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生命中不期而遇的茶

 昵称11457260 2015-01-04
我生命中不期而遇的茶 (2013-10-27 20:43:27)

且看历史说今生  崔曼莉  (北京)

    据说山茶科植在几千万年前,就在中国西南地区进化而成。然后它顺着江河来到巴蜀,为药为祭,武王灭商立周后,便有巴地诸侯向武王纳贡,贡品中年年有茶。茶事至唐而盛,唐代宗在浙江湖州设立官焙,专为宫廷生产茶叶。陆羽《茶经》一出,茶事有了自己的法典。卢仝的《七碗茶》也是千古名篇: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四碗发轻汗,五碗股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乘此清风欲归去,形象地说明了饮者的感受。

 

    唐代浙江除了有官焙茶,还有径山寺。当时禅宗大兴,百丈怀海禅师制定《百丈清规》,把禅茶定入了清规之中。径山寺常以本寺自产名茶待客,形成了“茶宴”。径山茶宴对日本茶道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让我们在另一国中,能有机会看到自己的文明。从唐至宋后,茶风更甚。史上职位最高的大艺术家宋徽宗亲自撰写了一部《大观茶论》,也由宋开始,茶叶中心从长江中下游一带向福建转移。福建“建茶”专供皇室享用,并开始制造茶饼,最著名的有龙凤团茶。传说一代名臣欧阳修在朝为官二十余年,仅得赐一饼,可见珍贵到了什么地步。

 

    说起喝茶的工艺,唐代为煎茶,宋代为抹茶。关于抹茶的文字描写十分精彩,可惜今天已经看不见了。茶叶本身的优势还不足为凭,将茶出神入化的表现才是王道。福建一带更是流行斗茶。这种比比看的风格到一直保留了下来。拿出一泡茶,茶香、茶色、茶味,好茶啊!这是一比。没有好茶的,也比懂茶的功夫。一泡茶,能不能喝出是什么茶,什么时候采的,什么时候制的,储藏了几年,泡时用的什么地方的水,泡茶人什么细节疏漏了,又或者泡得天衣无缝,确实能令饮者今生无憾。

 

    我从不斗茶,一来水平有限,二来我总觉得茶与斗是两件事。不过,如果不以赢为目的,仅是同道好友交流,那么斗茶总比斗酒好,更比斗气好。气大伤身,不如一碗“破孤闷”。

 

    公元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废团茶,改贡叶茶(散茶)。这是个巨大的变化,并一直影响至今。饼茶从此被散茶代替,唐代煎茶,宋代抹茶,变成了以沸水冲泡的淹茶,也就是今天我们的泡茶。明代有六大名茶,其中包括了六安与龙井。明代的文人们,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出更加精细的茶文化。焚香、听琴随之而起。以茶会友,以茶会自然天地,茶不仅是文人们飘逸的道路,也是他们精神上的桃源乐土。

 

    明代张源提出了对茶至精至美的追求: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茶汤求美、茶味求真,并要目视茶色,口尝茶味,鼻闻茶香,耳听茶涛,手摩茶器。这些程序,在功夫茶中都可见到,及至台湾,又结合日本茶道发展出自己的细节,但似乎都离此不远。而明代的另一个文人张大复则提出了另一种对茶的追求。他说世人品茶不解其性,爱山水不会其情,读书而不得其意,学佛而不破其宗。他认为品茶不必计较水与味等表象,而要求得真谛,通过饮茶达到一种精神上的自由,一种天、地、人融通一体的感受。

 

    到底哪一种更好?前者精益求精,后者天然自明。我不能说大舅一生对茶执着不好,也不能说小舅一生随茶而饮就佳。前者通过爱茶洁身自正,一丝不苟;后者通过喝茶乐于自在、助于他人。然而一母所生,同日归去,说到底了,不过是一份缘。有缘来人世,有缘为一生。天天精益饮茶者与茶有缘,日日大缸泡茶者亦与茶有缘。缘分不同,追求不同,结果在来世,我无法知道。

 

心境一变天地宽

 

    随着出版业的发达,得一本好书不再像过去那么艰难,但得一泡好茶依然值得庆幸。同一株茶树,随着每年气候的变化,所产茶叶质量会有不同;同一株茶树什么人去采、何时采、何人制、何时制,都会对茶叶有所影响,再加上运输储存,不知有多少个偶然,这泡茶才能以这个面貌与饮茶人相遇。茶与茶人之间,充满了无数个偶然,却似乎又是一种必然。宛如命运。

