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扩大领域  加深层次 —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思考

 许愿真 2015-01-02

扩大领域  加深层次

—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思考

 

随着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实施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即将颁布,高中语文教育将呈现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在这个背景下,关键是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思想的转变。语文课程日益走向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建构崭新的语文课程价值观,实现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扩大语文教育的领域,加深语文教育的层次,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加强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一、超越课本

课本是学生学习的根本,也是学科教育的根本。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仅仅靠语文课本还是不够的。所以,高中语文学习从大处着眼,还得超越课本。如果语文课程的内涵,还是停留在课本及其围绕它的直接的教学辅助材料上,高中语文素质教育就难以有效落实。

教师要对语文教科书作出适当的裁剪、取舍或增删,根据本地、本校或本年级、本班的实际情况作出安排,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来加深、拓宽语文课程的内涵和外延。

1、 调整顺序。根据自己教学的实际设想,或者是某种教学的特殊需要,适当的将课本中的单元或文章编排的顺序进行调整,使之更能体现出程序性、系统性的原则。如将第四册的《林黛玉进贾府》调到第六册,与《诉肺腑》《宝玉挨打》《香菱学诗》《抄检大观园》一起组成“红楼梦”专题,不仅更表现了对原书叙述脉络的尊重,也有利于对《红楼梦》内容的整体把握。有的单元或文章根据不同的设想和需要来调整顺序,还可使语文课本常教常新。

2、改变载体。有了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帮助,有相当一部分课文可以尝试改变载体。利用丰富的影视、音乐或美术等载体,将语言文字变成直观的声像,或以录相编排,或以画面铺展,或用音乐播放,就能使深奥难懂的内容变成通俗易解,偏旧的内容变得新颖;反之,也可使窄狭的内容拓宽境地,浅显的内容加大深度。如播放《阿Q正传》的录相,就可使学生对鲁迅小说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环境特点有直观的形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钻研原著,就能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也能加深对小说的美学欣赏程度。

3、扩充内容。语文课本编排的内容和课文都是有限的。因此,在教学时,适当的补充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文章或其它材料,有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如果说是精讲课文,则可以用这篇课文带动其它相关文章的阅读,或略读,或浏览,或欣赏;如果教学某一题材的课文,也可以带动同一题材文章的学习,还可以引出其它题材的作品阅读,或类比,或对比;如果课文是节选的文章,则可以带动阅读全书,获得作品整体的阅读效果。补充的内容还可是影视作品、声像制品等。

4、改编或自编。近年来一些地方、学校编排课本剧的做法给我们以启迪。为了开发学生某些方面的潜能,对课本进行改编是可行的。还可根据教学的需要,遵照大纲的要求,像某些学科一样,自编一点教材,包括校本、乡土教材在内。特别是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可以尝试这个方面的工作。

   二、超越课堂

课堂教学是学科教学的主阵地,语文教学也是这样。但是,信息时代的到来,使教与学的环境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教学环境日益信息化、生活化,教学空间得以开放。因此,要着力突破课堂教学的自闭性,主动建构与社会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使有字之书与鲜活的现实同化为充满生机的统一体,使母语课程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得到尽可能的发挥。

当然,在过来的语文教育中,也曾有超越课堂的诸多内容和因素。如众所周知的第二课堂开辟,其内容一般都还局限在语文学习的一些课外活动上,如课外阅读、课外练笔和兴趣小组活动等,没有明确的量的规定、质的要求。20世纪80年代,张孝纯等名师以“大语文”主张和实践来自觉拓展语文学习的外延,使语文教学界逐渐趋向共识: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

由此,可以进一步想到语文要做到面向生活,面向未来,面向世界。语文老师要在课程实施中为学生的审美鉴赏留下广阔的想像空间,为其个性化的课程体验铺设多种路向,启动学生创意阅读、创意听说和创意写作的内驱力。引导学生走出“课堂为中心”的误区,用多种分类来呈现语文课程资源的新概念,根据课程来源列举的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根据课程性质列举自然、人文和社会课程资源等等,使其认识到“大语文”这个课程概念的外延的宽广,内涵的深厚。

