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弟子规:第十七单元

 昵称503199 2014-12-30

第十七单元


     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 

  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

  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

  借人物,及时还;人借物,有勿悭。 

  【注释】 

  (1)入门:進门。入,進。 

  (2)孰存:谁在里面。孰,谁。存,存在。 

  (3)上堂:進入大厅。上,登上。堂,正房、大厅。 

  (4)扬:提高声音。 

  (5)吾:我。 

  (6)分明:清楚、明白。 

  (7)用人物:借用别人的物品。用,使用。 

  (8)倘:如果。 

  (9)即:就是。 

  (10)及时:迅速而不耽搁时间。 

  (11)悭:吝啬。 

  【白话解说 

  将要進门时,先问明谁在裡面;将要登入大厅时,必须提高声音向人打招呼。 

  别人问你是谁,要回答自己的名字;只回答“我”,别人不清楚。 

  使用别人的物品,必须先明讲,请求借用;如果没徵求同意,擅自拿走就是偷。 

  借用别人的东西,用完要赶紧归还;别人向我借东西,如果我有就不要吝啬。 

  【参考故事 

  地府铭记偷鸡罪 

  古时候江南一带有个读书人,心意正直。正好阴间地府第七殿缺人,玉皇大帝授命让他暂时主办。每隔几天,他就進地府办事,只要查看文簿,不用判桉。 

  他看到每个人随着自己造的善业、恶业,惩罚和福报也各不相同。每次看见有人自己爬上刀山剑树,就派左右侍者去救,越救反而他们爬的越快,竟无法挽救。 

  一天翻阅文簿时,看见妻子有一条罪状,说是偷了邻家一隻鸡,连鸡毛共重一斤十二两,他就把这页折起来做记号。 

  回到阳间,他质问妻子,妻子还抵赖骗他,他描述地府所见,再问妻子,妻才承认说,邻居养的鸡吃了她晒的食物,她失手打死了这隻鸡,怕邻家妇人责骂,所以还藏着这隻鸡没敢说出来。他们把死鸡拿出来一秤,斤两一点不差,就是一斤十二两,夫妻都感到惊奇讶异,于是把这隻鸡换算成同等价钱,向邻人赔偿谢罪。 

  不久他再入地府,检查之前的文簿,折痕依旧,但妻子那条罪状已无踪影。 

  (取材明代《见闻录白话》)

 

第十八单元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刻薄话,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注释 

  (1)出言:说出的话。言,话语、所说的话。 

  (2)信:信用。 

  (3)诈:欺骗。 

  (4)妄:胡说、乱讲。 

  (5)奚:为何、为什麽。表示疑问的语气。 

  (6)焉:语气词,置句末表示疑问,相当于“呢”。 

  (7)惟:希望、祈使。 

  (8)佞巧:善于花言巧语巴结的人。佞,巧言善辩、谄媚。巧,狡诈、虚伪。 

  (9)刻薄:取笑、奚落别人。刻,伤害、剥削。薄,不敦厚。 

  (10)秽:肮髒的、不乾淨的。 

  (11)市井气:粗俗的口气。 

  (12)戒:改正。 

  【白话解说 

  凡是说过的话,都一定要坚守信用,说话欺骗别人或随便胡说,这怎麽可以呢? 

  话说太多却做不到,倒不如少说一些来的好。而且,说话要实实在在,不要油腔滑调或是讲一些花言巧语去讨好别人。 

  尖酸刻薄的话、不文雅的用词及粗俗的语气,都应该改正过来。

   参考故事 

  季札挂剑 

  季札是周代吴国国君的公子。有一次,季札因为要出使鲁国而经过了徐国,于是就顺道去拜访了徐君。季札是一位非常有气质涵养的君子,两人言谈之间,徐君的目光一直被季札腰间的一把佩剑给吸引住。 

  徐君心想季札的这把剑铸造的不仅很有气魄,而且几颗宝石镶嵌其中,典丽而又不失庄重。只有像季札这样的君子,才配的上这把剑。徐君虽然很喜欢这把佩剑,却不好意思说出来,只是一直忍不住的朝着剑观望。季札知道徐君的心意,便在内心暗暗的想,等到鲁国完成出使的使命之后,一定要再回来将这把佩剑送给徐君。 

