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说记叙文中衬托手法的运用

 老包书屋 2015-01-04

绿叶扶花  烘云托月

——浅说记叙文中衬托手法的运用

 

衬托是记叙文常用的技法之一,即用描绘相类的其他事物作为陪衬,来充分反映所写的事物的一种写作方法,“绿叶扶花”“烘云托月”则是人们对衬托的一些形象化说法。

一般说来,“绿叶扶花”多是用来形容“以人衬人”这一类衬托手法的运用的。如《三国演义》里“三顾茅庐”这一节,为了突显诸葛亮的形象,作者就极其巧妙的运用了“绿叶扶花”的表现手法。先有徐庶、司马徽介绍,后遇崔州平、诸葛均、黄承彦等。这些人都道貌非常,才气不凡。刘备几次把他们当成诸葛亮,然而他们只是知亮者,比不上诸葛亮。写诸葛亮的朋友、兄弟、岳父正是从正面衬托诸葛亮有超群之才貌。一个未出场的诸葛亮通过如此衬托,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这样的前提下,再正面写隆中对策,诸葛亮的形象就越发突出了。在这里,刘备、关羽、张飞对突出诸葛亮也起到了陪衬作用,尤其写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佩服,更说明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

要运用好“绿叶扶花”这一衬托手法,首先,必须研究处理好衬托者和被衬托者各自的特点和相互关系,既不喧宾夺主,也不戕枝弱干,主次一定要分明。如《三国演义》中“关羽温酒斩华雄”一节,用众将的无能,华雄的嚣张,袁绍的平庸,来衬托关羽的英勇果敢、武艺超群。这里衬托与被衬托之间的关系很是分明,处理精当。如果描写对象之间,只有互相联系而没有主次之分,就不能构成衬托。其次,不要顾此失彼,作为衬托方与被陪衬方之间常是相辅相成的。比如“三顾茅庐”中,刘备之行衬托诸葛亮才貌非凡,反过来,诸葛亮的难遇难请也衬托刘备礼贤下士,求贤如渴的心情。写张飞不耐烦,衬托刘备耐心和孔明难请,反过来,也衬托张飞粗鲁莽撞的性格。这样主次人物的形象都会在衬托中变得越加丰满起来。再次,要善于根据主次人物的特点与相互间的关系,灵活巧妙的运用正衬与反衬。如《三国演义》“赤壁之战”一节,除了以刻画鲁肃的老实反衬诸葛亮的机智外,更以描写周瑜的聪明机智正面衬托诸葛亮的计高一等。这样正反映衬的交互运用,不仅可以使诸葛亮的形象显得更加突出,还可以使行文灵活,富有动态感。更次,不论是些衬托者还是被衬托者,都必须抓住他们的特征,对所有人物的刻画必须符合其性格逻辑,真实可信,既不拔高,也不故意贬抑。通常情况下,写一个人和他周围的其他人之间的关系时,不能搞“水落石出”,而要设法搞“水涨船高”,“树一个贬一群”是运用衬托行文的讳忌。

另外,记叙文写作时还有一种特殊的衬托形态,这就是“烘云托月”。这是从侧面加以点染以达到烘托所要描绘事物的一种方法,因为这种方法通常是以对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的描写渲染来突出描写的主要对象的,所以有人又把这种手法叫做“以境衬人”。比如鲁迅的《故乡》里有这样的一段文字:“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是“烘云托月”的典范用例,为了有效的衬托少年闰土机敏活泼、充满活力的形象,作者在这里特地描绘了一幅深蓝的、金黄的、碧绿的能给人以美感,色彩明丽的画面,这个画面为少年闰土提供了“用武之地”,这样闰土的形象就比单纯的正面描写要丰满充实得多,同时也为写中年的闰土提供了一个鲜活的对照蓝本,可以更好的突出作品的主题。再如老舍的《骆驼祥子》里“在烈日和暴雨下”这一部分,就以大量的笔墨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自然环境之恶劣,在这自然环境的描写中不仅衬托祥子一样的人力车夫生活的艰辛,而且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当时“苛政猛于虎”的社会黑暗。由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为了突出主要描写对象,对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的描写有时只需要寥寥数笔,稍加点染;而有时则需要用墨如泼,反复渲染。文字的多少没有定式,全在作者的匠心。

另外,有时通过对次要人物的描写或借助于旁观者的评议来突显所要描写的主要对象,也是“烘云托月”手法的一种运用。比如乐府诗《陌上桑》里,诗人仅以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感受,就从侧面烘托出了罗敷的美貌,虽未有一字从正面着笔,却已活画出罗敷光采夺目倾国倾城的美丽形象。再如鲁迅在《社戏》里为了突出双喜、阿发等一群农家孩子的欢快心情和摇船的本领,除了运用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这样童话意味十分浓厚的比喻进行正面描写之外,更以“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从侧面进行烘托,尽管看上去只是轻轻的一笔,却很好的实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这里不论是写罗敷的美丽,还是写双喜他们的聪明能干,都是通过对他人的神情、表现、反应等的描写来实现的。但这显然与通常意义上的以人衬人的衬托手法的运用又迥然异趣。

