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弟子规:第九单元

 昵称503199 2014-12-30

第九单元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显能。 

    注释 

  (1)或:或者。 

  (2)长:长辈。 

  (3)呼:叫。 

  (4)即:立即、立刻。 

  (5)代:代替。 

  (6)称:称呼。 

  (7)显能:显现才能。 

  【白话解说 

  无论吃饭喝水,或行住坐卧;长辈优先,晚辈在后。

  长辈叫人,要立刻代替长辈叫唤;要叫的人不在,自己立刻到长辈面前帮忙。 

  称呼长辈不可叫名字;对长辈不可显示夸耀自己的才能。 

  【参考故事 

  王氏自食糟糠 

  明朝夏诚明之妻王氏,是江苏无锡的农家妇女,家境贫苦,又遇上荒年(注1),丈夫到外地工作,王氏日夜不停的纺纱织布,尽力准备饭菜给公婆吃,自己以糟糠(注2)和野菜果腹。 

  她婆婆偶然進到厨房,看见她吃的东西,忍不住流下泪来。后来王氏享年八十多岁,没有病痛,安然而逝。家人梦中看见打旗奏乐的队伍,迎接孝妇而去。同里裡有位贡生(注3),每过王氏家门,必定在门外敬礼三次,表示恭敬。 

  注1:荒年,因水灾或旱灾而收成不好,闹饥荒的年头。荒,农作物歉收。 

  注2:糟糠,粗劣的食物。糟,酒渣。糠,穀谷皮。 

  注3:贡生,科举时代,选拔学行(x□ng,ㄒ︱ㄥˋ,品行)皆优者,推荐到京师(北京)的太学(就是国子监、国学,元、明、清国家设立的的最高学府)就读。贡,推荐人才给君王。 

 

第十单元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馀。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注释

  (1)疾:快速。 

  (2)趋:快步上前。 

  (3)揖:拱手行礼。 

  (4)恭立:恭敬的站好。立,站立。 

  (5)犹:仍然、还。 

  (6)待:等待。 

  (7)馀余:多出的。 

  (8)命:命令。

  (9)乃:才。

  【白话解说 

  路上遇到长辈,要赶快走上前去行礼请安;长辈没说话,就退到一旁恭敬的站着。 

  骑马遇到长辈要立刻下马,坐车遇到长辈要立刻下车;长辈走过去还要等一下,等到长辈离开一百多步自己才能走。 

  长辈站着,晚辈就不能坐下;长辈坐着,命令你坐才可以坐下 

  【参考故事

  杨时、游酢立雪程门

  宋朝進士杨时、游酢( zuò ),是程门(注1)四大弟子中的两位,他们远从福建到河南拜师求学,留下“程门立雪"的千古佳话。 

  杨时从小是个神童,很会写文章,二十几岁就考中了进士。但他放弃高官厚禄,求学于程颢( hào )。程颢目送他归去时,曾有感而发:“吾道将南传了!” 

  游酢年少时天资聪颖,过目成诵。程颐一见到他,就称讚他的资质可传承道统。杨时、游酢先拜程颢为师,程颢死后,他们已经四十岁,早就考上了進士(注2),仍然又向程颐继续求教。 

  杨时和游酢初次拜见程颐,程颐正闭目静坐,二人恭敬的站立一旁等候。程颐发觉时,看着他们说:“你们还在这裡啊?天晚了,回去休息吧!”一出门,才发现门外积雪已深及一尺。后人以“程门立雪”比喻尊师重道,诚恳求学。(取材宋代《二程语录》) 

  二人后来都学有所成。杨时官至龙图阁(王室图书馆)直学士,并把所学传入福建,为“闽学鼻祖”(闽, mǐn  ,福建简称)。游酢历经太学博士、教授、监察御史、知州等官位,因为游酢德行纯正,做事厚道,做官所到之处,人民爱戴他有如父母。 

  注1:程门指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他们认为万事万物由「道」所生,君王治国必须「行以顺道」,以德为主,法制兼顾。程门一向教学严厉、清苦,但前来拜师的人还是络绎不绝。传至朱熹集其大成,他的四书集注(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为元、明、清三代科举考试的主要依据,所以“程朱理学」又称「官学”。 

  注2:古代科举考试,以考试成绩选拔官员,经殿试(国家最高一级的考试,由皇帝亲临大殿主持。)合格者称進士。 

 

