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禅】佛门礼仪:入寺庙须知(文明观光旅游)

 刘刘4615 2015-01-04
2015-01-03 能道法师  推荐 圣源堂国学三六五


入寺院须知


1、不能著背心、打赤膊、穿拖鞋、着装得体,整洁朴素,女众进入寺院不得穿短裙及坦胸露背、无衣袖的衣服。


2、遵守寺院规矩,言行有礼。


3、当寺内举行宗教仪式或做佛事时不能高声喧哗干扰;


4、未经寺内职事人员允许不可随便进入僧人寮房(宿舍)等地方;


5、为了保持道场的清净严禁将一切荤腥烟酒及其制品带入寺院;


6、珍惜福报,爱护寺院物品。以惜福习劳,不损坏、浪费、侵损寺院財物。



佛门里的中华礼仪


中国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然近代以来,传统的优秀礼仪在世俗社会中多已失传,唯有佛门之中,较好地保存了传统的礼仪文化。不依规矩,则不成方圆,身教重于言教,礼仪是最直接的以身传教、身体力行的行为规范。


走进佛门这块净土,我们可以用心灵去感受佛门礼节的高雅、庄重与威仪。


礼仪,是礼节和仪式的总称。礼仪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行为科学,是在人际交往中,自始至终地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完整行为。人们在各种社会的具体交往中,为了相互尊重,在仪表、仪态、仪式、仪容、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规范和程序。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



从广义的角度看,它泛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规范和交际艺术。


从狭义的角度来看,通常是指在较大或隆重的正式场合,为表示敬意、尊重、重视等所举行的合乎社交规范和道德规范的仪式。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礼仪有效地展示一个人的教养、风度和魅力,体现出一个人对社会的认知水准、个人学识、修养和价值。


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它是一系列建立在长期以来形成的善良、高效和逻辑的基础上的传统习俗,它为我们生活中的活动和行为提供了一个准则。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通过礼仪的对象和范围不同,大致分为行业礼仪,其中包括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交往礼仪大致分为社交礼仪、涉外礼仪等几大分支。



礼仪不只是一种形式,沟通着人们的情感,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使人彼此关注,相互理解。礼仪看起来只是日常生活工作中的非常细小的事情,它却代表着一种深刻的道德指引,能潜移默化的影响每一个人。


礼仪是在人们社交中规范每个人行为标准的准则。无论是工作和生活中,都避免不了人与人之间交往,其中的礼仪规范大部分相同,在个别的场合和环境下,略有不同的要求,不过大体上,礼仪都围绕着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为中心,通过人们的行为不断的将礼仪提升到更加普遍化、约束化、多样化、差异化。赋予礼仪更为深刻的内涵,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准则,也体现个人的素质和修养的方式,将中国传统的礼仪文化发扬光大。这不仅是个人的修养问题,还涉及到一个民族的气节,是相辅相成、互相交融的存在着。


在当今时代进步的社会,礼仪有着不可取代的位置,一直沿用至今,礼仪依然体现着为了维护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稳定的秩序,为了保持交际的和谐这种本质特点与独特的功能。从个人的角度来讲,礼仪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改善人们的人际关系。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艺术,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是人际关系中必须遵守的一种惯例,是一种习惯的形式,即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一种习惯做法。同时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讲,礼仪对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协调人际关系,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净化社会风气具有积极的作用。



能道法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宗教学专业研究生毕业,1990年在安徽九华山双溪寺出家。曾任广东省陆丰女众佛学院、云南省佛学院讲师。现为中国佛教协会理事、山东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