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少数者博弈与从众行为

 真友书屋 2015-01-04

前段时间看《隐藏的逻辑》时读到“少数者博弈”时印象深刻。一方面是我本身对博弈论的东西比较感兴趣;二是“少数者博弈”(Minority Game)这一研究概念的提出者是一位华裔学者,他叫张翼成,06年他出了一本研究专著《Minority Game》,并由牛津大学出版。

少数者博弈是一个研究在有限资源下复杂性竞争系统的博弈模型。在谈少数者博弈之前,需谈博弈论中的“酒吧问题”。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专家阿瑟教授于1994年提出了少数人博弈这个理论。其理论模型是这样的:

有100个人很喜欢泡酒吧。这些人在每个周末,都要决定是去酒吧活动还是待在家里休息。酒吧的容量是有限的,也就是说座位是有限的。如果去的人多了,去酒吧的人会感到不舒服。此时,他们留在家中比去酒吧更舒服。

假定酒吧的容量是60人,如果某人预测去酒吧的人数超过60人,他的决定是不去,反之则去。这100人如何作出去还是不去的决定呢?

这个博弈的前提条件做了如下限制:每一个参与者面临的信息只是以前去酒吧的人数,因此,他们只能根据以前的历史数据,归纳出此次行动的策略,没有其他的信息可以参考,他们之间更没有信息交流。这就是著名的"酒吧问题",即少数人博弈。

"酒吧问题"所模拟的情况,非常接近于一个赌博者下注时面临的情景,比如股票选择、足球博彩。这个博弈的每个参与者,都面临着这样一个困惑:如果许多人预测去的人数超过60,而决定不去,那么酒吧的人数会很少,这时候作出的这些预测就错了。反过来,如果有很大一部分人预测去的人数少于60,他们因而去了酒吧,则去的人会很多,超过了60,此时他们的预测也错了。

因而一个作出正确预测的人应该是,他能知道其他人如何作出预测。但是在这个问题中每个人预测时面临的信息来源都是一样的,即过去的历史,同时每个人无法知道别人如何作出预测,因此所谓正确的预测几乎不可能存在。

生活中有很多例子与这个模型的道理是相通的。"股票买卖"、"交通拥挤"以及"足球博彩"等等问题都是这个模型的延伸。对这一类问题一般称之为"少数人博弈"。

例如,在股票市场上,每个股民都在猜测其他股民的行为而努力与大多数股民不同。如果多数股民处于卖股票的位置,而你处于买的位置,股票价格低,你就是赢家;而当你处于少数的卖股票的位置,多数人想买股票,那么你持有的股票价格将上涨,你将获利(这其实是一种供求关系的变化)。

在实际生活中,股民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是多种多样的,他们完全根据以往的经验归纳得出自己的策略。在这种情况下,股市博弈也可以用"少数人博弈"来解释。

"少数人博弈"中还有一个特殊的结论,即:记忆长度长的人未必一定具有优势。因为,如果确实有这样的方法的话,在股票市场上,人们利用计算机存储的大量的股票的历史数据就肯定能够赚到钱了。而这样一来,人们将争抢着去购买存储量大、速度快的计算机了,在实际中人们还没有发现这是一个炒股必赢的方法。

"少数人博弈"还可以应用于城市交通。现代城市越来越大,道路越来越多、越来越宽,但交通却越来越拥挤。在这种情况下,司机选择行车路线就变成了一个复杂的少数人博弈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司机的经验和司机个人的性格起作用。有的司机因有更多的经验而更能躲开塞车的路段;有的司机经验不足,往往不能有效避开高峰路段;有的司机喜欢冒险,宁愿选择短距离的路线;而有的司机因为保守而宁愿选择有较少堵车的较远的路线等等。最终,不同特点、不同经验司机的路线选择,决定了路线的拥挤程度。

前面谈了少数者博弈模型,但我们不可忽略这一模型的基本假设条件:参与的人都是理性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环境和自身条件的影响,人不可能完全理性,最多做到有限理性。举我们比较关心的股票买卖而言,当你看到自己握有的股票最近一直狂跌,你是否会无动于衷?

