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12月26日,在市交通运输局小会议室里,面对记者的到来,局长符卫国说:今天,我终于可以‘眉飞色舞’地和你们说一说人民大桥重建的过程和故事了。”这一天,人民大桥重建工程全部竣工,正在等待29日的最后通车。 作为这个项目责任单位的“一把手”,交运局局长符卫国用10个月的“紧张”换来了此刻的“轻松”。
重建——满城期待 人民大桥,作为早先连接丹阳城东西板块的惟一通道,先后经历了四次重建。她留下了太多的车痕和足迹,更见证了这个城市的发展。但这一次的重建,又是那么的与众不同,关注程度远远超过以往任何一次。 《丹阳交通志》记载,1958年,大运河取直改道,由南向北开挖大运河,运河上建设了一座木桥。1968年,木桥南侧新建了一座水泥大桥,就是最初的人民大桥,是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桥长92米,桥面宽7米。到上世纪90年代,该桥不能满足交通需求,于1995年3月开工重建,1996年4月竣工通车,建成后大桥主跨度70米,桥身为下承式系杆拱桥。 多年来,人民大桥承担着连接我市新老城区的重要通道之责。也正是这份厚重的责任,逐渐让人民大桥不堪重负。在此次重建前,11米宽、双向两车道的人民大桥高峰时车流量8000辆(次),日流量35000辆(次),交通拥堵情况严重。 同时,按照大运河“四改三”要求,运河航道将向东扩建近30米。 人民大桥的改造成为必然。 综合多种因素,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去年,人民大桥拆除重建被正式列入工作日程。 此时,作为中山路通行的第二个瓶颈———中山路涵洞也列入交通建设部门的工作课题,为了不让这里成为大桥通车后中山路上又一个“卡脖子”处,避免以后改造重复大桥重建带来的交通出行影响,面对多年积压的难题,市交通运输局及时提出“同时拓宽中山路涵洞通道”方案,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并一同列入2014年度重点民生工程向社会承诺。这一方案虽好,但中山路涵洞拓宽和人民大桥重建同时施工,中间还要得到铁路部门的支持,其难度之大可以想像。然而市委、市政府从全市人民的期盼出发,迎难而上,坚决不让市民再承受一次涵洞改造引起的出行不便。 随着人民大桥重建与中山路涵洞拓宽项目的推进,地税局岔路口的转盘也进入了公众视野。原先,此处是两个转盘连接,几年前连接金陵西路和东方路的转盘被交通信号灯取代。此时,越来越多的市民和人大代表呼吁拆除连接中山路和天禄路的转盘。 就这样,人民大桥重建与中山路涵洞拓宽、地税转盘路改造三个原本孤立的项目纳入“一盘棋”统筹推进,这不但将大大增强中山路的通行能力,还将进一步繁荣眼镜城商业区和提升新城区的城市品位。 “三位一体”改善这一片区交通环境的方案还得到了市人大和政协的支持,人大和政协领导全程关注、参与项目推进。
困难——迎难而上 多个项目一体化运作,困难是显而易见的。 不只一位市领导说过这样的话:大桥重建和中山路涵洞拓宽是两个难题叠在一起了。 首先是审批难。中山路涵洞窄,机动车道为双向两车道;排水不畅,遇到暴雨经常积水。政府早有改造打算,但苦于中山路涵洞由铁路部门管理,扩宽改造工程需要得到铁路部门许可方能施工。一个县级城市和铁路部门打交道,谈何容易。但这一次,市委、市政府下定了改造决心,市委书记童国祥、市长陈可可多次和中国铁路总公司、上海铁路局协调,2013年11月16日提交申请后,交运局负责跑项目的同志几乎天天到上海铁路局“打听消息”。正是80多万丹阳人的期盼和执着精神感动了审批方,2014年1月2日即予以审查,2月18日得到了批复,而此时上海铁路局总师室里还有些其他地方政府一两年前报送的项目没有审批,项目审批创造了“全国之最”。上海铁路局领导笑着说,当年解放上海战役的指挥部就在丹阳,上海和丹阳渊源深,才有这样的“丹阳速度”。 其次是工艺复杂。根据规划,拆除重建后的人民大桥全长225米,为了满足运河航道东扩30米的需要,主跨度增加到105米,桥宽由原先的11米拓宽为32.9米。为了在主跨度延伸35米和满足运河航道的净空高度的情况下,依然保持坡道平缓,保障车辆和行人通行舒适,并最大限度压缩建设工期,主桥采用了钢桁架梁结构。此外,钢桁架梁结构更加经久耐用、环保和节约成本。 而中山路涵洞拓宽工程靠近火车站,市交通运输局工程科副科长孙晓方介绍,由于工程处于铁路丹阳站内咽喉区,施工涉及到铁路道岔、接触网、信号灯等迁移、恢复,还有站台的拆除和延伸,囊括了除候车厅以外建一个火车站所要完成的其他全部工程,难度和复杂程度可想而知。 第三难是施工现场限制条件多。人民大桥两侧房屋密布,主桥施工无法两侧推进,仅有东侧原先煤站可作为施工场地。 