语文教师要让报刊、影视、广播、网络、演讲、辩论、广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全球事件等素材性课程资源进入教学流程。还可组织参观访问、采访名人学者、调查民俗,到工厂打工,去农贸市场卖菜;不仅作旁观者,而且当参加者。这样,从学校到家庭,到社会,扩大视野,体验生活,探索问题。

近年推广的“研究性学习”或“探索性学习”,是语文教学联系生活的极好形式。从动态中学习语文,确定主题,师生共同研究。学生不止于观察,也不止于一般参与,而是进行探索、研究,参加全过程。这样,得到的东西是生动的、深刻的,据此而学得的东西是具体扎实、富有活力的。不仅大有益于作文,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进聪明才智。充分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把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为一体。通过多种来源,有效的获得、评价、利用信息,来完成指定任务的能力,这是现代人素质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三、超越学科

超越学科,就是打破强调学科本位的语文教学现状,促使它与各科教学的相互渗透、融合。语文是工具性学科,其它学科的学习有赖于语文知识的丰富,语文素养的增强。特别是现在一些学科内容,有的是与语文学科有直接关系的,如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中的古诗文引用,更加突出了语文知识和语文素养在其它学科中的作用。因此,可以把语文课程所获得的知识、技能渗透到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

随着时代、环境的不断变化,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渗透也越来越明显。新的语文教学大纲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同时突显出来,更为我们把社会科学其它学科的有关内容引进语文教学展现出了新的途径。人文,指的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科学指整个的社会科学。把思想政治课中的哲学常识、政治常识乃至经济常识引进语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提高对社会、对事物的基本认识,加深思维深度;把历史课中的历史常识和历史人物、事件引进语文课堂教学,自然营造课本、教材的背景氛围,拓宽学生思维广度;把地理课中的地理常识和图表引进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觉的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视野角度。还可以开办综合研读课,把语文教学中的某些专题知识或单元课文与其它学科中的某些知识内容综合起来进行研读;设置专题讨论课,把语文教学中的某些内容合成专题进行讨论。还可以把其它学科中的某些知识内容引进语文教学的某个环节,进行重组、整合或提升,增加直观性、形象性或趣味性。

不仅社会科学是这样,也可以把自然科学的某些学科内容引进语文教学。因为自然科学各学科也与语文教学有着紧密的联系,还可以增强实践性、逻辑性。例如中国许多诗词中既含有深刻的哲理,又有丰富的物理、化学、生物知识等。在欣赏时,不仅要挖掘诗词的思想内涵,而且可以探讨所描述的自然现象与自然规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暮江吟》,就有光的反射、镜面成像、表面张力和光沿直线传播等丰富的物理知识。

音乐、美术、体育等艺术学科,更是与语文有着“割不断,理还乱”的密切关系。把这些学科的有关内容引进语文课堂教学,不仅会增强形象性、趣味性,还会有无穷无尽的意味,丰富其内涵。一首歌、一幅画、一场体育竞赛乃至一个动作的引进,都会给学生以深切的感染力,潜移默化的影响。长此以往,还会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以及审美能力。

特别是语文课中的作文教学,更是可以把其它学科的有关内容作为素材,经过学生的剪裁加工,成为其文章中丰富的题材内容。过去的作文教学,只是强调观察生活,强调课外阅读,没有注意这一方面。近年学生中出现的大量优秀作文,从不同的侧面展示出其丰富的想象、广阔的视野和深邃的思想,有不少就得益于社会科学诸学科的渗透,自然科学各学科的启迪,艺术学科乃至经济学科等的熏染和影响。例如,作文要达到“深刻”的要求,不把思想政治学科中的哲学知识作为理论根据行吗?作文要达到“丰富”的要求,不把历史等学科中的有关知识作为素材能行吗?“一加一等于二”、“永恒的坐标”等命题,“答案是丰富多采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话题,不是从数学、医学角度展开思考的吗?众多的寓言,不是从生物学的角度获取素材、展示内容的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