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伯虎:“醉卧花间”背后的痛苦

 苏迷 2014-12-29
唐伯虎:“醉卧花间”背后的痛苦
——施伟萍访谈录
  本报记者刘放

  桃花与他的生活之间真有着某种相似之处

  晚报会客厅:施老师好!你对地域文化的研究是很有成绩的,尤其对苏州明代才子唐伯虎的研究,大有青出于蓝之势。当然,研究唐伯虎有很多种研究法,或书画,或诗文,你则是开口不大,单从他脍炙人口的歌行体诗《桃花庵歌》一首着手,很是别致。
  施伟萍:是的,唐伯虎一生经历坎坷曲折,这首诗中隐喻了他的生活情况、人生感悟和他的思想变化。唐伯虎是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首,他的诗词画和书法,成就都很高,《桃花庵歌》是他后半生生活在桃花坞中所写,也是他逃避现实,隐逸闲居生活的写照,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态度。根据史书记载,在公元507年,唐伯虎购得苏州桃花坞一座闲置的宅院,修葺后命名为“桃花别业”,唐伯虎自号“桃花庵主”,并开始了一种悠然自得的诗意栖居。他和沈周、文徵明、祝枝山等在此共创了吴门画派,开创了中国文人画的新境界,桃花坞成为当时引领中国绘画艺术的风雅之地。桃花坞蕴育了唐伯虎文化,唐伯虎也是苏州桃花坞的一张文化名片。唐寅三十六岁时选中桃花坞,建成了一座优雅清闲的家园。唐伯虎在四周种桃树数亩,好友祝允明、
  文徵明、沈周等经常来饮酒作诗。唐伯虎从此在桃花坞度过了他十八年的余生,在此创作了脍炙人口的诗歌和独树一帜的画作。
  晚报会客厅:后人对唐伯虎的传闻,是一个风流才子,主要是传说中的“点秋香”,其实真的是子虚乌有的事情。但《桃花庵歌》的确有一种潇洒旷达的气质,读起来朗朗上口,感觉是难以描述的快意人生。
  施伟萍:是的,这首诗写得很潇洒,表达的是唐伯虎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在诗中暗示了他的生活经历和对人生的态度,桃花与他的生活之间也真有着某种相似之处。如开头的四句“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四句重复用了六个“桃花”循环往复,一幅桃花盛开的世界,“桃花仙人”悠哉悠哉的神仙生活究竟如何呢?接下来的四句“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是“桃花仙人”整日醉卧花间的情景,表面看似乎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饮酒赏花,实际上唐伯虎这样“醉卧花间”的背后却是他痛苦不堪的人生经历。
  晚报会客厅:也有人讲,后人给唐伯虎杜撰了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其实也是对他的一种喜爱,觉得他这么才高的人,配有这样的风流艳遇。
  施伟萍:但历史毕竟是历史,是不能杜撰的。史载,唐伯虎的祖籍是山西晋昌,今山西晋城一带,所以在他的书画落款中,往往写的是“晋昌唐寅”四字。从唐寅曾祖父起,世代在苏州经商,唐寅自幼聪颖,博览群书,能诗擅画,十六岁时参加童生试,高中第一名案首。后参加应天府乡试,二十九岁又高中第一,史称唐解元。后来一场考场作弊案牵连到他,状元没有做成,反倒饱受牢狱之灾的痛苦,从此让他断绝了仕进之心。他释狱后,贬谪往浙江为小吏。唐寅耻不就官,归家后纵酒浇愁,傲世不羁,落魄潦倒。次年,他离开苏州,坐船到达镇江,登金山、焦山,遥望金陵,游览杭州西湖后,再沿富春江、新安江上溯,抵达安徽,上黄山与九华山等。他的画是他历尽人生坎坷后,遍游名山大川,行走万里之路的结晶,他的画才千秋而不朽。

