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雅集--空瓯茶冷 玩琴的朋友日见增多,很多朋友也提出怎么选一张真正意义上的好琴。 这个课题,其实蛮大的,也是蛮复杂的。你不仅要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还要通晓一些领域的作假手法。对于最后这点,有的朋友可能不认同,但我是始终坚持这种怀疑观点,在一个吃的都不放心的国度,古琴上偷工减料、以次充优、蒙混过关,哄抬炒作,太正常不过了。所以,我也始终认为,在古琴行业中推行“终身包退换”的做法是解决这种行业积弊的唯一手段。因为,在琴上,无论相信谁,都不如最后相信自己。但是,初学者从一无所知,到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念、建立自己的审美能力,是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和实践积累的过程,在这段时间的经验空档期,如果推行“终身包退换”的行业准则,就不容易被劣质琴钻空子。而且这样,也会倒逼古琴生产者提高产品品质,形成一个向上的良性循环。 这里,先给出选琴的大体思路: 古琴的优劣大体分为“内”“外”两个方面,外在的东西分为:形制合度、造型美感、整体观感,额外艺术承载,等方面。内在的品质有音乐属性和商品质量两个方面,在音乐属性上,成琴的声音要具备乐器演奏所需要的足够表现力,同时这种表现力必须经受得住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的考验,而且还要给古琴在经历时间之后,留下声音变化足够的空间;商品质量这个大家都清楚,由用料、工艺是否传统决定。这里之所以讲求传统,是因为看到了古琴无论弹琴、做琴都有快餐化的倾向,这种倾向对古琴一时的传播肯定是有好处的,但是对于历史留存来说,将来有可能是个笑话。 具体到选琴的实践操作,也是一个很费工夫的话题。其实弹琴、选琴、斫琴,这些都是琴学领域的一部分,如果在这些领域都有涉猎,当然操作起来游刃有余,如果某一个课题存在欠缺,那么,只有做下来认真补课了。为了方便初学者掌握基本的鉴别技巧,快速得积累鉴别能力,我们不妨再次借鉴中医的问诊方法:望闻问切。同时,为了照顾初学者的理解力,我们从最简单、最容易掌握的鉴别方法入手,也按照从劣琴、能用的琴,良琴,这样的顺序展开。当你一眼回避了投机取巧而且基本上偷工减料的琴,再费点功夫划分出一般能用的琴,那最后鉴别一张具备足够潜力的传世良琴应该不在话下。 看一看就属于劣质的琴、投机取巧、或者偷工减料的琴,基本存在以下这些方面的特征,如果只是前面的某一个,或许漠视一下也就可以忍受了,如果多项、而且是后面的多项,劣琴无疑。 我们用实物普遍联系的原理来讲,对于一个声音控制达到相当层次的斫琴者而言,不会再自己中意的作品细节上有丝毫的马虎,其整体审美把握也不会太差,用料也有相当的底线,所以,细节,很多时候反应的是整体的东西。同时,无论弹琴、斫琴上,只有把所有的难关一点点攻克了,掌握了所有细节上的东西,才能在整体上达到一定的层次,那种放弃细节,顾左右而言它、靠一两句精心准备的话来忽悠人的作风,不可能在你看不见的环节上投入太多的精力,相信这一点,不会有错。 诀曰 哑巴漆面一线眉 狗牙护轸地包天 大嘴巴里猪舌头 最是外行歪岳山 1:狗牙护轸
第一次看见这种护轸时,感觉怪怪的,但是不知道哪里不对劲,和历史上的名琴仔细对比才发现,原来护轸的下部少了一块虎腿的造型。越来越多的狗牙护轸让我看了实在忍无可忍,虽然历史上也存在这样的做法,但是遗存老琴中,算得上精品的琴一般都不是这样的护轸。 护轸的作用是,在琴横置桌面的时候,保护琴轸不受碰触而松动;另外就是于琴的审美上,有“掩齿”的效果,七颗琴轸如果是人的一排牙齿的话,那么护轸和琴头额下的一圈造型,就是人的嘴唇的作用,唇短而露齿,明显属于丑陋的表现。 就这一点点的造型缺失,反映了现代斫琴行业中的浮躁和急功近利。 究其原因还是斫琴的人为了省时省工,把护轸梢头的造型省略了,在做琴的过程中,减少了很多麻烦,木工、蒙布、批灰、打磨都要省事得多,卖琴的时候包装运输也很好打理。不懂的人会说少了这一点点无伤大雅,但是懂的人知道,少了这一点点,于琴的外型美观上,是一种细节的缺失,于护轸的功能上,流于摆设。 还是让我们来看看传世名琴的经典护轸造型。 方的,圆的,方圆兼备的