  后来,等到季札从鲁国返回徐国的时候,才知道徐君已经过世了。季札难过的来到徐君的墓旁,把自己的那把佩剑挂在树上,并在心中默默的说着:“您虽然已经过世了,但是我内心那个承诺却还在,今天将这把剑赠予您,也用这把剑向你道别。”季札对着墓碑躬身而拜,然后转身离去。 

  季札此举令随从非常的疑惑,忍不住问他:徐君都已经过世了,您将这把剑挂在这里,又有何用呢?季札说:虽然他已经过世了,但我的内心对他曾经有过承诺,我从鲁国回来之后,一定要把剑送给他。做为一个君子讲求的是诚信与道义,怎麽能够因对方过世,就违背做人应有的诚信呢? 

  季札这种“信”的德行,受到后人无比的崇敬与感动。

 

第十九单元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遽,勿模煳。

  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閒管。 

  【注释 

  (1)未:没有。 

  (2)轻:轻易、随便。 

  (3)的:的确、真实。 

  (4)非宜:不适当。非,不。宜,适宜。 

  (5)诺:答应。 

  (6)苟:如果。 

  (7)凡:概括词,指所有的、一切的。 

  (8)道字:说话。道,说。 

  (9)重:慎重、稳重。 

  (10)舒:缓慢、从容。 

  (11)急遽:急速。遽,急忙。 

  (12)模煳:不清楚。 

  (13)彼说长,此说短:指说人是非。彼,那个。此,这个。长,长处、优点。短,短处、缺点。 

  (14)莫:不要。 

  (15)閒管:管閒事。 

  【白话解说 

  还没看清真相之前,不可随意乱讲;还没瞭解清楚之前,不可随便传播。 

  不该做的事,不要轻易答应;如果随便答应,做或不做都是错。 

  凡是说话,要慎重考虑且态度从容;不可太急太快,不可模煳不清。 

  听到别人说长道短;跟自己无关,就不要多管閒事。 

  【参考故事 

  恶语伤人 五百世为狗 

  迦叶佛住世时,有个少年比丘(和尚)声音清雅,擅长赞呗呗(歌咏赞佛的偈颂。),大家都很喜欢听。有个声音沙哑的老比丘,少年比丘羞辱他的声音有如狗叫,而不知道老比丘已经是个证悟罗汉果位的圣者。 

  老比丘问少年比丘:“你认的我吗?” 

  “我早认识你了,你是迦叶佛时的比丘。”少年比丘回答。 

  “如今我已证得阿罗汉果,佛门行仪,全都具足了。”老比丘说。 

  少年比丘听后才感到惊恐自责。由于他口出恶言,五百世中常出生为狗。直到遇见舍捨利弗,才得解脱。 

  那时有一群商人,前往他国做生意,他们养了一隻狗。半路休息时,狗偷吃了商人带的肉。商人们发现后,气恨的争打这隻狗,狗儿被打断腿,丢弃在荒野。舍捨利弗用天目看到这隻只飢饿垂死的狗,来到狗的身边,给牠食物,并为牠解说微妙佛法,狗死后投生到捨舍卫国的婆罗门(印度贵族)家里。

 

  一日,舍捨利弗独自托钵乞食,婆罗门看见了问他:“尊者一人独行,没有沙弥(出家受十戒,还没受比丘戒的男子)随行吗?” 

  舍捨利弗说:“我没有沙弥,听说你有个儿子,可以出家当沙弥吗?” 

