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停下来思考人生,期间接待了特意从杭州和丽水远道而来的朋友,也谈了一些明年的东西,感觉最近时间不够用,也不能从整体上思考和宏观把握,所以觉得还是以前舒服,那时候没这么多的应酬(虽然已经很少了,与以前比还是显得多),没有这么多的QQ,没有这么多的咨询,呵呵,可以自由自在的思考,投资;偶尔跟臭味相投的朋友吹吹牛皮,唾沫横飞;好怀念那个时候的日子,但是不管怎么样,有一点不可以放弃,我每年都会抽一个月左右的时间,类似闭关修炼的那种,说是闭关,有点玄乎,其实也就是给自己多一点思考的时间,能够平心静气的想一想,从宏观上把握一下,立足长远,着眼全局,所以以前虽说很穷(现在也很穷),日子倒是过得平淡而知足; 还是那句话,我是一个随缘的人,不强求,平淡而知足,呵呵,没想过大红大紫,也没想过大富大贵; 一辈子一点爱好就是读书,我小时候的梦想就是天天有馒头吃,凉拌大葱吃就知足了,现在随着边走边被社会同化,欲望多了点,世俗的东西渴求的多了一点点,但是我自己知道自己是什么鸟东西,骨子里的东西不会变;我骨子里就是个农民,我是农民的儿子,所以有时候山珍海味虽说也能吃到,但是唯一喜欢的还是大葱、馒头的日子,喜欢赤脚,好在一些朋友不计较这些,也都忍受了我的这些,我在公司光脚连亿万富豪的朋友都见了,大家也都没觉得不妥,所以这辈子估计也就这个样子了; 说话直,脾气臭,不喜欢拐弯抹角,不是看不懂,也不是不会溜须拍马,只是不喜欢,所以如果哪句得罪了,希望大家不要介意,也不要跟我这种农民计较; 言归正传,啰啰嗦嗦太多了; 我觉得我们无论是哪种派别站队,最终都摆脱不了一个公式; 收益率(R)=(Pt-Po)/Po<1>+D/Po<2> 这是一个简化的公式,很简单,忽略了时间因素的收益率公式; 这个公式由两部分组<1>和<2> 我们自觉不自觉的都在这个公式中站队了; 第一部分也就是所谓的资本利得,换句话说就是比较重视卖出时点的股价波动 第二部分也就是所谓的分红收益,换句话说就是大家经常听到说的股票跟债券类比而进行原初估值用到的,只是跟债券比,债券的利息是一般是利息数量和时间都比较好确定,而股票的股息是不确定的; 如果把自己归类到价值投资的时候,会比较重视股息收入,这类的投资风格基本上也是确定的,不多说了,如果不明白,去雪球看看酒粉和银粉的分析基本上就明白了; 如果把自己归来到成长投资或者投机的时候,会比较重视第一部分,也就是持有期内股价的波动; 当然,也有人不赞成成长和价值的区分,其实一只股票很难真正区分开成长和价值,巴菲特都做过简评,对此类分类比较鄙视; 任何一只股票都会有成长和价值成分,只是不同的个股,显现出来的主导因素不一样,这时候市场会忽视某一方面的因素而已,并不代表他不具备另一种特色; 比如,价值股,也有成长性,只是这时候主导性因素是分红,成长性也有,只是已经过了高速成长期,成长性已经不是驱动该股价值的主导性因素而已; 再比如,成长股,也有价值因素(这个指的是价值的主要特色之一比如股息分红),只是这时候股息分红往往变得不重要,或者通过另外形式的来补偿(比如高送红加转赠——简称高送转),格雷厄姆也对股票分红作过专门论述,尤其是大师对市场心理的分析很经典,这是被所谓的一般而言的价值追随者忽视或选择性遗忘的东西,确实股票红利并不能增加股东的财富,所以在他们看来填权或贴权也是一个伪命题,但是价值投资鼻祖都承认,股票红利或股票分割类的对市场心理的影响,而我们却选择性遗忘或不愿正视,这也是一个问题; 如果成熟的市场,比如奉为楷模的美国,有自己的各类特色的市场,比如喜欢比较成熟稳定的市场,你可以参与选择主板市场,如果比较偏爱成长,享受云端与深海的极限运动,可以选择二板市场; 我们就比较尴尬,制度性问题就不说了,呵呵,市场共识了已经是; 投机氛围浓,也就浓在大家多数是重视第一部分的收益的,尤其是被我们简化的时间因素; 股价波动越短越好,简言之就是俩字快钱或暴富,这是投机市场的特色;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利益的地方就有冲突; 所以内幕、操纵、贪婪,轮番上演,一幕幕活剧谢幕了之后又通过不同的标的借尸还魂,死灰复燃; 我不想做出任何价值评判,没办法,人性如此,没办法改变,也不是我能做到的; 我们能做的也就是对自己的控制; 说白了,股市终究是人性的博弈,一根根红红绿绿的K线背后是赤裸裸的贪婪与恐惧; 不管是市场合力也好,所谓的庄家也好,如果没有能力到一级市场或一级半市场分一杯羹,在二级市场实现自己的财富梦想,最后的途经只能如此: 第一步:现金变成股票; 第二步:股票变成现金; 所以如果上市几年的股票,不管是什么驱动因素,但是无论是谁赚钱,都摆脱不了这两步,因为拉出里看看,市场中每年靠分红过日子的股民估计不多吧(看看交易所每年的统计即可知晓); 无论是谁,当小打小闹的时候,无所谓,一个ENTER可以搞定,如果大规模资金进出的时候,就意味着成本能控制,需要把自己的成本控制在一个合理区间,高了下来,低了不停进,买盘增加,股价自然上升,所以这就是合理的启动前的波动或箱体震荡; 