-

9為3之倍數,故曰3;以上生下,即下生,生2者,乘32也;以下生上,即

上生,生四者,乘34也;至於?終於中呂?之說,可見諸下文。

干支數亦有?下生?和?上生?之說法,然干支之?下生?與?上生?與本節

所討論者迥然不同,見下文。

黃鍾﹝亦作?鐘?﹞之管長9寸﹝即81分,因一寸有九分﹞,乃為已定之長

度,當時之一尺約今之23.08864cm。或曰陽數奇而陰數偶,圓管直徑1分則周3

分,直徑3分則周9分,﹝古時以3為π﹞,直徑取3不取1﹝因為1過小﹞,故

周長9分,9分之9倍即81分﹝9是一個較為適中之奇數﹞,即9寸。古時律數尺

度為9進制,以9分為1寸,以9寸為1尺。

有黃鍾之管長,其他律呂之管長即可依次算出。《太玄經》范望注:

律以統氣,呂以扶陽。律呂之始自黃帝,使伶倫至大夏之西,取竹竅厚均者為

十二管,聽鳳鳴而吹之,其六象雄,其六象雌,故六律為陽,六呂為陰。其後

或以銅代竹,其空圜皆九分也。

《呂氏春秋?卷五?仲夏紀第五?古樂?第五條》云:

昔黃帝令伶倫作為律。伶倫自大夏之西,乃之阮隃之陰,取竹於嶰谿之谷,

以生空竅厚鈞者,斷兩節間,其長三寸九分而吹之,以為黃鐘之宮,吹曰

“含少”。次制十二筒,以之阮隃之下,聽鳳皇之鳴,以別十二律。其雄鳴

為六,雌鳴亦六,以比黃鐘之宮,適合。黃鐘之宮,皆可以生之,故曰黃鐘

之宮,律呂之本。

黃帝又命伶倫與榮將鑄十二鐘,以和五音,以施英韶,以仲春之月,乙卯之

日,日在奎,始奏之,命之曰咸池。

伶倫,相傳為黃帝時代之樂官,善音律。之,往也。阮隃,地名。陰,山之北

也。伶倫取三寸九分兩節間之竹,吹之而得黃鐘之宮。其後伶倫製十二管,包括黃

鐘之宮。此十二管長短不一,是為十二律呂,較高音者為雄為陽為律,較低音者為

雌為陰為呂。鐘,同鍾。黃鐘之管九寸,其餘律呂之管長均可從黃鐘之管長算出,

故曰?生?。

清?戴煦(公元1805-1860年)著《音分古義》釋?含少?之義曰:

云吹曰“含少”者,黃鐘為正宮聲,則三寸九分之管為少宮聲。以其含少宮之

聲,故吹之而名之曰“含少”也。

有關此方面之說明,可參閱筆者相關文章〈《音分古義》十二律呂之連比例

術〉。

-6-

第2節范注《太玄經》十二律呂數





范望注文涉及十二律呂頗多獨特之解說,大概為配合《太玄經》文義而為之。

《太玄經卷第八?太玄數第十一》曰:?黃鍾生林鍾。?

范望注:

鍾,種也。色莫盛於黃,聲莫大於宮,故以為律始也。陽氣始種於黃泉,萬物

得以萌芽也。黃鍾之管九寸,下生林鍾,三分去一,故林鍾六寸也。林,君

也,言陰氣受任,助蕤賓君主種物,使茂盛也。

范望注?鍾,種也?,而其所謂?種?,?生?也;故?陽氣始種於黃泉?即

?陽氣始生於黃泉?。陽氣生於黃泉﹝即泥土中﹞則能令萬物萌芽﹝萬物之根荄受

陽氣之滋潤而發芽也﹞,此說《太玄經》一向有此義。

?色莫盛於黃”之說指君之衣色也,君衣之色黃,故曰最盛;而土之色亦黃,

土於地上為最多,故曰?盛?。至於范云?聲莫大於宮”則值得商榷,蓋宮聲在五

音中最濁,即最低音,現代音為Do,簡譜為1。范若注云?聲莫濁於宮?或?數

莫大於宮?則可。

范望以?君?釋?林?。又根據范義,蕤賓,君也,陰氣在有限之情況下能助

長萬物﹝調和陽氣﹞,使其茂盛也。其實依《太玄經》義,助長萬物者,陽氣也,

非陰氣也。林鍾,六月,蕤賓,五月,林鍾六月助蕤賓五月之君以長萬物也。

黃鍾之管9寸,下生林鍾,林鍾管短31,即9×(1–31)=6﹝寸﹞。以下單位

皆為寸,略去。

《太玄經》曰:?林鍾生太蔟。?范注:

林鍾六月之呂也,太蔟正月律也。蔟,養也。言陽氣太蔟地達物也。林鍾之所

生三分益一,故太蔟八寸也。

林鍾表六月。相信范望以?蔟?借為?蓄?,?蓄?有?養?義,故?蔟?

亦有?養?義。太,大也。故太蔟,大蓄也,正月。范義指正月陽氣大盛,覆蓋大

地,達於萬物,萬物遂得以滋長。大呂十二月殺物殆盡,太蔟繼大呂而助萬物復甦

也。

林鍾生太蔟,所生三分益一,即太蔟管長:

-7-

6+31×6=6(1+31)=8。

《太玄經》曰:?太蔟生南呂。?范注:

八月之呂也。南,任也;呂,旅也。言陰氣旅進,助夷則任成物也。太蔟之所

下生三分去一,故南呂五寸三分寸之一也。

南呂為八月之呂。范望以?任?釋?南?,以?呂?作?旅?,?旅?,進

也;指陰氣旅進也,旅進之陰氣遂可以?助夷則任成物?。?任成物?有隨其意欲

而成長義。夷則,屬七月;南呂,八月,南呂助夷則以長物。

太蔟生南呂,太蔟之所下生三分去一,即南呂管長:8–31×8=316=531。

《太玄經》曰:?南呂生姑洗。?范注:

三月之律也。姑,故也;洗,絜也。言陽氣結精,新物去故物也。太蔟之所下

生三分去一,故南呂五寸三分寸之一也。南呂之所上生三分益一,故姑洗七寸

九分寸之一者也。

姑洗為三月之律,陽氣漸盛。范望以?故?釋?姑?,?故?舊也。以?絜?

釋?洗?,?絜?古同?潔?,物經洗後則潔。以新物取代舊物是為姑洗之義,故

?洗?之粵音為?駛?,即sai2,陰上聲,含?清洗?義。

南呂生姑洗,南呂之所上生三分益一,即姑洗管長:

531(1+31)=964=791。

《太玄經》曰:?姑洗生應鍾。?范注:

十月之呂也。言陰氣應無射,該藏萬物也。姑洗之所下生三分去一,故應鍾四

寸二十七分寸之二十也。

應鍾為十月,無射為九月,應鍾十月之陰氣應無射九月之陰氣,十月之陰氣比

九月之陰氣為盛,而十月乃萬物潛藏之時也。

姑洗生應鍾,姑洗之所下生三分去一,即應鍾管長:

791×(1–31)=27128=42720。

《太玄經》曰:?應鍾生蕤賓。?范注:

五月之律也。蕤,繼也,賓,道也。言陽氣始道,陰氣使繼,養萬物也。應鍾

之所上生三分益一,故蕤賓六寸八十一分寸之二十六也。

-8-

蕤賓為五月,應鍾為十月,范注釋?蕤?為?繼?,釋?賓?為?道?,故蕤

賓者,?繼道?也。應鍾為十月為陰氣盛之時,蕤賓五月為陽為正道,其為陽氣

也,繼仲呂之四月之陽氣而養萬物也。陽氣盛極而衰,陰氣繼之,調和陽氣而養

萬物也。

應鍾生蕤賓,應鍾之所上生三分益一,即蕤賓管長:

42720(1+31)=27128×34=81512=68126。

《太玄經》曰:?蕤賓生大呂。?范注:

十二月之呂也。呂,旅也,言陰大呂助黃鍾宣氣而牙物也。蕤賓又上生也,三

分益一,故大呂八寸二百四十三分寸之百四2也。所以又上生者,陽生於子,

陰生於午。從子至巳,陽生陰退,故律生呂言下生;呂生律言上生。從午至

亥,陰升陽退,故律生呂言上生;呂生律言下生。至午而變,故蕤賓重上生

也。

大呂為十二月,范注釋?呂?為?旅?,黃鍾為十一月,大呂助黃鍾宣氣而令

萬物萌芽也。?宣氣?,散布陽氣也;?牙物?令植物發芽也。

蕤賓生大呂,蕤賓又上生,三分益一,即大呂管長:

68126(1+31)=81512×34=2432048=8243104。

值得注意者為?上生?和?下生?之定義。前六呂與律乃下生與上生相間,惟

至應鍾上生蕤賓,蕤賓非下生大呂,乃上生大呂。

《太玄經》曰:?大呂生夷則。?范注:

七月之律也。夷,傷也;則,法也;言陽正法於上,陰行傷物於下也。大呂之

所下生也,三分去一,故夷則五寸七百二十九分寸之四百五十一也。

夷則為七月之律,七月陽氣盛於上,?正法於上?指?行正道於上?,即長養

萬物於上。陰氣在下,傷地上之萬物。

大呂生夷則,大呂之所下生三分去一,即夷則管長:

8243104×(1–31)=2432048×32=7294096=5729451。

《太玄經》曰:?夷則生夾鍾。?范注:

二月之呂也。言陰夾助太蔟,宣四方之氣而生種物也。夷則之所上生也,三分

益一,故夾鍾七寸二千一百八十七分寸之千七十五也。

-9-

夾鍾乃二月之呂,夷則乃七月之律。七月時,陰氣仍處於初生之狀,對萬物仍

未有所傷害。夾鍾二月,助太蔟之正月以生萬物,蓋是時陽氣漸長,陰氣仍盛之秋

也。?陰夾助太蔟?當指陰氣盛之大呂十二月與夾鍾二月,二月仍存陰氣,故云二

陰氣夾太蔟之正月而助之,蓋陰氣散布則可調和陽氣之作用也。

夷則生夾鍾,夷則之所上生三分益一,即夾鍾管長:

5729451×(1+31)=7294096×34=218716384=721871075。

《太玄經》曰:?夾鍾生無射。?范注:

九月之律也。射,厭也;言陽究物,陰剝落之終而復始,無厭已也。夾鍾之所

下生也,三分去一,故無射四寸六千五百六十一分寸之六千五百二十四也。

無射,乃九月之律。射,粵音?翼?﹝粵音非?射箭?之?射?音,即非

se6﹞,今漢語音yi4,厭也;故無射者,乃無厭也。陽氣欲盡,陰氣漸生而趨盛,

再由盛而衰,周而復始,無厭之象也。

夾鍾生無射,夾鍾之所下生三分去一,即無射管長:

721871075×(1–31)=218716384×32=656132768=465616524。

《太玄經》曰:?無射生仲呂。?范注:

四月之呂也。言微陰在地,中旅3助姑洗宣氣齊物也。無射之所上生也,三分

益一,故仲呂六寸萬九千六百八十三分寸之萬二千九百七十四也。律呂以候十

二月之氣,月氣至,則其律應,應謂吹灰也。

仲呂為四月,陽氣盛之時,但仍有微量之陰氣近地面,故仲呂四月之陽氣助姑

洗三月之陽氣?宣氣齊物?,即同披等量之陽氣也。無射所上生者為仲呂。

無射生仲呂,仲呂之所上生三分益一,即仲呂管長:

465616524×(1+31)=656132768×34=19683131072=61968312974。

仲呂,四月,姑洗,三月,仲呂四月助姑洗三月以長物。

所謂?吹灰?即?吹葭?,古人將葭灰置於律管內以測定節氣。新節氣至,灰

則自行由相應律管內飛出。見《後漢書?律曆志上》。後世遂以?吹灰?或?吹

葭?以表示節氣之變換。唯?吹灰?者,實不可行之事,筆者有文詳述之。

下圖為十二律呂與十二月份圖,注意上生或下生之律呂可由原律呂順時針而行

210o,即可得上生或下生之律呂。例如黃鍾下生林鍾,自黃鍾順時針方向轉210o

-10-

﹝或逆時針方向轉150o﹞,即可得林鍾;又自林鍾順時針方向轉210o,即可得太

蔟,其餘類推。或云原律呂之衝﹝正對之律呂﹞之右方之第一律呂,即為上生或下

生之律呂,見下圖。若依以下之十二律呂上生或下生排列成圓形,依其規律可知仲

呂之上生為黃鐘。



十二律呂上生或下生圓形圖

-11-

理論上仲呂上生黃鐘,但仲呂為?極不生?,故仲呂不能上生黃鐘。又從上圖

可知某律呂之上生或下生依順時針轉法即可知其所生之律呂,例如夾鍾,自夾鍾開

始轉210o即可至無射,即生夾鍾生無射,其餘可類推。

為方便查閱,現把〈十二律呂管長表〉依地支序排列。《後漢書?律術》為避

免出現分數,遂將各管長乘以最大之分母19683,得第八欄之各數﹝略去單位﹞:

十二律

呂(1)

律/呂

(2)

配地支

(3)

代表月

份(4)

管長寸

數(5)

分數﹝寸

數乘以9﹞

(6)

整數

(7)

整數

(5)×19683

(8)

黃鍾律1.子十一月98181177147

大呂呂2.丑十二月824310475272376165888

太蔟律3.寅正月87272157464

夾鍾呂4.卯二月7218710756724310368147456

姑洗律5.辰三月7916464139968

仲呂呂6.巳四月61968312974592187203960131072

蕤賓律7.午五月68126569857124416

林鍾呂8.未六月65454118098

夷則律9.申七月572945150814651110592

南呂呂10.酉八月5314848104976

無射律11.戌九月465616524447296924598304

應鍾呂12.亥十月4272042324393312

-12-

依律長聲濁,律短聲清之定義,故黃鐘聲最濁,應鍾聲最清。

上表依月份排列如下:

十二律

呂律/呂配地支

代表月

份管長寸數

分數﹝寸數

乘以9﹞整數

太蔟律3.寅正月87272

夾鍾呂4.卯二月7218710756724310368

姑洗律5.辰三月7916464

仲呂呂6.巳四月61968312974592187203960

蕤賓律7.午五月68126569857

林鍾呂8.未六月65454

夷則律9.申七月572945150814651

南呂呂10.酉八月5314848

無射律11.戌九月4656165244472969245

應鍾呂12.亥十月42720423243

黃鍾律1.子十一月98181

大呂呂2.丑十二月824310475272376

《太玄經卷第八?太玄數第十一》提及十二地支數曰:

-13-

子午之數九,丑未八,寅申七,卯酉六,辰戌五,巳亥四,故律四十二,呂

三十六。并律宮之數,或還或否,凡七十有八,黃鍾之數立焉,其以為度

也,皆生黃鍾。

以上文意指以黃鍾之數為標準,黃鍾之管長9寸,即以9為?度?﹝準則

也﹞,其他數依次減1,即可得其他數,即其他數皆從黃鍾而生,故曰?皆生黃

鍾?。以下為十二律呂數之整數﹝第五列之分數視作1﹞與《太玄經》十二地支數

之比較表。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月建十一十二正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十二

律呂







大呂









夾鍾呂







仲呂呂蕤賓律







夷則









無射律應鍾呂

陰/

陽陽陰陽陰陽陰陽陰陽陰陽陰

數98243104872187107579161968312974681266572945153146561652442720

取整

數998887766655

太玄

地支



987654987654

十二律呂數之整數與太玄經十二地支數之比較表

范望注曰:

子為十一月,午為五月,所以數俱九者,黃鍾起子也。子午之數俱九,乾始於

初九,午為子言,故俱九也。

黃鍾之數九,子午相衝,故子午數俱九。?午為子言?指同言時則同天干,一

言時為庚午、庚子;三言時為戊午、戊子;五言時為丙午、丙子;七言時為甲午、

甲子;九言時為壬午、壬子。可參閱筆者文〈術數中之?納音、言?與乾坤生六

子〉。

-14-

范望注曰:

丑為十二月,未為六月,亦其衝也,故俱八也。

丑數為子數九減一,故為八,丑未相衝,故未數亦為九。同時?未為丑言?,

指同言時則同天干,一言時為辛未、辛丑;三言時為己未、己丑;五言時為丁未、

丁丑;七言時為乙未、乙丑;九言時為癸未、癸丑。

范望注曰:

寅正月也,申為七月。

寅數為八之數減一,故為七,寅申相衝,故申數亦為七。同時?申為寅言?,

指同言時則同天干,一言時為戊申、戊寅;三言時為丙申、丙寅;五言時為甲申、

甲寅;七言時為壬申、壬寅;九言時為庚申、庚寅。

范望注曰:

卯為二月,酉為八月。

卯數為七之數減一,故為六,卯酉相衝,故酉數亦為六。同時?酉為卯言?,

指同言時則同天干,一言時為己酉、己卯;三言時為丁酉、丁卯;五言時為乙酉、

乙卯;七言時為癸酉、癸卯;九言時為辛酉、辛卯。

范望注曰:

辰為三月,戌為九月。

辰數為六之數減一,故為五,辰戌相衝,故戌數亦為五。同時?戌為辰言?,

指同言時則同天干,一言時為丙戌、丙辰;三言時為甲戌、甲辰;五言時為壬戌、

壬辰;七言時為庚戌、庚辰;九言時為戊戌、戊辰。

范望注曰:

巳四月,亥為十月,皆以對而數之也。

巳數為五之數減一,故為四,巳亥相衝,故亥數亦為四。同時?亥為巳言?,

指同言時則同天干,一言時為丁亥、丁巳;三言時為乙亥、乙巳;五言時為癸亥、

癸巳;七言時為辛亥、辛巳;九言時為己亥、己巳。

奇數屬陽律,總律數為:9+7+5+9+7+5=42,偶數屬陰呂,而總呂數

為:8+6+4+8+6+4=36;此乃《太玄經卷第八?太玄數第十一》所云?故律

四十二,呂三十六。?總律數加總呂數為78,此即?并律宮之數,或還或否,凡

七十有八。?

-15-

支之配數古時稱為?別數?或?支數?。子為何配9?此與十二律呂之黃鍾管

長有關,黃鍾是六陽律之首,管長九寸,黃鍾屬子,所以子數亦9。丑、寅、卯、

辰和巳則依次遞減1,分別為8、7、6、5和4。子午相衝,同列為9,以後未、

申、酉、戌和亥亦依次遞減1,至戌為4止﹝見前文﹞。

引文中所云?或還或否?,據范望注乃指?八則丑未所謂‘還得呂而不得

律’,故‘或還或否’也。?大概指丑未同為八數,但只能在陰呂中出現,不能在

陽律中出現。引文中之意思是否如此,仍有待考證,因卯酉、巳亥情形亦如此;而

子午、寅申及辰戌若依其說,則‘還得律而不得呂’也。

又范望注黃鍾之管長九寸,圓周九分,在管中可排列秬黍九十枚。在管中又可

塞入秬黍一千二百枚,重十二銖,即為半兩,此等量度皆出於黃鍾。







第3節地支之上生與下生數





最後本文補充地支之?下生?和?上生?之說,《史記?書?律書》曰:

生鐘分:子一分。丑三分二。寅九分八。卯二十七分十六。辰八十一分六十

四。巳二百四十三分一百二十八。午七百二十九分五百一十二。未二千一百八

十七分一千二十四。申六千五百六十一分四千九十六。酉一萬九千六百八十三

分八千一百九十二。戌五萬九千四十九分三萬二千七百六十八。亥十七萬七千

一百四十七分六萬五千五百三十六。

《史記?書?律書》稱之為?生鐘分?,其算式如下﹝單位為分﹞:

子:1。

丑:1×(1–31)=32。

寅:32×(1+31)=98。

卯:98×(1–31)=2716。

-16-

辰:2716×(1+31)=8164。

巳:8164×(1–31)=243128。

午:243128×(1+31)=729512。

未:729512×(1–31)=21871024。

申:21871024×(1+31)=65614096。

酉:65614096×(1–31)=196838192。

戌:196838192×(1+31)=5904932768。

亥:5904932768×(1–31)=17714765536。

地支數之上生與下生乃相間而生。







1依《淮南子》之說為42,但以43為合。。

2即現時所說之一百零四。

3同仲呂。

献花(0)
+1
(本文系瀟湘館112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