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许愿真 2015-01-02

高考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问题的提出

    搞“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这是一个老生常谈、争论已久的问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近年为被作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的根本性任务,提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的面前。应该说,经过这些年来的努力,效果是明显的。但我们又不能不看到,在这一过程中,还存在“应试教育”的强大势力和惯性,基本上还处于“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的局面。

    如何突破这个怪圈,如何逃脱它的魔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只有身体力行,在自己的工作范围内走出一条路来。近些年我一直从事高三语文教学。高三教学,说到底是为高考服务的。但高考虽然是应试,却可以高举素质教育的大旗;高考虽然是应试,却可以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其空间的广大,其步子的轻盈,其时间的宝贵,其意义的深远,其成效的显著,完全是在这块土地上的耕耘者能体味得到的。

  因此,我就在思考和实践中确立了这样的基本主题:高考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素质”,指的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环境(包括教育)的影响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内在质量(品质)。(《素质教育宣言》15页)而关于“素质教育”,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说,“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学生的语文素养属于科学文化素质和审美素质,具有“双重”身分。科学文化素质是现代人素质结构中的主要内容,审美素质在素质教育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在素质教育中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第一章 高考语文复习究竟是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

  什么是素质教育?从已见过的各种书籍、报刊和文献资料来看,说法还未趋于一致。1949年,皮亚杰提出:“素质优于数字”。1990年,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提出“素质教育”的名称,把“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称之为素质教育的特征。素质教育包括:全面、全体、主动、终身发展的教育。但一般的认识,则是:“以发展受教育者素质为基本目的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区别于其它教育的根本特征就是实施教育行为的教育者主观上以发展受教育者素质为教育的基本目的。

  什么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就是适应以考试为惟一手段来甄别选拔合格人才的教育方法。”(华中一《论应试教育》,《新华文献》2000年第七期,140页)其主要表现为,面向少数学生,片面强调升学考试科目知识的教学,死记硬背和机械重复地接受知识。应试教育在我国的源头是科举制度,当前新的应试教育的核心则是让受教育者通过考试上大学。这是不争的事实。

  从一般意义上说,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是两个相对的概念。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特质为目的的教育形式,应试教育则是以通过考试手段选拔升学为目的的教育形式。

  但是,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大学录取的学生不再只是高中毕业的“精英”“尖子”,一些中上成绩的学生如果高考发挥得好,也有可能进入高等学校的大门。因此,指导学生参加高考复习,再不仅仅是过去面对少数学生的简单的应试教育了。正如著名的特级教师余建忠所说:“语文老师辛辛苦苦讲了几册书,高考题一下来,直接考到教材上的几乎一题没有。它考什么?考的是能力,是素质。”

  语文高考复习,不仅要把高中六册乃至《语文读本》的内容进行系统、综合的学习,还要把语文知识、语言表达、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和写作的考点内容逐一落实、把握。因此,高考复习涉及到的知识积累和能力训练,可能超过高中三年乃至初、高中六年的总和。它不仅大大加强学生语文学习的知识基础,也大大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这不是素质又是什么呢?从多年的教学对比可以看出,一个经过高考复习的高中生,比一个上过中专受过某方面专业教育的学生相比,其知识基础要扎实得多,学科能力也要强得多。

   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为了走出“应试教育”的桎梏,为了甩掉“应试教育”的责难,正在努力探索变高考复习为真正的素质教育的道路。如有的以阅读、写作为核心,抛开大批量的复习资料和习题的训练,强化语文能力;有的把探索性学习或研究性学习引入高考语文复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创新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语文素养;有的根据高考复习的要点,引导学生积累、感悟、培养语感,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他们所追求的,正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的目标。

 

第二章 高考语文复习的基本素养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高中语文教学,应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和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的能力;要使学生继续加强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重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终身发展打好基础。”这是高中语文教学的素养要求,也是高考语文复习的素养要求。

  根据这些基本要求,高中语文复习着重要在记性、悟性和灵性六个字上下工夫。

  1记性。高考语文复习的能力要求最基本的就是识记。我们反对死记硬背,这是对的。但语文学习要识记的内容还是占很大成分,如语文知识的记忆积累,字词的记忆积累,名篇名句的背诵积累等等。“积沙成塔,集腋成裘”这句话,用在这上面应该是最恰当的。用心积累,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坚持下去,对知识的掌握会更牢更广,语文素养会提高很多。

