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名天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个体道德品质的发生与发展
2014-12-29 | 阅:  转:  |  分享 
  
个体道德的发生与发展一、道德发生论1.个体的道德是怎样产生的?历史上有两种片面的理论:先验论和灌输论。道德只能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和
主体间交往过程中发生。皮亚杰:认识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米德:意识和自我意识只能从个体间的符号互动行为中产生。柯尔伯
格:道德意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是在个体与社会之间交互作用的基础上促成的儿童道德认知结构的的建构和再建构的过程。道德意识既非外在规则的
向内内化,亦非一生物性机体自然的自我倾向,而是社会交互作用互动性的突创发生。二、主体间交往过程中的角色扮演机制1.道德意识的实
践基础实践分为对象性实践和交往实践,前者形成主客体之间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后者形成主体之间的交往关系。对象性实践活动的协
调奠定了一般认知结构以及道德判断结构发生和发展的逻辑基础,交往实践活动则构成道德意识发生和发展的社会基础。1.道德意识的实践基
础对象性实践过程形成主客体关系,交往实践则形成主体间的关系,而人与人的关系包含了这两类关系,真正的道德自律意识不可能在主客
体关系中即工具主义的基础上形成,只能在主体间关系基础上,通过相互理解达到主体间行为的协调而形成。2.角色扮演过程与“去自我中心”
主体间相互理解的心理机制是借助于符号互动实现的相互间的角色扮演。角色扮演就是主体通过于另一个或另一些主体的交往,使自己置
身于后者的地位,采取后者的态度。能否客观地采取他人的态度、成功地扮演他人的角色,是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转化的基础。如果进按自己主观
愿望来处理人际关系,那就是道德上的自我中心。儿童自我中心状态是阻碍儿童一般认识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发展的一种心理障碍,个体道德意识和
行为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同时就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3.道德情感与道德认知:共同的机制。儿童去自我中心过程的认知方面与情感方
面是统一的。皮亚杰说:行为的情感方面、社会性方面和认知方面这三者之间事实上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同时作为儿童在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的去自
我中心的基础就是动作和思维的协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后者就是符号互动过程中角色扮演机制。交往中的角色扮演一方面促进了道德认知能力
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以“同情”为基础的道德情感的发展。4.集体意识与社会责任道德不仅协调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还协调
个人与群体(社会)之间的关系,前者在个体意识中形成对其他个体的责任意识,简称个体责任;后者形成个体对其所属群体或社会的责任意识,简
称社会责任。个体责任意识是社会责任意识的基础。但不能简单地从前者推出后者。个体是怎样形成社会责任意识的呢?首先是从本共同体之外的
个体或共同体的眼中来识别共同体。其次,个体从对本共同体成员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的理解中采取了共同体的态度。要真正理解规则,必须通过扮
演共同体其他成员的角色来实现。三、交往和道德意识的发展主体间的交往可以表现为非平等交往、平等交往和混合交往。非平等交往,在个
体成长过程中首先表现为代际交往,即以儿童对成人的依赖和成人对儿童的控制为特征的交往。这种交往对儿童道德意识的发生和发展既有积极的作
用也有消极的作用。从积极的方面来看,首先在人际交往中儿童学会了服从;其次,儿童学会了一套道德交往符号。从消极方面来看,这种交往强化
了儿童自我中心,不能学会平等交往。儿童同伴之间的交往是一种平等的交往。这种交往可以促进相互间的角色扮演和角色互换,从而促进儿童道
德发展。但可能导致儿童的反社会倾向。所谓混合交往就是非平等交往与平等交往同时存在并相互协调的交往形式。在一个真正平等的社会里,社
会分层是建立在合理的社会分工而非人身依附或阶级依附的原则基础之上的,这是个体道德意识的发生与发展与社会改造和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
个体道德发展的一般规律道德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行为主体活动和实践的结果。道德发展是在其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中实现的,矛
盾和冲突是促进道德发展的直接动力。道德的发展是有阶段的连续发展的过程,是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道德发展是道德各要素协调统一的发展。道德发展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献花(0)
+1
(本文系名天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