在具体运用这一方法的时候,有这样的几点必须注意:一要处理好“云”和“月”的关系。画云的目的在于托月,因此,描写“云”时,心中要有“月”这一重心。二、描绘“云”要适度,既不可“过分”,又不可“不及”。过分了,就会云遮月暗;倘不及,就不能为月增辉。只有“云”绘得适度,“月”才会显得动人。三、为了衬托“月”这一主体,可以从正面烘托,也可以从反面进行渲染。上文鲁迅写少年闰土的形象就是正面烘托的典范,而“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则典型的属于反面映衬的例子。总之,读者只要细心揣摩并在练习中注意反思,便可以获得应用的精妙。

 

[学生习作1]

珊珊的红裙子

“吱一—吱一一”蝉躲藏在树叶里声嘶力竭地唱着一首古板的、不知重复了多少遍的歌。屋里热得简直就像蒸笼。“啪!”珊珊烦躁地把钢笔扔到桌上,无力瞟了一眼手腕上那被汗水浸得直往下滑的表。表啊!她已在“题海”中泡了整整两个小时。唉!什么时候才能上岸呢?

“嘻嘻,哈哈哈!”窗外飘来一阵欢快的笑声,珊珊不由得探头望去:又是她们,那群和她年龄相仿的女孩子。她们多快活呀!珊珊突然感到和她们相比,自己就仿佛是一只被关在笼中的小鸟,一只得不到自由和欢乐的小鸟。珊珊羡慕甚至嫉妒地望着她们——她们全都穿着今年街上最流行的红裙子。乍一看,伤佛是一团烧得正旺的火,美丽极了。珊珊本来也有一条如他们穿的一样的红裙子,那是她阔别八年的舅舅从广东回来给她买的,可妈妈却把它压在箱子的最底层。说什么裙子太大,等长高些再穿。可珊珊早已偷偷地试过了,裙子合适极了,妈妈为什么不让自己穿呢?珊珊实在想不通。昨天下午数学竞赛,珊珊以优异的成绩一举夺魁。捧着大奖状,她心里乐滋滋的,因为她可以借此机会提出那个她想提、但又一直没敢提出的要求一—穿上那条红裙子。可回到家,妈妈高兴地给了珊珊一张“大团结”。珊珊低着头,小声地说:“我不要钱,我想穿那条红裙子。”“什么?”妈妈的脸上立刻“晴转多云”。珊珊低垂着头,手不停地揉搓着衣角。“不行!”妈妈的口气不容置辩。珊珊委屈极了,自己是那种只讲吃穿的人吗?眼泪,顺着面颊滴在了她俗气的洗得发白的花衬衫上……

晚上,珊珊带着眼泪进入了梦乡。她做了一个彩色的梦,梦见自己穿着那条红裙子。和伙伴们在绿色的草地上快活地追逐着。嬉戏着……(河南  程芸)

[例文评析]

这篇作文通过泡在题海中的烦躁,见到红裙时的眼馋,受到压抑后不满流泪,以及结尾处一个彩色的梦,来反衬珊珊对充满青春活力的生活以及美的追求。这篇文章的亮点之一,就是作者多处成功的运用了“衬托”的方法:文章开篇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渲染烘托了一个令人烦闷的气氛,衬托出主人公心头的“烦”和“躁”。接下去对窗外一群穿着红裙子的欢乐少女的描反衬了“我”生活的单调枯燥。当“我”企图以优异的学习成绩从妈妈那里换取自己羡慕已久的那条红裙子时,妈妈与小主人公之间的神情态度、语气声量之间的反差既是一种对比更是一种衬托,充分的写出了“我”的可怜与委屈,尤其是“眼泪,顺着面颊滴在了她俗气的洗得发白的花衬衫上……”这一句,更是很巧妙的突出了“我”平素的生活状态,衬托出此时“我”内心那特有的悲伤。夜里的梦,是以虚衬实的手法运用,让人们看到了珊珊一颗渴望自由自在成长的心。

整个文章的情节很简单,但由于小作者多次从各种不同的角度灵活巧妙的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不仅使文章里的人物“我”的形象得到充分的显示,也使文章的主题得到了深化。

 

 [学生习作2]

我爸和“老外”

我爸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除种庄稼、草莓外一无所长,可就这么个人却偏偏跟“老外”打了两次交道。也许有人会说:“怎么可能呢?”那我要说你“少见多怪”喽。

