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师德红线是“解药”还是“镣铐”?

 昵称4Kb84 2014-12-30

师德红线即将出台

校长性侵幼女、教师体罚学生等事件,引发了公众对教师素质问题的广泛关注。针对此情况,教育部相关负责人透露,今年内将出台教师师德考核评价规定,为师德划出“红线”,越线教师将受到严惩。(6月15日《京华时报》)

师德考评的困局师德考评的困局

6月14日,在北京2013年教育督导与评价研讨会上,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许涛表示,被曝光师德沦丧的教师都是教师队伍中的败类。全国现有教师1442万,绝大多数教师都是教书育人的楷模。对于严重违背师德的行为,教育部坚决反对,并将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工作,依法严惩,将这些人清理出教师队伍。

许涛表示,今年,教育部将在大力弘扬教师高尚情操的基础上,建立教师师德长效机制,出台相关文件,划出师德“红线”。据透露,该文件将对教师违反师德规定的行为提出明确界定,建立教师师德考核评价规定。教师如有从事有偿家教、体罚学生、违反教育规律增加课业负担等行为,都将依照文件规定受到处罚。而性侵女童是违法行为,已不能简单定性为有违师德。许涛表示,通过此举“用高压态势守住师德底线”。

而在日前,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也把一些媒体曝光的师德沦丧的教师,形容为败类。

刘利民在接受有关媒体采访时称,最近发生的性侵事件令人十分愤慨,对涉案的这些道德沦丧、违法乱纪的败类要坚决清除出教师队伍,而且要依法严惩,维护好学生的权益。要加强对教师的师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但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教育部出台有关规定,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类似问题,应该进一步推进依法治校、依法执教。熊丙奇称,从本质上说,校长、教师侵犯学生的权益不是师德问题,而是法律问题。所以,现在不是要出台所谓的师德考核规定,而是要严格地推进依法治校、依法执教,真正落实《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保护法》中所规定的保护学生权益的条款,而不是让这些条款只是停留在文本上。

师德红线是解药,还是镣铐?

为师德划红线是提供了一种教师自我衡量和社会进行评判的标准,但是这条线该怎么划定?红线是否就代表着底线?如果不是,那以高压镇守红线是否就能守住师德的底线?政策规定下考核得出的师德评分是否就是真实可信的?受到师德红线“禁锢”的教师是否也是受害人群?当我们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待这条师德红线,就会发现更多实质性需要考虑的问题,笔者在这里就有几点看法。

其一、“用高压态势守住师德红线”是否真能成为缓解师德问题的“解药”?从教育部的角度来制定师德规范总让人觉得不靠谱,权利作用下发酵出的一纸道德规范只怕非但不具有广泛约束力,而且还难以落到实处。

其二、师德红线是否成为了禁锢教师的“镣铐”?师德考核评价规定“教师如有违反教育规定增加课业负担等行为,将依照文件规定受到处罚。”如今在应试教育的竞争压力之下,要想课业从简,全面减负,恐怕连学生和家长都不会同意,因此要把握好课业负担这个“度”对老师而言就成了一种苛求。此外,“所有教师都要接受每五年一次的定期注册考核。师德将作为首要条件,实行一票否决。”这种一票否决制何尝不是一种不公,评判过程是否会沦为利益交换、报复陷害的温床更是未可知。

其三、教师要如何在师德红线下守住自身的权益底线?一直以来,教师的权益是不受社会普遍重视的。教师的工资被地方政府违法克扣时,教师不能要求同工同酬时,教师群体性合法权益被侵害时,教育部却从来不听听他们的声音。教师加班不给钱,寒暑假还要免费上工,必须自己掏钱买教具,捐款还得冲在第一线,工资远低于公务员。在这种情况下,教育部还明令禁止有偿家教,不给教师任何赚外快的机会。高压的师德政策简直是雪上加霜,对教师的生存底线、权益底线和人格底线提出了挑战。

其四、提升职业道德是社会性大课题,教师行业缘何成为政策“试水”的“实验品”?都说教师岗位是个铁饭碗,但社会上比之高薪高权却腐败不断的“铁饭碗”岂不是很多?提升职业道德是整个社会都需要去探索的大课题,教师这个阻力最小,而且不会牵扯到直接利益群体的非编制内行业却首当其冲,成为了政策“试水”的实验品,不是件值得唏嘘的事情吗?

其五、如何才能真正解救师德?笔者认为比起考核,更应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和专业成长,为教师提供高质量的培训机会,而非一味打压。此外,从政策上来讲,最关键的还是要实行教育改革,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提高基层教育者的待遇,将《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真正落到实处,保护好教师与学生的合法权益,而非让形式主义政策在台面上大行其道。

都说教育者是人类心灵的工程师,是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但因为少数师德败类的存在,这个群体如今却饱受社会的挑剔和指责,教师们已然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这个社会对教育者的苛求正呈现出一种扭曲的状态。可能繁重的工作和巨大的压力会使这些教育工作者身心俱疲甚至焦躁易怒,但大多数教师还是抱着对学生负责的精神,他们只是需要一定的提醒、疏导和善意的谅解,而不是丧失对这个神圣的群体最基本的尊重。教育部所划定的师德划红线显然无法成为解救师德的“解药”,只会将又一座政策与舆论的大山压在教师的身上,这道禁锢他们的“镣铐”才是值得我们诟病的对象。

师德考评的难点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然而,时代发展到今天,对教师职责和师德的要求也与时俱进了,“传道授业解惑”几个字已不能完全涵盖,需要有更科学更合理的标准。因此,出台教师师德考核评价规定、为师德划出“红线”,是非常有必要的。不过,窃以为好事要做好、真正取得预期的效果,有几个方面的细节需要引起重视。

其一,标准如何定?师德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要对其进行考评,就必须有具体的考评标准。这个标准应全面、明晰、具体,并且具有可操作性。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一味追求“大而全”,操作起来难以把握。我建议,相关标准制订出来以后,应向全体教师和全社会进行公示,以便查漏补缺、不断完善。性侵学生之类的恶行已然违法,应依法严惩,不在平时的师德考评之列,但对此类行为可考虑实行“终身禁入制”但凡出现这些问题,终身禁止进入教育行业。

其二,谁来考评?对教师的工作和师德有所接触和了解的主要包括学生、家长、同事、校领导、教育主管部门等。我觉得在进行考评时,上述人群都应给予一定的发言权,以便全方位地反映真实情况。最应该警惕的,就是在考评中出现“一言堂”,打多少分校领导说了算,进而将师德考评异化为一种不受制约的权力甚至整人的工具。

其三,怎样考评?这个考评不仅关系到单个教师的切身利益,对整个教师队伍的风气也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考评流程、时间安排等方面一定要科学。既要轰轰烈烈,又要扎扎实实;既要深入细致,也要简单易行。不能因此给教师带来过多的压力,牵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更不能因此影响到正常的教学秩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