  语文知识的特点是零散、随意性大,要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就要靠平时的识记、积累。再者,语文知识无边无际,要达到比较丰富的程度,也需要一点一滴的识记、积累。因此,识记必须要广泛涉猎做到“博闻强志”。人的记忆能力是有差别的,有的学生记忆力好,过目不忘;有的则要差些,常常脑筋短路,一下子记不住,或者记住了又容易忘掉。因此,更要老老实实地下苦工夫。《射雕英雄传》里有一个情节是老顽童教郭靖背《九阴真经》。郭靖是个记性不强的人,可念了八九十次之后也能成诵,就是这个道理。有空翻翻字、词典也是一个好办法。例如,做拼音题时,就翻翻《新华字典》乃至《现代汉语词典》,把以前读得不正确的字对照纠正,印象特别深。平时听新闻播放时,也可多留一个心眼,注意听听播音员的声音,碰到哪个字发音和你不一样,就记下来,自行改过。可以让语文科代表每天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抄些成语或容易错的词语,下课后大家去看一看,细心的学生还可把它们整理在本子上。对于量大、枯燥的知识可以采取重复记忆的方法,即每天花很少的时间浏览一下,过过电影,坚持下来。可能开始效果不太明显,一段时间过后,这些最令人头痛难记忆的东西,就会轻松地浮现在你眼前。这时,千万不可停下来。可以三四天看一次,再以后每周看一次,就可以把记住的东西永远储存在脑子里

  2悟性。所谓悟性,就是指人对事物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这就是高考复习中能力要求的第二层级。王国维先生讲的“古今成就大学问在事业者”经历的“三境界”中,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讲的悟性。一个学生,如果有比较扎实的知识基础,有比较广阔的知识面,又肯动脑筋想问题,他肯定会处在更高一点的境界中,往往有豁然开朗的感受,这就是悟性了。要学好语文,关键在于培养自己的语感。语感,听起来像是玄妙的东西,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对汉语这门语言的感觉。只要你多读多写,语感自然就增强了。

  悟性的得来,除了勤奋苦读以外,还要培养怀疑精神。这就是要多提问题。提问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能够提出问题,尤其是有价值的问题,是了不起的,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有比较缜密的思维,并且对问题已有相当的领悟。《论语》中的《微子》篇里写子问荷蓧丈人:“子见夫子乎?”丈人回答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这句答话一般都理解为对孔子的批评,可仔细一想,老先生和子路刚一见面,怎么一开口就斥责别人的老师呢?如果他鄙夷孔子,又怎么会对萍水相逢的孔门弟子礼敬有加,又是杀鸡备酒,又是留宿呢?这个矛盾之处该怎么解释?有个学生猜想可能是中间有脱漏的句子。为了找答案,他仔细读了好几种《论语》的注解,当然也就得到了很大的收获。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我们的母语,既有学习的条件,又有学习的环境。有人说语文就靠死记硬背,这种做法不足取,效果也不好。当然,作为一门语言,常识性的东西的确需要记,平时积累是学好语文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一环,但更为重要的是融入语言的环境,从实际感悟中获取知识,即便是记忆也容易得多。

  3灵性。灵性指高考复习中的分析、综合、评价和鉴赏能力,属于三至五层级的能力要求。读书,学语文,该品味的要品味,该评价的要评价,该鉴赏的要鉴赏。只有这样,才是成功的阅读,才能增强语感,提高能力。英国诗人柯勒律治讲过关于读书的一段话。他把读者分为四类:第一类读者好比计时的沙漏,读书象沙注进去又漏出来,到头来一点痕迹也没留下;第二类读者象海绵,什么都吸收,挤一挤,流出来的东西原封不动,甚至还脏了一些;第三类读者象滤豆浆布袋,豆浆都流去了,留下来的只有豆渣;第四类读者象是宝石矿床里的苦工,把矿渣甩在一旁,只要纯净的宝石。学生读书,当然要当第四类读者。

  所谓阅读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讲并不仅仅是读者个人的理解,而是文章的作者对文章的理解,也就是说应该顺着文章作者的思路来理解,而不应该根据自己的主观想法来理解。具体作法是读书时应该忘掉自己的主观认识,不管这些认识是多么正确,而应该顺着作者的观点、思路来阅读文章,这样得出来的“理解”才符合题意的要求。

 

第三章   把握高考趋势,建造语文学习的良好氛围

  “高考”,这个令神州一代又一代的高中毕业生既盼望又害怕的词语,自解放初期到文化大革命前,又从恢复高考到现在,不知震憾、威慑了其中的多少人。如果说“应试”的话,参加高考,应该说是全国最大规模、最牵动社会、人心的了。从“黑七月”到“黑六月”的转换,可见其对考生的影响之大。

  当然,严格地说,“应试教育”与高考、中考还是有区别的。虽然两者之间有联系,但决不能混为一谈。前者是无视教育教学法规、畸形的扼杀受教育者天性的教育体制;后者是从过去到现在人们能够认可的相对公正、公平的人才选拔手段和方法。

  从解放初期到文化大革命的十七年,高考、中考就存在了,但没有象近年这样疯狂地搞“应试教育”;粉碎“四人帮”后,高考和中考恢复,这是教育上的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是载入史册的教育盛事。“考试”和“应试”都是正常的,高考和中考也是必须的。但借着高考和中考的名义,肆无忌惮、愈演愈烈地搞“应试教育”,那则是极端错误的。基于此,在高考的教育、教学中,完全可以摒弃“应试教育”的路子,走“素质教育”的途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强调“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保障每一位学生的平等学习权利,“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这成了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体现了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必然要求。