第十一单元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進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注释 

  (1)低:轻声细语。

  (2)闻:听到。 

  (3)却:反倒、反而。 

  (4)宜:适当。 

  (5)趋:快步走上前。 

  (6)迟:缓慢。 

  (7)起对:站起来回答。起,起立。对,对答、答话。 

  (8)视:看、注视。 

  (9)事:侍奉。 

  (10)诸父:父亲的兄弟,父之兄称伯父,父之弟称叔父。广义指父亲的同辈。诸,诸位、许多。

  (11)诸兄:堂兄、表兄。伯叔的儿子称堂兄弟,姑母、舅父、姨母的儿子称表兄弟。“诸父诸兄”指父亲的亲戚,但此原则也适用于母亲的亲戚。

  【白话解说 

  在长辈面前,说话要轻声细语;但声音太小听不见,反而不适宜。 

  到长辈面前要快步前進,告退时要放慢脚步;长辈问话要起立回答,注视长辈,不可东张西望。 

  侍奉各位叔叔、伯伯,如同侍奉自己的父亲;侍奉各位堂兄、表兄,如同侍奉自己的兄长。

  【参考故事 

  张良敬老 三趋圯桥终得道 

  张良,字子房,汉朝开国功臣,封为留侯,为大司徒(注1)。 

  张良小时候,路过江苏省下邳县的圯桥(邳,  。圯,  。),正颳刮着大风雪,那时他遇到一位头绑黑头巾,身穿黄衣的老人,把鞋子掉到桥下了。老人看着张良说:“小孩,帮我把鞋子拿上来。”张良毫无厌烦之意,马上帮老人下桥捡鞋,双手奉上。老人伸出脚来穿鞋,张良更恭敬的帮他穿上。老人笑着说:“这孩子可以教啊!明天一早来这里,我有东西要教你。” 

  隔天一早天快亮的时候,张良就依约前来,老人已经在那里了,老人说:“我们约定好了,你却比我晚到,不能把道传给你。”如此跑了三次,第三回张良先赶到了,且毫无倦怠之意,老人很高兴,拿书给他说:“读此书可为帝王师,如果要再求教于我,就到山东省穀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了!”张良读这本书后,能随机应变,辅佐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人称这本书为“黄石公书”。用此书修身,能修炼气功,辟穀谷(注2)断食,進而身体轻盈,得道成仙。 

  张良尸解(注3)离世后,埋葬在陕西长安的龙首原。西汉末年赤眉之乱,农民组成赤眉军,到处捕杀官员和军人。当时有人挖出张良的墓,只见到黄石枕,石枕忽然凌空飞去,有如流星,却没看到张良的尸身和衣帽。 

  张良登仙位,为太玄童子,常年跟随太上老君(对道家始祖老子的尊称)于仙境。他的第八代孙子张道陵出家修道,于鹤鸣山白日飞升(注4),得道成仙后,到崑崙山朝见西王母,张良也前往参加盛会。(取材唐代杜光庭《仙传拾遗》) 

  注1:大司徒,主管教化之官,与大司马、大司空并列三公。 

  注2:辟穀榖(  ),道家修@炼法,不吃五穀以达成仙。 

  注3:尸解,道家圆满的形式,修炼得道后,假托一物化为尸,但已登仙,并未真死。 

  注4:白日飞升,相传道家得道真人修@炼成功后,肉身已修成道体,可带着道体升天。

 

第十二单元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淨手。 

  【注释 

  (1)朝:早上。 

  (2)眠:睡觉。 

  (3)迟:晚的意思。 

  (4)易至:很快就到。 

  (5)惜:愛惜。 

  (6)时:光阴。 

  (7)盥:洗脸洗手。 

  (8)兼:同时、一起。 

  (9)便溺:指上厕所。 

  (10)辄:每次。 

  (11)淨手:洗手。 

  【白话解说 

  早上要早起,晚上要利用时间多多学习,可以晚一点再睡;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时光,因为人很快就会变老了。 

  早晨起来,必须要洗脸、刷牙漱口;每次上完厕所之后,一定要马上洗手。 

  【参考故事 

  闻鸡起舞 

  据《晋书?卷六二?祖逖列传》载,祖逖字士稚,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县)人,性格豪迈、为人侠义,常救济贫苦人家,所以很受人们敬重,当时国家情势内忧外患,祖逖立志要为国家尽力,平定动乱。

