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古典目录学史提纲(续完)

 johnney908 2014-12-29
    3隋唐中医目录学
唐·贞观十五年(641年),于志宁、李淳风、韦安仁、李蓇寿等奉敕撰修的《隋书·经籍志》,确立了图书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是继《汉书·艺文志》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目录专书。
《隋志》将医学类书籍称为“医方”,置于子部之末,且不再进行分类,这一著录方法为后世所沿用,就《隋志》对医学书籍处理而言,与前代之目录相较,不能不说是一个倒退,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不外有下述几个方面:其一,当时的医书状况,前代书籍亡佚严重,《汉志》所载之书,至隋已亡其八九。《汉志》医经九家,除《黄帝内经》尚存《素问》、《针经》外(《素问》、《针经》即《汉志》所著录的《黄帝内经》,其说初见于皇甫谧《甲乙经·序》,王冰《素问·序》称《针经》为《灵枢》,后世均沿其说,基本上得到学术界公认),余均亡佚。魏晋南北朝所增之书多为方书。其状况有类《诸氏遗书》所言“由汉而下,有方无说。”[8]亦难怪《隋志》仅以医方赅医书之全部。其二,历代整理图籍,未有如汉成帝时规模之浩大,各有专职。后世目录专书,无论是体例还是内容,均难与《别录》、《七略》相较。图书数量的增加,文献载体与书册制度的变化,使后世目录有日趋简化之势。依据国家书目而编制的史志目录,自然也显现出了这一特点。其三,刘向父子整理图书时,以专门之人治专门之书,因其学有专长,故在专业图书的分类以及在叙录的撰写上,更为合理。后世则不然,多沿习成规,因循旧说。后汉至隋,医学书籍较前更为丰富。《隋志》著录医书256部,4510卷,内容包括医经、本草、病因、诊断针灸养生、医方(包括外科、妇人方等)各个方面,这些内容,体现出了中医学科的初步分化。作为总括学科发展成就的目录专书,无疑应当反映出当时的学科发展状况,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通过目录专书的著录、小序、叙录、分类等显现出来。在中医书籍的著录和分类上,《隋志》未能在《汉志》的基础上有所进步,而是有所倒退。影响所及,导致了后世正史目录中不再对中医书籍进行分类的流弊,同时也影响到其他目录专书。
唐代,中医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文献数量大幅度增加,分科进一步细化。内、妇、儿、外、本草及方书均为数不少。但综合目录的编制基本上沿习旧制,且为了便利编写,自唐代始,各史艺文经籍志皆无小序。《隋志》于每书之下尚有简要传注,后世则只记书名、作者、卷次。这样,既难反映出中医学术发展的实际情况,又难以通过目录专书考知各科学术发展之源流。
在这期间,依据毋煚《古今书录》而编成的《旧唐书·经籍志》,基本上依照《隋志》的体例,但只记书名,且无小序。在小类上有所调整,于丙部子录之中,将医书分为“经脉类”和“医术类”,较之《隋志》稍为合理。《新唐书·艺文志》在《旧唐志》的基础上增入唐人著作,仍依《旧唐志》之例,变更医书类名为“明堂经脉”与“医术”二类。
4宋金元中医目录学
宋朝之制,国史皆有艺文志,据《宋史·艺文志》,有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国史艺文志》;仁、英《两朝国史艺文志》;神、哲、徽、钦《四朝国史艺文志》。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有朱昂等所撰《馆阁书目》;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有王尧臣等撰《崇文总目》;徽宗政和七年(1117年),有孙觌等所撰《秘书总目》。《宋史·艺文志》即依据上述目录删其重复而成。其南宋之书,则取材于孝宗淳熙五年(1174年)陈揆等所撰《中兴馆阁续书目》。《宋志》体例与《唐志》相仿,又合“明堂经脉”与“医术”两类为一类,称“医书类”。
由于雕版印刷术的普遍使用,书籍数量大增,私人藏书之风亦开始盛行,故宋代的私家目录在目录学史的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尤袤《遂初堂书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等。《读书志》与《书录解题》在著录内容和体例上颇受后世所推崇,而《遂初堂书目》则体例较为简单,但开始记录版本。在中医目录史上有特出贡献的,当推郑樵《通志·艺文略》。
南宋初年,郑樵撰《通志》,其中《校雠略》对目录学理论和方法提出了较全面的讨论,对前代目录进行了大胆批评。在《艺文略》中,其分类不守四部成规,将图书分为十二大类,一百五十五小类,小类之下更分为二百八十四目。将天文、艺术、医方及类书从子部中分离出来,均单独成类。其医方类又分为二十六小类。
