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98经方新论

 johnney908 2014-12-28

第一章经方概论;这一章乃参考上百篇(部)有关经方研究的论文或论著;一、经方的概念(一)经方的渊源;方剂的起源历史悠久;1.《五十二病方》在现存医书中,最早记载方剂的是;2.《内经》十三方《黄帝内经》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3.“经方十一家”《汉书·艺文志》曾记载“经方十;(二)“仲景论广《伊尹汤液》”考;《针灸甲乙经·序》:“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在《汤液


第一章 经方概论

这一章乃参考上百篇(部)有关经方研究的论文或论著,博采众长,撷英取华,结合心得,分为13个方面潜心编写而成。此章内容可帮助读者从总体上了解经方。

一、经方的概念 (一)经方的渊源

方剂的起源历史悠久。我们的祖先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药物,这是用单味药治病的起源。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逐步认识到几味药配合起来,其疗效好于单味药,于是便创制了方剂。中医治病由单味药过渡到方剂,这是经验的丰富,科学的发展,历史性的飞跃!

1.《五十二病方》 在现存医书中,最早记载方剂的是1973年在长沙市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本书原无书名,因其中记载方剂283首,分列为五十二个题目,每题都是治疗一类疾病的方法,原书目录之末有“凡五十二(病)”的字样,所以马王堆帛书小组命其名为《五十二病方》。该书的内容比较粗糙,不但没有方剂名称,而且有些药名、病名后世亦未见。从其内容和字义分析,该书早于《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

2.《内经》十三方 《黄帝内经》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是现存医籍中最早的中医药理论经典著作。本书内容非常丰富,从脏腑、经络、病机、诊法、治则等各方面,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论述。《内经》中的治疗以针刺为主,对方药运用,仅提出了13个方子,一般称为“十三方”。将《内经》十三方归纳一下,有以下五点:①所用药物的基原,有植物、动物、矿物。②其剂型,有汤、丸、散、膏、丹五种。③其用法,有内服、外用两种。④其功用,有的用于预防,有的用于治疗。⑤其用药多少:用药一味者有4方,即汤液醪醴(?必以稻米,炊以稻薪?。古代用五谷熬煮以作汤液,以滋养五脏。五谷熬煮经发酵,便成醪醴,用作五脏的治疗)、生铁洛饮(?夫生铁洛者,下气疾也?。洛与落为同音通借字)、兰花汤(即佩兰。?治之以兰,除陈气也?)、豕膏(猪脂外涂。治痈疽);用药二味者有4方,即左角发酒(左角之发的一方寸,烧制为末,以美酒一杯同服。治尸厥)、鸡矢醴(鸡矢白,晒干焙黄,米酒送服。治鼓胀)、陵翘饮(?剉陵、翘草根各一升?……陵,菱角;翘,连翘。二草之根,俱能解毒。治胁痈)、半夏秫米汤(半夏、秫米。治不眠);用药三味者有1方,即泽泻饮(泽泻、白术、麋衔。治酒风);用药四味者有2方,即乌鲗骨丸(乌贼骨、茜草、麻雀卵、鲍鱼汁。治血枯)、寒痹熨法(淳酒、蜀椒、干姜、桂心。治寒痹);用药五味者有2方,即马膏膏法(马脂涂一侧、白酒和桂末涂另一侧,?且饮美酒,噉美炙肉?。治卒口僻,即面瘫)、小金丹(辰砂、雄黄、雌黄、金箔,四味经特殊制法,炼蜜为丸,?冰水下一丸?。为道家制法,恐后人补入。此为预防疫疠方)。这十三方,构建了中医方剂学的雏形,对后世方剂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3.“经方十一家” 《汉书·艺文志》曾记载“经方十一家”,其中有《五脏六腑痹十二病方》、《五脏六腑疝十六病方》、《五脏六腑瘅十二病方》、《风寒热十六病方》、《泰始皇帝扁鹊俞拊方》、《五脏伤中十一病方》、《客疾五脏狂癫病方》、《金疮瘛方》、《妇人婴儿方》、《汤液经法》、《神农黄帝食禁》。这些方书虽已亡佚,但说明在汉代已广泛流传。

(二)“仲景论广《伊尹汤液》”考

《针灸甲乙经·序》:“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伊尹汤液》之书,久佚。班固《汉书·艺文志》著录《汤液经法》三十二卷,此书亦久佚。王应麟《汉艺文志考证》