  之后他与好朋友刘琨一起在司州任职,因为志向相同,两人便住在一起,相互砥砺。当时两人眼看着胡人南侵,家国残破,心里都非常悲愤,便立志要报效国家。有一回,祖逖在半夜时听到鸡啼声,虽然天还没亮,但他惊觉时间相当宝贵,应该好好把握,就叫醒睡在一旁刘琨说:“听到鸡叫声了吗?我们得赶快起床,把握时间练武吧!”于是两人无惧夜里的凉意,到院子里舞剑锻鍊炼身体,每天都不间断,练就了一身好武艺。 

  后来祖逖受到皇帝的赏识,被任命为大将军,带兵平定动乱,收复许多失土,一偿报效国家的心愿。而刘琨则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展现了他的能力。


 

第十三单元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注释 

  (1)冠:帽子。 

  (2)正:端正。 

  (3)纽:同“钮”,钮扣。 

  (4)结:扣上。 

  (5)履:鞋子。 

  (6)俱:都。 

  (7)紧切:绑紧。 

  (8)乱顿:胡乱丢置。 

  (9)致:导致。

  (10)污秽:肮髒。 

  【白话解说 

  戴帽子时,一定要把帽子戴正,衣服的钮扣一定要扣好;穿上袜子、鞋子都要把鞋带绑紧。 

  脱下的帽子、衣服,要挂或放在固定的位置,不要胡乱丢置,导致家裡环境肮髒零乱。 

  【参考故事 

  儒者衣冠适中 学识渊博

  鲁哀公问孔子说:“先生您身上穿的,是儒者(注)的服装吗?” 

  孔子回答:“我年幼时住在鲁国,穿着鲁国人穿的宽大袖袍。长大后住在宋国,戴着宋国人戴的黑布礼帽。我听说有德君子需广泛学习,学识渊博,服装只要入境随俗,衣冠适中就可以了。我从不知道儒者还有什么特殊的服装啊!”(出自《礼记?儒行》) 

  注:儒者,研究儒家学术的人,后指读书人。

  

第十四单元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对饮食,勿拣择;适可止,勿过则。

  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注释 

  (1)贵:注重、重视。 

  (2)洁:整齐清洁。 

  (3)华:高贵华丽。 

  (4)上:先、前面。 

  (5)循分:遵循自己的本分。循,遵守、。依照。分,本分。 

  (6)下:后。

  (7)称家:与家庭的地位条件相称。称,相称。家,家境。

  (8)拣择:挑嘴。拣,选择、挑选。择,挑选。 

  (9)适:相合、相当。 

  (10)过则:超过标准、过量。过,超过。则,准则。 

  (11)少:年幼的、年轻的。 

  (12)丑丑:喝醉酒丑态百出。 

  【白话解说 

  穿衣服需注重整齐清洁,不必讲究昂贵、华丽;穿着应该先考虑自己的身份及出席的场合,然后更要衡量家中的经济情况。 

  日常饮食要注意营养均衡,不要挑食;三餐要适可而止,不要暴饮暴食。 

  年轻人不要喝酒,因为喝醉酒会胡言乱语、丑态百出。 

  【参考故事

  司马光教子 

  司马光(10191086年)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北宋陝州(今山西夏县)人,是北宋着名的历史学家。在司马光的一生中,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尤其是他居官清廉,恭谦正直,不喜华靡(华美奢侈)的品格一直被传为美谈。就连他的政敌王安石也很钦佩他的品德,愿意与他为邻。 

  司马光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十分注意教育孩子要力戒奢侈、谨身节用。当时,为了完成《资治通鉴》这部历史巨着,他不但找来范祖禹、刘恕、刘攽当助手,还要自己的儿子司马康参加这项工作。当他看到儿子读书用指甲抓书页时,非常生气。因此,认真的传授了他愛护书籍的经验与方法:读书前,先要把书桌擦乾淨,垫上桌布;读书时,要坐的端端正正;翻书页时,要先用右手拇指的侧面把书页的边缘托起,再用食指轻轻盖住以揭开一页。他教诫儿子说:做生意的人要多积蓄一些本钱,读书人就应该好好愛护书籍。

 

