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后世多不喜欢薛宝钗?

 风临酒把2 2014-12-29

为什么后世多不喜欢薛宝钗?

 

再完美的人也有瑕疵,这个世界也许从来就没有百分百完美的人。

能在侯门深似海的贾府,让大多数人折服,大多数人喜欢,薛宝钗无疑已经做到了一种极致。

薛宝钗的IQ与综合素质,无疑是大观园众姐妹中最高的那个。

论才情,除了林黛玉,无人能出其右。

论经济学问,更是无人能敌。她家是世代皇商,他的生意经从娘胎里就带着,辅佐三姑娘探春管理大观园,那叫一个有理有节,张弛有度。

 

但就是这样一个各方面素质都出类拔萃的女孩,后世喜欢她的人却并不多。宝钗被后世千夫所指的一个焦点:她身上假的东西太多了。的确和林黛玉比起来,薛宝钗身上,欠缺一点真纯、欠缺一点率直,欠缺一点坦诚。换句话说,薛宝钗一直都在掩藏、包裹自己的内心世界,她把本属于花季女孩所应该呈现的一切性情一一屏蔽,她一直像是个带了面具的人,让任何人都无法真正走进她的内心。

 

但其实处处克己复礼的宝钗,也有她真性情的一面。

“淡极始知花更艳”,这是她要的人生境界,也许只有真正懂她的人才能体会。如果以红楼花语论,她非艳冠群芳的花王牡丹莫属。

 

 牡丹国色天香,芍药只能望其项背,芙蓉也要退避三舍,只可惜,如此地艳压群芳,最终也只换来梦幻一场!牡丹国色,如同宝钗,任是无情也动人,最终却繁花落尽,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宝钗的晚景,虽不致黛玉那般诛心泪绝之凄苦,但被宝玉遗弃后的落寞萧瑟,想来更是让人唏嘘叹息。

 

薛宝钗的判词叫“金簪雪里埋”,很值得玩味。金簪本是很华美的一个物饰,值得炫耀,但却雪藏了,一如宝钗一以贯之的性格:藏愚守拙。正如王熙凤给她的评语: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宝钗心中大有丘壑,世事洞明,只是太过于掩饰自己罢了。所以,才会人人都觉得她很“假”。

 

宝钗的守拙还体现在自己日常的衣着打扮上:摒弃奢华,力求淡雅朴素。这也正应了宝钗“雪”的特征。

对宝钗的服饰的描述只一句:身着莲青斗纹锦上添花洋线番羓丝的鹤氅。可谓素淡清寡。

薛姨妈逢人便说,宝姑娘古怪着呢,从不爱这些花儿粉儿的。

薛宝钗的闺房陈设素洁简朴如“雪洞”,徒有四壁,空无一物,素朴到令贾母发指的地步。

如此种种,不免让人觉得她过于矫情。

 

薛宝钗的“雪”的另一层意思叫“冷”。

薛宝钗的性子冷,所服之药也叫“冷香丸”。待人虽然表面谦恭和善,但内心冷漠如雪。金钏的跳井枉死,在她眼里,不过是咎由自取;尤三姐的殉节刎颈,还不如酬谢伙计来得重大。

 

宝钗之冷,还表现对生命、对爱情的冷淡。

一个鲜活的花季少女,满脑子克己复礼的思想,对自己太过苛刻。明明喜欢宝玉,却要百般遮掩,不像黛玉,要爱,就爱过明明白白,淋漓尽致。

 

但这样的生活,也许正是宝钗所要追求的人生境界——“淡极始知花更艳,任是无情也动人。”也许宝钗的世界,我们真的不懂。

 

爱情这东西,重要的是情趣二字。薛宝钗之所以没能如黛玉一样得到宝玉的垂爱,都是输在太过“贤良”二字,既贤良难免不循规蹈矩,既循规蹈矩,难免不克己复礼,既克己复礼,难免不木讷刻板,索然无趣。须知,对于大多数男人而言,率真、不加掩饰的女人往往更有吸引力。这也是人性中不可或缺的热情,表明了对爱之浓烈真诚。这大概就是宝钗在爱情上输给黛玉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宝钗既有她的世故虚伪的一面,也有她楚楚可怜的一面。由于摊上一个混账的哥哥,使得她小小年纪就要独自承担生活的压力,于千头万绪中尚能淡然处之,实属不易。相比之下,黛玉则像温室里的花草,不堪风霜,不经世事,单纯稚嫩,极不成熟。

 

黛玉的人生,适合风花雪月、浅吟低唱的诗。黛玉本身就是一首诗,她注定只能在飘渺梦幻的诗歌意境中存活,一旦诗的意境被残酷的现实破坏,她的生命就走到了尽头。让黛玉这样诗化的女子每天和柴米油盐较劲,简直是暴殄天物。

黛玉之苦,是天性所致。宝钗之苦,是现实使然。

黛玉的悲剧是浪漫之殇,令人缠绵婉转;宝钗的悲剧是现实之殇,令人扼腕叹息。

 

曹公的本意是要“钗黛合一”,所以,才会红楼十二钗其余各层女子皆是一人一画一诗,唯独钗黛二人共一幅画一首判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也许在曹公的心理,最完美的女子应该是宝钗、黛玉的综合体,即有宝钗之鲜艳妩媚,又有黛玉之风流袅娜。

但人世间真有这样绝妙的女子吗?

 

宝钗属于生活,黛玉属于诗意。只有钗黛合一,才是世间绝妙的女子,才是生命的最高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