医方类第十:脉经、明堂针灸、本草、本草音、本草图、本草用药、采药、炮制、方书、单方、胡方、寒食散、病源、五藏、伤寒、脚气、岭南方、杂病、疮肿、眼药、口齿、妇人、小儿、食经、香薰、粉泽。
郑樵在我国图书分类上进行了一次有胆识的革命,对以往的图书分类提出了尖锐批评。他说:“《七略》所分,自为苟简;四库所部,无乃荒唐。”[9]其言辞虽过于峻利,但也切中了旧时图书分类失之笼统的要害。他主张图书分类要类例详明,严谨细密。他说:“类书犹持军也,若有条理,虽多而治;若无条理,虽寡而纷。类例不患其多也,患处之无术耳。”[9]在书籍的类别上,他提出“有专门之学即有专门之书”,[9]提倡按学科门类合理地类分图书。郑樵的目录学思想不但对推进目录学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而且对学科的分化和学术的进步亦有重要的意义。后世目录专书多有受其影响者,如明代焦弘《国史经籍志》,大约沿其体制,包括许多私家著录和医书专门目录,在《通志·艺文略》分类的基础上进行增删。当然,郑樵对医学书籍的分类还存在有明显的不合理之处,对本草、方书的分类过细,各类图书比例失衡,更有“香薰、粉泽”等,其书为数甚少,难以单独成类。这一状况在《国史经籍志》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纠正。
宋代的《证类本草》开列的引用书目达247家,刘窻所著的《幼幼新书》亦附有引用书数十种,开创了医书集中排列引用书目的先例。其中保存了大量的佚书书名,是非常珍贵的中医目录学资料,对于我们考察医书流传情况和医学学术源流都具有重要作用。
南宋时期,出现了最早的中医专门目录《医经目录》和《大宋本草目》,见载于《宋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中。靖康之难后,高宗移跸临安,重建秘书省,屡颁阙书目录,搜访遗佚。《宋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当即此时所编访书目录(今有清人叶德辉所刻《观古堂书目丛刊》本)。因《医经书目》等仅见于此,据书名推测当为医书目录,故在中医目录发展史中未产生有何种影响。
金元时期,中医学术得到了空前发展,贤者辈出,各陈其说,展开了影响深远的学术争鸣,医学著作亦日趋丰富。元末明初,在对各家学术思想进行总结的同时,也对医学书籍进行了一些总结。这些总结,不但来自医家,而且还来自文人,其影响极为深远。当时的著名学者,如元好问、宋濂、戴良、王躋等,或为医家立传,或为医书作序,其中有许多评论历代医籍的内容。如宋濂《赠医师贾某序》、戴良《沧州翁传》、王躋《青岩丛录·医家之书》等,虽未能称为中医目录专著,但其内容和体例多为后世医家所引用和效仿。明清医家在其著作中,或综论群籍,述医书之源流;或品题得失,辨各家之长短;或推荐应读之书,示治学之门径。所有这些,成为了中医目录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中医目录的一大特点。
5明代中医目录学
有明一代,对前世的医学成就,从理论到临床都进行了全面总结。出现了综合性的中医专门目录——《医藏书目》。该书为现存最早的中医目录专书,殷仲春撰。殷仲春,字方叔,号东皋子,明代晚期浙江秀水人。曾于宁郡朱纯宇、饶道遵等处得纵观古今奇编异笈,而叹医道之广大,不忍独窥堂奥,“爰分所闻为十函(实为二十函),每函冠以小论,阐其要义,颜曰《医藏目》。”[10]其自序称:“《医藏录》者,取诸如来法藏,权立其名,以济度群生也。”[11]
《医藏书目》将医书分为:无上函、正法函、法流函、结集函、旁通函、散圣函、玄通函、理窟函、机在函、秘密函、普醍函、印证函、诵注函、声闻函、化生涵、扬肘浸假函、妙窍函、慈保函、指归函、法真函等二十类,每类前有小序,略叙源流及各类比旨。每书只记书名、作者、卷数。
仅从上述类目看,很难理解其分类原则和所载各类医书之内容。但仔细阅读类序和著录内容,亦可以看出作者用心之巧,具有分类的合理性。“无上函”著录《内经》等经典医著,同时著录《易经》、《洪范》、《春秋繁露》等对医学有影响的儒家经典。“正法函”著录作者认为属于医学正典的各家著作。“法流函”著录各家临床著述。“结集函”著录综合性、汇编性的医学全书。“旁通函”著录各家方书。“散圣函”著录历代文人所著的医学杂论及医方。“玄通函”著录运气专书。“理窟函”著录诊断专书。“机在函”著录眼科专书。“秘密函”著录各处秘方、抄本等少见的医著。“普醍函”著录本草专书。“印证函”著录医案。“诵注函”著录各种歌括。“声闻函”著录作者未经目见的,或已亡佚的医书。“生化函”著录妇科专门。“扬肘浸假函”著录外科专书。“妙窍函”著录针灸专书。“保赤函”著录儿科专书。“法真函”著录导引、房室、养生专书。其分类比《通志·艺文略》似更合理,但因其类名仿佛藏之用语,其论述亦多用佛语,故流传不广,影响不大。