在《汤液经法三十二卷》下注云:“皇甫谧曰:仲景论《伊尹汤液》为十数卷”,谓仲景书据《汤液经法》而为之。清代学者及目录学家姚振宗在《汉书艺文志条理》(此书收入《二十五史补编》中)之《汤液经法三十二卷》下注云:“按后汉张机仲景或取是书论次十数卷也。”姚振宗《后汉艺文志》之《张仲景方十五卷》下又云:“按王应麟《汉艺文志考证》引皇甫谧曰:仲景论《伊尹汤液》为十数卷。按汉志经方家有《汤液经法》三十二卷,仲景论定者,盖即是书。”据王应麟、姚振宗所考,皇甫谧所云《伊尹汤液》,即《汉书·艺文志》之《汤液经法》。

《伊尹汤液》皇甫谧曾亲见并阅读,已见诸《甲乙经·序》;皇甫谧又亲见“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两相对比后,皇甫谧作出明确判断:《伤寒杂病论》是在《伊尹汤液》古医书的基础上“论广”而成的。“论”指研究和条理化,“广”指扩大和补充。仲景对《伊尹汤液》一书加以研究和条理化,又扩充一些内容,而成《伤寒杂病论》。

北宋林亿《伤寒论·序》亦认定《伤寒论》是在《伊尹汤液》一书基础上撰写而成的。序曰:“夫《伤寒论》,盖祖述大圣人之意,诸家莫其伦拟。故晋·皇甫谧序《甲乙针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

综上所述可知,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正如其“自序”所说,是在“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并平脉辨证(即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与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著而成,而《伊尹汤液》很可能构成了仲景书的主体内容。

(三)经方的定义

“经方”一词最早见于后汉·班固《汉书·艺文志》所收录的刘向父子的《七略》。《七略》中的《方技略》将所涉书籍分为四类,即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并对其概念有明确论述,指出:“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由此可见,当时医经是指中医的基础理论性著作,经方则是指利用药物治疗疾病的方法和方剂的总称。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变迁,经方概念的范畴逐渐变狭。时至今日,中医界所言“经方”,乃与后世“时方”相对,习惯上只限于《伤寒杂病论》一书中所载之方。《中医名词术语选释》对“经方”的解释有三:①后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医家类记载经方十一家,这是指汉以前的临床著作。②指《素问》、《灵枢》、《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方剂。③专指《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记载的方剂。总之,当今所说的经方,多指第三说。

(四)经方的意义

目前,“中医方剂学”的主体是“经方”(一般所说的经方系指仲景书之方)与“时方”(指张仲景之后的医家所制定的方剂。陈修园《时方歌括〃小引》说:?唐宋以后始有通行之时方。?)。为何经方在“方”之前加上一个“经”字呢?陆德明于《经典释义》诠释说:“经者,常也,法也,径也。”由此而知,言“经方”者,揭示经方具有严谨的法度和技巧,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为医方之经,必须深钻细研才能得其要领。

班固所言“经方十一家”未能流传下来,但值得庆幸的是,《伤寒杂病论》的理、法、方、药被保存下来而流传至今。经方配伍严谨而独特,遣药精确而深奥,疗效卓著而可靠,为后世医家临证处方之基础。

二、经方的命名

仲景所用之方,共计252首,为众方之祖。这些方剂的命名,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类:首先,约占80%的多数方剂系以方中药物作为方名;其次,约占14%的方剂是以功效与主治命名;其他6%的方剂命名特殊。分别探讨如下:

(一)以药物作为方名

以方中药物作为方名者,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数量最多,共计201方,占79.8%。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种命名原则是最原始的,人们用某几味药物来治疗某种病证获效,即以所用之药为方名,记载下来,并流传至今。以药为方名者,有以下几种情况:

1.以该方全部药名先后排列作为方名 如栀子豉汤、干姜附子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等,而以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五味并列为最长。

2.以该方君药类为方名 如桂枝汤、麻黄汤、白头翁汤等,系以一味药命名;栀子柏皮汤、黄连阿胶汤等,则是二味药命名;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则是以三味药命名(该方共有8味药),乃最长者。

3.药名与数字相结合的命名 如五苓散,系以猪苓、茯苓为主而共有五药,十枣汤虽另有三药,而以十枚大枣煎汤溶药同服而命名,还有厚朴三物汤、厚朴七物汤等。

4.在原来以药名为方剂命名的基础上,再加减其他药而成方 这种类型方子数量较多,充分表现了古人的质朴。例如:小半夏加茯苓汤、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此方共列8药,最属不厌其烦的典型)、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等。还应指出,仲景组方遣药很注意方中药物间剂量的比例,即使原来方中有该药,在加强该药用量的情况下,也要另列方名,以桂枝加桂汤最为典型。

