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鑫太极拳论经典十三篇白话解(四)-理论研究-中国太极网 -

 黄果树861 2015-01-03
第十一篇   界限说     附:争走要决

界限说
    原文:何谓界限:凡分茅胙土设官分职,以及动静语默,莫不各有界限,一逾分一失言即过界,过界即与人有干涉矣。凡事如此况拳乎!
    白话译文:什么是界限?可以这样说:凡是国家的疆土分界,官员的职务分配,以及人的言语举止都各自有各自的界限,举动过份,或者言语差错就是过了自己的界,就会影响到他人即和他人相干了。世上只要是事情都是这样,何况拳术?
    原文:如人之行步,尽足可开二尺五寸,此勉强为之,非天然也。天然者:随便行步,约不过尺一二寸。上体之手与下体之足趾齐,此即是界限。
    白话译文:比如人在练功时或日常中的迈步,可以开有二尺五寸,但这是勉强作到的,不能很随便的连续,不是天生自然的做法。自然的做法:随意迈步,约有一尺一、二寸阔。手伸出去与脚趾齐,这就是上步的界限。
    原文:大约胳膊只展四、五分,内精只用一半,足步只开尺余,如此则一身之上下左右,循环周转无不如意。盖动不越界,如将士在本界内;山川地理人情风俗,一一了亮于心,故进攻退守绰有余地。一入他人界里,处处更得小心防护,稍有不密,即萌失败之机,此君子所以思不出其位也。
    白话译文:大体上说:手臂只展开一半,内在的精意也只用一半,脚开只有一尺多点,这样的话,全身上下左右,无论向哪里运行,都会圆转无碍,没有不如意的地方。因为运动起来而不越出自己的边界,好比将士在本国内打仗,所有地形人情都了然在胸(知已功夫)所以不论攻或是防,都有转环的余地。若进入别人边界之内,处处要小心在意,稍有不察,就会萌发失败的苗头,这是圣人教诫的意思:品德端正的人想的是行事不出自己的范围位置,即不超出本位。
    原文:打拳原为保身之计。故打拳之时,如对敌人长进愈快。然又恐启人争斗之心,故前半套多言规矩,不言其用,至后半套方始痛快言之,以示其用之之法,然第可知之,不可轻试!如不获已,为保命计,用之可也。
    白话译文:练拳本来是用做防卫身体的,所以在自己练习时,假设面前有个对手,进步就会较快;但是这样又恐怕引发自己争强好斗的意识,因而在前半部的运动中,多讲究法理规矩,后半部才讲技击,以表明体用的方法,要渐次才能知道,而且不可轻易试验!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为保身护命,才可以应用。
    原文:大约此拳是个人自耍之势,徒手空运,非有敌人在其前后左右也。自己下功夫,遍数愈多愈好。根固而枝叶荣,况卫生保命之道,莫善于此。
    白话译文:大体上此拳都是自己徒手无意的运动势子,并不是真有敌人在周身四下相陪。自己练习拳势,遍数越多越 好,所谓熟能生巧,好象大树的根基深稳,枝叶自然繁荣,何况养生护命的方法没有比太极拳更好的!
原文:学者但先难可也。至于后获则当置之度外,不可以毫发望效之念,中分吾专心致志之功。金针已渡,学者勉哉。
白话译文:学习的人只管下功夫循规蹈矩的练习,至于能达到哪种地方哪种境界,则千万不可存有丝毫的期盼功效念头,以至分散了专心致志的功夫。我说的可算是可以度过劫难的金针,学拳的人要勤勉进取啊!
    附:争走要诀
    原文:两人交手,各怀争胜之心。彼此挤到十分九厘地位,只余一厘,分胜负全在此一厘地位。彼先占据,我即失败,我先占据,彼亦失败。盖得势不得势,全系于此,此两人俱到山穷水尽也。
    白话译文:两个人对阵交手中,各自都取会怀着要获得胜利的思想。彼此间将对手挤到将到宾主易位的十分中差一厘的地界时,胜负就在于这一厘的地位。对方占据这一厘位置,我就失败,我若占据,则敌败。因为得势与否,全在于是否能占据地位。这是因为彼此都到了山穷水尽处,得到此地自然就得到了胜利。
    原文:当此际者,该如之何?曰:必先据上游。问如何据上游?顶精领往中气,手略提起,居于敌手之上,身略前侵逼迫彼不得势,力贵迅发,机贵神速,一迟即失败,一迅疾即得势,势得则手一前送,破竹不难矣。
    白话译文: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呢?回答是:必须先占据上风。怎样才能在此情况下占上风?要顶上精神领起体内的中气,手上不用力就能稍微向上一点,使稍高而在敌手之上。身体上下一致稍微向前侵逼。使敌无法得势。这个做法要神速疾行,心念一起,形体已动,稍有迟缓就是给对方的机会,我若迅疾就会得势,得势后只须手向前送出,对方必然会就手跌出。
    原文:如两人对奕,棋到局残,胜负在此一步。又如逐鹿,惟高才捷足者先得之。又如两国兴兵,先夺其辎重粮草,此皆据上游盬脑之法也。
    白话译文:这好比两人下棋,到残局时,胜负就在一步之间。又好比追逐猎物,只有技高足快的人能先得到。又好比两国兴兵打仗,先夺去一方的军械粮食,这些都是占据上风获得形势的方法。
    原文:故平素打拳,全在一起一转。所谓得势争来脉,出奇在转关。
    白话译文:所以平常练习拳法,练的就是一个开始和转变,想得到机势必求得来意的源头本意。能够出奇制胜,则是因为我转换转变形神的无形迹。
    原文:本势手将起之时,必先使手如何承往上势,不令割断神气血脉,即承接之后必思:手如何得机得势,来脉真机势得,转关自然灵动。能如此,他日与人交手自能身先立于不败之地,指挥如意。来脉转关,顾可忽乎哉!
    白话译文:如这一势手要起来的时间,必须先想到要让手怎样接住上一势的意思,不致于割断两势之间神气和血脉的相连相承,接住上势意思后又必须想要怎样运动才能得到机势。来意真切,机势得到,关键的转变就会自然而且灵活。能够这样练习每一动的运转,往后和人交手时,就可以先处于不会失败的地位,指挥敌人也能随心如意。由此可见,从接来意的一开始到得势后关键处的转变,是不容忽视的。

