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愬雪夜袭蔡州

 沉思中的李子树 2015-01-03

引子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最强大的朝代,也是一个注定被怀念的朝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已成为古代社会繁荣的代名词。唐代高度发展的政治、经济,繁荣昌盛的文化艺术,以及博大包容的开放精神,使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一个空前的辉煌时期。

  然而,物极必反,盛久必衰。没有一个王朝能够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这个历史周期律的支配,唐朝当然也不例外。

  公元755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安史之乱”爆发,使得这个伟大的帝国堕入最黑暗的深渊,昔日的繁华被毁于一旦,唐代开始由盛转衰,从此进入一个动荡不安、战争频繁的乱世。

  “安史之乱”以后,中国政局出现了一个独特的现象,这就是“藩镇割据”。当时中央政府曾经和藩镇发生过几次大规模的战争。唐德宗力图平藩,引起朱滔、李希烈、朱泚的叛乱。德宗一度逃往奉天,后又奔梁州,史称“奉天之难”。这次战争持续了5年之久 ,朱泚和李希烈等虽先后败死,唐朝却与其余藩镇妥协,条件是藩帅取消王号,朝廷承认他们在当地的统治权。从此,一些节度使父死子继、兄终弟立成为惯例,藩镇割据的局面进一步深化,乱世的局面愈演愈烈。

  谁也不曾料到,这个乱世竟然持续了整整205年!直到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起大宋王朝才宣告完结。

  乱世出英雄――这是历史的必然与个人的偶然相结合的产物。

  本文的主人公李愬,就是在这个乱世中涌现出的一位英雄人物。

一、名将之后

  李愬字元直,出身名门,家世不凡。他的父亲李晟,乃是中唐名将,曾率军收复长安,为唐王朝的平叛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为表彰李晟的战功,德宗皇帝将他的画像放在了凌烟阁,跟太宗的功臣们在一块,真是莫大的殊荣!

  史书记载,李愬“有筹略,善骑射”。他虽然是功臣之后,养尊处优,倒也不是纨绔子弟,而是个文武兼备的人物。在出名之前,李愬的职务是太子詹事,宫苑闲廊使(太子身边的小官嘛,离战场远得很,似乎跟打仗扯不上什么关系)。但李愬却不这么想,他在努力寻找机会,希望像父亲当年那样,踏上战场,施展自己的宏伟抱负。

  在这里先交待一下背景:当时的皇帝为唐宪宗李纯。宪宗是顺宗的长子,一开始被封为广平郡王,805年初顺宗继位后,李纯被立为太子。顺宗试图进行改革,威胁了宦官的利益,被俱文珍逼迫退位给宪宗,顺宗被尊为太上皇。宪宗是个强硬派,继位次年,即开始对割据的藩镇开展了一系列战争,先后讨平了西川节度副使刘挌、夏绥节度留后杨惠琳、镇海节度使李锜,迫使魏博节度使田弘正归命。813年,宪宗开始对抗拒唐朝的成德节度使王承宗作战,但没有能够获胜。从815年到817年他平定了淮西吴元济的叛乱。这些成果被称为“元和中兴”。吴元济被平定后,全国所有的藩镇至少名义上全部归服唐朝。但同时宪宗的地位是由宦官逼迫获得的,因此他信用宦官,他的军队中有许多将军是宦官,而且有些拥有很高的军权,820年他自己也被宦官陈弘正杀害。宪宗皇帝的雄才大略和他的悲惨结局扯在一块,委实令人同情。

二、历史赐予的机会

  有句话说得好:“机会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公元816年,李愬的命运发生了转折――他终于争取到了一次领兵作战的机会。

  事情还得从两年前说起。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闰八月,彰义军(淮西)节度使吴少阳卒。其子吴元济隐匿少阳死亡的消息,径自接掌军务,拥兵自立。淮西一镇仅有蔡、申、光区区三州之地,周围都是唐朝州县,势孤力单。十月,一向有志于削平藩镇的唐宪宗以严缓为蔡、申、光招抚使,决定对淮西用兵,讨伐吴元济。

  元和十年(815年),吴元济在唐军的四面围攻下负隅顽抗,并派人向成德王承宗、淄青李师道求援。王、李一面上表请求赦免吴元济,一面出兵策应淮西,派人烧毁朝廷储藏的钱帛粮草,刺杀力主讨伐的宰相武元衡。宪宗不为所动,擢升主张用兵的裴度为宰相,令其主持征讨,并以韩弘取代作战一年、无功可言的严绶。同时,又将刺杀武元衡之罪归之于王承宗,下令对成德用兵。(呵呵,这个宪宗皇帝似乎不懂战略,喜欢用“两个拳头打人”)

