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对我来说已是一件稀疏平常的事了,但像这次这般不仅走过,路过,留过外,还带回不少东西还是头一遭。
其中,有儿子和我的常规旅游纪念品——石头。石头是在织金的恐龙湖捡的,分纹未花,其他东西大多是在西江千户苗寨的商户购得,花了我不少银子。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对传统手工艺品着了迷,或许,这种情愫一直藏在我骨子里,一旦被发觉就呈浪涛席卷之势,让人欲罢不能……
贵州,少数民族聚集地之一,前往贵州前,我就假想了自己的脚步会被什么所牵绊,自己的荷包会被什么掏空,于是,准备好充足的银子,除了旅途必需外,还有我的小秘密。
荔波白裤瑶日常装
衣服应该是一套,但目前我只有一件上衣,裙子和帽子还在瑶族一位姓何的大姐那。呵呵,衣服是专门给我定做的哟。第一次见到何大姐是在小七孔,她坐在小小的板凳上,面前摆着两个装满了民族服饰的筐子,一看就知道是做穿民族服装照相生意的。
“你有衣服卖吗?”原本只是随口一问,不料何大姐真有,可惜,她的个头差我太多(瑶族衣服都是量身定做的)而且价格太贵,聊了一会就散了。以后住在小七孔的日子里,每天都会和她有两次照面,每次都免不了侃侃价,结果没诚想在我准备离开荔波的头天晚上,何大姐竟然松口了,而且答应帮我把衣服加长,裙子单做。呵呵,捡了个大便宜。
日常白裤瑶的衣服下摆只有一层绣边,可为了配合我的身高,何大姐又加了两层绣边,这些小玩意一加上去,顿时有了盛装的气势。

千万别小看了白裤瑶的服装,它可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悄悄地说一句,白裤瑶两片衣也许是它斩获荣誉的亮点。白裤瑶女子夏季褂衣没有衣袖,前面一幅,后面一幅,两边肩上各用黑布相连,腋下敞开。更有意思的是以前的白裤瑶女子着褂衣时不穿内衣,不遮双乳,通透清爽,据说这源于白裤瑶人对母性和生殖的崇拜。现在的白裤瑶女子除上了岁数的依然保有这样的习惯外,年轻些的通常会在褂衣里面穿一件内衣。
当然,表演时除外。
下面的图片是白裤瑶小妹表演时拍的照片,所有女孩的上半身有一件外衣,内里一览无遗。其实,不穿内衣表演也是旅游的一个噱头,想要一览全貌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姑娘们穿衣很有技巧的,表演时我找了很多角度都没能拍下露乳的,最多也就能看到个侧面。