  在生活方面,司马光节俭纯朴,“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但却“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他常常教育儿子说,食丰而生奢,阔盛而生侈。他强烈反对当时社会上败坏的风俗,例如:做事讲排场、摆阔气,当差走卒的穿的衣服和士人差不多,下地的农夫脚上也穿着丝鞋。而司马光极力提倡节俭朴实,流传至今最有名的名言就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由节俭的生活变成奢侈很容易,要由奢侈的生活节俭下来就很难了。 

  在司马光的教育下,儿子司马康从小就懂得俭朴的重要性,并以俭朴自律。他历任校书郎、着作郎兼任侍讲,也以博古通今、为人廉洁和生活俭朴而称誉于后世。

 

第十五单元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注释 

  (1)步:走路。 

  (2)从容:心情舒缓、不慌不忙的样子。 

  (3)立:站立。 

  (4)端正:抬头挺胸。 

  (5)揖:拱手礼。双手抱拳,弯腰行礼。

  (6)深圆:指弯腰鞠躬的姿势到位。 

  (7)拜:低头行拱手礼,或跪下磕头行跪拜礼。 

  (8)践阈:踩门槛坎。践,踩踏。阈,门下的横木。

  (9)跛倚:身体歪斜、站立不正。跛,脚有残疾而走路姿势不正。倚,偏斜。 

  (10)箕踞:张开两腿而坐,形如畚箕,是一种不守礼节或态度傲慢的坐法。箕,簸箕,又称畚箕、畚斗,用来扬去米糠或盛垃圾、尘土的竹器,呈U字形,穀谷物容易進入。踞,伸开腿坐,两腿如八字形。 

  (119)摇髀:摇晃大腿。髀,大腿。

  【白话解说 

  走路时从容不迫,站立时姿势端正,抬头挺胸;打躬作揖要拱手弯腰,跪拜行礼要态度恭敬。 

  脚不可踩门槛坎,身体不可歪斜;坐下不可张开双腿,不可摇晃大腿。 

  【参考故事 

  长孙俭自重人重 清德流传

  长孙俭,北周河南人,本名庆明。他年少时就为人端正,品德高尚,神情严肃,虽然在自己家裡,仍能整天保持端庄稳重,周文帝非常敬重他,赐他改名为俭,以表扬他高洁的操守。 

  后来长孙俭当上了尚书(掌管群臣奏章的官员),曾和群臣一起坐在皇帝身旁陪侍,周文帝对左右的人说:“这位尊公举止沉静文雅,我每次和他说话,总会肃然起敬,深怕自己有所失态。” 

  荆州(注)地区刚归服时,周文帝授命长孙俭统领三荆等十二州。因为荆州蛮荒之地,民风尚未开化,年轻人不知尊敬长辈。在长孙俭的辛勤劝导下,风俗大为改观。官吏和人民上书陈请,为长孙俭建构清德楼,立碑讚颂他。(取材《北史》和《周书》) 

  注:荆州,古代楚国,现今湖南、湖北一带,古时文化水平较中原地区为低,又称荆蛮、南蛮,即南方野蛮民族之意。三国时代至南北朝是政治和军事重地,为兵家必争之地。荆。

 