  元和十一年(816年),唐军进攻成德。各路唐军因缺乏最高统帅,难以协调行动,被王承宗逐一击破。淮西战区的唐军因主帅韩弘养寇自重,只能各自为战。东路唐军击败淮西军,攻占鏊山。北路唐军连败淮西军。南路唐军亦攻破申州外城。西路唐军先败淮西军于朗山,但随即大败于铁城,中外为之震惊。

  至此,德宗皇帝“两个拳头打人”的战略遭到严重挫折。

  在这个紧要关头,身为太子詹事的李愬自告奋勇,“抗表自陈,愿于军前自效”。宰相李逢吉一向赏识李愬的才能,认为“愬才可用”。宪宗皇帝答应了,任命李愬为检校左散骑常侍,兼邓州刺史、御史大夫,充随、唐、邓节度使(西路唐军统帅)。

  李愬抓住了这次历史赐予的机会,但能不能成功,还是个未知数。

三、初展骥足

  元和十二年正月,李愬来到唐州前线,紧接着做了几件大事。

1、稳定军心,麻痹对方。

  当时部队老打败仗,士气低迷,个个都得了“恐敌症”。李愬想到一个稳定军心的办法:有人出来迎接李愬,李愬便对他们说:“天子知道我柔弱怯懦,能够忍受耻辱,所以叫我来抚慰你们。至于打仗呢,就不关我的事了。”大家相信了他的话,也就放心了。

  李愬亲自去看望将士,慰问伤病的士兵,不摆官架子。有人进言说军中不够整肃,李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袁尚书专门以恩惠安抚敌人,敌人轻视他。现在,敌人得知我来了,肯定要增设防备。我故意让敌人看到我军不够整肃,他们肯定以为我是懦弱而又懒惰的,这样才能够设法对付他们。”

  淮西人自认为曾经打败过高霞寓和袁滋的两个主帅,骄傲得不得了。而李愬在他们眼里不过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毛头小子罢了,便不再作防备了。但是,他们似乎忘记了当年打败名将关羽的,正是陆逊这个“无名小卒”!

  李愬要的正是这个效果!

2、请求增兵,培养精锐

  对于怎样攻讨淮西的问题,李愬早已成竹在胸:他要对蔡州发动突然袭击,一举生擒吴元济!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计划,需要周密的布署和一支精锐的部队。

  李愬此时深感兵力不足。于是上表奏请朝廷,调来昭义、河中、鄜坊士卒步骑2000人,以增强西线的军事力量,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

  接着,李愬又募集了敢死之士三千人,号称突将,每天亲自教练,让他们经常做好出发的准备,李愬打算用这支精锐部队袭击蔡州。

3、争取民心,孤立敌人

  淮西地区连年用兵,农业生产荒废,仓廪空虚,民多无食,纷纷逃往唐军控制区,李愬利用这个机会,设县安置淮西百姓5000余户,为其择县令,责成其妥善抚养,并派兵予以保护。

  李愬此举,用政治仗配合军事仗,对争取淮西民心,孤立、瓦解吴元济,起了重要作用。

4、优待俘虏,大胆用降

  为动摇、瓦解淮西军的士气,争取淮西将士为己所用,李愬不仅优待俘虏,而且大胆重用降将。

他在俘获淮西骁将丁士良后,不仅未加杀戮,反而署以官职。丁士良感激之余,献计擒获文城栅吴秀琳部谋主陈光洽,招降吴秀琳部3000人。西路唐军士气逐渐高涨起来,连下多城,淮西将士降者络绎于道。

  李愬把谋取蔡州的计划告诉吴秀琳,并征求他的意见。吴秀琳以为欲攻取蔡州,非李佑不可。李佑是淮西的骑兵将领,有勇有谋,防守兴桥栅。李愬设计生擒了李佑,由于李往日杀害了许多官军,将士们争着要杀掉他。李愬不肯答应,给他松了绑,以宾客的礼节对待他。

  当时,李愬准备掩袭蔡州,谋划更为隐秘。他单独叫来李佑,屏退外人进行交谈,有时谈话直到夜半,别人都不能够参与商议。将领们担心李佑制造变故,纷纷规劝李愬,而李愬对待李佑反而更加优厚。士兵们也不高兴了,各军每天都有文书声称李佑是淮西的内应。

