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输穴,原穴,交会穴在治病中的辨证运用

 木子的书屋 2014-12-31
        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五个重要腧穴,分别各为井、荥、输、经、合,并称为“五输”。五输穴是一组具有重大意义、作用大、疗效高、主治规律性强及运用范围广泛特点的腧穴,故为历代医家所重视。五输穴按井、荥、输、经、合的顺序,以四肚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是有具体含义的,经气是发于五输,并如水流自源而出,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状况。也就是说,
“井”穴多位于手足上端,喻作水的源头,是经气所出的部位;
“荣”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喻作水流尚微,尚未成大流,是终气所出的部位;
  输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到大,由浅注深,是经气渐盛的部位;
“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喻作水流宽大,畅通无阻,是经气正盛的部位;
  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喻作江河水流入湖海,是经气由此深入,进而汇合于脏腑的部位。
   五输穴这种经气浅深出入的特点,尚有用自然界万物的生长规律来进行比喻的。如将“井”穴喻为春天,东方是经气初出和萌发的部位。
   同时,为了在五行生克之中的方便应用,五输穴一般和五行相互配合起来,凡属于阴经井穴下皆加一木字,阳经井穴下均加一金字,并以此类推出现:“阴荥火,阳荥水;阴输土,阳输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这种按相生规律依次排列的,制中有生、刚柔相济的关系,是符合阴阳交泰和阴阳互根的道理的。现将十二经的五输穴按井、荥、输、经、合的规律分别排列[
都是从远心处向近心处排列]
于太阴肺经: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
手厥阴心经:中冲、劳宫、大陵、间便、曲泽;
手少阴心经:少冲、少府、神门、灵道、少海;
足太阴脾经:隐白、大都、太白、商丘、阴陵泉;
足厥阴肝经:大敦、行间、太冲、中封、曲泉;
足少阴肾经:涌泉、然谷、太溪、复溜、阴谷;
手阳明大肠经:商阳、二间、三间、阳溪、曲池;
手少阳三焦经:关冲、液门、中诸、支沟、天井;
手太阳小肠经:少泽、前谷、后溪、阳谷、小海;
足阳明胃经;厉兑、内庭、陷谷、后溪、足三里;
足少阳胆经:足窍阴、侠溪、足临泣、阳辅、阳陵泉;
足太阳膀胱经:至阴、通谷、束骨、昆仑、委中。
    
不管是阴经还是阳经,都有各自的五输穴,各自的属性也不同。阴经的井属木,荥属火,俞属土,经属金,合属水,而阳经的井属金,荥属水,俞属木,经属火,合属土,如下图:

五输配五行表

五行

阴经

阳经

 

五输配五行表

五输穴

阴经

阳经

 

    

阴经五输表

  五输

脏腑(五行)

井木

荥火

俞土

经金

合水

肝(木)

大敦

行间

太冲

中封

曲泉

心(火)

少冲

少府

神门

灵道

少海

脾(土)

隐白

大都

太白

商丘

阴凌泉

肺(金)

少商

鱼际

太渊

经渠

尺泽

肾(水)

涌泉

然谷

太溪

复溜

阴谷

心包(相火)

中冲

劳宫

大陵

间使

曲泽

 

阳经五输表

  五输

脏腑(五行)

井金

荥水

俞木

经火

合土

胆(木)

窍阴

侠溪

足临泣

阳辅

阳陵泉

小肠(火)

少泽

前谷

后溪

阳谷

小海

胃(土)

厉兑

内庭

陷谷

解溪

足三里

大肠(金)

商阳

二间

三间

阳溪

曲池

膀胱(水)

至阴

通谷

束骨

昆仑

委中

三焦(相火)

