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颛顼与祝融部落的婚姻关系

 荷香月暖 2015-01-03

广西   贺州   董全吉

     中华文明主要发源地属亚热带至温带的阔叶林景观,在一般气候波动下其景观不至于出现大的波动,这样的气候环境条件非常适合采集和渔猎生活。以母系关系为纽带,以母系方的标志(包括姓、地域、崇拜、管理)来为自己命名原始人类所注重的不是父系的血缘关系,而是母系的戚缘关系,跟亲近的人群居一处,共同繁衍生息。逐步形成部落。远古时期存在过血婚现象(不是主流婚配制度),并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初期,表现为广泛存在的乱伦遗风。1877年,美国学者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出版《古代社会.人类从蒙昧时代经过野蛮时代到文明时代的发展过程的研究》一书认为,原始社会家族形态的发展共分五个阶段:(1)血婚制家族,由嫡亲和旁系兄弟姐妹集体互相婚配而成。(2)伙婚制家族,由若干嫡亲和旁系姐妹集体婚配一群丈夫而成,丈夫们不一定互为亲属;或者由若干嫡亲和旁系兄弟集体婚配一群妻子而成,妻子们不一定互为亲属。(3)偶婚制家族,由一对男女婚配而成,但不限于与固定的配偶同居,婚姻关系只在双方愿意的期间维持有效。(4)父权制家族,由一个男子与若干女子婚配而成。(5)专偶制家族,由一对男女婚配而成,专限与固定配偶同居。很多研究表明,部落酋长由威望的男性有时是女性担任。然而,偶婚制并不是男性娶妻,而是漫长的入赘婚。并不是什么黄帝娶多少妃子。也不是伏羲、女娲的兄妹婚时期,是黄帝之后。至今的学术界,依然存在:“把部落、部落首领、官职职能、部落聚居地、氏混为一谈,且在黄帝之时也好,伏羲时期也好都冠以氏的称呼?把生,也就是把下一届部落首领作为生下的儿子?三是把入赘婚美化为娶,并且多个妃子?四是没有说得清九黎蚩尤部落与祝融重黎部落的关系、黄帝聚居地与祝融部落地一致的缘由、鬼方、庸人、三苗与祝融给予清晰的脉络分析。”那我本文从婚姻方面论证黄帝、黄帝、颛顼与祝融部落的关系。解释并突破之前一直在研究界没有弄清的一些问题。

一,日、月、水的氏族早于炎黄,董姓为最。

    汉王符《潜夫论·五德志》:世传三皇五帝,多以为伏羲 、神农为二皇,其一者或曰燧人,或曰祝融,或曰女娲,其是与非未可知也。祝融氏(火)与伏羲氏()、女娲氏()、共工氏()同时,是崇拜自然中火日、月、水的氏族。比神农氏()、轩辕氏()、三苗氏()、有熊氏()、有虞氏(驺吾)、有妫氏()等动物图腾的氏族还要早。唐韩愈 《南海神庙碑》:考於传记,而南海神次最贵,在北东西三神河伯之上,号为祝融 今河南杞县流传的“女娲补天”则谓:共工、祝融,女娲、棺人为兄妹。共工与祝融因吃天鹅蛋之争,共工撞不周山,天塌洪水泛滥,女娲乃有补天之举。而《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把祝融与共工之战,一是在女娲时期的战争,一是炎帝祝融的儿子太子长琴与共工的战争,一是黄帝之后的祝融与共工的战争,都归结到了黄帝之后,以此树立黄帝一统的形象。尧时,洪水滔天,令鲧去治理洪水,九年毫无成效。鲧知道天上有一种称为息壤的宝物,只要用一点投向大地,马上就会生长起来,积成山,堆成堤,于是鲧想办法到天上偷了息壤到人间。用它堵塞洪水,大地终于渐渐看不见洪水踪迹了。但是,天帝知道息壤被窃,就派火神祝融下凡,在羽山地方把鲧杀死,并夺回余下的息壤。天帝还命祝融监视人间治水,命他掌管一方水的大权。由于祝融属南方之神,所以就合水火为一神。

      据山海经记载,祝融的居所是南方的尽头,是他传下火种,教人类使用火的方法。传说祝融发明的击石取火,使人不再为保存火种发愁,这就大大方便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因火又是红色的,所以后世人都把祝融称为赤帝然而却说:自燧人氏发明的转木取火,但有了火种不会保留和使用,后由祝融发明了使用火和留火种的方法后,黄帝封了他为主管火的正火官。因此,我分析是:既然是管理火种的部落,传下火种,那就比人类崇拜日、月、水、火时期的祝融氏(火)与伏羲氏()、女娲氏()、共工氏()还早,而燧人氏只是祝融部落的较早的首领之一。既然伏羲女娲石兄妹婚,那就早于炎帝、黄帝。我在2013917日的《人类最早的姓氏起源》否定了风姓是最早的姓,而在2013330日《董姓的渊源与研究》提出:“董姓最早起源与母系氏族时期,是一个母系氏族部落就存在的姓。证实董国是一个部落”; 史书载的:祝融发明的“击石取火”,其实,出生在江南洞庭湖、建村在今湖南常德市一带的燧人氏。论证了董、重、童的文字记载同一为董;2013917日《人类最早的姓氏起源》第一次阐述了:是董姓为最早的姓。并于20131119日提出了《舜帝赐董姓是几千年的误导》;20131026日论证《祝融、炎帝、神农、九黎与老童的关系 2014316重新分析燧人氏、祝融与风姓》提出:“董姓是最早的姓却以祝融记载”的分析论证。进一步阐述了董姓为管理或的部落,也是最早的部落,是祝融部落的前身。2013527祝融与炎帝的新论——“蕫”是火的意象,祝融是火的含义特征》论证:““蕫”部落管理火种,发明了钻木取火 接着又发明了燧石取火,人们把燧石取火时期称为燧人氏。从而,结束了人类靠天取火的历史,一致推举他为氏族大联盟的首领,为氏族联盟大酋长,称他为“燧皇”。 从传说都把燧人氏发明火归结到祝融,就得出真正的燧人氏只是一个世代的称呼,发明火的依然是祝融部落,是“蕫”部落。

     为何为最早管理或的部落?董姓为最早部落?历史学家为何忽略?201455日《董姓起源》提出:“董姓起源于古老的母系原始部落时期,是“监督、管理、深藏、统率、主持、督察、古老” 且制造火种、管理火种的悠久的部落。再形成重、黎两大部落分支,之后形成祝融部落联盟,且早于女娲补天时期。祝融共工之战,不周山的顶天的柱子倒下,天塌地陷,有了女娲补天;董姓部落早于伏羲时期,后在伏羲大酋长时期,伏羲生有四子羲、和、重、黎。该所谓四子其实是指四大重要部落。祝融部落为天文、祭祀、文字、音乐等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董姓部落早于炎帝黄帝时期,更早于祝融八姓分化之后。祝融八姓分化,父系氏族男性官员参胡(又称呼惠连)成为进入分化祝融部落的第二大分部落,之后在祝融第一大部落昆吾部落后裔的董父,是第一个董姓的父系氏族官员给赐予了男性的氏。之后几千年,我们仅仅以赐氏的董父为先祖,而忽略了母系部落时期产生的董姓以及董姓部落。这才是董姓的真正起源。”这一论证,将为历史学家和考古工作者,解释和揭示人类起源的姓氏产生,给予有力的借鉴。那董姓出于黄帝之后就属于荒谬,有关重黎其实就是“董老”也会逐步清晰。

