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观点用于“内风”治疗的临床研究

 johnney908 2014-12-30
      参见附件(0kb)。

     [关键词] 内风;治血;行血

    [中图分类号] R24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5(a)-129-02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为宋代医家陈自明治疗妇人邪风久留筋络之法。因风邪入侵、流窜经络、阻碍气血、血络闭阻,以致出现肌肤麻木,半身不遂等一系列动风之状。治疗时从养血行血着手,使血脉通利、血液畅行,则邪风自无可容之地。借用陈氏的这一理论观点,可以阐释“内风”的病机,且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1内风就是肝风

    所谓“内风”是病变中出现动摇、眩晕甚或卒然昏仆、不省人事等类似风邪为病的一类病症。因其非外感风邪所致,故称为“内风”。因内风之症大多关系于筋、目、精神的异常,而肝主藏血,淫精于目,淫气于筋,又和精神活动有关,故此,风从内生则主要责之于肝的功能失调。故《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实际上,就临床所常见的风气内动的几种不同类型来看,亦无一不与肝的病变有关。如肝阳化风,乃为肝肾阴亏肝阳上亢而化风;热极生风乃为邪热炽盛,煎灼津液,伤及营血,燔灼肝经而生风;阴虚风动乃为阴液枯竭,无以濡养筋脉而动风;血虚生风,乃为肝血亏虚,筋脉失于血养而生风。由此说明,内风实为肝的功能失调以致风从内生而然。故此“内风”即所谓“肝风”。

    2肝风乃由血病

    王冰注释《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肝主血海故也”。说明肝有贮藏血液与调节血量的功能,故有“血海”之称。而其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正如《素问·痿论》所说:“肝主身之筋膜”,《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肝受血而能视”。由此可见,肝可以主宰人身之血液,调节濡润于全身各处之筋脉和目窍。故凡血液之病,则无不引起肝的这种调节功能的失常,甚至引起整个肝脏机能的紊乱,从而导致筋、脉、目,甚则百骸诸窍之病变,呈现肝风内动之症。其或因血随气逆,阻闭清窍;或因邪热炽盛,伤及营血,血行逆乱;或因血虚阴亏,筋脉失养;或因阴血枯竭,虚阳上亢。因而出现卒然昏仆,不省人事,或四肢抽搐,手足蠕动,头目眩晕,半身不遂等一系列肝风内动之症。由此说明,血液之病可引起肝风内动;换言之,肝风内动,则主要缘于肝血受病,二者为因果关系。如前已述及的肝风内动的四种类型,尽管其病机各异,但均离不开“血病”这个根本病机。如肝阳化风,其病机是肝肾阴虚,阳亢化风,而阴虚为血虚之甚,故阴虚的出现,首先必有血虚之过程。热极生风的病机是邪热炽盛,煎灼津液,伤及营血燔灼肝经,使其筋脉失养,阳热亢盛而生风。其中邪伤营血,血行不畅,筋脉失养为病机之关键。至于阴虚风动,及血虚生风之病机乃为血病日久,筋膜失养而动风,与血病的关系则不言而喻。

    3治风必先治血

    既然内风之病,血病为由,故治风之时就不能见风治风,而应本着治病求本的原则,先从治血着手。若见风治风,则违背了审因论治的根本原则。例如治疗热极生风的代表方羚角钩藤汤,用羚羊角、生地、白芍等先清热凉血,以平肝熄风;治疗肝阳化风的代表方镇肝熄风汤用白芍、天冬、玄参、龟板等滋阴养血之品为先,滋阴补血以潜阳熄风;治疗阴虚风动与血虚生风的代表方大定风珠,用阿胶、白芍、生地、麦冬等滋阴养血之品为先,以使血宁风可自熄。

    4血行方能熄风

    所谓血行,本文不仅仅指血液畅行,而应是指针对血病的病因,采取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热则清之的原则,使血病得以治愈,达到宁静无病的正常生理状态,从而保证血液能正常畅行于血脉之中这样一个治疗过程。由于血液恢复了正常的生理功能后,能顺利地输布于全身四肢百骸,以濡养筋脉诸窍,从而达到不治风而风自熄的目的。笔者理解,无论寒、热、虚、实诸因,均可引起血液的运行不畅,导致血病。内风的产生,尽管病因各异,但因血液受病,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血液运行不畅之病理变化。因而治疗之时,消除各种病因,以使血病得愈,就是使血行流畅,风病便能不治自愈。例如,热极生风,由于邪热炽盛,侵及营血,煎灼津液,可使血行逆乱,血液运行不畅;肝阳化风,由于阴血亏虚,虚阳上扰,亦可使血行不利;至于阴虚风动及血虚生风,由于阴血亏虚,筋脉失养,通行不利,以致血液不能正常输布于诸筋之末,亦有血行不畅之病机。这犹如干旱之年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