关冲

液门

中渚

支沟

天井


   五输穴的主治作用由于五输穴在部位的依次分布和脉气流注的深浅上体现着明显的规律也就有共同的规律可循。在《难经·六十八难》:“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垂节疼,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从而在治疗疾病的方面,有了大的准则:
   1.井穴主治肝之疾患:“井主心下满”是指心窝部痞满,郁闷而言。肝属于木而主疏泄,如果疏泄不利,则肝气横逆可见“心下满”,如胸胁胀满、郁郁不乐、多疑善虑、急躁易怒、小儿惊风、乳蛾、癫狂、头痛头胀、呃逆、嗳气,这些都可以取用井穴,以疏肝理气。
   2.荥主治心之疾患:“荥主身热”。心属火,“身热”为心火亢盛的主要病症之一。心与小肠相互表里,其他由此而引起的病症,如热伤神明,则心烦、心悸、失眠及神昏谵语、狂躁不宁等;热伤津液,则口燥舌干;热移小肠,则小便短黄;热伤面络,则吐血衄血;热毒过盛,则舌红,脉数等,均可取荥穴以清心安神,泄热凉血。
   3.输穴主治脾之疾患:“输主体重节痛”。脾属土,“体重节痛”是脾失健运,水湿阻滞为患。脾与胃相表里,其他由此而产生的病症,如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呕吐恶心,肢体浮肿,大便溏稀,就可以健脾和胃,运化水湿。
   4.经穴主治肺之疾患:“经主喘咳寒热”;肺属金,与大肠相表里。“喘咳寒热”,为邪袭肺王,肺失宣降所致。其他与此有关的病症,如咽干咽喉痒,声音嘶哑,鼻塞不通,气喘少气,小溲不利,大便失调,脉浮,则可以用经穴,以宣肺解表,止咳降气。
   5.合穴主治肾之疾患:“合主逆气而泄”,肾属水,与膀胱为表里。“逆气”,是指气机上逆的病症,如肾不纳气之上气喘咳等;泄指二阴病变,如遗尿、遗精,大便失调等,均属肾气虚衰,真元亏损而引起的病症,阳痿,可取用合穴以补肾育阳。又因为“逆气而泄”的病症不仅与肾,而且与胃有关。合穴主治肾脏疾患,也可以治疗胃的疾患。
   五输穴在应用于治病中,有辨证运用,是在经络学说的指导下,以循环取穴为原则,以手太阴肺经说明:
   1.症候表现
   1)外经病症:主要是胸部疼痛、外感咳嗽咽喉痛、肩背痛而发冷,或发热汗出、桡侧臂痛、手掌发热等经脉分布处的病变。
   2)内脏病症,主要是内伤咳嗽、气喘少气、咳血、肺部胀满、心烦、小便不利、尿色改变、大便溏泄等。
   2.辩证选穴
   1)本经外经病实证,治取荥穴鱼际;虚证治取输穴太渊。
   2)本经内脏病症治取经穴经渠。
   在上述病症中,伴有心下满,或虽不伴有心下满,但寓有肝脏病机参与者,加取井穴少商;身热或虽不伴有身热,但寓有心脏病机参与者,加取荥穴鱼际;体重节痛.或虽不伴有体重节痛,但寓有脾脏病机参与者,加取输穴太渊;逆气而泄,或虽不伴有逆气而泄,但寓有肾脏病机参与者,加取合穴尺泽。其余十一经也是同理。总之,通过先定其经,次选其穴,后行补泻的次序,初步形成一种“专病、专经、专穴”的诊治方法,拟定一种比较完整、比较系统的十二经五输穴辨症运用程序。这种诊治方法的特点,是抱“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治疗原则与五输穴所具有的特定作用结合起来以经脉病症纵向定经,以五输的主治横向定位,扩大了五输穴的治疗范围,所以进行比较规范和比较灵活的辨证治疗。从而对五输穴的应用和疗效的提高有所裨益。
   五输穴的补母泻子法:五输穴补母泻子法的主要内容,是根据五输穴五行配属中的生克规律,按“生我”、“我生”的关系,制定出“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补泻法则,在临床中有广泛应用。五行生克关系如下: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五输穴的生克规律有两种,一既是本经病症以本经五输穴的五行属性进行补泻的方法。例如,肺属金肺虚之症,则取本经之母,输土穴太渊补之(土为金母);肺实之症,则取本经之子,合水穴尺泽泻之(水为金之子),余可类推。另一是异经补泻法,本经病症以它经五输穴的五行属性进行补泻的方法。仍以肺之虚实为例:肺虚之症,除本经补泻外,倘可取其母经母穴,那脾经之输土穴太白补之(土为金之母),肺实之症,则泻其子经子穴,即肾经合水穴阴谷泻之(水为金之子)。余可类推。刺井以泻荥,补井当补合;这是五输穴子母补泻的又一种用法,推其原意,井穴均在四肢末端。因为井为木,荥为火,荥为井之子,故在需要用井穴行泻法时,可用荥穴代之,作了进一步说明:“井为木,是火之母;荥为火,是木之子。故肝木实泻其荥,肝木气虑不足,补其合。泻之复不能补,古言不可以补也”。故为临床需要泻井时可泻其荥穴,需要补井时则补其合穴,五输穴结合四季五脏,古人根据“天人合一”的观点,将五输穴气血流注特点,结合四时气候变化时五脏生理功能的影响而加以运用,并以此作为分类治疗的准则。