     研究不是人云亦云,也不是因为他人的敏锐观察与逻辑推导,认为自己资深或者对人不屑一顾而产生逆反心理。难道商朝之前的《史记》记载准确?因为我的文化或资历不如你,就不可以成为第一个推翻以前的姓氏论述?因此,在201354日《“董”字新释义》论证:“董姓原来为管理火的部落。重、董,在古时候是同一的。”  也就论证重黎为董姓部落。2013523日《扶桑、火与“蕫”的意象产生》提出:古时候的“蕫、董、东、重、童、仲、中、章”都出于“蕫”( 原字为花的上部下加童),是“蕫”的演化同音。由于从事保管,收藏、管理、监督火种,“蕫”也就衍伸出监督、管理、深藏、统率、主持、督察、古老久远等含义。   

    不晚于战国中期的《子羔》证明以《帝系》等文献为代表的晚期古史传说所记载的,契和后稷皆为帝喾之子以及禹为颛顼之孙鲧之子等说法并未在当时兴起。《子羔》反映了战国时代对原始三王降生神话怀疑的思潮,这种思潮很可能也为三王降生神话逐渐异化,最终被大一统帝王世系取代,埋下了思想上的伏笔。从《容成氏》记载“容成氏”、“仓颉氏”等人为古帝的事实看,这些人很可能原来应当就是古帝,到较晚的古史传说系统中才被安排为黄帝臣。从各种情况分析,并没有《帝系》所谓颛顼为黄帝孙,舜为颛顼六世孙等世代系统的任何痕迹。通过学者对出土文献中楚先祖名的考释研究,证明《帝系》等传世文献对楚国自老童以下谱系的记载是比较可靠的。

     《庄子。胠箧》中说:“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近些年出土的楚简中,也发现了类似的记载。有人考证,容成氏就是庸国的先君,容成氏就是庸成氏,因为“容”与“庸”在上古是通用的。庸人自扰、庸庸碌碌、平庸无为……庸,在今天已经成了一个含贬义的字,正是一群“庸人”建立了一个以“庸”为名的国家。庸国这个古国,在历史上并不平庸。庸国就是这样一个身处三峡地区、几乎被遗忘的古国。有人考证,容成氏就是庸国的先君,容成氏就是庸成氏,因为“容”与“庸”在上古是通用的。祝融,有人说是上古三皇之一。《庄子》说,在神农之前有祝融氏。《礼》中也说:“伏羲、神农、祝融,三皇也。”又说:“祝者,属也;融者,续也,言能延续三皇之道而行之,故祝融也。”祝融亦即古三皇之一燧人氏,因其发明钻木取火,温暖人间,故尊其为祝融。有学者认为,融与庸同音,庸即融演化而来,庸人就是祝融氏的后代。

   据网络文章:帝喾之喾,《管子·侈靡篇》、《史记·三代世表》和《封禅书》亦作俈,《集韵》:“俈,通作喾。”喾与俈都从告声。太皞的皞,《楚辞·远游》作皓,《淮南子·览冥训》作浩,皓与浩也都从告声。太皞,《世本》和《帝王世纪》亦作太昊。所以,喾、俈、皓、皞、昊可以通用,表达的是日月昊天的意思。帝喾的出现,大概是周人把商代的上帝转换成周人的昊天,并加以人格化的结果。由于这一转换工作是周人做的,所以在人为地给帝喾配的四妃中,只有周人的姜原为元妃。《世本·作篇》:“舜始陶。”《周礼·考工记》:“有虞氏上陶。” 虞舜在司马迁的《史记》里说成是黄帝次子昌意的七代孙,可是又说尧是黄帝长子玄嚣的四代孙!而尧又竟然将两个女儿嫁于舜为妻,舜有娶同姓之嫌!宋代罗泌的《路史》说五帝之中独舜不出黄帝!《国语》中所说的黄帝之后的十二姓,其初未必都是黄帝的后裔,因为部族的融合原因,乃都成为黄帝之裔。 反过来说,各部族对于至上神黄帝的传说则必有差异,比如说黄帝(喾、舜)或姬姓,或巳姓(按:巳姓即姒姓。《太平御览》卷七十九引《古史考》曰:“有熊氏巳姓,或曰姓公孙”),或姚姓,或妫姓,或言公孙氏,或言有熊氏,或言缙云氏,或言有虞氏等等这些说法,都是姓氏不同的部族各自的说法,比如周人姬姓,就说黄帝姬姓;有虞氏姚姓,就说帝舜是姚姓、有虞氏,大约都是为了抬高自己部族的地位。 要之,我国自夏代及于殷、周,至上神之崇拜实甚单一,皆为狮子座之神黄帝轩辕,与帝喾、帝舜、帝俊、高祖夓为一人(神),此乃宗教崇拜与天文星象学相结合的产物,是上古星辰崇拜的一项重要内容 ……刘宗迪《<尚书·尧典>:儒家历史编纂学的“创世记”》:“顾颉刚指出,中国古代关于华夏古史的记载,其说越是晚出,其所追溯的古史年代越是久远,其中的先王辈分也就越高,譬如积薪,后来居上,这就是著名的'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说’。譬如说,在西周文献中(《诗经》、《周书》等)提到的最早的帝王是禹,到了春秋文献中(《论语》等),禹之前就有了尧、舜,而到了战国文献中,伏羲、神农、炎帝、祝融、颛顼、少昊等等古圣先王就更加层出不穷了。最早祭祀黄帝的是夏后氏,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与夏后氏最亲密的氏族就是祝融八姓。《诗经·商颂·长发》云:“韦顾既伐,昆吾夏桀。” 为夏朝抵抗到最后的证实祝融八姓的国家。

二,祝融与老童、重黎、太子长琴以及长琴与共工的战争

     据《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袄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这不是哪一个生哪一个,而是部落大联盟的酋长的任职次序。就因为在伏羲女娲之后,如此伦序,祝融为部落联盟首领,才称呼太子长琴,太子长琴抵挡不过共工,于是,一段不作为流传的历史,祝融部落的迁徙与原来的管理火部落的向东迁徙的部落,形成“老”与“董”两大分支,成为后人书写的“黎”与“重”,其实就是蚩尤为部落酋长的“九黎”与祝融太子琴迁徙后的祝融“重黎”,都是后人书写的差异造成。《山海经》记载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有芒山。有桂山。有榣山,其上有人,号曰太子长琴。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长琴,是处榣山,始作乐风。这一记载其实把《山海经·海内经》记载的部落联盟酋长的祝融儿子太子长琴,其后裔也一样标注太子长琴,作为祝融部落的派系,成为黄帝之后?其他研究学者联系到法国就更加遥远了,仿佛法国的浪漫与音乐出自太子琴?然而,又说风姓为最早?《山海经·大荒西经》:太子长琴,始作乐风。注:风,曲也。,那是否因为部落原始人类学会歌唱,以此又形成伏羲所谓的“风”姓?

     传说记载:第一次天界大战(阪泉大战),黄帝对炎帝黄帝军:神禺号,禺京,苗龙,骆明,应龙,帝台,始均,武罗,葆江,英招,陆吾,长乘,泰逢,计蒙,耕父,于儿,二八神人,神荼,郁垒,窳,离朱,殳,知,契诟,象罔,石夷。炎帝军:神炎居,并节,戏器,祝融,太子长琴,吴回,共工,后土,术器,噎鸣,信,伯陵,鼓,延,夸父,刑天,蚩尤,钦丕,骄虫,贰负,驮围,涉驮,天愚,相柳,浮游,屏翳,飞廉,天吴。结果:黄帝是雷电神,炎帝是火神,听说是雷电克火。黄帝军胜。炎帝不再踏足中土。

     第二次天界大战(逐鹿大战),黄帝对蚩尤黄帝军:应龙,神荼,郁垒,六部神兽,后土,仓颉,女魃。蚩尤军:苗民,魑魅,神辉,魍魉,太子长琴,风伯飞廉,雨师屏翳。结果:蚩尤72兄弟战死,蚩尤被斩于冀中黎山之丘。应龙跟女魃身染邪气,永不得上天。

