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仇叶:小县城还是大城市?

 westwindws 2014-12-29
  •  2014-02-12 17:07:45   作者:仇叶   来源:   点击:2474   评论:3条
  •  【字号: 】 评分等级:0
  • 仇叶:小县城还是大城市

    《北京人在纽约》里有一句颇为经典的台词,“如果你爱他,请带他来纽约,因为纽约是天堂;如果你恨他,请带他来纽约,因为纽约是地狱”。“纽约”大概只是大城市的代名词,意味着资源,机会,到处闪耀着关于未来的绚丽身影;同样,它也意味着漂泊无定,刺眼的反差,城市繁华却更显冰冷,异乡人是无根的浮萍。那么北京呢,北京代表着资源相对匮乏,发展空间相对狭小的地域,但它也是泛着安定感的港湾,充满归属感与确定性。于是,我们看到这样一幅图景,北京人面向纽约,二三线城市的人涌向北上广,小城市容纳着小县城与农村人的梦想。然而,前来者却鲜少能够在异地扎稳脚跟,异乡人踟蹰于城市繁华的街头,迟迟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有些人留恋家乡却发现回头路并不好走,不得不继续在外打拼,有些人坚守城市却饱尝压力与挫败,最终选择回归。正向的吸引与逆向的挤出相伴而生,探路者与折返者换了一批又一批,城市不断制造着新的诱惑与挫折,成功与失败。

    我的家乡位于东部沿海的一个县级市,和大部分长江三角洲上的工业县城一样,家乡的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中小型企业密布,是全国知名的小家电生产中心。我们父辈那一代人在改革开放初期以乡村工业起步,抓住了市场的先机,进而积攒起大量的物质财富。在这里,企业家众多,比例不算太高但是社会的总体发展让最普通的农民也能过上相对富足、安逸的生活。父辈赤手空拳打下的天下为我们这一代人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对年轻人来讲,小县城虽然不如大城市时髦,但一切生活设施方便,物质条件完备,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十足的安乐窝。

    父辈们不断重复,小县城是个好地方,年轻人却不再满足县城的狭小空间,他们想要看得更多,走的更远。教育对我们这代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小县城的财富也能够提供与态度相匹配的教学质量。以为2013年的上线率为例,县城的高考上线率达到了91.87%,其中本科上线率为61%,专科上线率为30.87%。也就是说大部分考上高中的学生都能够接受高等教育。一批批的年轻人怀揣着录取通知书走向宁波、杭州、上海以及全国很多地方,也有很多人选择了留学,开始向整个世界开放自己。更广阔的环境,更自由的空气,更前卫的生活,不计其数的机会,所谓的发达的沿海县城在大城市面前还是逊色了。但是改变的不仅仅是我们看世界的视角,还有我们自己。在教育体制下,青年一代获得了更加现代化、专业化的技能,而这些技能在小县城里竟没有了用武之地,也没有了应有的价值。小县城的产业仍然是劳动密集型的,它能容纳下很多的农民工却无法大量吸纳现代化的人才,也无法为这些人提供高额的工资。除去少量企业家的继承者或者是家庭特别优渥,由父辈直接对其未来划定版图的人,大部分的普通大学生不得不面对这样一道难题:继续在城市闯荡还是回小县城?他们一脚踏在“北京”,一脚迈向“纽约”,两头回盼,犹豫踟蹰。

    大城市圣光之下的生活压力与生活质量问题是显而易见的,小县城工资低生活成本也低,加上恋土的观念,大部分的年轻人在父母的召唤下迅速回到了小县城这个安乐窝。企业的吸纳能力小,薪水不高,职业的发展空间相对狭小,于是体制与半体制的工作都成了香饽饽,大量的年轻人涌向这些岗位。我所就读的高中是浙江省的重点高中,以我所在的高中班级为例,回到家乡工作的人当中,就业方向主要集中在公务员、事业单位、银行职员、教师、医生、护士这些职业。并且,不少现在在本地企业或者在外地工作的年轻人每年都参加公务员、事业单位的考试、招聘,希望挤进这些行业。事实上,有一部分人在选择大学以及专业的时候就偏向医科,师范类院校,选择这类专业就是给自己的未来选择了一个可以容易回来的渠道。这些人在小县城的生活是极为安逸的,工资归自己,吃住都花家里的,家里条件好一点的,一上班父母就给买车,上班配车在这几年越来越成为趋势。上班以外,同学同事聚会密集,吃饭、唱歌、看电影,日子过得好不热闹。工作稳定以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婚姻大事。小县城的结婚年龄相对较早,男女过了256岁父母就开始着急张罗子女的婚事,相亲、买房、买车,父母提供一条龙的服务。日子就如同白开水一般,平平淡淡却也顺顺当当。

