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叶水涛|凌宗伟:语文教育的返璞归真

 许愿真 2015-01-03

  凌宗伟认为语文教育应该回归它的本源。本源是什么?凌宗伟的回答是:生命的互相浸润。语文课堂是什么?他认为语文课堂应成为关注生命、放飞生命、提高生命质量的主阵地。因此,语文教学应该是师生与作者、文本的美好相遇,是一个生命相互对话、相互浸润、共同走向美好的过程。语文教育应该承认和尊重每一个师生以及作者的生命存在价值,并为这种价值的实现创造各种条件和可能。

  凌宗伟对语文教育的理解和实践是对叶澜、冯建军、张文质等教授所倡导的生命教育理念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回应,体现了中国当下语境中的以为人本和科学发展观的主流价值导向,也是对新课标关于语文教学必须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作出的个性化的回答。

  康德说:“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然而,需要追问的是:人是什么?教育是什么?人类为什么需要教育?只有追根溯源对这些形而上的本源性问题作出思考,并形成一些清晰的看法,具体的日常的学科教学才不致于陷于盲目性,缺乏自觉性。

  人是什么?这个永恒的斯芬克思之谜一直困扰着人类。关于生命、宇宙以及一切的终极意义问题,其实是人对自身的哲学思考,也是对生命意义、人生价值的追索,对人生境遇的一种反思。生命教育是对“人是什么”的教育学诠释,也是凌宗伟语文教育思想本源之所在。

  卢梭说:“教育赋予我们在出生时所缺的一切和我们作为成人所需要的一切。”人之为人首先是生命的存在,作为生命的自然属性,人与动物并没有根本性的不同,但生命的成长与发展的性质,人与动物有根本性的区别。简而言之,动物的生命成长是特定的,人的生命成长是待定的。蜘蛛生下来就能结网,人刚生下来什么都不会,但蜘蛛一辈子只能生活在网上,并只能结一种网。人能生活在各种不同环境,从事种种不同的活动,有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适应环境并改造环境的创造能力。这种能力是人类生命的一种潜在的遗传素质,教育使这种潜在素质成为现实的可能。

  杜威说:“教育就是生长”。所谓生长,归根究底是生命的成长,观察和思考生命发育成长的过程,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教育的实质。从受精卵到胎儿,几乎大致上重复了从动物到人的进化史,即由单细胞生物发展到高级动物的生命史,我们可以从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认知过程(皮亚杰把这一过程分为特化阶段——泛化阶段——分化阶段——概括化阶段四个时期)来探讨早期人类的认识史。这为凌宗伟语文教育生命化的思想提供了历史与逻辑一致性的佐证,反之,生命化教育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切近学生成长与发展本质的教学与研究的视角。

  观摩凌宗伟的语文课堂教学,我们可以大体知道知识概念是怎样在人的认识过程中形成的,美感、道德感又是怎样在学生的语言学习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凌宗伟让我们把教学活动的注意力和重心放在对学生生命成长的关注,关注语言现象背后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语文课堂教学是围绕文本展开的生动活泼的生命性的对话,语文学习过程是师生生命体验感悟的内在过程,而不是外在的、名目众多而枯燥繁琐的习题化练习,更不是概念化的文本解析。凌宗伟的教学思想与实践告诉我们,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只有通过生命的和谐成长才能得到有机的统一。

  新课标所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就其本质而言,正是揭示生命的丰富性和生命成长的全面性。凌宗伟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实践,首先表现为“站在对生命深刻理解的高度解读文本”。凌宗伟认为文本中包含着“作者的写作状态和时代背景、生活阅历与对生命的理解”,文本决不是冰冷的文字符号的堆砌,也不是“刻板、教条、贫乏、单一”的概念和公式。正唯如此,语文教学必须披情以入文,知人而阅世,这样才能于解读文本语言文字的教学中见对话中的情趣与思想,还原与提升生活的真实,彰显“师生以及作者与文本本身的生命与思想的活力和张力”。他认为这种直指心性,感悟生命的教学才是本真的语文教学。

  凌宗伟认为“语文教师要有生命在场的意识,要努力与学生进行思想和心灵的沟通,努力捕捉课堂上能够产生生命碰撞的火花”。如果说对文本的生命化解读体现了凌宗伟语文教育的“世界观”,那么这种关注教学的即时生成,努力捕捉思想火花的教学艺术则体现了他语文教育的“方法论”。生命意识表现为辩证思维,语文教学也因此有了交流和感悟而生成的灵气和生机。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才能摆脱照本宣科,机械训练的程式,走出死气沉沉,令人昏昏欲睡的困境。凌宗伟课堂教学的挥洒自如,体现了他生命意识观照下的语言文字的修养与教学艺术的机智。“文似看山不喜平”,“映日荷花别样红”。凌宗伟张弛起伏、个性鲜明的课堂教学艺术之所以为人称道,很大程度上在于他体现了一种“行乎其当行,止乎其当止”的自然流畅的风格,有一种雅致的意趣和深邃的哲理。

  这次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是“教育回归生活”。凌宗伟认为“只有关注生活才能拓展生命视野”,读书既要提纲挈领将厚书读薄,又要举一反三将薄书读厚;既要有书本知识为主的间接经验的习得,又要有社会生活中直接经验的接受。无论于间接知识还是直接知识,教学过程都要注重二者的沟通、融合、扬弃与提升。生活事件进教材、进课堂,使课程资源因此而丰富和鲜活;书本知识应用于生活,则加深了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也提高了知识应用与创新的水平。只有在生活中学语文,为把生活变得更好而学语文,让语文教学伴随时代前进的脚步和学生生命成长的节奏来教语文,才能有效地将语文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应用能力,帮助并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

  语文教学是语言文字或语言文学的教学,语文作为工具的特殊性在于它体现着人文性,服务并伴随着生命的成长。倘离开这根本性的宗旨,语文教学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生命有其自然属性,教育应给学生以成长的快乐。生命有其社会属性,教育应培养学生有责任的担当。生命有其精神属性,教育应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高贵的品质。

  人作为符号性存在的动物,生命的属性在语言文字的符号中得以彰显,语言有其自身的逻辑体系,它在人类社会生活和生命个体的活动中得到体现。生命化的语文教学坚决地排斥对文本的架空分析和游离语言文字之外的随意发挥,它必须于文字句章中见生命的意蕴。语言文字的教学与生命成长紧密关联和高度融合,语文教学既要体现语言文字学习与应用的规律性,又要合乎服务学生生命成长的目的性,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凌宗伟告诉我们,如此,才是语文教育的返璞归真。

  该文刊于《语文世界》第四期,叶水涛,江苏教育学会秘书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