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生饮

 学中医书馆 2015-01-04

三生饮

  (助阳散寒,祛风化痰)

  宋·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南星生用,一两  木香二钱  川乌生,去皮  附子生,去皮,各五钱

  每服一两,加人参一两煎

  【主治】卒中

  【方论选萃】

  清·薛己:夫前饮(三生饮)乃行经络、治寒痰之药,有斩关夺旗之功,每服必用人参两许,驾驱其邪,而补助真气。否则不惟无益

,适足以取败矣。观先哲用芪附、参附等汤,其义可见(《内科摘要》)。

  清·柯韵伯:风为阳邪,风中无寒不甚伤人,惟风中挟寒,害始剧矣。寒轻而在表者宜发汗以避邪;寒重而入里者,非温中补虚,终

不可救。此取三物之大辛大热者,且不炮不制,更佐以木香,乘其至刚至锐之气而用之,非以治风,实以治寒也。然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但知勇于攻邪,若正气虚而不支,能无倒戈之患乎?生用人参两许,以驾驭其邪,此立斋先生真知确见,立于不败之地,而收方全之效

者也(《古今名医方论》)。

  清·汪讱庵:此足太阴、阳明、厥阴、手少阳药也。南星辛烈,散风除痰。附子猛峻,温脾逐寒;乌头轻疏,温脾逐风,二药通行经

络,无所不至。皆生用者,取其力峻而行速也。重加人参,所以扶其正气少佐木香,所以行其逆气也(《医方集解》)。

  清·王晋三:三生者,一本而用其三,不炮不制,故名。即《肘后方》名三建汤者是也。《大明本草》云:大者为乌头,中者为附子

,小而丛生者为虎掌,悉是天雄一裔,古方并用之,取其小者力锐,搜其隐曲;大者力雄,破其冲要;中者力缓,荡其余邪。佐以木香者

,时珍云:苦辛泄肺,芳香悦脾,又能通大肠、膀胱之滞,为三焦气分药,复入三生饮中,乘其至刚至锐之气,直上直下,为斩关夺门之

剂。苟非寒痰气厥,昏不知人,证偏于实者,不可轻用。但后人方中,虎掌皆用南星,以南星亦名虎掌,乃相沿之误,实非南星也(《绛

雪园古方选注》)。

  近代·张山雷:痰涎壅塞而脉已沉,且身无热,则唇舌淡白,可想而知。是为寒痰上涌,胸中清阳之气已为浊阴蔽塞不通,非燥烈大

温,不能开泄。此方三者,仅用其生,非仅为回阳计,正赖其雄烈刚燥,始能驱逐浊阴。苟得阴霾⑤一开,寒痰少减,即当随证用药,似

此大燥大烈,非可多服频服也(《中风斠诠》)。

  【近代验证】

  例一  刘志明治中风脱证案(选自《中国名中医医案精华》)

  谈某某,女,50岁。

  初诊:1955年3月25日。

  主诉:白天赴田间途中,卒然昏仆于地,当即被村人发现抬回家中,并急邀余往诊。

  诊查:视之患者呈昏迷状态,不省人事,大汗淋漓,口微张,唇白舌淡而胖,体型肥胖;闻之喉中痰声漉漉,呼吸微弱;触其肌肤稍

凉,切其脉细滑。家属告知患者有高血压病,常感头昏头痛。

  辨证:此属中风脱证,夹有痰浊闭阻,症情危笃。

  治法:急宜回阳固脱,稍佐化痰,取参附场合三生铁之方义。

  处方:人参15克  黄芪24克  制附子15克  生南星9克  生姜5片

  嘱家属浓煎徐徐喂服。

  服药一剂,候中痰声漉漉与出汗明显减轻,肌肤渐温。上方药服三剂后,息者逐渐苏醒,但不能言语,右侧肢体偏瘫。盖肥人多疾,

故仍从疾论治,以十味温胆汤加减主之。服药二十余剂,虽然右侧肢体活动仍感不甚灵便,但已能扶杖独立行走,亦能料理自己日常生活

,历十八年之中风未复,后因它病亡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