中山路涵洞拓宽工程施工场地更小,承建单位项目经理刘志成自嘲为:我们是在螺蛳壳里摆道场”;同时,由于在京沪线施工,线路为繁忙干线,每天线路上施工作业都要提前一个月报铁路部门审批,一天最多施工4个小时,周五到周日、节假日和恶劣天气里都不能施工。 第四难是工期紧。一方面,为了尽量不让工程影响市民节日生活,人民大桥封桥时间放在元宵节后,于今年2月20日正式拆除重建;中山路涵洞扩建工程更是时间紧、任务重,在市交通运输局、代建单位南京上铁地方铁路开发有限公司的高度重视下,积极协调地方及铁路各配合单位,使得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能够得到及时解决,中铁二十四局上海铁建公司从5月22日第一根围护桩到12月25日全面完工,用了仅7月的时间,圆满完成重任。尤其在铁路上施工期间,由于铁路上施工环境复杂,安全要求极高,封锁施工计划按规定提前一个月申报审批,为保证按照申报计划施工,作业人员分秒必争,甚至好多次都是“不眠夜”,施工高峰时,共有200多名作业人员共同奋战,市交通运输局、南京上铁地方铁路开发公司及上海铁路局各级领导现场把关。因为,每个人心里都明白,若耽误一个工程节点,如期竣工就将成为泡影。 谈起这些过程,符卫国局长想起了人民大桥钢桁架第一次拖拉过河那个晚上,施工从下午一直持续到第二天凌晨3点多钟,由于钢桁架拖拉过程不能中断,等到晚上7点多钟感觉饿的时候,大家才想起都还没吃晚饭,交运局安排人四处买些包子聊以充饥。等到拖拉完成时,符卫国看到有些工人在夜风中蜷缩在路边吸烟,一问才知道,他们忙的连包子都没顾上吃,又饿又累,挪不动脚了。符卫国说,自己当时心里一阵酸楚,差点落泪。 地税转盘路口改造是最后动工的一个项目,赶上其他两个项目同步竣工,更是压力重重。 另一方面,为了尽早消除人民大桥拆除重建给交通增加的压力和市民出行带来的不便,市交通运输局和承建单位按天为单位倒排工作量,最终,市政府向社会公开承诺“年底竣工”。为了这个诺言,符卫国和交通运输局的每一位员工的神经都一直紧绷着。交运局工程科科长吴伟林说,快一年了,大家在今天以前都没见局长舒心地笑过。
坚持——因为责任 有些困难是前期想到的,有些困难是项目推进中才发现的。 由于今年夏季雨水天气特别多,作为工程施工的黄金时节,下雨就意味着工期后延。为了“年内竣工”这个承诺,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王余虎已经记不得有多少次或踩着泥泞、或顶着烈日忙碌在工地上了。一年来,人民大桥施工现场就是他生活和工作的全部。市交通运输局综合计划科科长尹银火告诉记者,有时候累了烦了也想发发牢骚。 记得那是人民大桥右幅钢桁架拖拉过河,从前一天下午开始一直忙到第二天凌晨3点多钟,那天是国庆长假后上班第二天。夜里12点多钟,又饿又乏,刚想发泄几句,一回身,看到副市长沈留海和局长符卫国正目不转睛地关注着钢桁架拖拉,他们也是下午钢桁架开始拖拉就过来的,一直守在现场。回想项目开工以来,他们每周都要召开工程调度会议,工程的每一个重要节点、 每一桩临时遇到的突出矛盾处理,都有他们的身影,他们承受的压力肯定比自己还要大。想到这些,他又投身到紧张的工作中去了。 正是在这样的精神带领下,从今年2月底人民大桥动工拆除,到今年12月底这条路上三个工程同步竣工,吴伟林、尹银火、孙晓方,还有交运局副局长王玉虎、吴加平与许多建设者们,不知加了多少个夜班、放弃了多少个休息日,分分秒秒地争取着工程进展。 鼓舞项目方、承建方、监理方砥砺前行的还有一城人的理解———人民大桥施工用的场地所有权人叫宗福林,工作人员把情况向他说明后,这位企业家不计利益,一口就答应了;人民大桥桥面拓宽,运河东岸大桥南侧一栋居民楼由于距离施工现场太近,出于安全考虑和对居民生活的影响,交通运输局建议这里的18户居民临时搬迁,开发区管委会分工干部曹俊和同事上门做居民工作,大家对此非常理解,18户居民很快完成搬迁;为了抢回雨水天气耽搁的工期,施工单位需要征用新桥驾校在人民大桥下的训练点场地,驾校方面没有一句托词……此外,还有一城人的期盼——上了年纪的市民对大桥感情尤深,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工程的进度。73岁的王清海在眼镜市场片区住了40年,亲眼见证了人民大桥的变迁,老人对人民大桥怀有很深的感情,时常到施工现场打听工程建设进度;家住凤凰新村的市民王炳云,今年71岁了,每周他都会到人民大桥重建现场看上两、三次……市民的理解和期盼,让项目责任单位的每一个人感受到责任之重。此时,尹银火更能理解在那些日子里市领导和局领导承受着怎样的压力了。
