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疾病攻防

 johnney908 2014-12-29
  引言
在单元一和单元二,我们介绍中医的源流、基本理论和治病原则,相信你对中医已有初步的认识。那么从中医角度来说,人为什么会生病呢?病从何来?相信你也听过中医说某某人外感、感染风邪,那么什么是外感?什么是风邪?本单元会介绍中医怎样看疾病,怎样治病和防病。修读本单元后,你将会知以上问题的答案。

个案讨论
张叔平时特别怕热。正逢天热,昨天出大汗后,晚上就把冷气打开,又嫌不够凉,把风扇开到最大,直对着吹。结果第二天早上起来,突然发现嘴巴歪向一边,说话不听使唤。张太连忙送他去中医。中医师说他这个病叫“面瘫”,是中了风邪,而且窜到经络里面去所致。张叔一听到“风邪”二字,也不知是什么意思,还以自己“撞了邪”。他有点忧虑,又走去给西医看。西医说他一边的颜面神经瘫痪,是神经线受感染而发炎,导致肌肉顿失控制,以致出现暂时性瘫痪。

其实如果张叔懂得一点中医学的知识,就不会如此担忧。中医对“面瘫”的病因虽然和西医的观点不同,但同样有治病之法。事实上,“面瘫”本来就是中医的病名。中医不但有自己的一套医学理论,还有自己的独特术语。所谓“风邪”,和撞邪完全是两回事。中医所说的邪或其它邪气,其实是指各种致病因素。

疾病之由
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有时疾病的原因很清楚,例如吃了变坏的东西会引起腹泻。但有时候就不一定那么了然,比如某天早上起来突然感到头晕。

从中医来说,病因大致有三类:一是外因,即来自外界的病因。这种病因多是因为自然界气候的异常变化而产生,如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等邪气)、疠气(烈性的传染病邪)等。二是内因,是因为人体、瘀血,又有虫兽所伤和各种外伤等。

六淫疠气为外因
六淫即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邪气。与之相对的是“正气”,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及其抗病能力。如果邪气比正气强,就会侵害人体,引发疾病。
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区,这六种邪气的轻重也不同,如冬天多以寒邪侵害人体为主,秋天则以燥邪为主,夏季多以暑热邪气为主,又南方多以热湿邪气为主,北方多以寒燥邪气为主。各种六淫邪气对人体产生的损害是各不相同的。

六淫邪气对人体的损害

风邪:产生恶风、头痛、皮肤瘙痒,游走性疼痛、痉挛抽搐的症状
寒邪:产生恶寒(怕冷)喜暖、喜热食,肢冷,疼痛剧烈且得温痛减,肢体关节挛缩,屈伸不利等寒性症状
暑热邪气:产生发热,口渴喜冷饮,面红,或肢体出现痈肿疮疡,红肿热痛,大便干结,小便黄等热性症状
燥邪:出现干燥津伤的症状,如鼻干、咽干、皮肤干燥或干咳,或咳嗽痰少而粘
湿邪:多表现为头重,肢体困重,食欲减退,大便臭秽粘滞不畅,小便混浊,妇女带下增多,舌苔厚腻等
火邪:与热邪类似,但程度更严重,例如咽喉肿痛、疔疮疖肿、烦躁,或见鼻衄、尿血等。
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疠气相比于六淫来说,其来势更凶,对人体的损害也更重,而且可互相传染,甚者出现大规模的流行。临床上常见的烈性传染病,如鼠疫、霍乱、SARS等都是疠气所致。六淫与疠气多由自然界气候的异常变化而产生,也见于环境的污染,和自然的灾害。

内因多为七情伤
活动1.    过去香港人在表示自己没有因为某些事而动怒,会说“冇伤肝”,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人是有最富于感情的动物。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绪和神志活动,被中医称为“七情”。情绪是人对外界事物的必然反应,但情志反应过度则对脏腑的损伤有一定损伤。如中医常说:怒伤肝、喜伤心、悲伤肺、恐伤肾、思伤脾。过怒使肝气上逆,甚则血随气逆而上,出现头胀头痛、面红、烦躁易怒,甚则晕厥发为中风。过喜使心气缓散,神不守舍,出现精神恍惚不集中,失眠,甚则狂乱。过于惊恐使肾气不固而下泄出现二便失禁。过于悲忧使肺气耗伤,而见气短乏力,声低懒言。过于思虑使脾气结滞,运化失调,而见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此外,异常的情志变化多加重已病的病情,甚至使之恶化、死亡。
所以人的情绪对健康的影响不可小视。任何时候都要想得开,看得开。能很好把握情绪,才是养生之道。