     第四次天界大战(于昆仑不周山),祝融对共工祝融军:禺京,神机,天威,天胜,太子长琴,御卫五营。共工军:相柳,浮游。战后,相柳,共工失踪。其他诸神:陆吾,英招,离珠,金甲雷神,赤松子,力牧,神皇,风后,魃,大力神夸娥氏,大庭氏,五龙氏,炎帝的女儿女娃【后化身精卫鸟】,瑶姬,少昊母为皇娥,长子春神句芒,次子秋神蓐收,颛顼四子【虐鬼,魍魉,送穷鬼,梼杌】,颛顼后代【老童,太子长琴,黎,重,彭祖(孙),帝俊】,天上妻子【羲和,常羲】,女丑,后羿,鲧妻女喜。

   这样的传说,也无不证明,蚩尤与炎帝部落联盟的关系,从第二与第四次天界大战有太子长琴,都有祝融的儿子(其实为祝融部落)参与可知。那再一次证明:《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袄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这祝融生共工,不是祝融当炎帝,而是太子长琴无法与共工大战争斗,最后迫使迁徙山西、河南、山东等地,也是在炎帝神农氏之前。

   然而,祝融太子长琴迁徙,这个火耕部落即祝融部落就取代了炎帝成为当时长江流域的最重要的部落,而太子长琴参与的和共工的大战则把祝融部落的势力扩展到今天浙江,江西一带,学者研究:“祝融氏一族应是沿着长江到达广西甄皮岩,再到河南新郑裴李岗,与伏羲氏一族融合。到陕西,到内蒙红山又返回中原。所以,祝融氏后人居于河南。居于河南的是火神祝融之后。所以,河南方言与云南土著方言很象。他们同是祝融氏子孙”。不论如何,从湖南洞庭湖九嶷山一带,人类迁徙。也从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首次发掘在1993年,1995年第二次发掘,遗址文化堆积厚1.2——1.8,出土遗物主要为打制石器和骨、角、牙、蚌制品及大量的动物遗核,呈现出由旧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过渡的面貌,时代约在1万年前。特别在两次发掘中均发现有稻谷遗存,经专家鉴定为栽培种,尚保留野生稻、灿稻及粳稻的综合特征,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标本,刷新了人类最早栽培水稻的历史纪录之后楚人都是太子长琴的后来,这点从楚人好乐的习惯上也可以得到证明。甚至1978年省、市、县考古队在距太子河1里左右的本溪县山城子乡太子河支流汤河右岸的庙后山南坡,发现了中国旧石器文化遗址中最东北的一处。庙后山遗址属于奥陶纪石灰岩地层洞穴堆积。其厚度为13.5米,自下而上分8层,出土了人类文化遗物14件和古动物化石74种,还有两枚人牙和一段幼儿股骨化石。经考古证明,庙后山人起源于40万年前,是东北地区现已发现的最早人类。1983年,考古工作者又发现了位于本溪县谢家崴子村太子河左岸的本溪水洞遗址。在遗址中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有打制石器,较多的骨器,且有陶网坠等,并有狍子、鹿等兽骨。经考古专家的考证,太子河文化遗址应该是中国古代历史记载中祝融之子太子长琴北迁移的一支。因为迁徙,祝融部落最早开始进行动物圈养,发展新的饲养动物技术,经济发展,最后,祝融的居住地也成为黄帝的居住地。

   也因为迁徙,2013年 124日《董姓渊源新注解》:“重、黎”也因此而从董姓部落的“董老”、“老董”演变而来。黎→九黎→九夷,成为炎帝大部落后期分化,而出现的蚩尤首领。201354“董”字新释义》论述:“重:《韩非子·说疑》作“董不识”,董,《说文》但作“原字为花的上部下加童”,段注:“古童重通用”。 原字为花的上部下加童,不就是“蕫”。蕫dǒng,古同“董”,所以,古时候:“蕫、董、东、重、童”通用。祝融或为太阳神,或为火神,其实火神即太阳神。因此,董姓原来为管理火的部落。”。2013年 1026日《祝融、炎帝、神农、九黎与老童的关系》一文论证:“引《遁甲开山图》:“蚩尤者,炎帝之后,与少昊治西方之金”的 记载。……(《山海经海经新释卷十一》:接起来就是:董姓部落→祝融→赤帝→炎帝祝融→耆童(老童、赤帝戏器主政在祝融部落居住改炎帝)→祝融→祝融长琴。长琴不是在神农氏时期。……炎帝祝融之子长琴,与炎帝共工氏争夺,被迫放弃帝位,祝融之子长琴率领部落部分再继续迁徙在豫中的嵩山地区(包括今新郑、新密、登封、郑州一带)。最后,迁徙于河南昆吾(今河南濮阳市)、滑县一带,山东濮城、菏泽、定陶等地、山西南部的鬷川(闻喜)、翼城、曲沃、绛县、垣曲、左邑、桐乡、襄汾、新田(山西侯马)等地以及山东、江苏、浙江等地。保持打猎、打仗的优势。并与第一次迁移的部落融合,成为大的联盟。而神农氏尽管取代魁隗氏政权,但是也在慢慢形成九黎集团部落,并最后由蚩尤作为大酋长,古神农氏原范围,在衰落之时,也慢慢成为蚩尤的管理所侵占。这祝融部落(老董,转音为老童)也就分化为重、黎两大集团分工。原居住部落为老,新到的董姓为董,董分支从事祭祀,畜牧、战争。原部落九黎从事冶金、农业、桑蚕、陶瓷。后人时而说是重黎,时而说重、黎。一是属于老童的转音成为董老→重黎;后人也就把神农氏居住的地方称为重山,就是烈山,两种称谓,都是重或烈、黎。九黎、九夷都是不同的黎的称谓。都是董姓两大部落分化的反映。……”。为此,20131011董姓部落与蚩尤、三苗的关系》进行了论证。2013510宗谱如何借鉴《史记》及远古研究》一文论述在炎帝神农氏部落联盟时期,炎帝临魁(又名雨、大隗)→炎帝承(又名号)→炎帝明(又名鈫(wen,同音代用字)→炎帝宜(又名直(代用字))→炎帝来(又名笄(ji同音代用字))→炎帝克(又名里、厘、揬(tu代用字))→炎帝榆罔。(前4766—4513,祝融部落在发展壮大。

      这说明祝融部落东迁与原来迁徙的部落汇合,蚩尤成为一时的部落联盟酋长。蚩尤酋长居住地本是炎帝部落联盟管理之下,自炎、黄两帝阪泉之战后蚩尤臣服于黄帝。但是蚩尤在庐山脚下发现了铜矿并用这些铜制成了剑、矛、戟、盾等兵器,顿时蚩尤军威大振,起野心要为炎帝报仇。黄帝和蚩尤一来二去打了七十一仗,最后黄帝终于在涿鹿之野打败了蚩尤。豫北冀南后岗类型为蚩尤裔文化,蚩尤为九黎之君,而祝融即黎,祝融亦为内部分化的九黎集团的成员。蚩尤族在西部渭水流域与炎帝一样是崇拜虎(“黎”义即黑虎)即崇拜参宿的族群,但是逃到东部豫北冀南经历几代人后可能改变了信仰,它拒绝仰韶文化的尖底瓶而接纳了鼎器成了一种“东夷文化”,而东夷的传统是崇拜大火保存原始董姓部落的崇拜,而且用鸟象来表示大火崇拜,所以九黎集团中的祝融族后来成为颛顼的火正,祝融也成了一只鸟。传说太子长琴精于乐道,能使五色鸟舞于庭中。《左传》记载:有五采鸟三名:一曰皇鸟,一曰鸾鸟,一曰凤鸟,闻琴则舞从此,把蚩尤与祝融的关系进行了论证。同时,该篇文章论述:“《地道记》曰:“陇西郡首阳有三危,三苗所处。”“鸟鼠同穴西有三危山, 三苗所处是也。”西羌、西戎,似皆与苗民有关。犬戎是以犬为图腾的,苗民中亦有盘瓠犬为重要图腾者。《后汉书·西羌 传》:“西羌之本,出自三苗。由考古发现中国最早的铜器是甘肃东乡县出土的。而古西域中亚一带早在五千年前已发现了铜器。这也许同苗民祖先有关。《山海 ·大荒北经》: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神异经·西荒经》:“西北荒中有人,面目手足皆人形,而胳下有翼,不能飞,为人饕餮,淫逸无理,名曰苗民。”这些记载较简,有正统思相的偏见,并不精确,更不全面,但却反映了苗民流向西北的历史事实,这是不可能凭空捏造的。”。这也是历史学家与考古学家至今无法弄清“祝融”与“蚩尤”关系的原因,也无法理顺“九黎”与“重黎”或“重、黎”关系的原因。甚至传说也把炎帝祝融之子长琴,与炎帝共工氏争夺,被迫放弃帝位,变成黄帝之后的另一战争。大约是在颛顼时期,祝融族开始分化,其中某些分族并向西南方向迁徙直到帝喾时期,形成苗蛮集团。大约正当大汶口文化前后期之交,即公元前3500年左右,直到大汶口文化末期时,才形成屈家岭文化。这与屈家岭文化绝对年代的公元前3100—前2600年也是相符的。

