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名天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医患关系的心理问题(ppt 62)
2014-12-29 | 阅:  转:  |  分享 
  
医患关系模式慢性病病人急性病病人昏睡、休克、全麻、严重创伤病人、婴儿及精神病人实用范围医生教会病人自我治疗医生教会
病人做什么医生为病人做什么特征医生主动病人被动互相配合医生主动病人主动医生主动病人被动医患关系共同参
与式指导合作式主动被动式上一页返回(一)病人方面的因素(二)医护人员方面的因素(三)其它方面因素上一页1、病人需
要得不到满足:在多数情况下,病人的需求是合理的,医务人员只要努力便可以得到满足,临床中引起医患矛盾,常有如下几种
:(1)患者要求是合理的,但由于条件所限,得不到解决。尽管医务人员在多方解释,病人仍不满意。如无床位住不上院、技
术所限达不到病人满意疗效。(2)患者要求是合理的,满足不满足都不会对病人产生重要影响,但病人一定要坚持得到满足。
如患者非要进口药等。(3)患者要求既不合理又无法满足。如小病大养,无病呻吟,无理取闹等。返回下一页2、病人
的文化素质:病人文化素质低,产生病人错误的认知活动,会歪曲客观事实,干扰或阻碍医疗过程的进行。
(1)否认病人不愿承认自己有病或病情的严重程度,怀疑自己的检查、透视、化验报告结果是由于医护人员粗心大意
搞错了,或者其它病人调换了,甚至怨恨医护人员。(2)偏见多见于文化程度低,缺乏科学卫
生知识的人群,受陈腐传统观念和错误理论的影响,对医学似懂非懂,以致作出许多愚昧的行为,对医疗康复十分不利。如拒绝手术,认为开刀非常
疼痛,会产生后遗症,有的不遵医嘱,不按时吃药等等上一页下一页(1)固执可能是人格特
点的反应,也可能是受偏见的影响,少数病人也可能受其特殊地位的影响,他们固执已见,自以为是,随意摆布医生护士,百般挑剔,干预诊疗方案
,因而往往打乱医疗部署,这种病人还爱发脾气,常常与医务人员不合作。上一页返回1、对病人的初次印象第一印象的
作用前已述及2、服务态度3、心理状态医务人员个性心理品质影响医患关系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特点:
(1)积极型心理状态(2)消极型心理状态4、医学观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有句名言,“了解什么样
的人得了病,比了解一个人得了什么病更为重要!”返回下一页5、自制力在病人无理取闹产生误解时,医护人员要控制
自己的情绪冲动,耐心解释,冷静对待。上一页返回上一页返回1、医院管理方面(1)医院管理缺陷,制度,方法,人员素
质(2)经营管理思想偏差大处方、全检查、延长住院日、乱收费(3)为病人提供医疗及
生活服务不良2、社会方面(1)社会风气(2)医疗卫生供需矛盾(3)卫生法制不健全(一)权利与义
务的对立统一原则(二)平等和公平的原则(三)社会效益至上的原则(四)医学进步服从社会需要的原则(五)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
一原则(六)权利的合理性与条件制约的原则上一页医患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是对立的统一,是不可分割的。作为社会公民
的医患个体来说,权利和义务总是相依并存。尤其在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必须高度自觉,不能以任何报偿、任何私利为前提。上一页1
、建立平等、双向的医患关系;2、医务人员要合理地使用卫生资源;公平并不等于平均。在临床活动中,有限的医药资源不
可能平均使用到每个患者身上,而是要根据不同情况合理使用。要克服利用有限的医药资源拉关系、谋私利的非道德行为。一方面医生要树立人人享
有医疗保健权利基础上的差别平等、公平观,尽可能做到以病情为主,不分阶层、民族、等级,公平、合理地使用医药资源,另一方面,广大病人对
此应予理解和支持。3、要尊重患者的选择权利上一页救死扶伤,防病治病,是人道主义的基本原则,但必须同医疗的社
会效益相结合,要考虑社会代价。上一页如我国一些经济贫穷地区就不能盲目、片面地追求医疗上的高、精、尖技术,而应
该与社会的经济发展相适应。从战略上说,应该先发展适宜技术,使更多的人得以享受必要的医疗保障,适应我国目前社会发展的要求。上
一页上一页强调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并不是要否定社会效益至上的原则,而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医院的社会效益
和经济效益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社会效益规定着医院经济活动的宗旨和方向,经济效益是社会效益的经济手段和物资基础。片
面强调社会效益,忽视、甚至否定经济效益,使医院越办越穷,难以生存和发展,人民的健康得不到保障,最终还是损害了社会效益。反之,片面追