  李愬担心诽谤传到朝廷,自己来不及搭救李佑,便在众人面前巧妙地表演了一出戏:一天,李愬握着李佑的手哭着说:“难道是上天不愿意平定这伙贼人吗?为什么你我如此知心,却不能制止众人的议论呢?”然后对大家说:“既然诸位怀疑李佑,就把他交给皇上发落吧。”说完,给李佑加上枷锁,将他送往京城。大家见李佑被赶走了,自然很高兴。其实,暗地里李愬早已上表向宪宗皇帝讲明具体情况,而且还“威胁”了宪宗皇帝一把,说:“如果杀了李佑,就无法取得成功!”呵呵,还是宪宗大度,颁诏释放李佑,将他还给李愬。李愬见到李佑时,高兴地握着他的手说:“你得以保全,真是社稷有灵啊!”既然皇帝下了圣旨,大家也就无话可说了。接着,李愬任命李佑为六院兵马使,手下全是精兵。两人一同就寝,秘密交谈,直到天亮。有人在帐外暗中偷听,只能听到李佑感动的哭泣声。

  李愬在优待投诚和被俘的淮西将士及其家属的同时,十分注意询问有关淮西的内情。他还废除了藏匿淮西间谍者满门抄斩的旧命令,优待被捕的间谍,结果敌方间谍们纷纷跑过来投诚了。

  这样,李愬很快摸透了敌方的险易、远近和虚实,为避实击虚,奇袭蔡州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5、扫清外围,孤立蔡州

  李愬先后出兵攻取蔡州以西和西北的文城栅、马鞍山、路口栅、嵖岈山、冶炉城和西平等据点,与北线郾城一带的唐军兵势相接,连成一气。他还遣将攻克蔡州以南和西南的白狗、汶港和楚城诸城栅,切断了蔡州与申、光二州的联系。李愬的主力进驻距蔡州仅65公里的文城栅。

  九月二十六日,李愬派兵攻打朗山,淮西兵前去援救,官军失利。大家正在懊恼之际,李愬却“欢然”地说:“这正是我的计策!”搞得大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二十八日,李愬准备攻打吴房县。诸将都说:“今天是不利前往的‘往亡日’啊。”李愬可不信这套,他说:“敌人认为今天是往亡日便不会戒备我们,这正是进击的时候哇。”于是,一举攻克了吴房的外城,斩首一千余级。剩下来的吴房兵马防守内城,不敢出战。李愬率领兵马撤回,以诱使吴房兵马出动,淮西将领孙献忠果然率领骁勇的骑兵五百人在背后追击。大家惊惶失措,准备逃走,李愬跳下马来,靠在胡床上,下了死命令:“有胆敢退却的,一概斩首!”大家回军拼死作战,敌将孙献忠阵亡,淮西兵马这才撤退。有人劝李愬乘胜攻打吴房的内城,李愬说:“这不是我的计策。”于是率领兵马返回营地。大伙满头雾水,不知老李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四、将相和

  七月,唐宪宗考虑到对淮西用兵4年,馈运疲弊,民力困乏,遂任命主战最力的裴度兼领彰义军节度使、淮西宣慰招讨使,赴前线督战。

  这个裴度可不简单,他是唐末著名的宰相,一生经历了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七朝,史称“七朝元老”。他所代表的裴氏家族世居闻喜裴柏村,为中国古代世家望族,从东汉至唐,名宦很多。历代见于史书的自宰相至郡守计有506人,如魏晋时地图学家裴秀、南北朝时史学家裴松之。其中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太守77人。裴度的祖父为濮阳令,父亲为渑池丞,裴度为左仆射,中书令,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司徒,封晋国公,赠太师,谥文忠。裴柏村被称为“宰相村”。(呵呵,恐怕可以进吉尼斯世界纪录了。)

  在唐末,军队里出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就是拥有军队最后决定权的不是前线最高指挥官,而是皇帝派来的太监,名曰“监军”。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皇帝不放心自己手下的将领,怕他们拥兵自重,故而想出这么个馊主意。但是这样做的后果是相当严重的:打起仗来,将士进退均取决于监军,胜则被其冒功,败则被其凌辱,将士们谁也不愿出力奋战。官军之所以老是吃败仗,原因就在这里!