第十二篇  太极拳缠法精论

    原文:太极拳缠法也。进缠、退缠、左右缠、上下缠、里外缠、大小缠、顺逆缠,而要莫非即引即缠,即进即缠。不能各是各着。若各是各着非阴阳互为其根也。
    白话译文:太极拳运行规律是缠绕运动。在运动中无论前进后退左右转动、上下伸缩、里外变换,大小幅度,顺逆方向所有的形体都要体现缠绕的意思;在应用中更要做到在引进中具有缠绕,有引即有缠,有进有缠,决不能是引进是引进,缠绕是缠绕,那样就违背了太极阴阳互为其根的原理。
    原文:世人不知,皆曰为软手,是一外面视之皆迹象也,若以神韵论之;交手之迹,刚柔并用,适得其中,非久于其道者不能澈其底蕴,两肩軃下,两肘沉下,秀若处女见人,肆若猛虎下山。
    白话译文:世上的人不了解太极拳阴阳变化的原理,看太极拳是软手,这只是外在的表现迹象,若从神韵上说,临场对敌时,刚和柔一并使用而是都恰好应用适中,但若不是长久的在太极拳理中探究者,就不能得到其中蕴含的真意。两肩下垂,两肘下沉,要静时好象没有出嫁的姑娘见到生人,动作时好象猛虎扑食。
    原文:手即权衡,称物而知其轻重。打拳之道,吾心中自有权衡,因他之进退缓急,而以吾素练之精神临之,是无形之权衡也,以无形之权衡权有形之迹象,宜轻宜重,而以两手斟酌,适得其当,斯为妙手。
    白话译文:手就是称量物体的秤锤(权)和秤杆(衡),所以能查知彼意。但是太极拳的功夫,可以让人在心中设有权衡:因为对方的进退的缓急轻重,而应用我平时养练的精神,指挥肢体随机应以变化,这是没有形状的衡器。用无形的衡器来衡量有形的现象,应该轻还是应该重,可以两手的感觉斟酌变化应用,能够刚好得当,就是真正的拳道好手。
    附:太极拳缠丝法口决
    动则生阳静生阴,一动一静互为根,果然识得环中趣,辗转随意见天真。
    白话译文:人的一身,动则为阳生,不动则为阴生,所以阴阳动静可以互相为根本。太极的妙处全在一个圆上,即阴阳相生循环不断的道理,能够感受到身体运行的圆通,就可以达到动静皆能合于自然运行规律的自然而然可窥见天机的境界。
    阴阳无始又无终;来往屈伸寓化工;此中消息真参透,圆转随意运鸿蒙。
    白话译文:阴阳的变化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练拳时身手的屈伸往来都隐寓着天地间阴阳造化万物的神妙契机,若是能够参透体悟到其中的消息关键处,就可随便的运用先天的自然元气使有益自己的身心。
    一阵清来一阵迷,连环阖闢赖斯提,理经三味方才亮,灵境一片是玻璃。
    白话译文:练拳的认识是一会明白一会糊涂。这是体悟天地开辟时生机的自然道路,真正的道理要不断连续的经过多次的明味才能真正明白,明白后才知道:虚灵的境界就是真实平常自然的存在。
    五言古体
原文:(太极)理境原无尽。大道生育天地运行日月长养万物,永无尽时。太极拳理阴阳生生不已,理即源此。
原文:(功成)端由结蚁诚。欲想功成当如蚁搬物,百折不挠,