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将导致医德医风水平下降,医患关系紧张。这样的医院和医务人员得不到人民的信赖,到头来也损害了自身声誉,也必
然失去经济效益。医患关系的心理问题一、人际关系与医疗人际关系概述二、医患关系三、影响医患关系的因素四、医患关系的
道德原则五、医生角色及心理问题六、医患关系中医生的行为准则人际关系的定义:人际关系(inrerperson
olrelationship)就是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建立在个人情感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相互吸引与排斥的关系,反映人与人之间的
在心理上的亲疏远近关系。下一页上一页上一页(一)人际关系的内容(二)人际关系的特点(三)人际关系的理论基础(四)人际
吸引(五)医疗人际关系1、互动性:人际关系不是一种虚无的关系,它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现实沟通中,它是人际沟通的
实质,表现为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互动过程。2、情意性:人是有情感和意志的,因此人际关系是现实生活中有情感、有意志
的人之间所形成的一种沟通关系,即人际关系包含着情感和意志等因素。3、社会性:人本身不能离开社会而存在。人际关系
也具有社会性,它是社会交往的联传点。返回1、层次性:人际关系的建立需要一个认识过程。人际关系的发展需要经过一
系列相当有规律的阶段或顺序。2、变动性:人际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同人类发展的过程是相类似的,一个人从出生
起,要经过少年、青年、成年等阶段。在此期间,无论是人还是人际关系都不会停滞不前的;相反,人在变,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在变,它们的环境也
在变。返回下一页3、不可逆转和不可重复性:我们既不能倒转某个关系,又不能否定它们的存在。如
果3年前你同某人关系密切,后来由于某个原因却断绝了关系,这时你会追悔莫及,你即使想重续旧情,也不是那么容易的。4、复杂性:
人际关系之所以复杂,部分是由于它的多面性所致,而且它的每个方面又都处于变化中。人际关系之所以越来越复杂的另一个原因,是
它们存在于社会之中,存在于某个特殊的背景之中,而且它们(指关系)中的人各自目的不尽相同,对交际准则也各抒己见。上一页返回
人的认知是十分广泛的,构成的人际关系也有各种类型。就性质而言,有好有坏之分;就其范围来说,有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团
体与团体等3类。人际关系一般包含三种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部分:认识——包含与认识有关的人际心理过程
情绪——包括双方的情绪状态行为——主要包括活动、活动的结果及举止作风等。社会认知(soci
alcognition)是个体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的理性分析与判断的过程,包括感知、判断、推测和评价等一系列的
心理过程。人际关系的建立以社会认知的结果为基础。返回下一页1、社会认知的特点(1)社会认知行为的一致性:人
的认知判断总是趋向于把认知对象作为一个一致性的对象来观察。在评价人物时,不会既看成是好的又是坏的,既是诚实的又是虚伪的。当来自两个
不同方向的信息存在矛盾时,认识者常歪曲或重新组合来自外面的不同信息,以便减少或消除不一致性。(
2)社会认知行为选择性:这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不同的认知倾向。认知行为的选择性揭示了认知对象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对人的认知行为具有重要
意义。上一页下一页(3)社会认知行为的文饰性:人们为了保持与外界的平衡,往往使自己的知觉体验在他人面前有意歪
曲,从而减少心理上的压抑,这种现象就叫社会认知行为的文饰性。它是在人们自我意识的作用下进行自我控制的结果。如人们去医院看望病人,尽
管病人面容憔悴,病情严重,探望者总是忍着沉痛,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你的精神比前一阵子好多了。”上一页下一页2、影响社会认知
的因素:(1)客观因素:即认知对象的特点和环境特点。认知对象的特点是指对象对于认知者的价值及其社会意义的大小。一
个人的外部表情、言谈举止、音容笑貌以及语言中所包含的实际意义,都是社会认知的重要信息。环境的特点是指认识他人的行为善恶、是非、真伪
的过程,总是离不开对当时情境的分析。例如人们总是对那些插队抢先的不文明行为不满,但是有时又能够对一些年事已高的孤寡老人的插队行为表
示谅解。(2)主观因素:即认知者的本身特点,如文化背景、生活经验、生活方式以及个人的某种需求等
,会使其对多种社会刺激物产生不同的认知。上一页下一页3、社会认知的偏差:(1)首因效应:即日常生活中的“第
