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嘉鱼“仙人洞”历史上的文化色彩

 鲁继 2015-01-02

嘉鱼“仙人洞”历史上的文化色彩

 

 
 

在嘉鱼说起古洞、石室洞没有几个人知道在什么地方,而一说起“仙人洞”,嘉鱼老少偕知。其实古洞、石室洞、仙人洞同属一个洞,只是在不同时代又有不同的呼法,明朝前嘉鱼先祖们称大崖山洞为“古洞”,明代至民国初俗称“石室洞”,民国后至今改称“仙人洞”,三种称呼都有着神奇般的文化色彩。

 

大崖山古代为原始森林景貌,山高陡壁,云遮雾绕,植物生态茂盛,古柏奇松,林木葱郁,竹林似海,青翠欲滴,鲜花斗艳,鸟语花香,桥亭流水潺潺, 幽静峡谷,风景优美丽人。就在这片大山的原始森林的东峤山峰上有个大山洞,洞高8, 9, 长度80, 洞身的平面一半伸向山顶,一半凹入洞门以下,洞顶有三个不同大小的天窗,形似通气孔,山洞有前门和后门,洞室内三方有台阶。明朝天顺八年(1464 )前地祖们称为“古洞”。由于古洞内有夏凉冬暖的特性,大崖山下有个文人名李阜,字元春,号鸥宾,入古洞中读书,并带有弟子在古洞中修学、讲学,培养出了李氏家族中的几个名人及文豪,他们就是李氏家族中的明朝“三部尚书”、时称“嘉半朝”的李承勋,名扬朝野内外大名鼎鼎的理学家、文学家、诗人李承芳和李承箕,在理学界又被称为“嘉鱼二李”。孙襄的《大崖古洞》诗篇写照是“峥嵘还接白云岭,曲涧迂回绕洞边。幽似大行沙隐客,胜如白鹿遁高贤。轻云暮结千峰雾,细雨朝看满树烟。莫讶桃源无处觅,昔人名已借斯传。”

 

由于李氏子弟长久在大崖古洞中静读、修学,把古洞当成教室,所以,李氏子弟就把古洞称为了“石室”。李承箕还留下了《重游石室记》的遗文篇;“大崖周遭(围)皆山,山阴可二百余步,有石室焉,东西北阙(崖)上窍,如立瓮,引风气,通日色,夏则而冬温,可布席百余,非神志定坚者不能居(住),往年予读书大崖,每因时一游焉。林低薄无行人跡,望山而走,遇石而息,俯泉而饮,倚杖而歌。或寄之于长吟,或寓之于游观,或徙倚偃仰,随其所过,嗒然于山水之外。…前后旁通,多岐路惟,巉严老石暖云,因为余之坐痕独在也。” 还有郭都贤和李僚也写下了五律诗篇《石室洞》;“…石首化苍璧,空洞吞云烟。至今石室洞,唧唧嘉鱼传。“徒倚狐澐际,悠然有洞天。乾坤一瓮在,日月雨登悬。滴乳吹晴雪,垂罗掛暮烟。开心跌坐处,了了见虑图。” 明朝工部尚书吴廷举(烟墩净保人)在诗篇中也称古洞为石室;“石室诗简入递来, 灯花昨夜为谁开。…” 查阅史料,名人留下的石室洞的诗文还有多篇,乾隆《重修嘉鱼县志﹒1737年》载:“石室洞在大崖山”。

 

后李承芳, 弘治二年(即公元1489年)登进士, 拜官大理寺评事,李承箕,号大崖,拜师广东白沙(陈献章)后,授其悟道,于弘治五年(1492)从 “大崖山”归隐“黄公山”建书楼。李承芳拜官三年就告病辞归,和其弟李承箕在现新街镇黄公山筑台办义学,时著名理学家陈献章(号白沙)为筑台赐字“黄公钓台” ,一时又名扬天下。

 

继后李承箕三子(李阜之孙)李整, 字端彝,号“铁桥居士”,继承祖业在石室洞里讲学,教书育人,自号“石室山人”。并将四个大字刻于古洞横门石梁上,人称“石室先生”。所以,后来李整的诗文都以“铁桥”“石室”而著李承箕和其三子李整与明朝两浙巡按鲁儒(嘉鱼净保鹅塘人)是至好, “清凤满座肃官当。指水盟心在汉江。三异功名夸第一,五经政绩羡无双。向时绕绕关山月,今日依依父母邦,迹远器尘冗俗绝,泉声入耳闻淙淙。” 这是李铁桥著名而《赠鲁儒》的诗。而在《李氏宗谱》中见到的“石室”诗文和乾隆《重修嘉鱼县志.1737年》见到的 “李整”多首诗文同是“石室山人”李整(端彝)一人所撰著。如《铁桥亭》“大崖山亦是萝浮,投志寻盟鹭如欧。采得云根锅里煮,铁桥亭下汲清流。”所以,从明史至今文人墨客及《嘉鱼县志.1993年版》一致撰文都把李阜称为“石室山人”和“石室先生”是误载其人了。

 

石室先生”李整, 生于明成化己亥(公元1479年)年, 卒于正徳庚辰(公元1520年)年, 41岁,石室圆寂真静所,为了纪念石室先生,李宝蒙(石室的侄儿)等特将原真静所改创为 “真静寺”。明“三部尚书”李承勋撰的李整墓志铭载;李整素多疾, 自支持, 庄敬日强。正德庚午(1510)领乡荐科举人, 不仕。再试南宫, 落第。抱五经及道学诸书, 引诸弟入大崖之石室, 更号“石室山人”李整工草书, 诗文若干卷。病中翻阅旧稿, 存者什一, 叹曰:是奚足哉己矣。明朝工部尚书吴廷举,号东湖,人称“东湖公”。在咸嘉接壤处办“咸嘉社学”,时有大崖山文人李一卿(名承德,号石墩)悉东湖吴公抚楚创“咸嘉社学”于清洪(时指潘家湾、渡普及古西梁湖水域之地)故里, 以待二县子弟之来游者,一卿经明行修, 移书请主教事, 其受知如此。李一卿赴“东湖”(指吴廷举)授教,有石室(李整)撰诗《送四十四叔一卿赴东湖召》赞之;“告别匆匆何处去, 清洪有简自都台。咸嘉书舍凭谁管, 乡里儿童抱艺来。供给所关都末节, 见文能广不凡才。金心铁骨陈无己,富贵随人肯乞哀。”

 

经明.清后,到了民国初年,有一崇阳道人(也有人说是来自九宫山),历经艰险来到了石室洞念佛,并在洞里摆置了如来、送子观音、关公、财神爷等多尊佛像,一时香火很盛行,道人还以石罅中流出的泉水化缘为“佛水”给人治病,一时远近闻名,人们就呼为仙道。仙道的修炼感化了人们,地人就把石室洞又改称为了“仙人洞”,以是奉信,并把“仙人洞”刻于“石室山人”的横梁悬壁上面,现在仔细的看,石洞崖门下方即有“石室山人”字体的痕迹,上面又有“仙人洞”三个大字。此后人们却只知道南嘉大崖山上有个“仙人洞”了,这就是“仙人洞”的来历。将“古洞”俗称为“石室洞”,从明朝一直俗称到民国前,所以,在民国前(1912)的先祖是不知道“仙人洞”这一仙名的。仙道在洞中念了多少年佛,又为什么走了,传说又去了通山的九宫山,至今是个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