  八月,裴度到达郾城后,上表陈说监军的弊端,建议废除监军制,得到宪宗批准。这样前线的各路将领们终于可以放开手脚,机断专行了,打的胜仗也就多了。

  因为有裴度在后面撑腰,李愬得以尽情发挥其才能,心情自然非常舒畅。在平定淮西的整个过程中,李愬、裴度两个相互尊重,配合默契,上演了一出唐代版“将相和”的好戏。

五、雪夜袭蔡州

  九月,北线的李光颜等诸路大军捷报频传,吴元济贼军主力精锐均被调去洄曲附近防守,蔡州守备异常空虚。李愬决定抓住机会,袭击蔡州,活捉吴元济!他派人将奇袭计划密呈裴度,裴度十分赞赏,叫人带回一句话:“兵非出奇不胜,常侍良图也。”

  十月十五日,北风呼啸,大雪纷飞。

  李愬命史旻留镇文城,命李佑等率训练有素的敢死队3000人为前锋,自己与监军将3000人为中军,命李进城率3000人殿后。将领们不知道出兵到什么地方去,跑去问李愬。李愬只是说:“向东进军。”东行30公里后,唐军在夜间抵达张柴村,乘守军不备,全歼了包括负责烽燧报警士卒在内的守军。待全军稍事休整和进食后,李愬留500人守城栅,防备朗山方向之敌,另以500人切断通往洄曲和其他方向的桥梁,并下令全军立即开拔。

  诸将再次请示部队开往何处,李愬宣布:“入蔡州取吴元济!”诸将大惊失色,监军的太监特别胆小,吓得大哭,说:“我们果然中了李佑的奸计!”但军令如山,众将只得率部向东南方向急进。

  此时夜深天寒,风雪大作,旌旗为之破裂,人马冻死者相望于道。张柴村以东的道路,唐军无人认识,人人自以为必死无疑,但众人都畏惧李愬,无人敢于违令。

  夜半,雪愈下愈大,唐军强行军35公里,终于抵达蔡州。李愬看到城下有个鹅鸭池,心生一计,命人拿棍棒去赶鹅鸭。鹅鸭给棒一赶,呱呱地乱叫,把人马发出的声音掩盖了

  自从吴少诚抗拒朝命以来,唐军已有30余年未到蔡州城下,所以蔡州人毫无防备。四更时分,李愬军到达蔡州城下,守城者仍未发觉。李佑、李忠义在城墙上掘土为坎,身先士卒,登上外城城头,杀死熟睡中的守门士卒,只留下巡夜者,让他们照常击柝报更,以免惊动敌人。李佑等既已得手,便打开城门,迎纳唐军。接着,又依法袭取内城。鸡鸣时分,雪停了,李愬的部队已经进到了吴元济的外宅。

  这时,有人觉察情形有异,急忙报告吴元济说:“官军来了!”吴元济还在那里躺着不想起来,笑着说:“这一定是囚犯们在闹事,等天亮了看我来收拾他们。”过了一会,又有人报告说:“城门已经被官军打开了!”元济仍然漫不经心地说:“大概是洄曲那边派人来找我们讨寒衣的吧!”吴元济慢吞吞地起了床,只听见院子里一阵阵吆喝传令声:“常侍传令啰……”接着,又是成千上万的兵士的应声。吴元济这才害怕起来,说:“这是什么常侍?怎么跑到这儿来传令?”说着,带了几个亲信兵士登上牙城准备负隅顽抗。

  当时,吴元济的大将董重质领着精锐兵马一万多人,占据着洄曲。李愬说:“吴元济敢负隅顽抗,就是指望董重质的救兵!”于是找到董重质的家人抚慰他们,派他儿子董传道带着书信前去劝降,董重质见大势已去,便单人匹马前来投降了。又是一个漂亮的政治仗!吴元济最后的希望也破灭了。

  十七日,唐军再次攻打牙城,蔡州百姓争先恐后地负柴草助唐军焚烧牙城南门。黄昏时分,城门坏了,吴元济举白旗投降。十八日,李愬用囚车将吴元济送往京城,并向裴度作了报告。这一天,申、光二州以及各城镇军两万多人相继前来归降。

  淮西地区得到完全平定。

六、大将风度

  部队打了胜仗,李愬显得格外有大将风度。

  活捉吴元济后,李愬不曾杀戮一人,凡是吴元济的官吏及帐下、厨房、马厩的士兵,一概恢复职务,让他们没有疑虑。然后,李愬便在鞠球场上驻屯兵马,恭候裴度的大驾。

  二十五日,裴度手执彰义军符节,带着投降的士兵一万多人浩浩荡荡地开进了蔡州城,李愬全副武装出来迎接,在道路左侧向裴度行礼。裴度见李愬立下大功,想避开李的拜礼,李愬说:“蔡州人愚妄悖逆,不懂得长官与下属的名分,已经有几十年了,希望您就此示范,好让他们知道朝廷的威严。”于是,裴度接受了拜礼。