一印象”或“先入为主”的效果。所谓第一印象就是在与他人首次接触时,根据对方的仪表、风度、言语、举止等对对方的综合性判断。第一印象十
分重要,它将影响和决定双方交往中的态度和行为。社会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外表是影响第一印象的重要因素,同时一个人在言谈举止中表现出的
性格特征也在第一印象中起重要作用(2)晕轮效应:即人际关系中的光环效应。即将对某一个人的好印象,
概念到他的人格的其它方面。如在同某一人接触时,由于他某一突出的优点给我们留下了强烈的印象,这优点就会延伸到这个人的其它方面,使我们
对他产生良好的总体印象。上一页下一页也就是说,这个突出的特点,如同佛像的光环一样,成为被注意的中心。结果,某一突出的特点就可
以掩盖这个人的真实全貌,产生“以点概面”的效应。如果是一突出优点,则可掩盖其个人的缺点,反之,是缺点则可掩盖其优点,影响了对这个人
本质的正确认识。(3)社会固定印象(定型作用):即某个社会文化环境对某一社会群体所形成的固定而概括的看法。也就是
根据个人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的固定印象,并以此类形象特征来作结论。社会固定印象是一种简单的认知,在某些条件下,它有助于对别人作出概
括性的了解,但当这种固定印象不符合客观事实或认知对象具有特殊性时,就会对他人造成错误的判断,往往影响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上一页
返回人际吸引(interpersonalattraction)人际关系以人际交往为基础,而人际吸引是人际交
往的第一步。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产生的彼此注意、欣赏、倾慕等心理上的好感,从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接近并建立感情的过程。
人际吸引有以下几类:1、相近吸引:相近吸引是由于时间及空间上的接近而产生的吸引。研究表明,在空间距离上邻近
的人容易产生吸引与喜欢,尤其在交往的早期是如此。返回下一页2、相似吸引:以彼此之间的某些相似或一致性特征为
态度、信念、价值观念、兴趣、爱好等为基础的吸引。相同的观点,彼此间的社会性支持,能够产生心理上的共鸣,易拉近双方的心理上的距离。
3、互补吸引:又称奖励性吸引。人际吸引常涉及双方需要为满足,这种满足就是一种奖励,从而促进交往,当交往双方的需要
以及期望成为一种互补关系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上一页下一页4、相悦吸引:相悦是指在
人际关系中能够使人感受到心理愉快满足的感觉。相悦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间情感上的相互接纳、肯定。由于双方在心理上的接近与相互肯定,因而
减少人际间摩擦事件与心理冲突,这种相互间的赞同与接纳,成为彼此间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5、仪表性吸引:人的
仪表包括人的音容笑貌、姿态、风度、仪容等,一个人的仪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人的容貌、身体等是先天遗传素质形成的,而
人的神态、风度、打扮姿态等,则与一个人的文化、知识教养等因素有关,是人的后天社会化上一页下一页的结果。这些先天和后天因素综合
而成的人的仪表,往往在人际交往中起着重要作用,也就构成了人际交往中“先入为主”的作用因素,这个因素在判断别人时是一个难以消除的心理
影响因素,Brislin和Lewis研究表明,外表的相关要比个性,兴趣相同等的相关为高。外表与希望下次再能相见的相关系数达0.89
。仪表在人际吸引过程中有重要作用,特别对第一次交往后会不会持续下次交往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医务人员要注意自己的仪表
、言谈举止和服装风度,以取得病人的一个好印象。上一页下一页6、敬仰性吸引:人的知识、能力、经历或某种特
长,常常成为人们敬仰的因素,从而使他们成为人们争相与之交往的对象。如球迷、歌迷对球星、歌星的爱慕,一般比较聪敏或有特长者容易受到他
人的敬仰。受人敬仰者即使出现差错也较少影响人们对他的评价。上一页返回医疗人际关系是指医疗中形成的医患(护患)
关系、医际(护际)关系、医护关系、患际关系等关系的总称。1、医际关系:从医疗实践的现代规模来说,医生职业在本质
上便是一个要与其它医生密切合作,才能实现其自身功能的职业横向:科际之间的关系纵向:不同级别医生
(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医际关系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应该是:患者的生命、健康和利益。应该把患者治疗上的需要和安全放在首位。
返回下一页医际关系的另一个重要原则是:尊重他人。通常医生是自尊的。如果太过就成为问题。表现有: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