三,祝融火神、董姓与九黎

3.1祝融火神与董姓

《礼》中也说:“伏羲、神农、祝融,三皇也。”又说:“祝者,属也;融者,续也,言能延续三皇之道而行之,故祝融也。”祝融亦即古三皇之一燧人氏,因其发明钻木取火,温暖人间,故尊其为祝融。祝融,在古语中,是持久,是光明,让他永远光明。字在甲骨文的字形,像一个人跪在神前拜神、开口祈祷,其本义指男巫,是祭祀时主持祝告的人,引申用来表示对人对事的美好愿望。字是个形声字,从鬲,虫省声。鬲是古代一种烹饪器。字的本义是炊气上升,引申为长久、明亮、通达、流通、显明、昌盛、和乐、恬适、和煦、暖和等义。所以,祝融一词表示在炊器旁用火,给人们带来希望的人,是掌管用火的人    

在远古时期,用火并不简单。秦安大地湾遗址考古发现,在一期文化(距今约8000年)的4座房址内出土有红烧土块、陶器及最早的彩陶制品,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取火用火。在二期文化(仰韶早期,距今6000年)的156座房址中,均出现了圆形和瓢形灶炕,并有保存火种的火种罐。这说明,中华先民很早就掌握了人工取火、保管火种和用火技术,但由于早期的房屋离不开草木建筑材料,一旦失火,危害极其严重。所以早期的中华先民还没有在房内用火的习惯,只有进一步了解火的性质,掌握了更加全面的用火技术以后,才敢于在房内用火。发展提高用火技术正是祝融氏部落的传统。既然如此,那么董姓的董是什么意思?我多篇文章论述,不也证明祝融部落联盟是董姓部落的代称?

     《吕氏春秋通诠·审分览·勿躬》载:祝融,神名。帝喾时的火官,后尊为火神,命为祝融。《山海经·海外南经》中说: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可见他并非完人,郭亚注释火神也。《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中曰:火正曰祝融,火正,就是掌管火的官员,神话中的火神祝融,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已经逐步演化成了司火的官职。《汉书·五行志上》一书说:古之火正,谓火官也,掌祭火星,行火政。祝融是火神,他的威力被应用到战争中去。《墨子·非攻下》记载如下:(成汤伐夏),天命融(祝融)隆(降)火干厘夏城之闲,西北之隅。祝融有一弟叫吴回,又称回禄,也是官司火正最后,祝融八姓:祝融的后裔分为八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据史料记载:“韩国人主要来源于楚国的罗国人和卢国人。卢国和罗国同属苗蛮,公元前7世纪建国于汉江中游一带,两国距离很近,唇齿相依,曾经共同抵抗楚国入侵。但最终被扩张的楚国同时消灭,一起被迁到枝江然后又迁到长沙。之后卢戎的一支又到了辰州,在辰溪和泸溪一带安营扎寨。而虎狼强秦灭楚后,一个叫“韩终”的方士带着罗氏、卢氏等楚国亡民有准备地逃离了秦国,渡海到了朝鲜半岛东南部,始有“三韩”:马韩为原住民,辰韩、弁韩来自中国,弁韩臣属辰韩。而朝鲜半岛北部先后出现檀君朝鲜、箕子朝鲜和卫满朝鲜3个王朝。公元前57年,辰韩部落联盟中斯卢部落建立新罗国。为什么叫新罗,就是区别于楚国原来的罗国。(韩国多罗姓和卢姓,其族谱皆注明来自中国楚国时代的罗国和卢国)”。

     《国语·楚语下》说:“及少昊之衰也,九黎乱德……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由于黄帝以及炎帝神农部落,对以圈养动物以及擅长农业、冶炼的祝融部落(包括蚩尤曾经任部落联盟首领对抗炎帝神农氏),其实,主要还是由于对火的崇拜。上面论及蚩尤部落也与祝融部落一样崇拜火!由于婚姻之争,史上以“九黎乱德”风俗不同,是男方入赘女方的传统,还是进行新的女方嫁入男方之争,也是关键。成为之后的祝融三苗迁徙。

   由于董姓部落管理火,最后以祝融表示该董姓部落联盟。我在多篇文章论述。20131119也指出了《舜帝赐董姓是几千年的误导》: 董”字的甲骨文文法查询了,“符号刻记”更加无法得知。而从金文考证:是由“重+邑”两部分组成,而“东”字的甲骨文是用木棍包扎捆绑成的物体,“重”是肩扛背驮的沉甸甸的捆绑的物体。于是,这三个字具有部落聚居的也只有“董”字。难道“董”字与人类聚居并成为管理火的部落是巧合吗?还是杜撰?我在《祝融的返璞归真》一文。开头就明确指出:火正称呼为祝融,可是火正不是部落名称,那么与火正有关的部落是什么呢?“老童”也好,“老鐘”也罢,都没有管理的意思,无法表达火正的含义,且是双音节词;而祝融、陆终、吴回、禄、重、黎也一样无法突出火正的职能。而祝融也只是表示火的形象特征,也无法表达火正的管理?那真正的老童是谁呢?只有“董”,董正也就是管理的职能,董就是正,正就是董。那祝融是董姓部落的代称,这样,所谓的“董、仲、中、钟、终、重、童”通假也就成为可能,而“禄、陆、老、黎、离、雝通假,雝音“融”,且“融”符合火的相貌特征。火燃烧旺盛形容的“董、董”的声音,也就用于管理火的活动即“董督”、“董正”。或简称为“正”。 从事保管,收藏、管理、监督火种,“蕫”也就衍伸出监督、管理、深藏、统率、主持、督察、古老久远等含义。后来,人们崇拜火,祭祀火的活动,也成为“董”主持祭祀的一部分。祝融:“祝”是持久,“融”是光明。“蕫”表示火的意象,而祝融表示火的特征含义。而祝融其实是一个部落联盟的代称。因此,说祝融属于炎帝的姜姓或黄帝的姬姓都是错误的。火制造技术的发展,为祝融部落分支“黎”九黎,有了精湛的冶金技术与制造刀剑的技术奠定了基础,从而产生祝融部落的第一次分化:重、黎。……人们崇拜火,也崇拜与火一样燃烧的太阳。 “董”成为最早的部落,而管理火的首领称为“董老”或“老董”,也就是火神;专门管理火的部落也就出现在白天与黑夜由不同人群管理的初步分工:白天是年纪轻的人,夜晚是年纪大的人。董姓部落由老、童的初步分工,最后人们把在黑夜成为老,与黎通假。 “董”姓部落,由开始称呼“董”姓部落的首领“董老”,或称呼“老董”,且因为“董”姓部落的人的轮流分工“老、童”而慢慢称呼“老、童”或“童、老”两大分工。“老、童”不是表示部落的管理职责,而火管理活动为“董”,也就是“董”部落的职能。因此,部落对火的崇拜,对火的注重,赋予祭祀与管理的活动,就称呼为“董”, “董”才是最初部落的称呼,也就是部落最早的姓。“董”部落的分工,出现了“童、老”,“老、童”,而后来的“老童”,是把管理活动的董姓部落的人进行的称呼“老童”、“重、黎”也因此而从董姓部落的“董老”、“老董”演变而来。董姓部落!就这样诞生了。火神就是管理火的职责,火神就是管理火的职责,“火正”,董就是正,正也是“董”。而祝融是董姓部落的代称,祝融以火的形象特征作为描述火,作为“董”姓部落的首领,祝融早于女娲因为“祝融与共工之战”的补天时期。