 

    得到了好茶,并不代表能喝上好茶。泡茶的过程中,又有多个偶然才能决定出一个必然:当时的环境、气候,泡茶人的心情,喝茶人的身体条件,与什么人共饮等等。还有无法回避的物质条件:水、器,泡茶人对这泡茶的理解与创作。

 

    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对于母亲,我们要格外用心,因为她真的无法选择。至于器具,紫砂透气却易夺香,有人爱以茶养壶,我总觉得这有点本末倒置。当然生意除外。人再讲文化,也要先去安身。安身后才能立命。茶怎么泡,要看泡茶人的理解,是想要更增其香,还是希望以紫砂吸掉一点点火气。至于盖碗,好瓷所制总是好的,一不夺香,二也宜于散热与保温。但即使有了好茶、好水、好器,在冲泡过程中,泡茶人对茶也完全是一种再创作:水的温度、水流的缓急高低、泡茶停留的时间、出水快慢等等,都会影响一泡茶的滋味。也许那一天环境很好,气候适宜,品茶人的身体条件也是最佳,茶叶质量、冲泡技术等等都完全精彩,但很可惜,茶友中坐着一个面目可憎、言谈粗鄙之徒,相信这茶喝起来没什么意思。不过人生修行常是如此,要学习任凭风吹雨打,我自逍遥,不是宽容,而是真的自在。

 

    所以日本茶道中,讲究来宾,讲究来宾的礼仪,也讲究待客人要插花、展示艺术品,都有一定的道理。人心就是一个境,心变了什么都变了,何况一泡茶。

 

人生得幸茶与读

 

    一个人有茶喝便不孤独,何况二三知己。到底一泡茶能不能被人们理解,也是一种命运。好茶会被拿去煮茶叶蛋,坏茶也会标成天价出售。如同人需要知己,茶也一样。只是有的命运不济,有的福气满盈罢了。

 

    我因少年孤独爱上喝茶,每每独饮时,总有好书相伴。茶是我的好朋友,我又为茶挑选更合适它的好朋友。比如老白茶消炎去湿,有治病之效,又是在炎夏相饮,所以为它配一本《商君书》,看法家如何使大秦统如一人,继而得统天下。每读此书,我便身上出汗心里冷战,秦国是强了,可是秦国人呢?每念及此,我便对此时喝茶、读书的自由心存无限感激与侥幸。而5年的凤凰单枞,兰花调十足,香气迷人,气质高雅,茶汤质清温柔,实在适合读王羲之的《兰亭序》,看那字宛如游龙、翩如飞鸿。十年大红袍,茶汤红艳清澈,汤面薄雾缭绕,入口绵柔丰富,微苦微甘,满口余香,仅仅一杯,如急入口渴者,顿觉津生通体,抚燥升阳。我不舍常喝,又有一款与之略似,我也知这略似中差别千万,但每饮便喜读张光直先生的《青铜时代》,游数千年文明之追溯,见人类学家如何还原中国历史。

 

    除此之外,有女友相访,便泡一泡正山小种,在桂圆与松烟香中,听一听女人的故事。或与茶友论茶,将几种茶轮番来泡,听其评鉴议论。人生路上,三人行必有我师。听也是一种阅读,行路更是一种阅读。离开故乡之后,我喝过很多茶,读过很多书,但我还是一个井底蛙。中国之大,茶不知有多少。若论对文明的认知与理解,我只能算套了条皮裙的原始人。人追求广博总有无限空间可能,但时间却是有限。能在有限中有机会与书、茶为友,能坚持以友爱态度对待人生,便是幸运。

 

    除了六大类茶,还有花茶。都说北京人爱喝茉莉花茶,其实福州人更爱。不在当地,很难明了。湖北寺院里的禅茶,颇有古风,深入心肺。品一地之茶,观一地之风,听一地之想,一个人便是一泡茶,资质再平庸,也可以慢慢地发酵成佳茗。记得在武夷山下,万里茶路的起点下梅村,邹府第30代少东家给我泡了一泡私藏水仙,质柔味甘,确实好喝。为了感激,我少不得说些当下的话,说得多了,我也怀疑是否偏离了一泡茶的本质。如今我不常喝绿茶,只是累时,泡上一杯,在碧绿清香中,我顿时回到了小时候,那满架之书,那可自由支配的好时光,那一个对做人、命运等问题不停困惑与追寻的少女,全在茶中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