    小县城的容纳能力终究是有限的,仍然有大批的人在城市打拼,给自己一种完全不同的可能性。这批人和农民工不同,他们受过很好的教育,学校为他们架起了较高的平台,他们在城市中能够获得较为体面的工作,毕业两年,平均工资大概都在五千及以上。五千左右的工资在上海、杭州,甚至是宁波也显得微薄不过。城市创造着财富,却同样弥漫着浓重的消费气息,不仅仅是消费,而且是高额的消费,是逼的人不得不消费的氛围。首先是高昂的生活成本,以一个在上海工作的朋友为例,房租一个月1500,吃饭一天最省也要花30-50,一个月就得1200左右,话费100-200一个月,上下班交通费一天6元,一个月200左右,仅生活费一项就高达3000。除去必要的生活费,同事之间的社交娱乐的费用,必要的购置衣物,特别是上班套装都需要花钱。至于最大头的房子,还在打拼的年轻人是鲜少考虑的,他们住在狭小的出租房里豁达地说:"有钱就在上海买房,没钱再说"。可是,他们应该知道有多少人被高昂的房价逼得原路返回。这样,看似高的工资扣除生活费和其他杂费以后就所剩无几了。一个在上海年薪十万左右的同学感慨说,在上海他就是一个低收入群体。同学所在的公司地处徐家汇,是上海的繁华地区,他的午餐通常就在肯德基这样的快餐店或者是隐藏的街边小巷里解决,他说,你别看商场里的馆子很贵,其实旁边小巷子里的饭菜便宜,去里面吃能省下不少钱。上海早已是国际大都市,它繁华耀眼,是个不折不扣的花花世界,然而,繁华背后仍然有无数隐藏的小巷,如同我的这些穿戴整齐的同学们,出入于高档的写字楼,生活却还在小巷中,是一碗廉价的却能填饱肚子的面条。

    很多人都会问他们,包括他们的父母,“你们打算什么时候回来?”有些人用行动告诉我们,他们时时在准备回到家乡来,本科毕业两年,我和我的同学已经见证了很多人由第二条路折返回归,从英国,从香港,从上海,从杭州,从宁波,回到这个小县城,重新过起安逸的生活。也有些人很无奈,他们发现小县城容纳不了他们,给不了他们要的薪资,生活方式,未来和梦想,比如一个学日语的同学在上海找工作极为轻松,小县城里遍地飞的是我们亲爱的方言,比如一个室内装修师在上海的工资大概十万左右,小县城却只能提供两千加提成的工资水平。也有些人坚定的留在大城市,他们现在的薪水还不高,但是却坚信在城市的平台上他们能够把握住机遇与命运。大部分的人还在张望,“如果做得好,当然要留下来,毕竟是大城市,接触的人,自己的水平都会不一样。当然,如果混得不好就回宁波,再不行就回慈溪呗。”是啊,大城市的生活很沉重,可是何必给自己的未来早早判了死刑呢?或许没有人问过留下来的人还会不会走,可终究是有人放弃安稳的生活出去闯荡的。我听他们抱怨过小县城的狭小,他们说:“这里少机会,少爆发力,少市场,少辐射能力”。他们的出走也许只是暂时的,也许将会开创出另一片更广阔的天地。大城市还是小县城,年轻人在两边折返往复,有属于各自的美丽和哀愁。

    这就是城市化,这就是资源的排布,大城市以集聚效应聚集大量资源以及由此滋生大量的机遇。同样,集聚也产生了竞争,继而是物价与压力水涨船高,生存环境恶化,高额的房价更是阻挡了前来者的脚步。天平另一端的小县城有着稳定,以及可以依靠的父辈的力量,但是,资源与机会的相对匮乏却是不争的事实。没有完美的选择,每一边都是两难。两难的解决需要我们思考的是关于城市化的发展路径问题,是如何安排资源的问题。资源扎堆造成人口扎堆,拥挤出大量的城市病。不堪重负的人口从大城市逃离本身不能解决就业问题,人才必然要与资源同行。这并不是要提倡完全的平均主义,资源的极差分布是无法避免的,所谓的平衡发展,要保持大城市的既有集聚效应却不造成溢出的负效应,同时也能够给予地方一定的发展空间。

    另一方面,可以选择的是我们自己,当我们选择县城,我们没有必要选择温水煮青蛙的生活方式,当我们选择了城市,我们没有必要成为被压力一击即跨的软弱者。我期待在城市里的人能够创出一片天来,也期待在家乡的人不是要家乡助你,而是你助家乡。我所在的县城是乡村工业发展较为良好的地方,乡村工业走的并不是城市集聚资源谋求发展的路子,恰恰相反,它是当地人发挥主动性,勤劳致富的结果。而今迎着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促进产业转型,发展小城镇,家乡将遇到新的机遇与挑战。当初,我们的父辈可以白手起家大干一场,如今的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在这转型的伟大时期,抓住机遇,无论是大城市城市还是小县城都将大有可为,我们青年人将大有可为!我忽然行到了汪国真的诗句:现实和理想之间,不变的是跋涉,辉煌与黯淡之间不变的是开拓。……生活没有对错,但成功永远属于奋斗者。

     

     

     

    仇叶,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硕士生,浙江宁波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