  婆罗门说:“我有一个儿子,叫做均提,年纪还太小,难供使唤,再长大一点,就送你做沙弥。” 

  到孩子七岁时,舍捨利弗又来请求,婆罗门就把儿子交给舍捨利弗,让他出家。舍捨利弗为他讲解种种妙法,他很快就开悟,证得阿罗汉果。 

  均提沙弥证悟后,看到自己过去世的恶口因缘,又看到他前世是一隻饿狗,被舍捨利弗恩师所救,今世又教他证悟果位,脱离苦海。均提沙弥决定今生永做舍捨利弗的沙弥侍者,以报师恩。(取材《贤愚经》)

 

第二十单元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注释 

  ﹙1﹚善:好。好人或好事曰善,此处作优点长处解。 

  ﹙2﹚思:希望。 

  ﹙3﹚齐:一样。 

  ﹙4﹚纵:即使。 

  ﹙5﹚去:相差。 

  ﹙6﹚以:使、令。 

  ﹙7﹚跻:赶上,与领先者平齐。

  ﹙8﹚恶:坏。善的相反,泛指不善不良的事或人,此处作过失解。 

  ﹙9﹚省:此处读作「醒」,就是检查自己的思想行为。 

  ﹙10﹚改:改善。 

  ﹙11﹚加:加倍。 

  ﹙12﹚警:警惕。 

  【白话解说 

  看到别人的优点或长处,就要希望自己也能跟他一样;即使与人家的程度相差一大截,也要抱着全力以赴的决心,慢慢的赶上。 

  看到别人的缺点或过失,要赶紧自我检查自己的思想行为;如果有,就要立刻改善。如果没有,那麽也要加倍警惕,不可明知故犯,重蹈他人覆辙。 

  【参考故事 

  周处除三害 

  周处除三害的故事可能很多人听说过,虽然他凭着本事跟勇气,把水中的蛟龙以及山上吃人的老虎除掉了,但是当他看到他平安的回到乡里,地方上的父老,又陷入不安的气氛之中时,他明白了,还有一害未除,那就是他自己。他知道只有把自己的坏行为改掉,乡民才能安居乐业。但是一想到自己年岁已大,又没有好好读过书,要改过自新,从头做起,行吗?所以也就愁眉不展,不知如何是好? 

  有一天偶然听到乡民谈起吴郡﹙今江苏苏州﹚地方有一对兄弟,陆机、陆云很有才学,对很多事情都有独特的见解,也很乐于助人。于是周处就决定到吴郡去找陆机、陆云兄弟,帮他拿拿主意。到了陆家,大哥陆机外出不在,只有二弟陆云在家。于是周处就把事情的始末以及自己的忧虑全盘托出,希望指点指点他。陆云听了之后,就告诉周处说:“古人最重视朝闻夕死这句话。”“不知什麽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只要早上听到了圣贤的大道理,即使晚上死了,也不觉的虚度此生。何况你的前途还有希望,所以不要轻易的放弃。人只怕没有志气与目标,而不必担心美名不会传扬出去。”周处听了之后振奋不已,从此改过自新,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有作为的人。 

  所以“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是很有道理的。

 

第二十一单元

 

    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励;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慼。 

  【注释 

  (1)惟:只有。 

  (2)德学:品德、学问。 

  (3)才艺:才能、技术。 

  (4)不如人:不如别人。 

  (5)当:应该。 

  (6)自励:自我勉励。 

  (7)若:如果。 

  (8)饮食:可吃、可喝的食物。

  (9)如:比较。 

  (10)勿:不要。 

  (11)生:感到。 

  (12)戚:忧伤。 

  【白话解说 

  一个真正的君子是不会在物质方面和别人比较谁富裕,他们只有在品德、学问或才能、技术上,不如别人的地方,才会勉励自己向上。

  如果在穿的衣服或吃的食物上面,没有比别人好,不要感到忧伤。 

  【参考故事 

  吕蒙士别三日 刮目相看 

  三国时代,吴国大将吕蒙,年少时没读什麽书。国君孙权勉励吕蒙:“如今你执掌大权,应该多充实学问,对你会有很大的帮助。”吕蒙说:“军务繁忙,恐怕没有时间读书啊!”孙权说:“我掌权以后,明瞭了三史、诸家兵书,自认为大有帮助。你的天资聪敏,学必有所得,为什麽不读呢?孔子说:『整天不吃不睡的思考也没用,不如努力学习啊!』汉光武帝在兵马忙乱中,仍手不释卷(注1)。曹操也说自己老而好学。为什麽只有你不肯勤勉自学呢?” 

