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脏猝死袭击中青年

 ereader 2014-12-29
 

  节日期间,很多人外出游玩、黑白颠倒、暴饮暴食,平日本来就工作忙碌,身体已处于亚健康状态,加上这些因素使自己过度劳累,很容易发生健康意外。因此过度疲劳绝对不可以轻视,可能引起身体潜藏的疾病急速恶化,比如脑血管病或者心血管疾病等,有时还会突然引发心肌梗死,严重的甚至导致猝死。

  福祸

  元旦来临  节日综合征可致猝死

  元旦、春节等一系列长假逐渐来临,而“节日综合征”作为假日衍生“病”也应引起重视。其实“节日综合征”并不完全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病理上的某一疾病。它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人们在长假期间不注意休息、过度放纵自己、玩乐没有节制、暴饮暴食,从而导致如疲劳头晕、精神萎靡、食欲不佳、焦虑不安等症状。“节日综合征”具有一定普遍性,尤其上班族是易感人群,尤其甚者可能导致猝死。

  冬季本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的高峰,而节日期间的过度劳累、饮食不规律、高脂肪饮食等也都是猝死的诱发病因。上海远大心胸医院副院长张大东介绍,猝死分为心脏性猝死和非心脏性猝死两大类,其中心脏性猝死约占70%-90%,我国每年死于心脏性猝死的人数约55万。心脏性猝死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心脏性猝死者绝大多数患有器质性心脏病,主要包括冠心病、肥厚型和扩张型心肌病、心肌炎和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等。大多数心脏性猝死是室性快速心律失常所致。某些因素如自主神经系统不稳定、电解质失调、过度劳累、情绪压抑及用致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等,都可触发心脏性猝死。

  警惕

  心梗突袭  主凶心律失常和冠心病

  正常的心跳应该是像钟摆一样有节奏的,但是当心跳节律性被破坏时,心脏就会进入“心室颤动”的状态,心脏原本有节奏的、有力的收缩舒张运动就变成了无规律的无效颤动,全身血液循环会在数秒钟内停止,而心脏则进入“心脏骤停”状态,大脑功能随之立刻停止,人在几分钟内就将死亡。室性心律失常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不仅可能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也有可能在无任何已知心脏疾病的健康人身上发生。

  冠心病并不是老年人的“专利”,突发急性心梗或猝死更易“袭击”中青年人。据悉,冠心病发病人群呈明显的年轻化趋势,在心肌梗死患者中50岁以下者比率日益上升。

  “年轻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缺少必要的休息;同时饮食偏高脂肪,整日对着电脑缺乏运动,再加上有些人还嗜好烟酒,所有这些都是心脏性猝死的高危因素。”张大东解释了为何猝死盯上中青年人的原因。节日期间,很多人外出游玩、黑白颠倒、暴饮暴食,平日本来就工作忙碌,身体已处于亚健康状态,加上这些因素使自己过度劳累,很容易发生健康意外。心脏性猝死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心跳骤停和呼吸停止。猝死发生前,有的患者没有任何先兆,甚至无冠心病史,部分病人在猝死前数分钟至数天可出现心前区痛并可伴呼吸困难、心悸、疲乏感等,或有心绞痛加重。有些病人有急性心肌梗塞症状。可依次出现下列症状和体征:①心音消失;②脉搏触不到,血压测不出;③意识突然丧失,若伴抽搐,数秒或1~2分钟可恢复,持续时间长可致死;④呼吸断续,呈叹息样,随后停止;⑤昏迷;⑥瞳孔散大。有些病人在睡眠中死去,死前可能发出异常鼾声或叫声,也可能无动静。

  据统计,87.7%的猝死患者的发病现场是医院以外的各种场合,而其中约2/3以上死于发病后15分钟内;不足1/3死于发病后15分钟至2小时之间。绝大多数病人根本来不及去医院,救护车也不可能在几分钟内到达,病人便在发病现场或送往医院途中发生猝死。

  须知

  留意先兆

  学会预防和心肺复苏

  在我国,心脏性猝死救治的成功率不足1%。即使在发达国家,心脏性猝死的救治成功率也低于5%,因此其预防远重于治疗。张大东表示,对于室性心律失常乃至心脏性猝死,预防是关键所在。在合理膳食、调整生活方式的同时,也要对自身身体情况提高重视,对各种高危因素要及早干预;而一旦出现胸闷、心口痛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在猝死发生前,其实会有一些先兆症状,可令患者引起重视。典型症状包括喘不上气、心悸(脉搏反常、心跳加快)、胸前区压榨性疼痛、脖子好像被什么东西勒着、虽然无牙病却感到牙痛、肋骨下疼痛、左胸部疼痛、眼花、出冷汗和失神。

  心脏骤停后,在黄金时间内及时、科学的抢救最为关键。心肺复苏术是对心脏骤停病人所采取的急救措施。如抢救及时、处理得当,可在短时间内使病人复苏,为进一步治疗创造条件。高危患者家属应该接受心肺复苏的培训,首先应在心前区捶击,并保持气道通畅,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经过上述培训的家属应不间断地进行心外按压,直至病人醒来或专业人员到达,送到医院进行急救。

  在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中,除了年龄、家族史和性别等因素不可改变外,其他因素都是可以改变的。冠心病的预防重点在于防止健康人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早发现冠心病发病危险性高的个体并有效、达标地控制各种危险因素。

  支招

  行健康生活方式防节日不测伤悲

  引起心脑血管疾病年青化的主要原因是不健康生活方式,而中青年往往对心血管疾病重视不够。他们来自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一直处于疲惫状态,无暇顾及健康,使得身体锻炼越来越少,体质减弱。另一方面,心理压力大,精神高度紧张或过度焦虑、情绪波动大。精神紧张可使血压升高,心脏负担加重。精神过度紧张还会诱发心律失常,情绪激动很容易诱发冠心病等身心疾病,甚至发生心肌梗塞等意外。所以,预防心脏性猝死,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最重要,特别是在节假日前后不能掉以轻心。

  首先,饮食习惯尤其重要。我们提倡高纤维、低脂肪的“地中海式”饮食。所谓“地中海式”饮食习惯是指食用大量水果、蔬菜、坚果、豆类、谷类,食用适量鱼类、肉类、鸡鸭和乳类产品,食用油以菜籽油和橄榄油为主。避免或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行为:如戒烟、注意合理饮食、规律运动锻炼、控制体重、避免熬夜,避免精神紧张、保持心态平和等,从而减少冠心病的发生。同时,适量运动不可少。

  其次,定期做身体检查甚至心脏专项检查,30到45岁人群每年一次,45岁以上人群每年两次。无论心脏病患者还是身体健康的人,都应定期进行体检,因为心血管疾病以及心脏性猝死,经常会找上貌似健康的人。特别是心脏有器质性病变,但症状不明显的中年人。一般检查手段有运动负荷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心脏彩超、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等可以发现大部分的心脏严重问题。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是目前诊断冠心病公认的“金标准”,对冠状动脉造影提示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轻度狭窄性病变而临床上尚未出现缺血症状者,应视为冠心病的高危人群,积极采取预防措施。

  最后,在圣诞节、元旦这些节日的白日黑夜里,尽量不要长时间“亢奋血拼”流连于商场;尽量不要通宵娱乐,上网、卡拉OK、打牌(麻将);尽量不要暴饮暴食,吃的“过火”,喝的“太透”,甚至于囤积性肥胖;最后归纳以下建议来克服“节日综合征”:起居有序,早睡早起;清淡饮食,营养均衡;适当运动,防寒保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