鼓舞——来自协作 虽然看上去只是几个普通的工程,但他们却牵动了这座城、一城人。 丹阳新老城区被运河和铁路分割成三块,中山路上的这几个工程是连接丹阳新老城区的重要通道。 副市长沈留海在一次工程调度会上就曾说过:这是一场“大会战”。 “大会战”,要的就是协同,要的就是多部门的全力配合。 首当其冲的是交通指挥部门。人民大桥拆除重建,意味着原本拥堵的云阳大桥及周边路口交通压力将更加紧张。封桥后,交警部门一方面将车流向南二环和北二环大桥分流,另一方面增加路面警力疏导。每天早上,当第一拨市民上班的时候,交警已经站在各个交通节点上指挥交通了。 中山路涵洞拓宽工程封闭施工,眼镜城那么多商户的生意和附近居民的生活将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交警部门很快又制定出新的出行方案。 而商户的工作,还是开发区管委会曹俊带着机关党员干部一户一户上门去解释说明。事实上,在施工工期最紧张的时候,政府也没有忘记商户的利益。9月30日,市长陈可可亲自部署国庆期间眼镜城交通方案,一方面由交警部门加强节日期间交通疏导、开辟临时停车场;另一方面,在北环路和眼镜城之间开通免费班车接送外地来丹阳选配眼镜的客人。 为了确保大桥施工安全,海事部门在钢桁架拖拉过河时对施工水域进行临时封航,停靠船只最多的时候一直延绵到陵口,海事部门工作人员一一上船说明情况,取得了过往船只的理解和配合。 谏壁船闸虽然不在丹阳辖区,交运部门通过积极协调,也给予了重要的帮助。因为钢桁架拖拉过河需要在运河两边和河中搭建支架,为了节约工期,河中支架改搭在浮船上,但对施工条件要求更苛刻了,包括运河水位的稳定。谏壁船闸及时关闭和开启闸门就是负责保障钢桁架拖拉过河时丹阳段大运河水位平稳。 此外,还有丹投集团、审计、城管、地税、开发区车站社区、华德公司等众多部门和单位,在这场“大会战”中,都各司其职,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这让交通人和各参建单位备受鼓舞。交运局副局长王玉虎感慨:全市上下都在支持我们,我们必须交出一份让全市人民满意的答卷。
完美——始于细节 从今年2月底正式动工拆除,到今天正式通车,工程量浩大、技术难度复杂的人民大桥拆除重建只用了10个多月;中山路涵洞扩建更是只用了7个多月时间。但如果说完美,工期只是其中一抹色彩。 其实,这几个项目从规划之初就不断追求完美。 人民大桥重建承建单位是中铁上海工程局,是世界企业和世界品牌双500强企业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所属全资成员企业。“建设中,我们面对了多个技术难关,在专家、教授技术力量的支撑下,所有难题都一一解决了。”项目负责人李军告诉记者。 负责人民大桥钢桁架安装的是江苏中泰桥梁钢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禹今年60岁了,为了项目的调度先后5次亲临施工现场。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工程系专家张国泉是一位严谨的学者,也是此次钢桁架落梁的顾问。在接受采访时,张国泉说:仅人民大桥的钢桁架拖拉过河就采用了3项前沿技术,而钢桁架从4米高位落梁更是创造了‘国内第一个’”。 省交通运输厅厅长、国家桥梁专家游庆仲这样评价:新建的人民大桥是丹阳桥梁建设的一个新标杆。”完美,还因为每一个环节,都做了最充分的准备,他们称为“预案”。 像“大桥伸缩缝混凝土浇筑和养护”这一道扫尾工序,参建单位就做了两份预案:如果下雨,那就搭临时雨棚;如果有冰冻天气,那就铺上棉絮,盖上电热毯捂……一切都为了大桥在预定时间内竣工。 就连中山路涵洞拓宽工程封闭施工前,交运部门也做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预案”。 类似这样的“预案”,三个项目一共制定了厚厚一沓,虽然许多都没用到,但换来了整个工程“零事故”。 重建人民大桥是我市交通建设近年来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大桥桥面有双向四车道、两侧慢车道,全部为高标准沥青路面;中山路涵洞也有原先的双向两车道扩建成双向4车道,与新建人民大桥通行能力完全匹配,涵洞排水能力更是升级为可应对20年一遇的暴雨天气;金陵西路、东方路、中山路和天禄路的交汇处改造后,根据车行流量合理分配车道,通行更加便捷。 就在今天凌晨,人民大桥正式通车了。交运部门与众多建设者、参与协同“会战”的所有部门、所有人,用最直接的呈现,告诉80多万的丹阳市民,所有的等待都是值得的!寒夜里,当第一拨汽车的车灯照耀到大桥的栏杆上时,丹阳交通人这才慢慢离去。 曾经,他们经历了多少个无眠之夜。 今晨,他们终于安然入梦!(周德传)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