露乳装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纯属我的意想,事实上,白裤瑶的服装有很多讲头。
第一次看见白裤瑶的服装时,很好奇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类似铅笔画的图案。瑶族是个多难民族,曾经世代受人欺负。这里受到驱赶,那里又被截断生路。平地不能生活,逼得迁进山谷。山谷仍呆不下,只好钻入深山……原来,那些图案是瑶族祖先绘制给后代的地图,避免大家找不到回家的路。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图案不是笔画的,更不是铅染的,而是瑶族人收集的瑶家特有的粘膏树上的汁液,将其加热再放进牛油一起煮,之后才可以在布上做画。在白布上用粘膏汁画图,要用特制的画刀,画刀通常用竹条夹一块钢片或铜片制成,有大小之分,分别用来画大小不同的图案。
何大姐跟我说,通常他们冬天在布上画,其余三季缝制衣服。据何大姐说:“白裤瑶服饰一套衣裙的制作最少需要一年的时间。纺纱、织布、画图、靛染、刺绣等等,大概有30多道工序。”
白裤瑶的服装除画图的亮点外,还有每件衣服后背上的类似大印的刺绣。传说很久以前,朝廷赐给瑶王一枚大印让他管辖南丹一带的山村,当地的一个土司娶了瑶王的女儿为妻,为了篡权他唆使妻子盗取了瑶王的大印,并派兵包围了瑶寨。瑶王率兵奋起捍卫家园,不幸中箭,他用满是鲜血的双手扶住膝盖,起身继续作战……
为了纪念瑶王,后来人们就在男子的白裤上绣上鲜红的五指印,在女子的褂衣上绣上瑶王的大印。男子娶亲时,要穿上有瑶王手印的花裤;女子出嫁时,则穿上绣有瑶王大印的新衣。而瑶家女子制作瑶王印也有着很复杂的工序:先用粘膏汁在白布上画一个瑶王印,然后把画布放进有牛胶、蓝靛的染缸里浸泡一个多星期;等画布呈现深蓝色之后,再用稻草灰滤出碱水煮脱画布上的粘膏;把布放进染缸再染一遍,用清水洗干净,晾干;用蕨根水浸泡固色,再用野淮山浆汁浸泡使之硬挺;最后用丝线依照脱膏后留下的图案刺绣。二三十天后,一件红黄交错、色彩艳丽的瑶王印花背心就制作好了。
 (白裤瑶用来画图的粘膏。摸上去软软的。白裤瑶男装,本想给儿子买一套,无奈小家伙不喜欢,我家的那个大男人更不会喜欢了,但我心里还是想着什么时候让大姐帮我做套,不为别的,就为那美丽的传说,和上装背部的那个雄鸡的尾巴和翅膀)
昨何大姐打来电话,说我的百褶裙已经做好。白裤瑶的百褶裙一般长至膝盖,浅蓝色的裙面上,用粘膏汁画染成三组深蓝色的环形图案,并错落有致地点缀零星的蚕丝布,裙边则镶红色织锦和黄色蚕丝布。百褶裙的制作看上去相当繁复:把画好、染好的裙布脱膏洗净晾干之后,再用花线依照纹路刺绣,然后把三幅绣好图案的布料缝合成一块长约4米的裙布,把裙边缝好,接着把裙布沿着圆形的竹篓层层折叠扎紧,待百褶裙成型后用棉绳穿过裙头勒紧便大功告成。
白裤瑶服装最让欣喜的还有一处,那就是裙摆处的黄色部位。那不是普通的布,而是一块蚕丝。白裤瑶养蚕的方法也很特别,白裤瑶妇女在蚕吐丝时,不是让蚕在架子上吐丝织茧,而是把蚕置于一块木板上,让蚕一边吐丝一边往返爬行,蚕丝交织成布块状。之后,用五蓓子的枝叶和蚕布一起煮,就得到红色或黄色的蚕丝布,直接用于制作百褶裙。
苗家老衣服
对于这见苗服,我实在没什么好说的。没什么好说的完全是因为不知道如何说?甚至我压根不知这款服装属于哪支苗的,要知道黔东南苗族就超过200支。太庞大的支系绝对不是我这类的人所能了解的。
说不会说,但看还是会看的。这件挂在一家绣坊内的衣服第一眼就让我有惊艳之感,虽然这个绣坊和一个老妈妈的绣坊里有很多的老服装,我独独被她所吸引。也许是那一袭烦琐的刺绣吸引了我,据老板说:衣服上有三种绣法,辨绣,堆绣,还有一种我忘了名字。总之都是代表苗家最高手艺的绣法。
还有一个亮点就是面料,同样都是自家纺的土布,但不同的是它竟然有着美丽的底纹。据店家说,这种纺织技法如今已经失传。
就是这样一件衣服,而且有几处残损的衣服楞是被老板标出3800的价格。或许我真和这件衣服有缘,如此高价楞是没把我吓撤退,一副誓把衣服磨到手的架势,没想到近一个小时的侃价,聊天竟真让我以三分之一的价格拿下了它。
挑完了衣服又在店里挑选了两片花色、绣法都和衣服很搭的绣片,想缝在后背下摆处。可是绣片的主人是老板娘的妹妹,我出的价格人家压根不卖,最后只好恨恨的放弃。

千层底绣花鞋
那还是去年,我和儿子在桃平羌寨,让我遗憾万分。
一个老奶奶绣的一双千层底绣花鞋,我喜欢得不得了,可惜无论怎么试都挤脚。我实在没有灰姑娘那两个姐姐剪掉脚趾头的“勇气”,只好放弃了。可实际上我的心一直没能放下,总后悔,穿不了买回来当摆设也不错呀。回到北京后,我搜遍了那个著名网站,也没能找到一款真正的手工千层底。
这次去贵州,心理早就盘算着要带双绣花鞋回来,要真正的手工的,千层底的。
在西江千户苗寨逛时,下着小雨,聪聪也有些累了,于是我拐进一家绣坊。跟老妈妈说:“我坐会儿,抱着孩子睡会觉。”老妈妈很热情,不仅答应了我的要求,还请聪聪去她的房间睡,可惜聪聪不肯。于是,我一边抱着聪聪睡,一边和老妈妈聊天。结果就聊出了这双鞋。不仅漂亮,更重要的是买下它不用当摆设,就像给我定做的一样合脚。

恫族小衫
这件小衫并不是非常合我意,只是价格超便宜,也就买下了。
不合宜并非款式,和我穿上去有些吊吊的不舒适,而是它的面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桐服。
在苗族的居住所中有个“岜沙苗寨”,据说他们是蚩尤的后代。他们的服装面料手艺非常有意思。纺好的布先在青石板上捶。完全是干捶,目的是把服装原有的经纬线破坏,之后再染色,等服装上好色后再锤,再上色。接下来就是奇妙之处了,岜沙苗的服装面料很有光泽,这完全是染好色的面料在蛋清中多次浸泡后呈现出的光泽。虽然恫族和岜沙苗属两个不同的民族,但在制作服装面料上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只是我这件小衫的面料是另一只桐族支系的,他们省略了蛋清浸泡的步骤,没有了那耀眼的光泽感。

用一张岜沙女子服装做个对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