        

十二原穴  
 
 
原穴

    1.概述 十二原穴 - ~~*狂医*~~ - *狂医*

        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腧穴。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合为十二原穴。阴经的原穴即本经五输穴的输穴,阳经则于输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含本原、真元之义。原气来源于脐下肾间,是人体生命的本源,是维持生命活动最基本的动力。原气通过三焦输布于全身脏腑、十二经脉,其在四肢部驻留的部位就是原穴,由此可见原穴在人体的重要性。

    十 二 原 穴 表

经脉 大肠 小肠 膀胱 心包 三焦
原穴 太渊 合谷 冲阳 太白 神门 腕骨 京骨 太溪 大陵 阳池 丘墟 太冲

    2.原穴的应用

        原穴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脏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五脏有疾,应出十二原";"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当脏腑发生病变时,会在原穴表现出来,根据原穴部位出现的异常变化,可以推测判断脏腑功能的盛衰、气血盈亏的变化。临床取用原穴能使三焦通达,从而激发原气,调动体内的正气以抗御病邪,主要用来调整脏腑经络的虚实病变。

        "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在临床上,原穴有祛邪和扶正补虚的功能。取用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从而激发原气,调动体内的正气以抗御病邪,临床主要用来治疗五脏的病变。

        原穴在具体应用时,还可与其他腧穴相配伍。常用的配伍方法有脏、腑原穴相配,原、络相配,原、俞相配,原、合相配等。


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是金元时代窦汉卿得于宋子华之手,又称“窦氏八穴”,也就是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通的八个腧穴。它是目前常用临床特定穴的重要组成部分。八脉交会穴的主要内容是:公孙通过足太阴脾经入腹会于关元,与冲脉相通;内关通过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与阴维脉相通;外关通过手少阳三焦经上肩循天?,与阳维脉相通;临泣通过足少阳胆经过季胁,与带脉相通;申脉通过足太阳膀胱经与阳跷脉相通;后溪通过手太阳小肠经交肩会于大椎,与督脉相通;照海通过足少阴肾经循阴股入腹达胸,与阴跷脉相通;列缺通过手太阴肺经循喉咙,与任脉相通。

其相通的意义,应当理解作是通过各穴本身所属经脉而通向奇经八脉。后来将这种相通关系说成“交会”,所以称作“八脉交会穴”。八穴始载于《针经指南》,《标幽赋》说的“阳跷,阳维并督、带,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阴跷、阴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即指此八穴的治疗作用而言。明代刘纯《医经小学》卷三载有八穴的歌诀: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 
                                                  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在运用八脉交会穴的实践中,的确发现每对配穴均可发生循经感传现象,产生上下相通的作用,尤其在某些经络敏感患者身上更突出。如针刺列缺穴,运用手法后,患者针感可下窜到脚,再让其指出具体部位,则准确地指在内踝尖下照海的位置上。其它配穴方法如下表:

一、公孙配内关:公孙通于冲脉,内关通于阴维脉,两脉合于心,胸胃主该部表现的疾患。要用于心痛、胃脘痛、痢疾及其他消化道病。
  二、后溪配申脉:后溪通督脉,申脉通阳跷,两脉合通于目内、耳、颈项、肩膊、小肠、膀胱,主该部表现的疾患。可用于中风半身不遂、肢体活动困难及精神神志等病。
  三、临泣配外关:足临泣通于带脉,外关通于阳维脉,两脉合于目锐、耳后、颊、颈、肩,主该部表现的疾患。可用于耳鸣、耳聋、眼肿、眼疼、偏头痛、高血压等症。
  四、列缺配照海:列缺通于任脉,照海通于阴跷脉,两脉合于肺系、咽喉、胸膈,主该部表现的疾患。可用于言请不利、咽喉炎症、咳喘及精神病等。 

从表可以看:第一组公孙配内关可以治疗胸腔和腹腔部位的病症,第四组列缺配照海可以治疗腹腔和盆腔部位的病症。这4个穴位均为奇经八脉交会于十二正经中阴经上的穴位,算得上是“阴穴”,主治部位为五脏六腑的病症,为内为阴,所以,可以将第一组穴位和第四组穴位联合应用治疗内脏疾患,如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的疾病,均可同时取此四穴,谓之“四阴同施”,可起到协同和相加的作用。 

        第三组后溪配申脉可以治疗头面五官及四肢腰背部位的病症,第二组临泣配外关可以治疗头面五官及关节部位的病症。这4个穴位为奇经八脉交会于十二正经中阳经上的穴位,算得上是阳穴,主治部位为头面五官及四肢、关节的病症。同样,第三组穴位也可以与第二组穴位联合应用治疗口腔、五官、运动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的疾病,谓之“四阳同治”。

 
       临床运用时,对于“四阴同施,四阳同治”的原则可灵活选穴。如左上配左下,右上配右下,左上配右下,右上配左下,或左右上下共同施针。 

        我国古代的医典对八脉交会穴的记录是经验的总结,是一种归纳法。而“四阴同施”、“四阳同治”则是利用演绎法对配穴组合加以扩大。本篇仅就八脉交会穴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一种针刺取穴的探索思路,这种取穴法是否优于传统的配对取穴法,还有待于做大样本临床对照观察才能印证。

由于奇经与正经的经气通过八穴相会通,所以此八穴既能治奇经病,又能治正经病。如公孙通冲脉,故公孙既能治足太阴脾经的病,又能治冲脉的病。在临床上常采取上下相应的配穴法。如下肢公孙配上肢内关治疗胃、心、胸部病证。上肢列缺配下肢照海穴治咽喉、胸膈、肺等疾病。另外,上述八穴可结合天干、地支、九宫、八卦等应用,称为飞腾八法和灵龟八法,是一种按时取穴治疗疾病的方法。

八脉交会穴的取穴方法,其实也是根结本标的临床应用。根据经脉气血的交会相通关系,用以治疗全身疾病;取穴操作方便,疗效显著.



附录本人的提醒--------
关于真正的穴位,其实俺已经说过多次,可惜有的人还是脑子不转弯,非得死咬住穴位图上具体标准的位置才安心。也许是这些人被国标穴位的观念主导太久,根深蒂固,导致冥顽不灵,或者因为懒惰,自我麻痹,潜意识拒绝理解。死咬住书本知识 ,还当成理所当然的刻板成规来固守 ,如同西医那种自诩精确标准,其实是死板教条的机械思维, 这样死读书 ,并且不接受正确的建议 ,真是让人无奈。心病难医
穴位图里的只是提示大致范围 不是让你咬住的 有时候真的穴位完全偏离了应该在的位置 你如果还在那个位置治疗 就是刻舟求剑 白费力气 真正的穴位就是在大概的位置周围用手摁压,有反应的地方【酸胀麻痛】
 
     
后溪





列缺



足临泣



外关


内关



公孙




申脉

照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