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瓷器的老化特征详解

 RK588 2015-01-01

2014-12-31 16:33作者: 盛世收藏网

瓷器的老化特征及解析,想必已经成为众多收藏爱好者心中难解的问题,下面盛世网小编讲在这里为大家解析瓷器的老化特征,希望对收藏爱好者对瓷器的老化鉴定学说用于实战的可操作性有个全面认识。

瓷器的老化

物质分子学研究推算,瓷器的老化至完全降解需要约200万年时间,也就说天然硅酸盐类无机矿物质经高温烧结形成的玻璃态物质——陶瓷,再还原降解为分子形式存在于地球物质中的时间十分漫长。硅酸盐类物质在高温下熔融进行化学反应组成新的分子结构玻璃态物质,釉子结构处于无序的亚稳定状态,它的内部结构会逐渐由亚稳定状态向有序的稳定状态转变,其分子也由不饱和状逐渐转化为饱和状,这一过程称之为陶瓷的降解,俗称陶瓷自然“老化”。陶瓷内部分子结构降解,表面玻璃质逐渐失透,这一现象陶瓷学称之为“脱玻化”过程。例如:我们日常所见的透明玻璃,经过千年后便成为似磨砂玻璃的半透状,再经数千年将完全失透,200万年后将消失殆尽,重新转化为矿物质。

陶瓷表面有一层光滑、明亮、坚硬的物质称为釉。釉是由石英、长石等多种原料混合、粉碎后,施于器物坯胎的表面,再经高温烧结形成的玻璃态物质。人们在实践中发现,尽管某种仿制品,采用了与古陶瓷完全相同的原料配方和烧成方法,如果不经过作旧处理,其釉子的光亮度与透明度要高于古代真品,鉴定专家称其为“贼光”和“火气”。陶瓷鉴定界曾普遍认为,这一差别是由于陶瓷文物长期遭受自然界中各种物质(如空气中的紫外线或土壤中的水和其它酸碱性物质)的物理化学作用,致使釉面受到腐蚀所致。其实这只是原因之一,问题远非如此简单。造成这种差异还有一个更直接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产生生于釉子内部的“脱玻璃化”现象。

虽然瓷器的老化降解是漫长的,但陶瓷自诞生起最初的500年时间内变化却是快速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化日趋缓慢。依据瓷器的老化学说,通过对元代前不同时代窑口大量古陶瓷标本的分析研究,发现古陶瓷不同窑口同一时代有着相同的老化物理特征和相似的分子降解显微结构,结合对明清瓷标本的系统老化研究成果,印证了瓷器的老化开始阶段发展较快,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化日趋缓慢,其内在分子变化和表面老化特征相一致,降解所需时间存在一定规律,由而为古陶瓷诞生时间和断代提供了可靠依据,也为瓷器的老化鉴定理论奠定了坚实基础。

瓷器的老化

已有研究告诉我们,经高温熔融形成的釉子,是一种玻璃态均质体。其内部结构是无序的,在自然环境中,呈亚稳定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内部结构会不断自动地进行调整,由无序的亚稳定状态逐步向有序化的稳定状态转变,形成微细晶体,这就是釉子的“脱玻璃化”现象。正是由于釉子存在这种自然“老化”化现象,致使其内部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发生变化,表现形式就是其透光性逐渐降低,对光线散射性不断增强。因此古陶瓷的釉面看上去要比新品柔和、温润,时代越久,这种反差就越大。有些品种的古陶瓷,这种“老化”现象表现得尤为突出,甚至造成釉面出现不同形态的微裂纹。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微裂纹是无法用肉眼直接观察到的,只有借助现代科学仪器才能发现。造成这种微裂纹的直接原因,是由于在釉质内形成显微晶体的过程中,会造成内应力不均匀,当这种内应力达到一定强度时就会使釉子内部和表面出现微裂纹。过去人们把古陶瓷釉面上裂纹的形成原因,都归结在陶瓷烧结冷却过程中,胎、釉收缩比例不一致这一点上,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

当然釉质的脱玻璃化程度并不等于它的老化程度。造成瓷器的老化除去年龄因素之外还有另外两个因素。瓷器的老化因素之一是成份因素,也就是说不同化学成份的釉子,其“脱玻化系数”是有差异的。瓷器的老化因素之二是烧成因素,釉子的烧成温度和烧成时间也会对釉子“脱玻化系数”造成一定影响。要真正得到釉质的老化系数,必须在测得其“脱玻璃化系数”的基础上,对该数据进行必要的分析和处理,即乘以其成份系数和烧成系数,最后人们才能得到瓷器的老化的“老化系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