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改革的深化和学分制的实施,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挑战。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特点和规律,就工作内容、机制、手段、载体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对从事这一工作的我们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抓住时代特征,紧扣学生实际,努力实现内容创新。面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面对处于青春的学生思想情况的多元化,管理学院学生工作人员始终将弘扬主旋律作为教育的主线,利用各种教育契机加强学生的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通过“展管理风采,抒迎评豪情”大型露天文艺晚会宣传德育工作,创作的话剧《我的父亲母亲》上演后轰动全校;首次把基层学院的文艺演出搬上了山东教育电视台直播;十六大召开后,不满足于简单的理论教育,带领50多名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奔赴青州谭坊镇社会实践基地学习,让活生生的现实教育学生,净化学生;开展了“学生个性化生涯指导”工作,并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爱好、能力特长等个性特点,就其就业方向、求职方式和职业心理等各个方面进行个性化指导;重视学生干部、党员队伍的建设,大胆地向学生干部交任务、压担子,激发了学生干部的活力;策划推出的管理学院“学生党员接待室”制度,三年多时间累计接待学生5600余人次,使学生党员的形象更加鲜活起来。 二、适应新形势,构建新模式,切实推进机制创新。随着学分制的实行,传统班级概念逐渐淡化,学生教育和管理出现了许多预想不到的困难。直面新形势,我们尝试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条”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从团委到学生会、班委会(团支部)的纵向管理模式;“块”就是打破原有的班级概念,根据学生宿舍分布划分成若干“社区”,并将党、团组织建到社区,引入横向管理模式。这样,纵横交错,构筑了学生管理的立体框架。同时,学院设立了精干高效的公寓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以实行学生的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这种管理模式融“思想教育、行为指导、生活服务、文化活动”等多功能为一体,综合效果明显,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辐射力。 三、总结工作经验,更新思想观念,积极寻求方法创新。为了改进方法,提高工作的实效性,我们总结出了“围绕一个理论、达到两个目标、抓好三个阵地、加强四项基础工作、搞好五大系列活动”的工作思路。在学生教育方面,我们提出了以“学会学习、学会共处、学会生活、学会创新”为主要内容的素质教育方案。在学风建设方面,我们一直把入学教育作为建设良好学风的关键,开设了六大系列讲座,并确立了抓好四级外语通过率、提高研究生录取率、降低重修率和组织好会计实务、大学生“挑战杯”和计算机技能三大竞赛为突破口的工作思路;在学生管理方面,围绕素质教育,建立健全一整套规范的制度体系,如《管理学院学生工作细则》等,为学院学生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四、坚持寓教于行,创建特色活动,努力推动载体创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针对青年学生逆反心理强、兴趣爱好广泛、社会阅历浅、缺乏生活锻炼的实际情况,积极拓宽教育渠道,搭建大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寓教育于各种主题活动之中,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基于这一认识,我们抓了“三大阵地”的建设。即网络、党校和社团的管理教育服务工作。另外,我们精心策划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活动,如每年举办学院田径运动会, 凝练管理学院“是一必争,唯旗必夺”的体育精神;推出了校园音乐剧、每年举办的大学生个性展示晚会、服装设计大赛、管理论坛等,也均因其切合实际而深得师生认同。尤其是课外科技活动开展得扎实有效,仅在2002年“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管理学院就占据了我校推出的八项作品中的半壁江山,四个项目中有两项荣获山东省一等奖,有47人荣获省级表彰。 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我们十分注重教育、管理、社会和心理学的学习,关注国内外学生工作的现状和发展态势,注重研究德育问题和学生的思想状况,并积极就学生关注的一系列焦点、热点问题展开了调研活动,创办了《调查与思考》期刊,极大地提高了工作的针对性。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关注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探索新方法,努力开创管理学院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为我校的改革与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
|
来自: 昵称20495512 > 《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