,不尊重别的医生,甚至有意贬低、嘲笑、攻击别的医生,或者表面上和和气气,暗天里勾心斗角,打击别人,抬高自己。由于医生的工作本身是需
要合作才能成功的。因此,以上缺陷就不仅仅是一个个人品质的问题,而是关系到患者安危的职业品质的问题。医生与医生之间的关系
,还有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互相交流学术经验,推进学术研究,提高学术水平。上一页下一页2、护际关系:护士与护士
的关系也必须遵循“患者第一”,和“尊重他人”的原则。3、医护关系:是医生和护士这两种不同职业人士在医疗过程中的
相互关系。这种关系是一种同事关系,而不是主从关系。(1)医生对护士的角色期望严格而认真地执行医嘱;
及时而详细地报告有关患者的病情变化、对疾病的态度以及有关的心理社会情况对治疗的反应等信息;上一页下一页若
医嘱执行中有什么问题及时和医生商议以求更好地解决问题;做好护理工作和对病人的解释及心理帮助工作,必要时作好病人家属的工
作,以保证医疗过程的顺利进行和成功;(2)护士对医生的角色期望主要有:诊断正确、治疗得当、医嘱明确具
体;尽可能按病房医疗护理工作时间表的规定开医嘱,作各种临床处置;医嘱执行过程中若有问题给予适当的帮助,在必
要与可能时,对医嘱作出修改;上一页下一页主动关心病人的各种情况,并协助护士作好病人的心理疏导,作好对病人、病人家属
、对病人单位的必要的解释工作。(3)指导医际、护际关系的主要原则“患者第一”和“尊重他人”同样也是指导医护关系的主要原则
。4、患际关系:患者与患者的关系,也会影响到医疗和康复的过程,有时这种影响还很明显、很重要。5、医患关系:
上一页返回(一)医患关系的概念和意义(二)医患关系交往(三)医患关系模式上一页1、概念:医患关系
(Doctor—patientreationship)是指医护人员在医疗护理过程中与患者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
系。医患关系以医疗活动为中心,以维护病人健康为目的。医患关系又是一种帮助性的人际关系,医患交往的过程实质上是医护人员以自己的专业知
识和技能帮助患者摆脱病痛、预防疾病、保持健康;医患关系还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人际关系,一切医疗过程和医患交往过程都要作用于患者,并
以解决患者健康问题为目的。医患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内涵。狭义的医患关系是特指医生与患者间关系的一个专门术语。返
回下一页广义的医患关系中的“医”不仅指医生,还包括护理、医技人员、管理和后勤人员及医疗群体等;“患”不仅指患者,还包括与患者有
关的亲属、监护人、单位组织等群体。尤其对失去或不具备行为判断力的特殊患者(昏迷休克的患者、婴儿等)这时与患者有关的人往往直接代表患
者。医患关系概括表现在五个方面:(1)伦理道德关系医者——医疗道德,救死扶伤人道主义
病人——医疗权利,求医行为(2)经济关系上一页下一页(3)法律关系医患双方人身安全均受法律
保护和监督,双方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4)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5)科学技术关系2、医患关系意义:(1)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有
利于对疾病的诊断;(2)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3)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可避免医患纠纷。上一页返回1、技
术水平上的交往:主要是指医患之间针对诊断、治疗、护理的具体方法而进行的沟通与交往。如谁为主动,谁为被动,医患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是什么?这种交往本质上是医务人员应用科学知识、技能为病人医疗,病人如何配合治疗。这种形式是医患交往的主要形式。2、非技术水平的交往:主要是指医患之间情感和思想上的交往。这种交往应成为医患交往的基本方面。返回下一页许多资料表明,病人对医院、医务人员是否满意,常常取决于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医患关系是一种特定人群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医学关系、双向关系。上一页返回现代医务人员由于受到生物医学模式影响,使一些医务人员更重视医疗的技术方面,而忽视了非技术方面,造成一些不良后果。美国学者萨斯(Szas)和赫伦德(Hollnder)提出的三种医患关系模式:1、主动被动式(active—pssivemode)2、指导合作式(guidance—cooperationmode)3、共同参与式(mutualparticipationmode)返回下一页
献花(0)
+1
(本文系名天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