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这是中医最多的微信平台——中医书友会甲午年冬月十二第490期内容。新书友可点击上方蓝色小字快速关注。 作者/阙建华 ⊙ 编辑/闫立彬 导读:赵绍琴老先生,一代温病大家。当编者阅读完此文后发觉原来心目中的男神也会有犯错的时候,顿时觉得赵老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了。文中汪逢春先生对赵老的教诲其实也在提醒着我们这些后学一个需要铭记终生的道理:医者,不可不慎! 医者,不可不慎 汪逢春的弟子之一赵绍琴也是当代著名中医。他出自三代御医家庭,曾祖父、祖父都是清代御医,父亲赵文魁是清代最后一任太医院院使,主管太医院事务。 凭着家族的中医背景,赵绍琴从小随父亲学习中医,耳濡目染加上父亲的悉心指点,可谓得到了家传。尽管有这样的条件,且家学渊源,但谦虚好学的赵绍琴还是仰慕汪逢春的医名,从1937年开始成为汪逢春的学生。 对这样一位“大有来头”的学生,汪逢春一样严格要求,没有什么额外照顾,发现问题该批评就批评,当指点就指点。 有一次,一位怀孕已经三个月的女士来诊所看病。这位女士得了喘咳病,一喘起来就上气不接下气,她十分担心这样会动了胎气,影响胎儿的正常生长。赵绍琴为她做了诊断,认为应该以苏子、莱菔子、杏仁、贝母、枇杷叶等宣肺化痰的药物治疗,这样就可以达到止咳的目的。 还有一次,一位患猩红热的病人来就诊。赵绍琴仔细地问清楚了病情,号了脉,又做了进一步的检查,很认真地开出了处方。 汪逢春早就清楚患者的病情,仔细看了处方之后,又在处方笺上写下了批语:“温疹乃热郁于内,一涌即发,发则无以制止,方中何以还用薄荷?恐其不速耶?” 汪逢春的批评其实是点出学生问题之所在,是使学生认识具体问题的开始。之后,他又很有针对性地告诉赵绍琴:“脉数有力,斑出深紫,高热心烦,咽红肿痛,皆是发出之极矣,切不可再行发之。只宜清气凉营,以缓其速。” 汪逢春如此具体的传授,对于一个有心的学生来说实在是一种幸运,是毕生受益的言传身教。 【本文摘自2014年9月11日《中国中医药报》,由中医书友会(微信号zhongyishuyou)编校发表,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投稿邮箱:tg@linglanshuyuan.com】 点击阅读原文快速关注中医书友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