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国有关资料

 天涯待归客 2015-01-01
天气: 晴朗
心情: 高兴
今徐州人多知,相传尧时,封筏铿于彭,在徐西近郊,建有大彭氏国,其所在地故名彭城。武丁灭彭,在今商邱,成王封微子启于宋,建立宋国,两国各统治八百余年。而知道在彭城之东,曾建有徐国的人,就为数不多了。《史记》、《左传》、《韩非子》、《东夷传》……等各类史籍,对徐国记载仅只鳞片爪,且多纰缪。对著名之国君——徐偃王,仅提到“徐偃王作乱”。由于史书之谬误,徐国被埋没了数千年之久。
  徐国,本是徐、淮、泗水一带从夏至周延续干余年的一个徐夷方国,徐夷又称徐戍,徐州之名即来源于徐国(丁山《禹贡九州通考》)。在徐淮各地,徐国留下不少遗迹:下邳(今邳州)北部戴庄镇有徐山(今称依宿山),山上有徐偃王石室,山下有徐偃王墓(北魏时发掘),近年在该镇九女墩又出土徐国铜编钟,钟上刻着“徐王之孙尊”(《博物志》、《后魏书》)。
  睢宁县龙泉山上有徐偃王壁,今残壁犹存(《睢宁史料》)。
  丰县城北80里有徐王城(《江南通志》)。
  安徽泗州(今泗洪)徐城县北20里有故徐城,又称大徐城(《元和郡县志》)。
  赣榆有徐福村,徐福乃徐偃王29代孙,因不满秦始皇暴政,东渡日本终生未归(《史记》、1989年7月10日《人民日报》)。
  宋代《路史》还记载道:古留国(今沛县)是夏代时徐国国土。在《夏侯志》、《荀子》、《韩非子》、《礼记》、《左传》、《淮南子》、《尸子》、《周礼雍氏注》、《诗经》以及《史记》、《后汉书·东夷传》等史籍中,都有关于徐国的记述。徐国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占有一席之地。
  古徐国建于大禹治水之后,历经夏、商、周几个朝代,至春秋末年为吴国所灭。前后历经两次迁徙:颖川至泗州徐城(今泗县),泗州至武原徐城(今邳州北良王城)。历经夏、商、周三代,四十四世国君,计1646年(公元前2158一前512年)历史。都颖川时间,约200年。“鲁东本亦徐州,厥后南徙,始居泗县。”徐国在泗州时间约千余年。偃王去国,周共王复封宝宗为国君,都彭城,后改封颖川侯,迁往武原徐城,至章禹失国,徐国在武原共450年(公元前962一前512)。
  商末周初,徐国于泗州为鼎盛时期。《东夷传》记载:“武乙衰微,东夷侵盛,遂分迁淮岱,渐居中土。”淮水早有徐国,或称徐戎、徐夷、徐方、徐城,此系因时代之不同或因人而异的称谓,皆为淮夷中的一个部族。泰山之南建有徐奄。“西至河上”,徐民迁徙济水之东。徐偃王时,徐民一部迁往舒城、庐江一带,建有舒国,以国为姓,舒姓,偃氏,自成独立部族,都舒城,故有徐舒相通之说。据《东夷传》“穆王畏其方炽,乃分管东方诸侯,徐偃王主之,偃王处潢池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陆地而朝者三十六国。”“徐氏退保淮水之后,犹为东方大国。”潢池在山阳(淮安)之西,海陵(泰县)之北,地跨徐、扬两州。据《徐偃王志》卷四书后附“徐地图”一幅,彼时之徐国北抵鲁南,南至淮水之南,东至淮阴、淮安一带,西达皖西。东西长七百五十里,南北宽五百里。包括江苏之徐州、泗州(今盱眙县)、邳州、桃源(今淮阴),安徽之凤阳、亳州(今亳县)六州。由此看古之潢池应为今之洪泽湖。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江西高安县城西45里清泉市山坡出土徐国《铜端》,上面刻着“徐王义楚”的史事,证实《左传》中所载:“徐子义楚,遣使者访问楚国”的真实性,引起考古家的重视。其后相继在各地发现徐国器物《徐粮王鼎》、《徐王口端》、《徐王子口钟》、《徐王子口戈》、《庚儿鼎》等。1980年在安徽舒城县九里墩出土了徐国《铜鼓座》,上面的铭文记载着徐国疆域:“东土至于淮。”东土指今山东曲阜一带,淮即淮河,徐国疆域竟如此广大。从徐器和铭文的记载中,不但证实徐国的存在,而且证明是一个从夏朝至周朝的东方夷族大国。徐器给我们探讨古徐国之谜提供了有力依据。
  此时古徐国的实力用林留根研究员的话来说,几可等同于现在的美国。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古徐国文物已出土达数百件。邳州博物馆珍藏着九女墩二号、三号出土的徐国文物十多件;台北故宫博物馆也珍藏着江西高安出土的徐国珍贵文物多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