   在20131022《探讨祝融八姓》论述:“《林邑记》也说:“苍梧以南,有文郎野人,居无屋宅,依树上住宿,食生肉,采香以为业,与人交易,若上皇之人。”,有巢氏出生在九嶷山以南的苍梧,曾经游过仙山,得仙人指点,受鸟筑巢的启发,发明了巢居 人们感激这位发明巢居的人,便推选他为当地的部落酋长,尊称他为有巢氏。有巢氏时期,董姓部落有一部分逐渐向浙江、江苏、山东、山西一带转移;之后,燧人氏之后,董姓部落的祝融部落联盟又有一部分,从湖南沿着岭南五岭到九嶷山不远的广西甄皮岩一带,进贵州、云南、迁移到在今四川省的广元、巴中一带,北移,后来定居今宝鸡市岐山县一带,因境内有太白山,古称其地为太白(与今太白县无关),炎帝魁隗氏政权后期,炎帝祝融长琴率领部落部分再继续迁徙在豫中的嵩山地区(包括今新郑、新密、登封、郑州一带)。最后,迁徙于河南昆吾(今河南濮阳市)、滑县一带,山东濮城、菏泽、定陶等地、山西南部的鬷川(闻喜)、翼城、曲沃、绛县、垣曲、左邑、桐乡、襄汾、新田(山西侯马)等地以及山东、江苏、浙江等地。与第一次迁徙于山东、山西等地的汇合董姓,老董这一新的祝融部落联盟。原居住部落为老,新到的董姓为董。又称呼董老。后人,写成重黎。见:“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包山楚简第217号简“童”作“僮”)误作“卷章”),卷章生重黎”。 在祝融部落联盟第一次分化成为从秦岭而来的董姓,老董这一部落,炎帝神农氏政权时期,该部落分工,形成董、老。亦写成重、黎两大部落分支。董(写成重)支系从事祭祀、动物驯养、战争管理;黎,保持原有的种植,养蚕、冶金、管理水利的传统。而黎支系,由于范围涉及后百越地区,称呼为九黎。故说:九黎出于古昆仑(湖南九嶷山),成为三苗人的祖先。(见:董全吉的《董姓部落与蚩尤、三苗的关系》)。由于重、黎以前长久各地分居繁衍,也由于黎支系有北方蚩尤作为首领,也就逐步分化,同时,炎黄蚩尤的三大战争,重、黎成为对立面,董姓部落的董分支,加入了炎帝、黄帝、颛顼等帝的部落大集团的战争,重、黎最终彻底分化;也在高辛氏政权的战争中,董姓分支也就是祝融部落在战争中逐步扩大地盘,为祝融部落的分化为祝融八姓创造了条件。是董姓部落的不同分支。……颛顼生女禄(又记:称、僻、僻)→老童→重黎、吴回(又记:吴雷、回禄)→陆终→(昆吾)南陆。变化一下:颛顼→女禄(女禄作为母系部落老)→老童(老董)→重黎(董老)、回禄(回禄为禄回的倒称,禄也为老、吴回、吴雷)→陆终(老董或重黎的倒称)→南陆(男性的陆,昆吾)、陆叔,名安(姓飂→陆→黎→老董的老,称呼陆叔)。(飂叔安,飂,与廖音同,也属于陆终的陆的转音,有些古书中也写作郅、蓼、嫪、廖,春秋时期以后,飂伯高把字改写为字而成为廖氏。 飂国,就是叔安的封国,都邑故址在今河南省唐河县南四十五公里的湖阳镇。飂叔安,应该是称呼:老叔→黎叔→飂叔,名:安)。这样其实都是董姓部落的老董→重黎的反反复复的转音与倒称或者老、黎的单称。撇开颛顼作为时期,董姓祝融部在这个时期前早存在,而孔子与史记的错误归于时间。这样,祝融八姓其实就是董姓部落的祝融联盟的几个不同的代称。考之《国语》、《山海经》和《世本》逸文,重、黎实为二人,但其职司均与用火有关,故可统称为祝融。祝融之后有陆终。郭沫若早就指出,陆终,乃祝融之别写也。《史记》所谓卷章乃是老童之误写。老童生重黎

2013330我在《祝融八姓的拨正与董氏的历史变迁》一文论证指出:“后人错误记载的有:把惠连的姓,从董姓改为斟,最后斟姓成为无后的记载?甚至,把祝融六姓记载为:己,斟,彭,妘,曹,芈,而后,己姓又分出董姓分族,彭姓又分出秃姓分族,由此形成“祝融八姓”。?甚至董氏后裔的一些记载把董父源于己姓记载在参胡(惠连)上,以董父作为最早的董姓来源?这都是谬误。确切的祝融六姓是:己,董,彭,妘,曹,芈。最后,彭姓分出秃姓,曹姓分出斟姓。形成《国语。卷第十六》:“八姓,祝融之后。八姓:己、董、彭、秃、妘、曹、斟、芈也”。从上可以看出,参胡(惠连)是指陆终的第二个儿子。陆终的六个儿子分别是:昆吾、参胡、彭祖、会人、曹姓、季连。名字分别为:樊,惠连、籛,求言、安,季连

3.2祝融部落与九黎、蚩尤

     20131011董姓部落与蚩尤、三苗的关系》进行了论证;《后汉书?南蛮列传》载:“昔高辛氏有畜犬……名曰盘瓠,下令之后,盘瓠衔人头遗阙下……以女配盘瓠……入南山……生子十二人,六男六女,自相夫妻……帝顺其意,赐(以)名山广泽……无关梁符传租税之赋。”九黎部落集团的首领是蚩尤。因为迁徙,都是崇拜火的部落,源远流长。《祝融、蚩尤、三苗种族概念关系发微》一文作者研究指出:祝融、蚩尤、三苗为三个意义部分重合的兼容性种族概念:“祝融为该部落集团及其首领最早称谓,“祝融别称蚩尤则为祝融八姓支族东迁后与原先居住的部落形成的新东夷部族集团以后称谓,“三苗祝融蚩尤融合形成的新东夷部族集团支族南迁后别称”。 老、耆、黎、夷,豕通转,祝融部落开始畜牧业的养殖,九黎,九代表多部落,八十一兄弟也是代表多部落,可见一斑。九黎族的首领叫蚩尤,兽身人言,铜头铁脖子,头上有角,耳上生毛硬如剑戟,能吃砂石,以某种猛兽为图腾的氏族。他有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个氏族,是勇悍善战的强大氏族部落。