  吕蒙开始发愤读书,甚至看过的书比读书人还多。吴将鲁肃本来也轻视他,与他谈论事情后,拍着他的背说:“我以为你只会带兵打仗,如今你学识渊博,已经不是以前那个见识浅薄的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注2)”(取材《三国志》裴松之注) 

  注1:手中拿着书卷不放,比喻勤奋好学。释,放开。 

  注2:读书人三日不见,就要让人从新看待了。刮目,刮除眼前旧有的认识。 

 

第二十二单元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

  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注释 

  (1)闻过怒:听到别人批评自己的过错就很生气。闻,听到。过,错误。怒,生气。 

  (2)誉:称讚。 

  (3)损友:对自己有害的朋友。 

  (4)益友:对自己有帮助的朋友。

  (5)却:退却。 

  (6)恐:不安。 

  (7)欣:高兴。

  (8)直谅士:正直诚实的人。直,正直。谅,诚实守信。士,对人的美称。 

  (9)渐:慢慢。 

  (10)相亲:彼此亲近。

  【白话解说 

  如果一听到别人批评自己的过错就很生气,听到别人称讚自己就非常高兴;这样一来,会说话讨好你的坏朋友就会接近你,而愿意好意指正你的好朋友会退却不前,离开你。 

  若是听到别人赞美自己时,心裡会觉的不安,听到别人说到自己的缺点时,却又能乐于接受;这样,那些正直诚实的人就会慢慢的亲近你,和你成为好朋友。 

  【参考故事 

  门庭若市 

  在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位名叫邹忌的大夫,觉的自己的容貌非常俊秀。有一天当他洗完脸,穿戴整齐之后,就问他的妻子:“我和城北的徐公两个人相比,哪一个人比较好看?”他的妻子笑着说:“当然是你好看了,徐公怎麽能比得上你呢?”邹忌听了虽然心里觉的飘飘然,但还是有点不相信,于是他又跑去问他的妾:“我和城北的徐公,哪一个人比较好看?”他的妾毫不迟疑的就说:“徐公和你比,可差多了。”后来,有位朋友有事来邹忌家拜访。邹忌又问他:“我和城北的徐公相比,哪一个人比较好看呢?”那位朋友一听,马上回答说:“徐公怎麽也比不上你。” 

  过了一天,城北的徐公来找邹忌。邹忌趁着这次的机会将徐公从头到脚仔仔细细的打量了一番后,他觉的自己怎麽样也不如徐公长的俊秀,可是令他纳闷的是,为什麽妻子、妾和朋友都说他长的比徐公好看呢?当天夜里,邹忌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的想这个问题,终于想明白了。 

  隔天一早,邹忌进宫拜见齐威王。他先把这件事情的经过向齐威王说了一遍,然后接着说:“我的容貌其实比不上城北的徐公,而我的妻子却说我比徐公好看,这是因为她愛我;我的愛妾也说我比较好看,这是因为她怕我;而朋友说我比较好看,则是因为他有求于我。他们都不说真心话,结果倒把我蒙蔽起来了。从这一点,让我想到大王您宫中的美人和侍从,没有一个不愛您的;朝廷上下的文武大臣,没有一个不怕您的;齐国的平民百姓甚至是邻近国家,没有一个不是有求于您的。如果他们不对您说真心话,那麽大王您所受到的蒙蔽是非常严重的。”齐威王听了立刻向全国上下发出旨令:“无论任何人,如果能举出我的过失,或上奏章来规劝我的,我都有厚赏。” 

  这道命令一公布,大臣、官吏争着到王宫裡向齐威王提出意见,宫廷门前熙熙攘攘、川流不息。从此,齐国的国势就比以前更加的强盛了。

 

第二十三单元

 