  况且,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近年来高等院校一再地扩大招生规模,由前些年全国的三四十万逐步增加到现在的二三百万,基本上呈现出2∶1的录取态势。大学培养的对象不再是高中的“精英”、“尖子”,一些中上成绩的学生如果高考发挥得好,也有可能进入大学的校门。再加上前些年有的高等学校收取一部分“自费生”,近年一些民办大学的兴办,录取学生的分数标准的部分降低,更使一定的高中毕业生另外有了进入大学学习的机会。按照这种趋势发展,全国就有可能在普及初中、高中教育的基础上,在今后的一些年内,逐步地趋向普及大学教育,高中学生会有越来越大的比例得到大学教育的机会。因此,指导学生参加高考,进行高三的教育和教学再不仅仅是过去面对少数学生的简单的应试教育了,而应该自觉地面对全体学生,加强基础,增强素质,培养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引导学生看清高考发展趋势,把握自己,建造语文学习努力上进的氛围。

  高中阶段,是一个人由少年成为青年的一生中最可宝贵、最有特色的黄金时代,是一个人充满生机、蒸蒸日上的兴旺时期,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高中毕业上大学,这是所有或者至少是大多数高中学生的强烈愿望、最现实的理想。高中办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所有或者是大部分高中学生想上大学,不仅表现了他们的强烈愿望、现实理想,也是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发展、强大所需要的。而且,在大学招生规模不大、全国每年只有三四十或者五六十万的情况下,许多高中生都想经过努力,进入大学深造。现在大学历年扩招,全国每年二三百万,更使得几倍于先前的高中生不仅有了进入大学的可能,也有了为之鼓舞的每年录取的实例。因此,满怀希望上大学的高中生也就不仅仅是那些同学当中的佼佼者、尖子生,而是有相当大一部分中上成绩的分子了。

  高中学生,大多数都有较强的上进心和求知欲。不仅是那些好的学生,就是那些中等生乃至差生,也有不同程度或不同方面的上进心和求知欲。素质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部分的学生,基础教育更是如此。就基本素质来说,不管是好生,或是中等生、差生,都是具有的。把他们作相对的比较,好生的基本素质全面一些、突出一些,中等学生显得不太突出,而差生往往是在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具有缺陷。除了一些发达地区的学校或各地方的重点学校外,各方面素质好的学生一般只占少数,而各方面素质不太突出和有某些缺陷的中、差生却要占多数。只重视少数好生,而把大多数的中、差生当做陪衬或歧视对象,是教育教学战略决策中的一个根本失误,特别是在基础教育中。从大的方面来说,影响了国民整体素质提高的速度;从小的方面来说,也影响了基础教育的质量。

  中等生各方面的基本素质不突出,差生在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有缺陷,但他们并不是本身没有一点基本素质。既然这样,通过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他们的基本素质是可以得到提高或弥补的。基于此,再加上他们不同程度或不同方面的上进心和求知欲,加上高考招生近年的发展趋势带给他们的强烈愿望和现实理想,经过老师的正确引导,转变教育理念,把过去纯粹是为了应付教育、培养尖子生转到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加强基础,增强素质,提高语文水平这方面来。

  高中学生的上进心和求知欲,在倾向性和稳定性方面存在明显的个性差异。上进心和求知欲强的学生,会自觉地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达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学习,不断进步;而上进心和求知欲长期偏离课业的学生在学习成绩方面就会出现滑坡;有一些学生过去基础不太扎实,成绩不太好。对这些学生,就要帮助他们看清高考的发展趋势,客观地看待自己。既要看到经过努力,自己有上大学的希望;也要看到学科基础不扎实,成绩不太好,想要上大学,就要下大力、出大汗。这样,越来越多的学生就会主动地要求上进,在学习上取得不断进步;并产生喜悦的体验,努力学习语文。

如果说高中阶段是距离高考最近的阶段,入学之初就应该在学生心中确立语文的稳固地位,告诉学生高考对语文的硬性要求,无论文科理科,语文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的话,对高三学生就应该更加强调这一点。

  要对那些渴望上大学、希望到高等学校深造的高中学生的主观愿望加以鼓励,进行引导。对好的学生是这样,对中等生乃至暂时还处于较差阶段的学生也是这样。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并使之转化为学习积极性,形成勤奋好学的风气,表现出高度的学习热情,大力营造努力上进的语文学习氛围。所有的学生对语文学习都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都有一个夯实基础、发展能力的强烈愿望,都有一个自觉学习、循序渐进的良好习惯,都有一个你追我赶、互相帮助的和谐环境,语文学习的良好氛围也就形成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