  唐伯虎和九娘一起在桃花坞过着平静的隐居生活

  晚报会客厅:也算有点塞翁失马的味道。如果仕途一帆风顺,估计他的诗画还不可能有后来的成就。
  施伟萍:我们从他的诗句来看看他的婚姻生活。“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这四句承上启下,也写出了他的人生志趣,他性格潇洒,经历坎坷。流传的《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家喻户晓,还有苏州评弹《三笑》和电影故事,唐伯虎似乎完全就成为艺术作品中那个情愿卖身为奴与秋香眉来眼去的唐伯虎。然而这一段故事却完全是艺人们为了招睐听众和观众硬加到唐寅头上的。科场舞弊案后他变得消沉,他要逃避现实,所以变得爱酒、爱月、爱花,尤酷爱桃花。唐寅不愿去阿谀奉承,醉卧花间才是他真性情的体现。“车尘马足”都是富贵者的趣味,而花和酒才与贫者结缘,才有闲情逸趣,显得自然、真实。“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这四句表现了唐伯虎傲视不俗的个性,别看权贵威风,但是诗人自己悠闲的生活与之相比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与那些卑躬屈膝的相比自己是多么地自由自在,表现了唐伯虎对待生活的超脱和释然。
  唐伯虎十九岁娶妻徐氏。徐氏系苏州名门徐延瑞的次女,文静秀气,温柔体贴,夫妻恩爱。二十四岁,正当意气风发时,父亲突然中风过世,母亲因太悲伤也随父亲而去,后又惊闻他妹妹在夫家丧亡,心爱的妻子在生育孩子时,产后热盛,悄悄离世,可怜的小婴儿在出世不久也不幸夭折。亲人接连病故,使唐伯虎一度意志消沉。后经好友文徵明、祝允明的开导,才研读古籍。后来续弦,娶了何氏。何氏功名利禄的思想相当浓厚。当唐伯虎科场蒙冤,返回故里之后,她见他升官无望,以致门前冷落,生计艰难,他也失去仕进希望,便与他日日争吵,唐伯虎无奈,一纸休书将何氏送回娘家。此后唐伯虎更是孤身一人,每天醉生梦死,当时他住在苏州吴趋坊巷口临街的一座小楼中,以丹青自娱,靠卖画为生。他白天作画,晚上喝酒。
  晚报会客厅:那关于唐伯虎娶官妓,确有其事吗?
  施伟萍:有的。后来唐伯虎结识了官妓沈九娘,两人志趣十分相投。沈九娘是明朝弘治年间苏州的名妓,长相端庄文雅,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才艺过人。亲友之前一直在张罗给唐伯虎再娶妻室,但是他都没有答应,见了九娘,他心中挥之不去都是她的影子。九娘也明白唐伯虎的心思,但她自卑,怕配不上。事实上,唐伯虎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一些朋友鄙视他眷恋官妓,连他的胞弟也与他断绝了来往。后来,还是沈九娘给了他安慰和鼓励,经常在经济以及精神上援济他,使他潜心书画,为了让唐寅作画,九娘把自己的妆阁收拾得十分整齐;唐伯虎作画时,九娘总是给他洗砚、调色、铺纸,唐伯虎在沈九娘这里得到了久违的温暖。明弘治十八年,即1505年,在祝允明的安排下,由即将离任的苏州知府王鏊主持了唐伯虎与沈九娘的婚礼。那时,唐伯虎三十六岁,沈九娘三十一岁。婚后,九娘对他十分关爱,体贴入微,成为他的“红粉知己”。家里有了九娘的打理,也变得井井有条,唐伯虎又可以潜心自己的诗画创作了,可是唐伯虎久居闹市,嫌过于喧杂。也就在这年的一天,他来到城北桃花坞散步,看到这里有土山、池沼,风景不俗,且环境十分幽静,唐伯虎决定在此筑室居住。经过两年努力作画,他才筹足了钱,建成了他的新居,这就是有名的“桃花庵”。1512年,冬至前,九娘紧紧握着唐伯虎的手,说道:“承你不弃,要我作你妻子,我本想尽我之力理好家务,让你专心于诗画,成为大家。但我无福,无寿,又无能,我不行了,望你善自保重。”听了这番话,唐伯虎禁不住泪如雨下。九娘死后,唐伯虎就将她葬于桃花庵,人称“九娘坟”。后来的日子里,唐伯虎不再娶妻。

  一生坎坷,晚境凄凉,以致身后诗文几近散轶

  晚报会客厅:《桃花庵歌》中最为经典的诗句,应该是“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这表现施伟萍小传

  了唐伯虎的一1962年10月出生,汉族,苏种什么样的州市人。徐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从思 想 情教三十年,主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苏州市旅怀?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授,苏州市传统文施化研究会秘书长。加入苏州传统文化研究会,研究伟萍:唐苏州历史文化名人,先后撰写三十多篇论文,每年发伯虎的表在《传统文化研究》论文集中,还参与编写了《苏州时 代,历史名贤》系列丛书,在苏州传统文化研究会召开的学是经济术研讨会上作了《桃花坞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与悲情才子唐寅》的主题发言,得到与会专家的首肯。繁荣的明代成化年间,生活在地处东南富庶之地苏州。唐寅自小苦读儒家经典,渴望考取功名,所以其思想中有很深的儒家思想的印记,但他毕竟是出身于商贾之家,参加科考也是为了扬名显亲,这和儒家所强调的“兼济天下”是有区别的。他才华过人,曾少年得志,却惨遭仕途重创和家庭变故。于是绝意仕途,在科考路途走不通的情况下,选择了放弃。不幸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一位具有独特性格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明显受到了人生经历的影响。《桃花庵歌》真实地表达了唐寅一生经历和思想,他以花为友,豪饮长醉,为孤傲本真的心灵披上了一件磊落不羁、似真亦幻的风流外衣。他率真颖达、清高自傲的人格特征也通过花鹤琴笛等一般象征寄托物和放旷的言行、风流的外表曲折反映在他的诗歌中。
  唐寅一生坎坷,晚境凄凉,以致身后诗文几近散轶。明万历年间,有人仰慕唐伯虎的诗文和为人,不惜重金,征求片纸只字,为他搜集整理诗赋词章,将唐伯虎生前散轶的近百首诗文核阅后付梓,这就使唐伯虎有了第一个较完善的诗文集传世。后来常熟书商毛晋也十分敬重唐伯虎才情为人,他在编录《明诗纪事》及《海虞古今文苑》时,又特地详细收录了唐伯虎生前诗文和轶事,丰富和完善了唐伯虎诗文的内容,为后代积累了生动的文化资料。也是我们今天能够从一首完整的《桃花庵歌》中去了解唐伯虎与桃花坞的不解之缘,体会唐伯虎的内心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