当然,现在有了大宗交易,又一个获得或抛出筹码的途经也是值得多研究的地方,但是并不能改变本质; 或许你会说,你这家伙还是从坐庄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这东西已经OUT了…… 我不想狡辩,也不想多做解释,这东西吧,不好说; 合力也罢,主力也好,终究会有个东西体现吧,借用道德经的一句话就是: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我们权称之为主力吧; 我们中国人讲究:信则灵,呵呵,这东西何尝不是信则灵…… 在我的投资世界里,我不止一次说过,无论是谁,重视基本面也好,重视技术也好,投机也好,投资也罢; 投资本质上是一场概率游戏,技术分析和基本面分析都是工具而已; 所以基本面分析大师,可以兵败滑铁卢,不是基本面不灵了,是因为基本面分析本来就是工具,投资本来就是概率游戏; 差别只是大家糊弄自己的理由不一样: 有些人比较看重基本面,如果这东西通过以往的业绩表现,合理的统计数据,然后做出合理的评判,这种可以称之为以坚实基础的基本面分析; 其实不要鄙视啥主题投资或热点投资,只是大家重视的点不一样; 比如价值投资者或成长投资者,价值投资者比较重视资产负债表寻求安全性,成长股比较重视利润表,二者也都会在现金流量表寻求平衡; 比如题材投资者,也是通过预期来实现乾坤大挪移的; 比如外高桥之类的,你可以说是投机,最后是一地鸡毛,但是作为主题投资或题材类的也不失为一种经典; 他这种逻辑也很简单: 围绕资产负债表的价值重估做文章,林奇也喜欢这种,把他分类为隐蔽资产型,差别只是我们以疾风暴雨式短期实现了价值挖掘,某些政策成了引爆点,这成了中国A股的一大风景,但是你不能说不具有合理性,那么在美国慢慢被市场发现就成了林奇的经典,在国内短期的疾风暴雨式实现就称之为投机,呵呵,这也太有色眼镜了吧; 当然,我也反对单纯的投机,这种东西很多时候看不懂,完全是彻头彻尾的题材或概念,这种还是建议远离为妙,比如某裤子之流; 所以不要太在意自己是哪一派,坦白说,是哪一派别真的很重要吗? 别给自己贴标签,累不累啊; 市场是剩者为王,时间和账户会回答这个问题; 如果真的擅长价值类的波段性操作,比如白马股跌到一定程度,估值低估的时候相对比较容易判断,那么就买进去做一把,波段操作操作,浙江那位仁兄就是这样玩的,每年收益率也非常可观; 如果真的擅长题材投资,做好一个题材即可,没必要个个都跟,看准的做一把,多赚点,其他的随缘,因为这个市场注定95%的机会都会错过,如果不是这样,那么谁很神奇每次机会都抓住,那么一年就可以实现财富传奇了,亿万富豪梦一年就够了,有这事吗,显然做梦; 如果擅长专一做,那么就做精一只股,或做精一种趋势,或做精一种形态,不管哪种,一招鲜,吃遍天,只要能够给你足够的利润,够了; 其实伪价值投资没有告诉你这样一个事实,我特别鄙视; 我承认每年都获得稳定的20%复利很难,市场终究会磨平超额收益; 市场神奇之处就在于通过风格转换或者市场机会,来抹平大家的超额收益; 所以我们终究都会被抹平,这也是注定的; 但是我们并不是无能为力; 我一直说,市场的机会是不均等的,要么几年没机会,要么一有机会就是几年; 如果我们是巴菲特那种专业投资者,每年都要玩或者每年都要持股,不可以退出市场,那么我们也没办法摆脱这种命运; 但是好在我们可以选择离开市场,这也是一种优势; 比如市场没有机会的时候,几年都没有机会,我们可以选择立场,不做或少做; 这时候收益率几乎可以忽略; 比如市场机会来临的时候,不要听那些家伙瞎扯淡,什么20%已经很知足了,那是熊市,那是没有机会的时候; 那时候不管是谁,确实已经很好了,甚至绝大多数热都做不到,能不亏就阿弥陀佛了; 但是机会来的时候,再谈这个就有点傻X了,这个时候就是贪婪的时候,这个时候赚不到钱的话,也就意味着当没有机会的时候,被抹平的更厉害; 所以高手是在该贪婪的时候多贪婪一点,这时候忘记你的20%的沾沾自喜,这时候唯一要做的事情是贪婪,多储备点将来被时间抹平的收益率,不然真的要告别这个市场,真的没必要玩; 投资真的很不容易,时间和机遇,有时候真的非人力而为,只能尽人事,乐安天命; 当机会来的时候,猪都在飞,你在哪; 错过了,那就真是猪了; 风来的时候,飞远一点,不至于将来风停了,剩下的只是不停的望洋兴叹; 信笔涂鸦,写给看的懂的人; 如果累了,我选择停博,那时候会跟大家告别,不会不辞而别,因为这个平台,当初自己只是想记录一下自己的成长轨迹和思考历程; 但是现在成了一个平台,我收获了喜怒哀乐,也收获了不少朋友,我做事会有始有终,不会不辞而别; 如果我累了,我选择静静离开,但会告别; 祝福 也谢谢大家关心; P.S.前天朋友介绍了一个软件,在尝试,试试,应该还不错,夹点私货,用过之后再给谈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