    《路史·后纪四》:“蚩尤姜姓,炎帝后裔也。”《遁甲开山图》:“蚩尤者,炎帝之后,与少昊治西方之金。”其九黎以是重黎的黎的分化,祝融的重黎的黎之称演变“九黎”九既是蛇,又数九,因之又名九黎氏、九黎族。与“祝鸠”之名有关系,演化成“蚩尤”、“颛顼”之名。《史记·律书》: “亥者,该也。言阳气藏于下,故该也。”《释名·释天》:“亥,核也,收藏万物”,与杜注“蓐收”义同。亥与豕古本一字,豕、耆、黎、夷,段玉裁并系于十五部,故例得通转。

     故我在20131026日论证《祝融、炎帝、神农、九黎与老童的关系》,201473祝融与瑶族姓氏的关联探讨》:“《山海经.大荒北经》:“颛顼生驩头,驩头生苗民,苗民厘姓” 这里的“厘姓”何出?厘即“黎”也,其声似,通假,故“苗民黎姓”之“黎”当源自“重黎”之“黎” ,故后来的上典的“犁”、“厘”通“重、黎”之“黎”。《风俗通义》“颛顼有子曰黎,为苗民”之论断是对的,黎即祝融,为苗蛮之祖(祖龙而九黎之“黎”亦源自重黎之“黎”,故苗、黎异名同实。故知,上典的“犁”、“厘”通“重、黎”之“黎。而“黎”是 “重黎”的“黎”。《国语.郑語》 “显天地之光明”的楚祖“祝融”。故,“苗民厘()姓”其意含是祝融为“苗民”之祖;也就是《国语.郑语》中的“蛮芈”之祖。所以楚人即苗蛮是也。……《世本》说:“老童(即卷章)生重黎及吴回。”

     帝吴,又称为“天吴、大吴、吴回、吴雷、有虞回、康回”。……《山海经·大荒西经》:“有人反臂,名曰天虞”、“有人名曰吴回,奇左,是无右臂”;《山海经·大荒东经》:“有神人,八首人面,虎身十尾,名曰天吴”。吴回功绩巨大,所以在帝尧陶唐氏(姞姓)之后被推举为“华夏部落联盟首领”,称为“帝虞”、“帝吴”、“大吴”、“天吴”。上博楚简《容成氏》两次出现的“又吴迵”应当读为“有虞迵”,即帝吴;《容成氏》还说明,有虞氏和陶唐氏一起形成了“唐虞联盟”时期,互相交替担任华夏部落联盟首领。如:帝尧(陶唐氏)、帝吴(有虞氏)、帝丹朱(陶唐氏)、帝舜(有虞氏)。苗族传说中的“雷老五”就是指的吴回。后世“铜”冶炼技术最先进的地区在昆吾(许昌)、宛城(河南南阳)、吴、越,都属于上古的南方,都是祝融的地盘”;2014517江永女书的起源》:“吴回征战有功,在帝尧陶唐氏(姞姓)之后被推举为“华夏部落联盟首领”,称为“帝虞”、“帝吴”、“大吴”、“天吴”。上博楚简《容成氏》两次出现的“又吴迵”应当读为“有虞迵”,即帝吴;《容成氏》还说明,有虞氏和陶唐氏一起形成了“唐虞联盟”时期,互相交替担任华夏部落联盟首领。如:帝尧(陶唐氏)、帝吴(有虞氏)、帝丹朱(陶唐氏)、帝舜(有虞氏)。……从瑶族记载:这吴回与盘瓠同族,岂不是瑶族的先祖与重黎两大支系的祝融联盟之内。”

四、黄帝、颛顼与祝融部落的婚姻关系

 4.1,鬼方与祝融的关系   

    说到婚姻关系,不得不先说鬼方。 《大戴礼记.帝系》和《世本.帝系篇》均有详述。《世本.帝系篇》逸文曰: 陆终娶于鬼方氏之妹,谓之女嬇,是生六子,孕三年而不育,剖其左胁,获三人焉;剖其右胁,获三人焉。其一曰樊,是为昆吾;其二曰惠连,是为参胡;其三曰篯铿,是为彭祖;其四曰求言,是为郐人;其五曰晏安,是为曹姓;其六曰季连,是为芈姓。季连产付祖氏,付祖氏产熊穴,九世至于渠娄鲧。出于熊渠有三人:其孟之名为庸,为句袒王;其中之名为红,为鄂王;其季之名为疵,为就章王。昆吾者,卫是也;参胡者,韩是也;彭祖者,彭城是也;郐人者,郑是也;曹姓者,邾是也。季连者,楚是也。 此记载与《史记》大致相合。考之《国语.郑语》,则樊、惠连、篯铿、求言、晏安、季连分别为己、、彭、妘、曹、芈诸姓的先祖。 这里的关键是,楚之母系先祖竟然是鬼方人氏!考察楚姓这个字。《说文》曰:芈,羊鸣也。从羊,象声气上出。再看的小篆字果然从。而其发音(“mi”),正如羊叫声。楚人之母系先祖那就是部落乃鬼方之牧羊对于鬼方之地望,众说纷纭,但大体在甘肃-陕西-山西这一线上。可以明确的是,春秋时代为晋所灭的上党赤狄六部均为隗姓。于是,鬼方早先的活动区域当距离上党不远,应该包括山西大部,或许还远至陕北、甘肃。鬼方多见于殷商卜辞,也见于《周易》、《竹书纪年》和《诗经》。武丁伐鬼方,三年才克之,可见,鬼方乃是晚商一主要不安定因素。武丁期卜辞也有伐芈记录—— 或许就是鬼方,或许是其一支。未见于后世金文。如果周共王所灭之“密”就是后来的“商密”,而如果“商密”就是楚人始封地“丹阳”,那倒可以在“密”、“芈”(楚)之间建立关系了。其实,即便共王灭了“密”,其国人未必就被屠戮殆尽,也未必就会屈从,而可能远遁南方,重起炉灶。《诗经.大雅.皇矣》曰: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徂共。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按徂旅。以笃于周祜,以对于天下”—— 此诗当是对于文王伐(及)一事的记录。密人不但侵,还侵。共,一般认为在今河南辉县,地当河内近太行之一隅。可见,当时人的活动范围颇大。我们能否把看做鬼方之一支呢?如果是,是否是一回事呢? 综合《国语》、《竹书纪年》和《史记》的记载,国于西周共王四年为周所灭,密康公被杀。共王之前是穆王,穆王世有帅楚子伐徐戎的记载。穆王之前是昭王,昭王伐楚丧六师于汉。似乎,(楚)无甚关联。《世本》、《大戴礼·帝系姓》的记载,老童之妻或以为骄福(弱水氏),或以为高娲(根木氏),但陆终之妻,却均以为是“鬼方氏之妹,谓之女阝贵”。弱水氏或根木氏的居所无从查考,而鬼方氏的地望却是有案可稽的。作为一个在商和西周时曾相当活跃的部族,在文献典籍和金石甲骨中均有记载。王国维《观堂集林》卷十三《鬼方昆夷考》引用《后汉书·西羌传》注所引《竹书纪年》:“王季伐西落鬼戎,获二十翟王”的记载,提出“可知其地尚在歧周以西。”并通过对残盂鼎和梁伯戈的考证,推断其地望为“西自氵开陇,环中国而北,东及太行、常山间,中间或分或合。” 李学勤的《殷代地理简论》一书,通过对卜辞中往来各地间的行程的记载及各地间相对方位的记载的研究,指出其地当在商西或西北,这一结论已为近年来歧山地区出土的甲文所证实:“□鬼告不乎宅商西”(H11:8)这条卜辞中的鬼,当即鬼方,商当即大邑商,鬼方位于大邑商(今安阳)以西,正与李学勤先生的推断相吻合。鬼方省称鬼,与卜辞中周称周方(乙3536:周方弗其有祸。乙2170:周方其无祸)同例,而周君称周侯之例亦见于卜辞,(甲)436:“命周侯今月无祸。”则鬼方之君或可称为鬼侯。鬼侯之名,见于《礼记·明堂位》:“昔殷纣乱天下,脯鬼侯,以飨诸侯。”《史记·殷本纪》作:“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九侯有好女,入于纣。九侯女不淫,纣怒,杀之,而醢九侯。”《史记集解》引徐广曰:“一作鬼侯。”是故鬼侯或可称九侯。