  第十六单元 

    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

  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

  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听。 

  【注释 

  ﹙1﹚缓:慢。 

  ﹙2﹚揭:掀起来。 

  ﹙3﹚帘:挂在门窗上遮蔽风雨、阳光的家饰,通常用竹、布、塑料等材料製成。 

  ﹙4﹚勿:不要、不可。 

  ﹙5﹚声:声音。 

  ﹙6﹚宽:指距离大。 

  ﹙7﹚转弯:改变方向。 

  ﹙8﹚触:碰上。 

  ﹙9﹚棱稜:同稜,此指牆角,本意是指物体的直角。

  ﹙10﹚执:拿。 

  ﹙11﹚虚:空的。 

  ﹙12﹚器:用具的总称,如仪器、武器、器具、器皿等。 

  ﹙13﹚如:好像、就像。 

  ﹙14﹚盈:充满。 

  ﹙15﹚室:房屋的内部。 

  ﹙16﹚事:指人的所作所为以及遭遇到的情况。 

  ﹙17﹚忙:本意是事情很多,此处作急促解。 

  ﹙18﹚错:差误。

  ﹙19﹚畏:害怕。 

  ﹙20﹚难:不容易做的事。

  ﹙21﹚轻:瞧不起、轻视。 

  ﹙22﹚略:疏忽。 

  ﹙23﹚斗:相争。 

  ﹙24﹚闹:争吵惹事。 

  ﹙25﹚场:空地或人多聚集的地方。

  ﹙26﹚邪:指不正当的思想或行为。

  ﹙27﹚僻:偏邪的,或不常见的。 

  ﹙28﹚问:打听或询问。 

  【白话解说 

  掀起门帘的时候要慢慢的,不要让它发出声音;转弯的时候,距离要大一些,不要碰撞到有稜角的地方。 

  虽然手里拿着空的器具,也要像象拿装满了东西的器具一样谨慎;進到空无一人的屋子,要像象屋内有人一样。 

  做事情不要急促,太急促了,发生错误的机会就多;不要害怕困难,也不要轻视忽略不以为意。 

  容易打架闹事的场所,绝对不要接近;不正当的或偏邪的思想与行为,也绝对不要去打听或询问。 

  【参考故事 

  柳子沉迷声色 败光家产

  清代在安徽省有殷姓和柳姓两位富翁,交情很好。柳富翁病危时,把年纪还小的独子託给殷富翁,请他代为照顾。 

  柳富翁的孤儿长大成人后,和一群无赖溷在一起,成天赌博豪饮,在风月场中纵情享乐。殷富翁三番两次的劝他,甚至痛哭流涕的希望他改过,他依然毫不悔改。 

  殷富翁见他已经劝不醒了,就派人天天跟他赌博,输了再教他卖田,殷富翁就说是帮人代买,用低价买回。之后,柳子卖田地、房子、金银珠宝……,没几年庞大家产变卖一空,全归殷富翁所有了。 

  山穷水尽的柳子只得到亲戚家寄食,受不了被人侮辱驱赶,又到了寺院道观, 

  但修行圣地也不是收容所,最后只好挨家挨户的乞食,成了乞丐队里的年轻队员。 

  殷富翁看他磨炼够了,才招他来家里,让他洗澡吃饭后,对他说:“还记的从前我对你的劝告吗?”柳子一听悲从中来,嚎啕大哭,深切痛悔自己过去的荒唐。殷富翁说:“失去的已无法追回了,你就在我这裡努力读书,将来还是可以有所成就的啊!” 

  从此柳子改过自新,刻苦求学,过了一年考中秀才。殷富翁见他已痛改前非,就把以前买進的全部家产点交给他,严肃的说:“以前我见你不听劝戒,知道你不到山穷水尽不能悔悟,不得已用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置身于无退路的绝境,必能拼命向前,以求生存。)的方法,之前和你赌博的几个人是我派去的,买你东西的人也是我假托的。现在计策成功,你的前途不可限量,老夫才不辜负你父亲临终所託,死后与他相见无愧了。”柳子听了恍然大悟,跪下叩头流泪,感激的说不出话来。(取材清代俞樾《俞曲园笔记》) 

  铁杵磨成绣花针 

  传说唐朝诗人李白,在小的时候,贪玩不肯学好,做什么事情都觉的困难重重,半途而废。他的父亲把他送到学堂去上课,没几天,他就觉的读书写字又难又不好玩,所以他就开始逃学逃课,跑到街上东逛逛,西晃晃,完全不知道斗闹场绝勿近的道理,越是人多的地方他越往里鑽。就这样李白慢慢变成一个不求上進的少年了。 

  有一天,他一个人熘到街上閒逛,无意中看见一位满头白髮的老婆婆,驼着背,弯着腰,坐在路旁,很专注的拿着一根碗口粗细的铁杵,在一块大石头上不停的来回磨擦着。李白看了半天,实在不明白老婆婆的用意,于是好奇的问道:“老婆婆,妳磨这根铁杵要作什么用呢?”老婆婆听到有人问话,就抬起头来,见到面前站着一位俊逸少年,就回说:“哦!我要磨一根绣花针呀!”“不会吧!妳用这么粗的铁杵磨成针?”李白一面说一面不自觉的笑了起来。“这有什么好笑的!”老婆婆看了李白一眼,以坚定的语气告诉他说:“只要工夫下的深,铁杵一样磨成绣花针。”李白听了之候,羞愧面红耳赤,默不作声的走回学校。 

  从此之后,他开始勤奋苦读,不再畏苦怕难,终于成为历史最有名的诗人之一。

摘自:正统文化教材 

 

相关博文:

弟子规:第一单元——第八单元

弟子规:第九单元——第十六单元

弟子规:第十七单元——第二十四单元

弟子规:第二十五单元——第三十二单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