我家附近有一家中外合资的油脂厂,还有长征汽车制造厂,稍远点,有“邢煤”。那些穿夹克、叼雪茄的捷克、德国、日本的工程技术人员,常来集市上转转,见人总是点头微笑。当地人不习惯说“外宾”,把外国人笼统称之为“老外”。当然,“外”前加“老”,还是尊重它们的。

今年夏季的一天,我爸去卖草莓。午后,天气阴沉沉的,要下雨。爸忙收拾摊子,刚把箩筐费劲地捆绑到自行车后架上,就过来两个“老外”,他叽哩咕嗜连说带比划,看意思是想买草莓。爸爸为难地看看天。“老外”鬼道,忙伸出两个指头,用生硬的汉语说:“两倍钱,可以吗?”爸迟疑了一下,便解绳卸筐,拿出了秤盘。那“老外”赶紧递过来两张五元钞票。爸爸摆摆手,“老外”误会了,认为嫌少,又马上加了五元。爸只收了五元,说:“这一张就够了。“老外”又是叽哩咕噜非要爸收下其余的钱。这时旁边一个小伙子给爸使个眼色,示意他敲“老外”竹杠。爸没理会他,称完草莓,递给“老外”,摆摆手,便麻利地收拾起来。“老外”一走,小伙子就指责说:“你这傻老帽,不要白不要。前几天,也是在这儿,一个老太大用一块蜡染土布兜着点花生卖,有几个‘老外’花了百十元连花生带土布一下买去了。他耽误你回家,还不该收点辛苦费?再说这家伙有的是钞票……”“我知道他们有钱,可我得讲良心。”爸爸说,“我们不能和外国人一样动不动就要钱。”

我爸就这么傻,可傻中见精。

父亲正在卖草莓,一位拄着双拐的老人走来。他只有一条腿,另一条是空空的裤管,头发蓬松,衣着褴楼。恰在这时,走来两个“老外”。他们对老人比比划划,嘀嘀咕咕,还哈哈大笑。其中一位胸前还挂着高级照相机,据说拍完一摇就可以取片呢。他绕到老人面前,“咔察”照了一张。爸爸一见,怒火心中起。他一个箭步窜上去伸手抓住相机,大声斥责:“不许拍!”那“老外”吓了一跳。这时走来个工商干部,见此情景立刻喝道:“住手!不能这样对待外宾。这岂不惹外宾生气,成何体统!”后又转向“老外”,陪着笑脸说:“对不起,先生。哈哈,这儿风景不错吧,拍拍风景,别理他,哈哈……”那干部脸上堆起甜甜笑,递上两支烟。那两人看着眼前这情景,一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爸的犟劲上来了,仍不让步,指责那干部:“外宾怎么着,外宾也得遵守中国的规矩!有损国格的就是不能拍!”那干部显得很窘,讷讷着:“也是,也是。”在爸爸的监督下,那“老外”红着脸取出底片,当着爸爸的面曝了光。爸爸脸色平静了许多,对他们说:“以后不能再拍有损中国人尊严的照片,风景还可照的。”“老外”向残疾人道完歉,走了。(河北王智霞)

[例文评析]

本文两次运用了“绿叶扶花”的技法,刻画了一个具有传统美德、不卑不亢、有理有节的新型农民形象,既生动活泼,又鲜明突出。写第一件事,用小伙子言行来衬托爸爸,突出了爸爸讲良心,不敲“老外”竹杆,表现了中国农民的传统美德。写第二件事情,用工商干部来衬托爸爸,他不卑不亢,有理有节,维护国家人民的尊严,处理好同“老外”的关系。通过两次衬托,爸爸的形象凸现出来,同时也比较全面的表现了“众生相”,对社会生活的揭示是比较深刻的。

我们从这两篇例文中还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个情形,衬托手法的运用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对比手法的运用,《珊珊的红裙子》里窗外同龄女生的生活情形与“我”的生活情形之间,“我”向妈妈提出穿戴红裙子的要求时的语气神态与妈妈的语气神态之间,既是一种衬托也存在着对比。《我爸和“老外”》里小伙子及工商人员的言行与“我”爸的言行之间,也同样既是一种衬托也存在着一种对比。不过要知道这种对比的双方不是对等的关系,而是由主次分宾主的,也就是在这种对比中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突出“主”的形象和地位的,跟通常意义上的纯粹的对比作用不同。通常情况下的对比所谓对比,就是把具有一定联系的各种事物通过比较分出优与劣、是与非、长与短、大与小、高与低、善与恶、美与丑。使优者更显其优,劣者更显其劣,大者更大,小者更小。对比的双方不分主次,以衬托为主体的对比则主次是分明的,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主要事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