     司马贞《史记索隐》释荤粥:“匈奴之别名也,唐虞以上曰山戎,亦曰熏粥,夏曰淳维,殷曰鬼方,周曰猃狁,汉曰匈奴”。“晋改蒐于董”。杜解:“河东汾阴县有董亭”。董国被蒐国代替,最后属于晋国。也就是董国被祝融的支系即董姓的其他支系所继续居住。从“鬼方常与昆戎、洛泉、昆夷、绲夷、串夷等混用”。以及“鬼方的称呼在商朝称鬼方;西周称昆夷、玁狁”可知,后来也就把昆吾部落,居住昆仑虚的昆夷、昆戎等以及季连之苗裔曰鬻熊 。见于商周间者,曰鬼方、曰昆夷、曰獯鬻就是《世说新语》是记载汉末魏晋时期士大夫阶层言语行为的一部笔记体小说。《下卷。下排调1》也记载:“干宝向刘真长叙其《搜神记》,刘曰:卿可谓鬼之董狐。"”意思是:你可以说是鬼中的良史董狐啊。"这也是说明董狐居住在鬼方,董姓居住的部落地。说明董狐以母系姓为姓是返璞归真!

    学者考证:《史记·宋微子世家》有阳九国,当即九侯之国,其于《殷本纪》作“饥”,《周本纪》作“”,《尚书·西伯》戡黎作“”,《宋微子世家》索隐称“邹诞本云'音’”,是则其国或又作,其实均为一国的种种异称而已。从语音的角度来考察,鬼字古音为见母微韵,饥字古音为见母脂韵,黎字古音为来母脂韵,耆字古音为群母脂韵,黎、耆、饥三字同韵可相通假,而微韵属灰部,脂韵属支部,灰、支可相通转。饥、阝九系阝几形近而讹。黎讹作。 是故鬼方在传世典籍中又可作鬼、九、阝九、阝几、饥、黎、耆。《左传》宣公十五年“弃仲章而夺黎氏地”。杜预注:黎氏,黎侯国。 邺县在今河北临漳,滏阳在今河北磁县,以道里推之,滏阳西南之九侯城,即邺县之九侯城,黎城在今山西西南,上党东北,浊漳河流域。两说地望虽不同,但均在古冀州而分处漳水上下游是其共同之处。 

4.2陆终的婚姻

学者考究:据《世本》、《大戴礼》、《史记》记载:“陆终娶鬼方氏之妹,谓之女女贵,女贵字从女贵声,贵字古音为见母物韵,与古音见母微韵的“鬼”字相转可通(只须脱去塞音韵尾即可)。故鬼方氏之女曰女女贵当系以国为姓,亦可作女鬼。 又《左传》定公四年追述周公相王室,分唐叔以“怀姓九宗”,怀字古音为匣母微韵,与鬼字同韵,亦可通假,《诗·小雅·小弁》:“譬比坏木”,《说文》“疒鬼”字条引作“疒鬼木”,又《山海经·中次六经·疒鬼山》条郭璞注为“音如伟之”二例可证。据《国语·周语》记载:富辰曰:“狄,隗姓也。”《潜夫论·志氏姓》亦称“赤狄隗姓。”《左传》宣公十五年:“秋七月……壬午,晋侯治兵于稷,以略狄土,立黎侯而还。”及前述王国维先生所引《竹书纪年》“王季伐西落鬼戎,获十二翟王。”翟、狄二字古混而不分。据《西山经·西次三经》记载:“……马鬼山……神耆童居之,其音常如钟磬,其下多积蛇。”郭璞注:“耆童,老童,颛顼之子。”耆训作老,又见于《诗·皇矣》“上帝耆之”毛传,《文选·西京赋》“持耆龟”薛注。耆省作老,当与《楚辞·九叹》“藏珏民日石于金匮”王逸注“珏民日一作珉”同例。 这条记载有两点值得特别注意:(1)老童又作耆童。 (2)地名为马鬼山。按王引之《经义述闻》卷三十一:“黎老者,耆老也。古字黎与耆通。”而《说文·部》:“童……,从重省声。”。楚先祖与赤狄鬼方之间存在着相当密切的血统及文化渊源关系,其原居住地即便不在今晋东南的上党一带,亦当在两河间的古冀州范围之内。号称为姜姓的蚩尤为九黎之君的说法与同样号称为炎帝之后的共工所率部族为祝融之后的姓苗民之说亦有同构关系。昆吾之墟为卫,彭姓的别封为韦,其间的关系及其与《禹贡》“冀州”“常卫”既从,大陆既为之源于灵寿的卫水的关系。商文化来自黄河以西的冀州之地,是沿太行山东麓南下的,先商文化与山西境内的古代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昆吾及韦等祝融各姓的早期分布,恰好处于今豫北冀南及与山西接壤地区,祝融集团的另一支,可以从江西出土的徐国青铜器铭文中有彭姓另一别封“诸稽荆”的记载得到证明。其中之一部又转到大别山入鄂。楚建国后陆续入中原入楚的移民传承的神话。

     那这样不就是重黎部落即祝融部落本身吗?为何还称呼鬼方?上述论及“鬼方在传世典籍中又可作鬼、九、阝九、阝几、饥、黎、耆。”,同时《竹书纪年》“王季伐西落鬼戎,获十二翟王。”。我201416在《秦汉的董翳、董渫(绁)与刘邦》一文论述:“《汉书。卷三十一 陈胜项籍传第一》乃立章邯为雍王,王咸阳以西。长史司马欣,故栎阳狱吏,尝有德于梁;都尉董翳,本劝章邯降。故立欣为塞王,王咸阳以东至河;立翳为翟王,王上郡。……雍王章邯、齐王田广、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然而董翳被霸王项羽封为翟王(古黄陵县秦汉时为翟道县)而再看董卓,字仲颖,凉州陇西临洮(今甘肃岷县)人,董仲舒,广川(今河北枣强)人。董仲舒先祖迁徙至广川。他们的祖籍均为晋之河东董氏族裔在不同历史时期,回归河东陇西.。这几个记载都处于鬼方?而难道就封董翳为翟王?结合《竹书纪年》“王季伐西落鬼戎,获十二翟王。”。那证明鬼方的首领为翟王,翟王所在地是董姓居住地。也证明祝融部落是董姓部落联盟的称呼。

既然如此,“陆终娶于鬼方氏之妹,谓之女嬇 不可能不知道同姓不婚?下面将连同颛顼的婚姻一起回答。

4.3, 颛顼的婚姻   

    再从《世本·帝系》:“颛顼娶於滕氏,滕氏奔之子谓之女禄,产老童”。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说:“颛顼氏有子曰犁,为祝融。” ;《周礼说》:“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路史·后纪》:“颛顼娶滕奔氏之女曰,滕奔,即胜濆。”《土卑苍》:'娽,颛顼之妻名’《大戴礼》:'滕奔氏之女,谓之女娽,是生老童。’生伯称、卷章、季禺三人。这些记载无不说明:颛顼娶女禄,产老童(曰犁,为祝融)。

    女禄的禄字是重黎黎字的通假。历史上有个叫钟离(重黎)的国家,司马迁写作终黎,考古出土的钟离国青铜铭文又写作童鹿,童丽。所以说明离,黎,鹿,丽在先秦是完全不分的。古时候传说有种动物叫做天鹿,也写作天禄,所以鹿和禄也是不分的。所以说女禄的禄字和重黎的黎是不分的。颛顼有名记载的妻子只有两个,一个是邹屠氏,另一个就是女禄,邹屠氏是九黎的。女禄的禄字是黎字的通假也是九黎的。