2:猪舌头 下面这个猪舌头还是好一点的。。。。。。。。。。。
古代老琴中,也有猪舌头出现。
现在的做琴人可能比古人更信奉一点:嘴大吃四方。面相上,嘴大舌厚的人容易给人忠厚老实的印象,也是,往往做得宽大而厚,我们审视传世名琴的凤舌,越是公认良琴、越是典型器,其凤舌轮廓越小,越向黄金分割率靠近。如果说护轸绕过造型难点是属于故意为之,那么凤舌造型粗笨、比例失调就是斫琴的审美素养有问题了。 凤舌的基本要求,就是舌的中线刃缘如刀,其端如锋,比例适度,宽厚合理。 让我们来看看名琴标准器的凤舌造型
3:哑巴漆面 这些都是垃圾琴的漆面,或者属于不合格的漆面。第一张琴图片是化学漆灰胎生漆罩面的效果,第二章是典型的腰果漆抛光漆面,第三章照片疑似化学漆灰胎生漆罩面,但是从其使用假鹿角霜的做法推断,化学漆灰胎是大概率。
我所说的哑巴面漆,是指没有润感的,没有表达能力的面漆。古玩行中有句话,好东西会说话,一样,好的琴漆面也会告诉你它好在哪里。 现在很多低成本的琴基本就是一两层生漆擦漆掩盖化学漆的灰胎,猛一看起来也是光亮平滑,但是仔细审视就会发现,其层次感差,丰厚度不够,暗哑无光,脏污干涩,有的人会以亚光开脱,但他不知道的是,亚光,也要有润感。底层没有很好的生漆灰胎和底漆衬托,表面再怎么整,也出不来那种丰厚、润泽、饱满的漆面效果。似是而非的漆面并不能欺骗所有的眼睛, 我理想中符合中国传统审美尺度的漆面是下面这样,或者接近这样的。
4:一线眉 所谓“一线眉”,是指冠角这个地方有一条线,传统的做法上是一条优美的曲线,叫法上有的人说是龙须的造型,但是我认为,冠角的意思,就是头上的一角、或者帽子的一角,这条线既然刻在冠角上,应该象形“发际线”比较确切,事实上,这条线也和发际线的弯曲形状差不多。
但是现在很多厂家把这点也简化了,出现了下图的情况。
无它,唯“偷工”尔!!!!!!! 5: 歪岳山 这个问题一般选琴的人都不会注意,说了也不好理解,直接图说吧。
这个图在群里发出来的时候,没有几个人看出来什么。可见弹琴的人很多都是很粗心的。 从这张图上看出来,琴在平方的时候,岳山竟和地面是垂直的,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做琴时在没有刨面做低头之前就在面板上用修边机开岳山槽,这适合厂琴批量的做法,跟没有刨面板弧度就开挖槽腹的做法是一样的,好做,效率很高,但是非常不合理。令人惊讶的是这张图来源于淘宝上生意很好的一家古琴厂家! 一个月销量都是一百多张琴,有多少这样的琴流入市场,不得而知。 我们来看看老琴中典型器的岳山是怎么装的?这样装岳山拉力是不一样的,成琴出来的气韵感觉也是不一样。
5:高压线 其实,劣质琴中最不可容忍的就是抗指问题,抗指的琴弹久了会造成手指僵硬、手型难看的毛病,而且对手指的伤害很大,吃甲严重。但是这个抗指,对于不同的人又有不同的标准。比如我弹惯了琴弦敷面的琴,(琴弦很低,贴着琴面),让我去弹琴弦比较低的琴可能都不适应,所以,抗指是一个概念问题,因人而异。 琴弦覆面的状态很难达到,因为新做的琴,一两年之内,灰胎基本都在变化。灰胎时刻随着漆灰干固程度、气温、湿度变化,会出现肉眼观察不到的微小起伏。琴弦很低的话,灰胎稍有起伏就会出现打板、砂音等情况。所以追求手感的朋友,要对这种打板和砂音的出现保留一点容忍度,中间的修理可能会达到几个反复,三两年之后才能固定,需要的耐心和投入可想而知。 这里给出的是中间较佳值,这里说的弦高都是指琴弦下沿到琴面的距离。 