痰瘀外伤属它因
痰饮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而形成的病理性产物。一般粘稠者称为痰,清稀者称为饮。它既可以是看得见的有形之痰,也可以是潜留在经络、脏腑中的无形的邪气。
瘀血则是由于正气不足,脏腑气机阻滞,或寒邪、湿邪、热邪等外邪或外伤致使脉中的血液运行不畅而停滞或血离经脉而瘀积体内产生的病理产物。痰饮和瘀血形成后,若不能及时地排出体外或消散,则引起新的病变发生。
痰饮停在体内产生的病变较多,如痰饮流注经络出现的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瘰疬(淋巴结肿)、痰核(皮下包块)。痰饮停于肺的咳痰,咳喘,痰停于心的胸闷心痛。痰饮上犯头面则引起头晕目眩,故中医有“百病皆由痰作祟”之谓。
瘀血停滞于体内也同样可以产生许多病证,如瘀血阻心的胸闷心痛,瘀阻于肝的胁痛,肿块。瘀血阻于胞宫容易引起妇女痛经、闭经或崩漏等。
至于被蚊子、毒虫叮咬,以及跌损扭伤等,都是属于外部损伤。但毒素进入人体则会导致脏腑功能的失调,气血运行的障碍而可能形成更严重的发病。外伤处理不好而造成感染,也会引起脏腑气血运行障碍。还有寄生虫,也属外部病因,停留在体内主要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和气血耗伤。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活动2.        人体同处于一个生活和气候环境,为何有的人体会发生疾病,有的人体不发病?即使发生疾病,不同的人出现的症状为何又有轻重不同,而且表现不一?

同处一个环境,照理所受的损伤应该是一样的。但有些人会生病,有些人会健康;有些人病情严重,有些人病情轻微,其缘由除了跟邪气的轻重有关外,更重要的是因为人体有脏腑盛衰,正气强弱的不同。
就脏腑盛衰而言,脏腑功能强盛,气血旺盛则不易发病,反之则易发病。如心气亏虚,不能推动血液运行,则出现心血瘀阻,产生胸闷、胸痛、心悸等症。脾气亏虚,运化无力则出现食欲不振,胃脘胀满,或水肿等症。脾肺之气不足,抵抗能力不行就容易动则汗出,怕风,平素也易感冒。
就正气强弱而言,正气强盛,能抵抗外邪的入侵,并驱祛外出,则人体不发病。反之若正气亏虚,无力抗邪,邪气则侵犯人体而发病。所以《内经》有句话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下面介绍一位近代中医师的经历,以说明正气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在民国时候江西南昌有个名医叫姚国美,医术很高,很多人前来看病,享誉江南。他告诫第子说,医生看坐诊之前一定不能空腹,否则元气不足,容易中病气。可是由于诊务太繁忙,劳累过度,终至病成肺痨,开始咳血。姚老这时没有吃药,而是离开南昌,到了庐山上山林茂密处,住进一个寺庙,与世隔绝,每天吃素,并锻练气功。如此疗养一年后,竟病康复如常,他的第子都甚为讶异。

这其中的奥密,就是“正气”二字。按照古代贤人的看法,要保养好正气,其一就是淡泊心境,其二是调理好日常生活起居,其三就是规避风寒暑湿各种不时之邪。中医历来注重预防,《黄帝内经》早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中医对维护正气的重视,远远强过治疗疾病本身。
但有时正气虽然旺盛,邪气却亢盛至极,邪气也可侵入人体而发病。象2002年SARS病毒,即使身体壮实者,一旦染上也难逃厄运,所以还是避而远之。

寒热虚实病不同
各种疾病的证候特点是纷繁复杂的。即使是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人体、不同的地域所表现出的面目也可能会有所不同。对于这幺多复杂的情况,中医却有一个简单的办法来归纳整理它,这就是“寒热虚实”四个字。

