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意象、意境和境界,都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重要概念,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学和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的概念工具。因为中国文学和中国艺术从哲学层面上说都属于东方的“直觉主义”而非西方的“科学理性主义”,从方法论层面都属于综合(synthetic)而非分析(analytic)的方法,所以作为中国传统美学重要概念的意象、意境和境界,在很多人的观念意识中都是交叉概念,甚至有些人把这些概念混同起来使用。其实,很难把人们头脑中的这三个美学概念真正厘清,不但因为整体意义上的中国人骨子里本来就都是直觉主义和综合方法的,无论我们文章如何逻辑地分析清楚这三个概念的区别,人们应用这些概念的时候还是直觉主义和综合方法的;而且,中国传统美学最根本的美是直觉主义和综合方法的,诗词歌赋中的“赋比兴”和书画艺术中的“似与不似之间”、“散点透视”等等都是直觉主义和综合方法的。用理性主义观点和实证分析的方法去理解中国传统文学和艺术本质上综合(synthetic)的形式和内涵,得出的结论是似是而非的,是用了错误的工具去理解错误的对象。 在散人的书法体会系列中,已经专文论述过境界和意象,在本篇讨论意境的专文之前,我只想大概地对这三个概念做一个操作定义上的区别,并不企图用简单的语言厘清复杂的美学概念,更不企图用分析(analytic)的方法讨论一个综合(synthetic)的对象。 在散人的这个书法体会系列中,意象的中心词是“象”,是“美学的形象”,亦即由具体物象联想或幻想而生成的抽象意义的形象;意境的中心词是“境”,是由意象或者意象组合造成文学或者艺术的时空场景,是联想或者幻想而造成的抽象意义的艺术时空;境界的中心词是“界”,是意象和意境的等第或者趣味的分野,境界不完全是水平的区别,不但有“高下”之别,也有“左右”之别。粗略比方,可以把意象比作构筑艺术作品的沙石砖瓦等“建筑材料”,可以把意境比作艺术作品的具体的“建筑物件”,可以把境界比作艺术作品的“建筑风格、趣味及其等第”。 二 书法创作的过程,是通过创造具体的书法意象并通过书法意象进而创造书法的意境的过程。书法创作的最终目标是创造出境界高、趣味好的书法意境。按照百度上搜索来的定义: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墨色和线条的变化,不过是书法艺术创造的最基本的素材,书法人必须有墨色和线条变化的概念和意识,而且要清晰理解所有的墨色和线条的变化就是为了创造新奇瑰丽的书法意象,进而创造富有情趣意义的书法意境,不如此遑论书法艺术的境界! 三 如果说意象更多是形象化(尽管这种形象化建立在联想和幻想之间),意境则更多体现的是抽象的虚化。 如果说意境是情景交融,那么其中意象性的东西更多是景,而意境意义的部分更多是情,情景交融是意境的最高境界。景是为了情的表达而创设的,意境是建立在意象或者意象组合之上的,意象是为了意境而造作的,这就是意象和意境之间虚实相生的辩证关系。 精美的书法作品,都是墨色和线条生动变化的篇章,有让人回味无穷的韵味和情致。有意义和无意义的墨色和线条变化的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墨色和线条变化是否具有意象的意义。这是书法艺术开始具备韵味和情致的开始,亦即书法艺术开始具备意境意义的开始。 精美的书法艺术作品,能在创作者和受众之间传递丰富感人的情绪,无论其粗犷豪放拟或细腻精致;或者,能在创作者和受众之间传递对大自然景象和天道的感知感悟,无论细微的草虫拟或恢宏的天穹,从乾之动到坤之静。唯其如此,艺术作品才能活跃着生命律动。 精致的书法艺术作品,应该通过悠扬别致的意境及其内含着的新奇意象,创设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这种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能使艺术作品最终脱离了凡俗的趣味而不朽。过往的历代书法圣人无一例外地都独创了有别于前人古人的书法意象和独特的书法意境,也都做到了不朽。意象和意境的新奇别致,是书法艺术魅力的根本所在! 四 书画同源,是说书法和绘画在很多方面都有相同的属性。我们看到大多数的书法作品都是以古典诗词作为语文内容的,这说明在意象和意境的创设中,书法和诗词有互相借重之处。但是,在意象和意境的创设上,书法与绘画或者诗词是有显著区别的。 绘画的图像和色彩变化更形象化,意象的创立和解读都更为直观和直接,意境创立的可控性相对较强,理解,或者说进入意境也更容易些。因此,感知图画的意象美意境美最为容易了。 诗词的意象和意境更多建立在联想和幻想之上,对创作者和受众来说,都要求有很好的文字表达和理解的能力。虽然说联想和幻想的空间是无限的,但是不同的人的联想力和联想趣向是不同的,造成郢书燕说的机会就更大,造成一书多说的机会更是多上加多。 书法的墨色和线条变化比之于诗词来说,书法的联想和幻想空间相对狭窄。在书法和诗词的相互借重中,书法借重诗词更多一些。比之于绘画来说,书法的图像和色彩变化空间相对狭窄,书法的意象更为抽象更为模糊。在中国书法和绘画的相互借重中,书法似乎处于更高的艺术形态。书法艺术具有更多的独立性,但在中国画的构图中如果没有精到的书法点缀,其主题精神的表达就受影响。在这样一个相对的腾挪空间中,书法艺术的意象和意境的创设需要创作者匠心独运,而不能匠气沉沉,需要有熟练的墨色和线条变化的技巧,需要充分理解书法作品语文内涵,更需要在此基础之上出离凡俗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书法的意境来自创作者对具象物象的抽象提炼,并在这种抽象提炼后进行集约化的意象创设和意象合成。在意境的创设和合成中,书法的 墨色变化的基调应该与书法创作者的心情基调相符合,线条变化的节奏与书法创作者的情绪变化节奏相符合,墨色和线条变化的节奏和基调应该与书法作品语文内涵的精神实质相符合。这是建立书法意象和书法意境意识的起点,从这个起点出发,才能真正走上书法艺术的追求之路,否则不过写毛笔字而已。 五 意境是书法艺术的高级形态。差不多所有碑帖经的名篇都具有意境美。 董其昌说过,“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其实唐人取法大概是说欧褚颜柳吧,初练写毛笔字的人大多从欧褚颜柳开始,取其法度而已。唐人孙过庭的《书谱》也有为草书立法的意思,但是草书可能难以像楷书那样守规矩。唐人张旭怀素的草书,变化多端且极为情绪化,取韵取意的意味极为明显,很难从“唐人取法”的高度让人接受。 取韵、取意都是书法艺术的高妙境界,而所谓韵、意都是存在于意象和意境之中的。 |
|
来自: md7005的图书馆 > 《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