     又有记载:颛顼娶九黎邹屠氏生下夏后氏的祖先,娶女禄生下了祝融氏的祖先。《海内经》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韩流,韩流生颛顼。即黄帝---昌意---韩流---颛顼。那怎么颛顼还是黄帝之孙?据《史记。楚世家》称:“楚之先祖出自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子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集解引谯周“老童”即“卷章”)”,卷章生重黎,如下表示:颛顼-----------卷章(老童)-----重黎。卷章应是字形之误,即老童。为楚人先祖之一。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 帝喾命曰祝融……﹝帝喾﹞诛重黎 ,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大荒西经》曰:“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故重黎即祝融,《世本·帝系篇》说:“颛顼娶于胜坟氏之子,谓女禄,是生老童”、“老童娶于根水氏,谓之骄福,产重及黎。”《国语·郑语》韦昭注:“颛顼生老童,老童产重黎及吴回,吴回产陆终。” 《经义述闻》卷三十一:“黎老者,耆老也。古字黎与耆通。”而《说文·部》:“童……,从重省声。”老者与重黎这种恰好颠倒的命名方式。

   湖北荆门包山二号墓出土楚简217支和237支简分别明记有楚先老童、祝融、等祖名。王国维《公钟跋》曾考证“陆终”,丁山则认为《楚公逆》铭文的“吴雷”即“吴回”。近年来李学勤先生指出包山简:“,即是鬻熊”,极有见地。与文献基本吻合。由此可见,祝融被认为是楚人的先祖,其说法起源于楚地可以肯定。

    考古发现:其一,北宋晚期在今湖北嘉鱼出土的“楚公逆”,其铭文为:“惟八月甲申,楚公逆自作吴雷钅父(),厥铭曰……。”孙贻让认为,楚公逆即周宣王时的楚君熊,逆、古音同,从器形上看亦不无道理。丁山考释吴雷即吴回。 

  其二,“邾公钅力钟”铭文云:“陆之孙邾公钅力作厥和钟,……”30年代出土于长沙子弹库的楚缯书,有“炎帝乃命祝以四神降”之语,“祝”即祝融。王国维《邾公钟跋》一文指出:“字从虫虫声,,古墉字。以声类求之,当是螽字,陆螽即陆终也。《大戴礼·帝系篇》陆终娶鬼方氏,鬼方氏之妹谓之女阝贵氏,产六子,其五曰安,是为曹姓,曹姓邾氏也。《史记·楚世家》同,同出于《世本》,此邾器而云'陆之孙’,其为陆终无疑也。”李学勤先生认为王氏分析字有误,墉字古音在东部,螽字古音在冬部,王氏沿用王念孙父子说文谐声谱,未别东、冬。字实应从虫省声,与终同属冬部,读为融,是因为融也从虫省声的缘故。 

其三,《两周金文辞大系》所收,有两条铭文:“苏公作王妃乖簋,永宝用”,“苏甫(夫)人作女至妃襄媵匚也》”。此外郐为女云姓,金文作“女员”,邾为曹姓,金文作“”,《金文世族谱》等书都曾加以论证。

颛顼娶於滕氏,滕氏奔之子谓之女禄,女禄的禄字是黎字的通假也是九黎的,娶女禄生下了祝融氏;上面论及陆终娶于鬼方氏之妹,谓之女嬇 不可能不知道同姓不婚?其实,颛顼也好,陆终也罢,都是娶祝融部落的女子,那就是一些历史学家、学者以及考古工作者,至今尚弄不清楚的地方。

我是这样认为的,是由于颛顼入赘祝融部落,并不是祝融从颛顼之后才产生。而陆终也是入赘祝融部落。

《史记.楚世家》: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其长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芈姓,楚其后也。昆吾氏,夏之时尝为侯伯,桀之时汤灭之。彭祖氏,殷之时尝为侯伯,殷之末世灭彭祖氏。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后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纪其世。”; 《大戴礼记.帝系》载:“少典生轩辕,是为黄帝。黄帝产玄嚣,玄嚣产极,极产高辛,是为帝尝。帝喾产放勋,是为帝尧。黄帝产昌意,昌意产高阳,是为帝颛顼。颛项产穷蝉,穷蝉产敬康,敬康句芒,句芒产牛,牛产瞽叟,瞽叟产重华,是为帝舜,及产象、敖。颛顼产鲧,鲧产文命,是为禹。黄帝居轩辕之丘,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氏,产青阳及昌意。青阳降居低水,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于蜀山氏之子,谓之昌濮氏,产颛顼。颛顼娶于滕氏,滕氏奔之子,谓之女禄氏,产老童。老童娶于竭水氏,竭水氏之子,谓之高氏,产重黎及吴回。吴回氏产陆终。陆终氏娶于鬼方氏,鬼方氏之妹,谓之女馈氏,产大子,孕而不粥,三年,启其左胁,六人出焉。其一日樊,是为昆吾;其二日惠连,是为参胡;其三日籛,是为彭祖;其四日莱言,是为云刽人;其五日安,是为曹姓;其六日季连,是为芈姓。昆吾者,卫氏也;参胡者,韩氏也;彭祖者,彭氏也;云刽人者,郑氏也;曹姓者,部氏也;季连者,楚氏也。说明,老童-----重黎吴回,是部落首领的变化。而帝喾诛重黎,是对祝融部落强大的排挤,最后吴回将军被族弟,也就是九黎部落(祝融部落的分支)的瑶族先祖盘瓠与吴回同族,最后吴回被“盘瓠衔人头遗阙下”。也就是一代华夏部落联盟首领”,称为“帝虞”、“帝吴”、“大吴”、“天吴”。上博楚简《容成氏》两次出现的“又吴迵”应当读为“有虞迵”,即帝吴;帝尧(陶唐氏)----帝吴(有虞氏)---帝丹朱(陶唐氏)----帝舜(有虞氏)。而派另外的首领进入祝融部落,也是称呼祝融的老童,别称陆终。最后祝融八姓被排挤分化瓦解。而舜帝名重华,也说明与重黎部落有关,并且继承了吴回的帝吴(有虞氏)

 4.4, 黄帝的入居与颛顼入赘形成于祝融部落居住范围的一致    

    为何史籍中的黄帝活动范围跟祝融族的活动范围有很多重叠处?《左转·昭公十七年》:“郑,祝融之墟也。” 《重修大殿碑记》:“古传郑邑为轩辕氏旧墟。”即河南新郑县。河南新郑裴李岗是黄帝住过的有熊氏之墟。祝融在此居住过。而此地文物遗迹是7——8千多年前的。那么,明显就是后来黄帝入居祝融部落。《国语。周语上》:“有夏之兴,融降于崇山。”崇山即河南嵩山。这里离祝融的食邑新郑不远,同属郑国。春秋时郑国还有祝融氏子孙。乾隆四十一年本《新郑县志》特为祝融做《封建表》。祝融是满族祖先。养猪一族。曾从南至北走遍中国。从长江流域到黄河流域到辽河——西拉木伦河流域。返回中原。传说中被黄帝赐名祝融负责管火的黎和黄帝一族的部落也是到处游牧游猎的。祝融是真有其人的。而且不止一人。(《路史。前记》卷八。)

    上文“女禄(又记:称、僻、僻)→老童→重黎、吴回(又记:吴雷、回禄)→陆终→(昆吾)南陆。变化一下:颛顼→女禄(女禄作为母系部落老)→老童(老董)→重黎(董老)、回禄(回禄为禄回的倒称,禄也为老、吴回、吴雷)→陆终(老董或重黎的倒称)→南陆(男性的陆,昆吾)、陆叔,名安(姓飂→陆→黎→老董的老,称呼陆叔)。”都是部落首领,有的是入赘祝融部落的首领。

20151301:03荷香月暖(QQ353159928)作于贺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