   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

  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注释 

  (1)无心:不是故意的。

  (2)非:过失。 

  (3)名:称。

  (4)有心:故意的。

  (5)恶:罪恶。

  (6)过:过错。 

  (7)归:返回。 

  (8)无:没有。 

  (9)倘:如果。 

  (10)掩饰:隐藏。 

  (11)增:增加。

  (12)辜:罪过。 

  【白话解说 

  无心之过称为“错”,明知故犯称为“恶”;知错能改,过错就消失了,如果还说谎隐瞒过错,一错再错,就是罪加一等了。 

  【参考故事

  悔过好病 蝗灾远离 

  清末民初,有位王善人在东北办义学(私人募款,免收学费的学校)。他的道德高超,山东人张雁侨跟他学会看性讲病。 

  张雁侨回乡后帮乡人讲病,效果奇佳,请求讲病的人络绎不绝(连续不断)。他告诉乡人:“一个人存着什麽心,就会变成什麽性。性情好就出贵致富,性情坏就烦恼生病。”张雁侨让病人大声说出自己的过错,真的悔过了,病马上就好。病好了回家先认错,以后就要做好孝悌慈等伦常道德,上天不会怪罪悔过之人。 

  有一天,有人请张雁侨去他们村庄讲蝗虫。他说有人生病他会讲,闹蝗虫他可不会讲啊!大家都不相信,再三恳求,他只好去了。他到了村庄,看到遍地蝗虫,急中生智,对蝗虫说:“你们奉天命而来,因为这里的人不忠不孝,违背伦理道德,所以上天降灾来惩罚他们。我也是奉天命来讲道,劝人孝顺父母、友愛兄弟,尽伦常道。他们都决定要学做好人,你们别伤害他们的青苗了!”他问众人:“蝗虫走后,你们能尽孝吗?”众人齐声回答:“能。”没想到蝗虫竟然真的飞走了,张雁侨也因此成名。

 

第二十四单元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注释 

  (1)覆:遮盖。 

  (2)载:承受。 

  (3)行高:品德高尚。行,德行。

  (4)名:名声。 

  (5)重:敬重。 

  (6)貌高:外表比别人好。貌,外表。 

  (7)才大者:才华很好的人。

  (8)望:名气。 

  (9)服:佩服。 

  (10)言大:说大话。 

  【白话解说 

  人与人之间,都应该要相亲相愛,就好像天无私的覆盖着一切,大地承载培育万物一般。 

  品行高尚的人,自然名声会传播的很远,人们敬重他的原因,是因为他的品行好,而不是因为他外表好看或衣服华丽。 

  才华很好的人,名气一定会很大,人们佩服他的原因,是因为他的能力好,而不用靠着说大话、吹嘘自己,来得到大家的赞赏。 

  【参考故事

  人不可貌相 

  春秋时代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一个名叫子羽。子羽长的其貌不扬,当他第一次来拜见孔子的时候,孔子对他的印象不太好。孔子看他长相愚钝,言行笨拙,心想这个学生大概没有甚麽出息。当时孔子有另外一个学生,名叫宰我。宰我长的相貌堂堂,彬彬有礼,又能言善道。孔子第一次和宰我交谈的时候,就很欣赏这个学生,认为宰我以后一定能够有作为,是个难得的人才。

  然而,结果却和孔子料想的不一样。子羽对求学问很有兴趣,并且喜欢思考,他奋发努力,孜孜不倦,终于成为一个着名的学者,后来还有许多年轻人来向他求教,拜他为师。而宰我却十分懒惰,也不好学,孔子虽然努力的教导,他的成绩依旧毫无進步,孔子三番两次的劝导,宰我也无动于衷,孔子气的把他比喻做腐朽无用处的木头,所谓“朽木不可凋也”! 

  孔子当初对这二位弟子的仪表、言谈,下了与实际才能不相符合的判断,因而感叹道:“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意思就是说:如果以容貌来判断一个人的好坏,就会像对子羽一样,产生误判;如果以谈吐来衡量一个人的才华,就会像对宰予一样,产生误判。因为这件事,所以才衍生出“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这句话来。

摘自:正统文化教材

相关博文:

弟子规:第一单元——第八单元

弟子规:第九单元——第十六单元

弟子规:第十七单元——第二十四单元

弟子规:第二十五单元——第三十二单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