五徽四徽 七弦弦高4毫米 四弦弦高5毫米 一弦弦高6毫米 七徽位置:七弦弦高5毫米 四弦弦高5毫米 一弦弦高6毫米 十徽位置 七弦弦高3毫米 四弦弦高3毫米 一弦弦高4毫米 徽外位置 七弦弦高1毫米 四弦弦高1毫米 一弦弦高1毫米 另外,购琴者在和做琴的人交流的时候,也可以通过询问他做琴的过程,要求他提供一些图片,来看看做的是什么样的琴,是什么人在做琴,不懂琴的人在做琴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一些难以自圆其说的漏洞,也能说明一些问题。在群里一个朋友说,淘宝卖家向他宣传,他们的琴灰胎都是自然风干的,而且是冬天,我就说这样的灰胎基本上确定是化学漆灰胎了,一月份,江苏所有地区基本都在零度以下,这样的气温,生漆干固很慢,室内加湿不加温的话也要半个月以上,室外就不说了,古琴厂家几乎不可能等这么长的时间周期。 自从现代斫琴业开展以来,传统手工与机械批量之间的争论从未停歇,各自的表述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之上寻找有利的依据,这样形成的局面就是,消费人群的概念意识混乱,特别是刚接触古琴,和那些对斫琴没有深入研究的爱好者,这其中当然包扩一些古琴老师。“只要声音好,管他用什么做的。”就是其中典型的舆论代表,这样舆论观念的兴盛,必然给劣质琴添柴助火。 本帖,主要解决几个概念,传统手工、厂琴、机器琴、好琴、劣质琴。 先给出值得收藏的良琴概念: 1:用料传统、考究 2:工艺传统、精良 3:声音表现中正 4:外观符合审美 其实,如果你树立了以上述选琴标准的话,下面几个概念也就没必要去深究了。 但是,澄清一下,心里净亮,对一些歪门说法就具有了坚定的抵抗能力。 传统手工 传统手工,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手工艺是指以手工劳动进行制作的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工艺美术,是有别于以大工业机械化方式批量生产规格化日用工艺品的工艺美术。 手工艺品指的是纯手工或借助工具制作的产品。可以使用机械工具,但前提是工艺师直接参与的手工作业仍然为成品的最主要来源。 从以上概念来看,古琴明显属于传统手工艺品的范围,那么它必须具有独特艺术风格,才能称得上传统手工艺品,否则,即使是手工,也应该属于传统手工艺品外围的范畴。另外,同样明显的是,传统手工艺品在生产过程中,是允许使用工具,甚至是一些电工工具的。 厂琴的概念 传统手工制琴,开始是以个人、家庭作坊、或者少数工人参与的小规模手工作业方式存在,随着古琴文化的普及,这种早期作坊不断发展,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特别是一些现代电动工具和制作模具的使用,批量作业非常流行,于是出现了现代化工厂作业所具有的特征:精细化分工。这种作业方式的好处是分工明确,精细化之后每一道工序的规范性加强,错误率下降,效率于是大幅提升。但是,由于工匠个人素质的参差,审美能力的欠缺,以及工作进度的挤压,必然出现的问题是:产品的同一性,这是精细化分工必然出现的最大弊病,也就是所谓的“匠气”。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厂琴,还是现代数控车床在古琴制作中被利用之后, 人工因素在生产过程中被极大地代替。这样一来,哪怕模具做的再好,已经完全脱离了传统手工的概念。在实质上,属于“家具琴”的概念,从历史传承上,必然归入“垃圾琴”的行列。 以上概念明确之后,那劣质琴、垃圾琴不言自明。各位自己体会。 http://www.douban.com/note/32998009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