现实生活中很多事情我们都无法很清楚的解释为什么。比如我始终无法理解为什么这么多人会喜欢春哥。狂热的喜欢春哥的这些人,有多少人是理性的呢?正如,房地产泡沫,股市泡沫的产生一样: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被套牢?如果我们用理性的思维来分析这些人的行为,我们恐怕琢磨半天还是迷惑。

少数者博弈的规则太简单了,我在想没有几个人难以理解。但是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在心中:少数人最后是赢家,那么剩下的那些大多数人是怎么回事呢?

如果将这一问题继续延伸:1.如果大多数人都采取少数者博弈的思维来决策,最后的赢家可能是高人,更有可能是傻瓜。2.前面那个假设还是很理性,现实中其实我们似乎没有这么理性。就好比走差异化竞争策略的人始终是少数一样,所以前面谈到的少数人博弈策略失效的时候并不多。就像前面谈到的交通塞车一样,生活中塞车的路段几乎在一定时期是固定的,石门大桥前段时间堵,那几乎就是天天都堵。

现实的状况又促进我们思考下一个问题: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情况,这些脑子都是傻的吗?

心理学的大量试验研究已经证实,在面临高度不确定的问题和问题的判断是模棱两可的情况下,个体往往表现出知觉和判断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尤其需要来自他人的认知与判断的信息作为决策的“参考”,这种本能的反应即是“从众行为”。“从众行为”理论是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经济人在信息不完全、不确定环境下的行为特征理论。

注意这里的“他人的认知与判断”,一般情况下有两种:

1.共知的牛人,比如投资界的巴菲特,事实上确实有很多人跟着巴菲特买股票,不得不说中石油和比亚迪的股票价格必定有一部分水分来自从众行为,在股票操作中也叫:跟庄。

2.身边人的行为,很多人听到旁边的人说要考研,自己也跟着考研(如果单纯的分析考研的优势和劣势,怎么说都是能说服自己的)

但是从众行为并非都是不理性的,有时也有可能是被迫的,比如:

在公司投资决策中,多数公司管理者都进行相同的投资。由于信息追随行为具有局部的一致性,所以管理者从众行为又是管理者从事常规投资决策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于股东来说,管理者从众行为降低了有效地利用自己掌握的信息进行创新或发现事实的真相的机会,从事前看不是最优的行为,但是从管理者建立和维持信誉或职业稳定性的角度看却是必然选择。Morck,Shleifer and Vishny(1989)在考察董事会评价管理绩效的经验分析中发现,高层管理者的替换主要是因为企业绩效与同行业其他企业相比较差,而不是因为企业在该行业的投资失败。而且在同行业内其他企业也采取同样错误的投资策略时,董事会难以对该企业管理者的错误投资进行识别。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的某些校长为何如此保守,其实就是“企鹅思维”:如果他第一个大胆冒进的来个大学教师学生投票否决制,那他要么名垂千古,要么就被丢了乌纱帽,我们的某些校长很聪明:我不做出头鸟,我做第二只出头的鸟,或者要更保守一点,我就做第三只,第四只。。。出头鸟。须不知这种思维会形成新的博弈:大部分校长都这么想,最后导致教育改革老是停滞不前,因为没有一个愿意当那只出头的鸟。以前北大还说“当开风气之先”,经过近60年来的洗礼,北大也开始有了“企鹅思维”。

“少数者博弈”带来的启示与“企鹅思维”带来的启示是反的,其实它们之间并不矛盾。而从心理学的从众行为来看,采用少数者博弈策略的人比保守的采用“企鹅思维”策略的人更多可能获胜。因为总有一部分人是盲目从众的,而且最后的大赢家总是少数人,要么是第一个,要么就是前面几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