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甲午之殇,甲午之思

 轻风无意 2015-01-04

      120年前的1894年7月25日(清光绪二十一年六月廿三),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这场战争,决定两个国家在近代的命运沉浮。

    同光中兴30年洋务运动,失败了。通过购买西方武器、兴建近代工业、文教革新、兵制改革,洋务派试图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框架之内,富国强兵。甲午一战(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爆发到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订),陆军先败于朝鲜,再败于辽东,水师沉于黄海,不得已,割地赔款而求得“停战”。国未富,兵不强。

    甲午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大清帝国成为人人可以瓜食的对象。受甲午失败刺激,近代中国知识界(包括官僚士大夫)的世界观,也受极大冲击。战争失败,无论改革派,还是清流,在甲午之后对政体革新的要求空前一致。稍有分歧之处,仅在于清王朝政体改革的力度,究竟应有多大。在随后三年展开的戊戌变法运动中,激进的维新派,与相对稳健的保守派之间,就改革力度产生分歧,并最终因分歧扩大,导致改革流产。但无论如何,甲午之后,清王朝最高政治的脉络,就一直在“改革”上做文章。

    对外部世界而言,甲午战争一举改变东亚政治格局。中国在衰弱,而日本则成为了东亚的主导性力量,位列东亚首强。日本秉持其大陆扩张政策,发动侵华战争,先据台澎,再占朝鲜,进而因与沙俄在中国东北争雄。这一扩张逻辑,直至抗战。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认为,甲午战争是改变近代中国国运最重大的时刻之一。120年,两个甲子,并不遥远。我们展示晚清之际中、日、朝三国社会状态与战争过程,检讨战争中细节之成败,重回历史现场,分析战争动因与挫败的因素,也通过图像资料。回顾一场失败的战争,并不是一味揭示历史的怆痛,而是进一步思考近代中国的强国、强军梦,何以失败。这些失败,为我们今天的努力,提供了怎样的历史镜鉴?

    这是甲午之殇,也是甲午之思。 (新浪)

    日本在甲午战争战胜中国后,于1896年发行了“日清战争胜利纪念”一套4枚邮票。红色贰钱(右边)为北白川宫能久,为日本陆军登陆台湾的总司令;蓝色五钱(右边)为有栖川宫炽仁,中日甲午战争总指挥。这两枚邮票开启了日本发行侵略亚洲各国邮票的历史。

甲午之殇,甲午之思

甲午之殇,甲午之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