(二)以功效主治作为方名

以功效主治命名者,共计35方,约占14%。此类方剂如泻心汤类、四逆汤类、承气汤类、建中汤类、抵当汤类、陷胸汤类,以及肾气丸、奔豚汤、下瘀血汤、风引汤、理中丸、头风摩散、温经汤等。还有,葶苈大枣泻肺汤、蜜煎导、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等虽有药名,但亦与功效主治有关,故列此。兹择其几种说明如下:

1.承气汤类 有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桃核承气汤四方。承,即承顺的意思;气,指胃肠之气。六腑“以通为用”,若燥屎、瘀热等阻结于内,导致腑气不通,治疗上必须用攻下之剂。这类方剂能承顺胃肠之气,故名承气。

2.建中汤类 有大建中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三方。方名建中者,建立中焦脾胃之气也。许宏说:“建中者,建其脾也。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建中之味甘也。”尤怡进一步说:“中者,四运之轴而阴阳之机也,故中气立则阴阳相循,如环无端而不极于偏。”

3.陷胸汤类 有大陷胸汤、大陷胸丸、小陷胸汤三方。方名陷胸者,陷为邪气内陷之病势,胸为邪气内陷之病位。据原方所述,其病变为胸及脘腹之位。

4.抵当汤类 有抵当汤与抵当丸两方,两方药物相同,但剂量、剂型不同。方名“抵当”,解释不一。有人认为,下焦蓄血重证,非他药所能及,唯有此方四药足以抵当而攻克之,故名曰“抵当汤”。另有一种说法:方中水蛭,古又名“至掌”,故有的医家称此方为至掌汤,而后人讹称抵当汤。

5.泻心汤类 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6方。原文所述,有“心下痞”、“此为痞”、“痞益甚”之文,可知主要用于治痞。所谓心下者,非心脏之位,而是指的胃脘。泻心汤类所用药物,既有生姜、干姜、半夏、附子之辛温,又有黄芩、黄连、大黄之苦寒,寒温并用,辛开苦降,其立方不在心而在胃肠。后世师其法,凡脾

胃虚弱,客邪内袭,寒热错杂,升降失调,清浊混淆而致胃肠不和,脘腹胀痛,呕吐泄泻等,多用之。许多研究者指出:泻心汤类对现代医学所述的急慢性胃肠炎、胃痛、胃神经官能症、功能性幽门梗阻、顽固性呕吐、肝炎腹胀等病症,辨证施治,多有疗效,应加重视。

(三)以特定含义作为方名

经方中以白虎、青龙、真武三方最为奇特。汉代由于方士的影响,盛行“四灵”之说。四灵,即四种动物,分别为四方之神灵,即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龟(一名玄武,通于真武)。这在汉代铭刻(如印章、瓦当、皋币等)中屡有发现。奇怪的是,仲景所列之方有青龙、白虎、真武三种,独缺朱雀。方有执《伤寒论条辨》对“三方之神”有解释,引述如下。

1.青龙汤类 有大青龙汤、小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3方。方有执说:“夫所谓青龙者,青乃木色,龙乃木神??龙之所以名汤,神汤之谓也。”又说:“夫龙,一也,于其翻江倒海也,而小言之;以其兴云致雨也,乃大言之。”龙为水族,能兴云雨,治水饮。大青龙,示发汗力强,似龙兴致雨;小青龙,则似龙隐波中,故驱除水饮。

2.白虎汤类 有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桂枝汤3方。方有执说:“白虎者,西方之金神,司秋之阴兽,虎啸谷风冷,凉生酷暑消。神于解秋(按:可理解为?热?字),莫如白虎。”故治热炽之方名曰白虎,白虎汤类善治阳明经证及气分大热。本方现代辨证治疗热性疾病如乙型脑炎、脑膜炎、败血症、出血热、肠伤寒、大叶性肺炎等,均具卓效。

3.真武汤 方有执说:“真武者,北方阴精之宿,职专司水之神,以之名汤,义取之水。”真武汤具有温阳健脾利水之功,故取象比类,而名之曰真武。陆渊雷考究说:“《脉经》、《千金》俱名玄武汤,赵宋避其先人讳,改玄为真。”本方辨证治疗肾炎水肿、心力衰竭、肝硬化腹水、哮喘、慢性泄泻以及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等,均效。