明·万历中,焦弘等修国史未果,仅成《国史经籍志》一编,其收罗宏富,仅医家类即达730种,但内容略显杂芜。《四库提要》斥其“丛抄旧目,无所考核,不论存亡,率尔滥载。”[12]其医书分类沿袭郑樵《通志·艺文略》稍加合并,计有:经论、明堂针灸、本草、种采炮炙、方书、单方、夷方、寒食散、脚气、杂病、疮肿、眼疾、口齿、妇人、小儿、岭南方等17目,似较《通志·艺文略》稍为合理。
这一时期的一些医家对医学书目更为重视,如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李时珍《本草纲目》等医药学巨著,均在重要位置列有征引诸家书目,并在有的书籍之下列有提要。其引用书目编制的质量,较之宋代有明显的提高。
清初修《明史》时,一改过去正史艺文经籍志收录历代书籍的成法,只列当朝著述,使篇幅大减,更易于翻检。后之《清史稿》亦仿效之。
6清代中医目录学
伴随清代朴学的兴起,目录之学一度成为显学,当时的学者将其提到了至关重要的地位。如王明盛在《十七史商榷》中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13]在目录学理论研究上,章学诚明确提出了传统目录学“辨章学术,考竟源流”[14]的主要功能,指出目录专书并非仅仅是为了薄次甲乙,其除了可以“即类求书”外,还应进而“因书究学”,使我国古典目录学这一优良传统得以发扬光大。正是由于大批学者的重视,有清一代所编制的书目,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远胜于前代。其内容和形式也日趋丰富,各种官修目录、藏书题记、经眼录、推荐书目、补志目录、专科目录等大量涌现,难以悉举,为读书治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清代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书目当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采用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四部之下再分类目,有的类目之下复分小类。列有总序、类序、小序,略叙文献源流与利弊。每书之下有提要,参加撰写提要的均为当时知名学者,故其水平甚高。《四库全书》收录医书97种,存目94种。虽然其医家类书籍未进行分类,所选版本亦非尽善,但其所撰提要详明中肯,影响十分深远。其从《永乐大典》中辑佚出的医书,亦有较大价值。
这一时期的医学书目,有曹禾《医学读书志》,著录历氏医书487种。编排体例似乎受引用书目的影响,按时代先后,以人为纲排列,书名罗列于人名之下。大约每人著述之后有提要一篇,略叙各书源流。除本朝著作外,其大都取材于前代正史艺文经籍志。全书简明醒目,有指引读书门径之作用。曹氏尚有《医学读书附志》,包括六篇考证文章,其中《历代伤寒名家书籍考》,也是很有价值的中医目录学资料。
日本人丹波元胤仿朱彝尊《经籍考》之例,著有《中国医籍考》,至民国年间始有印本流传。1935年,上海中西医药社据日本富士川游家藏本缩印出版,于后附有索引。全书共八十卷,著录医书三千数百种。分为医经、本草、食治、藏象、诊法、明堂经脉、方论、史传、运气等九类。除书名、作者、卷数、存佚等项外,于每书之下,辑录各家序跋及史书传记,并附以按语。全书卷帙浩繁,资料丰富,是影响最大的中医目录专书之一。
参考文献
[1]魏征,等.隋书·卷33,北京:中华书局,1973:992。
[2]阮元.十三经注疏·卷16,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79:220。
[3]斑固.汉书·卷30,北京:中华书局,1962:1762。
[4]司马迁.史记·卷130,北京:中华书局,1959:3319。
[5]班固·汉书·卷30,北京:中华书局。1962:1701。
[6]释道宣.《广弘明集》·卷三,四部全刊本。
[7]魏征等.隋书·卷32,北京:中华书局,1973:906。
[8]褚澄.《诸氏遗书·辨书》,六醴斋医书本。
[9]郑樵.《通志·校雠略》,卷71,万有文库本。
[10]殷仲春.《医藏书目·殷观国〈重刻医藏目跋〉》,明崇祯刻本。
[11]殷仲春.《医藏书目·自序》,明崇祯刻本。
[12]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卷87,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65:744。
[13]姚鸣盛.《十七史商榷》.卷7.清刻本。
[14]章学诚.文史通义·附校雠通义8卷1,北京:中华书局。1985:945。
成都中医药大学文献研究所(成都,610075) 李继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