因邪气亢盛而正气也旺盛的病理状态称为“实”,如《内经》所说:“邪气盛则实”。在这种阶段,正邪双方实力均很强盛,故而症状表现往往很剧烈和突出。如寒邪侵犯人体后则表现恶寒战栗,肢冷僵紧的寒实证,热邪侵犯人体后则表现高热、喜冷饮、狂躁的实热证等。
若因正气亏虚,邪气却不盛,人体的脏腑功能活动出现低下不足的病理状态时,称为虚。其在特点多表现虚弱、不足、衰退的证候,称为虚证。虚证的临床证候也有多种,例如:·有因气的生成不足,表现为少气、短气,言语倦怠,动则汗出的气虚证;
·有因阳气不足,温煦功能减退表现为畏寒喜暖,面色白,脉弱的虚寒证;
·有因水液之精华不足,濡润功能减退虚热内生表现为口干咽干,消瘦、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的虚热证;
·有因血液生成不足,濡养功能减退表现为面色苍白,口唇指甲淡白,神疲乏力,脉细弱的血虚证。
寒和热也是两种相反的证候。寒证多因外界气候寒冷,或体内阳气不足而形成,人体多表现出面色偏白,怕冷,手足不温或关节冷痛,食生冷后容易腹痛腹泻,吃热的东西却不太容易上火,小便比较清而量偏多。一般这种体质在天气变暖的时候各种问题都会缓解,而天气变冷时则会加重。热证则与之相反,最突出的表现是面色偏红,喜凉怕热,容易上火,经常口干、咽痛、便秘、脸上长粉刺等问题不断,小便偏黄,出汗偏多。碰到天热,症情会更突出。

活动3.    讨论一下,在香港生活的人群中,是寒证多还是热证多?

香港地处南方气候炎热地区,而且香港人又喜欢吃卤腊烧烤之类的饮食,所以总的来说是热体比较多。但由于工作紧张和消耗增加,运动减少,脏腑机能衰退,外表虽热,里面虚寒的情况却也是不少见的。

寒热虚实是最重要的病变机理,任何一种疾病在其发生、发展和变化中,都离不开寒热虚实的变化。这是中医对疾病性质判断的一个最粗略和基本的框架。

治疗疾病莫忘本
弄清了疾病的发病,就要采取合适的方法来治疗它。医学界人士大都认为中医治病要比西医难,西医诊断一旦明确则下药如反掌。而中医除了基本的辨证论治外,用药时还要进一步考虑病人此时所处的时令、地理位置、工作环境等。这也就是中医治疗学常说的“三因制宜”——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例如附子是中医很常用的一味温阳药,药性十分峻猛,甚至有一定的毒性。江浙和两广一带的医生比较怕用这个药,视之如猛虎,用之常不超过10克。可是一到四川,碰到了辣不怕的四川人,情形就大不一样。四川盆地由于寒湿雾露较重,当地医生一开就是几十克。更有甚者,干脆把当当成火锅料,和花椒、辣椒一起煮着吃,简直让人目瞪口呆。
中医治疗虽说较为复杂,但最根本的一条还是“治病求本”。即在治疗疾病时,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进行治疗。“辨证论治”是“治病求本”的具体体现。所以中医在治病之前,除了要明确是什幺病,更重要的是要辨清是属何证,然后对证下药。如虚证治以补法,实证治以泻法,寒证治以温热法,热证治以寒凉法。此即“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比如象牙痛这个病,我们知道很多时候是胃火上攻引起来的,用黄连、牛黄等泻下胃火就好,但偶尔有些时候,比如年纪大的人牙根松动牙齿痛,就往往不是胃火,却要用温肾固齿的方法。这其中的一补一泻,若是弄反了就麻烦,要幺是火上浇油,要幺是雪上加霜。所以老百姓都知道中医是贵在“对证下药”。

活动4.    现在的中成药很多,光感冒的药就常见到二、三十余种。在药店选购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中成药也是中药的配方,所以使用的时候也要注意是否对症的问题,不能光看药名来用药。比如感冒就至少要弄清楚是寒感冒还是热感冒,两个类型的适用成药是不一样的。如果自己实在弄不太懂,则最好要向专业的中医师咨询一下,以免吃反了药物,延误和加重病情。

中医治疗也提倡综合性治疗,临床上除了内服药物治疗外,还可配合针灸、推拿、以及贴敷疗法等。比如筋骨疼痛的疾病,往往针灸效果比较快;各种皮肤疾病,常要配合外用药;而心理情志方面的问题,除了药物治疗外,更多应掌握患者心理,进行有效疏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