原文:(学中)三年不窥园。专心致志,不事他顾。
原文:(只为)一志求神凝。人心散乱,不一志则神散。神凝则功夫易成。
原文:(入门)自当从良师。求学要入门,当找一明理师。
原文:(悟后)又宜访高明。积有体识,须与友朋相互验证,师徒间差距太大,可证大悟不可验小得。
原文:(形意)处处循规矩。形体心意的运动处处要遵守规矩。
原文:(自有)一线启灵明。循规矩行功日久,可以周身一家时,自然的灵机就会显现。
原文:(妙理)一层深一层。每进一步就有进一步的道理。
原文:(阴阳)层层意无穷。阴阳变化每一个层次都有新意。
原文:(身形)一开连一合。身体的运动每动必然是一开一合。
原文:(虚实)开合递相承。形体的开合要由心意的虚实主宰。心意的开合要由形体的虚实表现。两者循环相承。
原文:(日久)有时引入胜。行功日久,偶然的妙悟足以引人入胜,厚积薄发,理所当然。
原文:(始觉)工欲罢不能。悟见天机心神向往。想不练已不由身体自身能做主。
原文:(循序)勤习加勖勉。勤行不怠,犹须鞭策。
原文:(渐渐)日上自蒸蒸。日久技精功夫境深。(树人案,练习日久,偶见胜境,仍须循序勤修,时时加以勉励鞭策,才能渐渐接近太极真境。修炼之路其难可知,非具大智慧而不能深入其中)。
原文:(大道)一旦无障碍。心灵妙悟时日积久即可识得本来:障碍皆由心生,心净则障消,无形无象,自然圆通。
原文:(机发)恍然悟太空!妙明灵动之机发于无心,无心于事自然无事于心,体静自然心寂神明,致空无所空之境时,则大道自在我身!
    (树人案:行功至能自然运行则无迹象可寻,符合老子大道无为宗旨,又与佛祖“无所往而生其心”之要旨同一,练习者若能忘已忘物,自不难进入境界之中。注:括号中的为译者添加,后五字为原文。

第十三篇   心易发微伏羲太极图说

    原文:此图乃伏羲氏所作也。世不显传,或谓希夷所作。虽周子亦未之见也,乃自作太极图,观任道逊之诗可见矣。诗云:太极中分一气旋,两仪四象五行全。先天八卦浑沦具,万物何尝出此圆!又云:造化根源文字祖,图成太极自然天,当时早见周天子,不费钻研作正传。夫既谓八卦浑沦文学祖,则知此图为伏羲所作面非希夷明矣。
    白话译文:太极图是上古先王伏羲氏绘制,但世上没明显的记载,都说是希夷先生陈抟创绘的。这图连周敦颐也没有见过,所以他自己绘制有太极图传世。我们看任道逊的两首诗就可以知道到底谁是作者。诗义如下:浑钝虽为太极从中分为阴阳,但仍然旋转相生一气不断,仍是一体浑圆。其中两仪四象五行俱全,又与先天八卦图相合的浑元无间,世上万物的生长都不出这个圆的范围。其二:河图是万物造化理数的根源。伏羲是创造文字的祖先。他绘制的这幅图表现了太极大道的自然天地。如果我能早见到周文王就会劝他不要浪费时间而演算后天八卦了。既然指出了先天八卦(伏羲所作)和文字始祖这两点就足以证明这图,不是数千年后的陈抟所绘。原文:其外一圈 者:太极也。中分黑白者:阴阳也。黑中含一点白者,阴中阳也。白中含一      