  李愬率领部队返回文城栅。各位将领向他请教说:“起初,您在朗山战败了,但并不发愁;在吴房取胜了,但并不夺取吴房;冒着大风暴雪,但并不肯停止行军;带着孤立无援的军队深入敌境,但并不畏惧。然而,您却最终获得了成功。请问这是什么原因呢?”李愬解释说:“朗山失利,敌人便轻视我们,因而不作防备了;如果夺取吴房,吴房的人马便要逃奔蔡州,合力坚守,所以我将吴房留下来,以便分散敌人的兵力;急风暴雪,天色昏暗,便不能够用烽火取得联系,敌人就不会知道我们已经到来;孤立无援的军队深入敌境,人们便都献身效死,打起仗来自然就会加倍出力。所谓‘视远者不顾近,虑大者不计细’,倘若贪图小小的胜利,顾惜小小的失败,首先把自己搅乱了,哪里还有余暇去建功立业呢!”李愬一番话让诸将们恍然大悟,茅塞顿开。

  李愬平定蔡州之后,引起了各藩镇的恐惧不安,并产生连锁效应:横海节度使程权奏请入朝为官,朝廷收复沧、景二州;幽州镇刘总上表请归顺;成德镇亦上表求自新,献德、棣二州,并请朝廷任命其余诸州录事以下官吏;王承宗病死后,其弟王承元上表归降。朝廷又挟平定淮西之声威,讨平淄青李师道,收复淄、青等十二州。

  至此,藩镇割据的局面暂告结束,唐朝暂时恢复了统一,毫无疑问,李愬居功至伟!

七、结局

  李愬平定吴元济之后,宪宗皇帝龙颜大悦,“诏以愬检校尚书左仆射,兼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襄邓随唐复郢均房等州观察等使、上柱国,封凉国公,食邑三千户,食实封五百户,一子五品正员。”可谓功成名就,福荫子孙。

  宪宗有意收复陇右故地,元和十三年五月,任命李愬为凤翔陇右节度使。李愬尚未出发,恰逢平卢、淄青节度使李师道造反,于是又命李愬为徐州刺史、武宁军节度使。李愬在金乡地区大败叛军,“凡十一战,擒贼将五十,俘斩万计”。李愬成了名副其实的“常胜将军”。

  穆宗长庆初年,镇州发生叛乱,杀害节度使田弘正。时任魏博节度使的李愬“素服以临,勒兵待发”。但李愬此时已经身患重病,穆宗皇帝召他回洛阳养病,不久便去世了,年仅49岁。李愬英年早逝,国家折一栋梁,穆宗非常震惊,追赠他为太尉,谥号曰武。

  李愬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能抓住机会,立下赫赫战功,在军事史上留下重重一笔。史书给了他很高的评价:“始,晟克复京城,市不改肆;及愬平淮蔡,复踵其美。父子仍建大勋,近代无以比伦。”

  李愬不仅功高,而且为官清廉,知人待士,颇为后人所称道:<<新唐书>>说他“行己俭约,其昆弟赖家勋贵,饰舆马,矜室庐,唯愬所处乃父时故院,无所增广”, <<资治通鉴>>称赞他“俭于奉己而丰于待士,知贤不疑”云云。

  正是:功勋垂青史,令德昭千秋。

  李公为不朽矣!

参考资料:<<新唐书·李愬传>>

     <<旧唐书·李愬传>>

     <<资治通鉴·第二百四十卷·唐纪五十六>>


九月,北线的李光颜等诸路大军捷报频传,吴元济贼军主力精锐均被调去洄曲附近防守,蔡州守备异常空虚。

为纪念裴度,洄曲改名为裴城,并建有裴晋公祠。摘录如下:

公元817年,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十一月,李愬雪夜袭蔡州,直捣悬孤城(今汝南城)活捉吴元济。解于首都长安斩于市,时年吴35岁。裴度还朝,又加封为金紫光禄大夫、弘文馆大学士、上柱国、晋国公。临死唐文宗赠其诗:“原想得元老,识君恨不早,我家柱石衰,忧来学丘祷。”

裴度在郾城住四个月,留下不少丰功伟绩,备受郾城百姓的爱戴,遂将洄曲改名为裴城,以表示对他的纪念。

清代诗人郭子嶙《过洄曲河有感》诗:“裴相屯兵洄曲河,衔枚雪夜斗池鹅,论功可驾羊开府,铭功堪同汉伏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