4.越婢汤类 有越婢汤、越婢加半夏汤及桂枝二越婢一汤3方。本方命名之意最难解,可供参考者有二说:①越是发越,婢即脾,即发越脾气之义,与《外台》之越脾汤同义。②山田氏认为本方系得之于越国之婢,故曰越婢汤,并引白居易诗“越婢脂肉滑”为证。

上述四类之外,还有的方名与颜色有关。例如,三物白散、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等3方与白色有关;侯氏黑散与黑色有关;赤丸、桃花汤与赤色有关。

三、经方的统计

关于《伤寒论》、《金匮》两书之方剂的具体数目,古今不少医家都做过统计,但结果相差较大,特别是《金匮》方剂之数目,悬殊更大。其关键问题是统计标准不一致。下面,把比较科学的统计结果作一核实并转录:

(一)经方的方剂数统计

要界定经方的数目是多少,首先应说明一下经方的统计标准问题。凡属以下几种情况者,该方即不计入:①重复方不计(《伤寒论》号称113方,因禹余粮丸有方无药不计,所以只有112个)。《金匮》的方剂数目应从113开始的,凡与《伤寒论》重复的方剂略而不计(包括阳旦汤即桂枝汤),《金匮》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又增加了140个方剂。②凡是有方无药者,一概不计入。如《伤寒论》的禹余粮丸和《金匮》的杏子汤、黄连粉、藜芦甘草汤、附子汤、胶姜汤等,共计6方。③凡是附方,亦概不计入。附方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方中含方,如《伤寒论》的蜜煎导方中所引出的土瓜根与猪胆汁。二是《金匮》的附方23首,即前二十二篇中九篇之后明示的“附方”(只有第五篇未标明),这些附方可归纳为以下三类:一是明确标明为《千金》、《外台》等方书之方,而其中有的方剂实为仲景方,如《千金翼》炙甘草汤、《外台》柴胡桂枝汤等;二是有的附方只列方名,未列药物,而曰:方见上,则未计在23方之内,如第十篇《外台》乌头汤、第十

七篇小承气汤;三是曰方见某病中,亦未计入,如第十五篇瓜蒂散。此外,个别篇条文中间记载的后世之方,如第十二篇的《外台》茯苓饮,亦不计入。

关于《金匮》的方数,林亿等于序文中说:“凡二十五篇,除重复,合二百六十二方。”一般认为末三篇(23~25)疑非仲景文。湖北中医学院主编的《金匮要略释义》(1963年)说前二十二篇共计205个方剂。经分类、分篇细加统计,此数是正确的。《金匮》的205方中,除去重复者(指《金匮》与《伤寒论》方名及用药相同者)37方、附方23方、有方无药者(即方中之药已佚者)5方,实际上增加了140个方剂。《金匮要略》各篇方剂统计结果如下表。

表1 《金匮要略》各篇方剂统计表

篇 序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合 计

实 有 6 11 3 7 8 8 1 9 9 2 13 4 8 5 4 11 5 3 8 5 10 140

附 方 3 5 2 5 1 2 1 1 1 2 23

重 复 5 1 1 2 2 2 1 5 2 1 1 11 1 1 1 37

佚 方 1 1 1 1 1 5

合 计 11 12 6 12 11 15 3 10 13 3 19 6 9 7 5 23 6 5 9 8 12 205

(二)经方组方之药味数统计

经方素以精专而著称。从单方(单味药治病之方)到复方,是方剂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从历史的角度加以分析,早期的复方,其组成的药味数比较少,后世方剂的药味数多明显增加。《伤寒论》、《金匮》所载之方属于早期的复方,其药物组成不超过七味者89%,占绝大多数。现将两书组方药味数列表如下。

表2 经方组方的药味数统计表

药味数 伤寒 金匮 共计

1 4 9

2 9

3

4

5

6 8

7 16 9

8 6 2 8

9 1 7 8

10 11 12 13 14 15 23 25 2 2 4

1 2 3

1 1

1 1 2

1 1

1 1

1 1

合计 112 140 252

22 23 18

26 23 18 19 19

13 35 45 41 37 27 25

注:汤、丸、散等方剂中,用及蜜、酒、苦酒者,皆为组方药味数。例如,薯蓣丸为“二十一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弹子大,空腹酒服一丸”,则本方药味数合计23味。

四、经方的药物 (一)统计的标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