    点黑者,阳中阴也。阴阳交互,动静相倚,周详活泼,妙趣自然。
    白话译文:此图外边一圈 就是太极。中间有黑有白的就是阴阳,黑中有白点,是阴中的阳,白中的黑点是阳中的阴。图中的阴阳交相互应,动静相互倚靠,表现的既详细又活泼,妙趣自然而然产生。
    原文:其圈 外左方自震一阳驯至乾之三阳,所谓起震而历离兑,以至于乾是已。右方自巽一阴驯至坤之三阴,所谓自巽而历坎艮,以至于坤是已。其间四正四隅,阴阳纯杂,随方布位,自有太极含阴阳,阴阳含八卦之妙。不做安排也。岂浅见近识者所能及哉!伏羲不过模写出来,以示人耳。
    白话译文:圈外左(下)方东南从震位顺行到正南乾位,中间经过东方离位及东北兑位;右(上)方从西南巽位顺行到正北坤位,中间经过西方坎位及西北艮位。这中间四正(东西南北)四隅(东南、西南、东北、西北),是根据阴阳的变化,随方向而定位的,自然之中即具有太极、含有阴阳,阴阳中含有八卦的妙机,是不需故意安排的。这其中的玄妙岂是学识浅薄的人能知的!伏羲不过是把自然法则以这种图形表现出来,用以教化百姓。
    原文:予尝究观此图:阴阳浑沦盖有不外乎太极而亦不离乎太极者,本先天之易也。
    白话译文:我(作者)曾经研究这幅图,觉得它的阴阳相抱而分,分而又合,真是浑元一体毫无间隙,而且它的变化都是太极理所当然,变化的形体又不离开太极的本来--即伏羲先天的易经。
    原文:观周子太极图,则阴阳显著,盖皆太极之所为,而非太极之所倚者,实后天之易也。
    白话译文:再看周敦颐的太极图,阴阳的划分很明显,因为他所讲叙的是太极的作为,而不是太极所倚靠的大道原理,实属文王后天发明的易理。
    原文:然而先天所以包括后天之理,后天所以发明先天之妙。明乎道之浑沦,则先天而天弗违,太极体立也;明乎道之显著,则后天而奉天时,太极用行矣!
    白话译文:但是先天能够包括有后天的道理,而后天可以阐明先天的玄机;能够明白大道所以能够浑元无间,自然先天顺乎自然,太极的本体就产生了。能够明白大道所以变化的道理,在后天就会奉依天时的生发机宜,太极的体用就开始运行了。
    原文:使徒玩诸画象,谈诸空玄,羲周作图之意荒矣!故周子诗云:兀坐书房万机休,日暖风和草色幽;谁道二十年远事,而今只在眼睛头。
白话译文:但是如果只是赏玩图谱,空谈玄义,则伏羲、周敦颐制作图文的本意就永不会有人知道了。所以周敦颐曾有一首诗说:一个人坐在书房里,觉得万事万 物都引不起自己的兴趣,虽然暖风和畅,草色情幽,也无法使我减轻惆怅,回想起二十年前与人谈论研究太极的大道义理,而今只剩下无望的眼神了。
    原文:岂非孔子所论太极者之旨:容有外于一举目之间哉?是可默识其妙,而见于性理,指要可考也。
    白话译文:这和先师孔子论说太极大道所发的奥旨是一样的:大道容纳万有,举目所见尽是正法,但若没有身体力行则都是道外之物。这些道理的玄妙处只能是一个人独处时默默思考,期望得到领悟而已。

后     记
    先贤遗训有“要言不繁”之语。其意有二:一是重要的话说的再多也不嫌多(繁),二是重要的话说的再多,也不嫌烦。但事实是:老师教学时道理讲的再多也不嫌烦(麻烦)繁(繁琐),而学生听着是既嫌多又嫌烦。当然也有人理解为:重要的话语,不能繁琐的重复。
    陈鑫诗曰:……回头试想懒惰时,不是先知未说到,说到未入我心中,我心反觉多烦恼,天天说来天天忘,有心不用何时晓……。
    唯愿修习太极拳者,功夫成与不成,且不要在意,却万万不可辜负了贤者传艺引路之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