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之光
大银
很多年前,石路地区一栋拔地而起的商厦在客流量惨淡的顶层开出一家规模不小的民营书店,竟然大获成功,后来有人就说了,那家书店租金不高,却帮老板解决了大量库存,从此翻转。从前商场也喜欢傍上书店,短暂收留无奈陪着太太来挑衣服的男士们,又给沉闷的百货业态透一口气。别看石路地区今日只见金银流淌,当年亦有好几家书店熠熠生辉,新华书店就开在车水马龙的阊胥路上,可惜后来搬到后座,读者找得辛苦,也就渐渐湮于商海之中。不远处的文化用品大楼,有一阵子楼上竟开始按斤两卖书,声势浩大之下大家都去凑了热闹,七八块钱一斤还引发报纸讨论,书是萝卜抑或白菜?细心人将书价折算一番之后顿时泄了气,原来也是相差无几。 只怪当时年纪小,厮混过的书店只记得样貌,不记得名号,如雷贯耳的那几个想必大家都知道,短不过流星,长则长不过国营书店长据闹市区屹立不倒。记忆钩沉了几番,不爱旧书的我,却也在古旧书店投入过很多个漫长暑日,最辉煌的战绩是集齐了二三十种阿加莎,人民文学出版社新版,五折抱回。这几年去得少,因为阿加莎们已经不太露面,知情人也皱眉,现在出版社不大有这种库存了呀,都是被网络书店宠坏了! 我们也被网络书店惯坏了,有时跑到书店里去,竟然也会欲望寡淡,心中只觉隐约抱歉。最近一次去古旧书店是整修前的最后一个营业日,店员与男顾客正在为某套书下落不明的下册,持久地拉锯。双方都斯斯文文客客气气但是毫不相让,男顾客说没道理找不到的呀,店员也恨自己变不出戏法:卖的是旧书呀,有就有,没有就只好拉倒。书店三楼是没有拦断的煌煌一片店堂,岁月静好,但是店员与顾客的每一句对话都声声入耳。地铁贯通前的这家书店傍晚六点就要打烊,提前一刻钟即要不客气的清场,当然也有过好几次老大不高兴,但是转眼看到此间的店员也在心急火燎给最后的几位顾客噼里啪啦打着算盘结账,心下也就原谅了他。 这几年常去的古旧书店已经不是乐桥那一座,舍近求远一百公里之外的福州路上,也有一座用算盘多过条形码,用绳扎多过购书袋的古籍书店。也是三楼,奶白色的老式小推车,常常因为地面倾斜的缘故,一不小心就滑到别人脚下,常去的读者当然早已习惯如同平常,轻轻推回便是,顺便望一眼对方车里的书,笑笑。每每总是毫无目标地晃进去,最后两手沉沉地出来,只因书是最不惧怕时效消失的商品,即便你知它们已经落市甚或在出版社的仓库里躺了很久,但是转角遇见,故知做了新朋,仍要携手牵回家。 理想的书店,最好平常如同常常光顾的饭馆,这里看看,那里翻翻,胃里只装得下几样,眼睛早已经在菜单上看饱。夏天的时候去北京,干脆住在美术馆东街的三联书店边上,每天晚上七八点钟晃过去,又连着两晚被大雨截留在明晃晃的这一间24小时书店。雨不止,还越发滂沱,深夜的书店也是热闹惹人醉,有人站到门口去又兴高采烈地回来,雨还没有停呢!大家都不觉得是被困,反而是犒赏。深夜的美术馆东街几近睡着,只这一座书店,在暗黑的城市腹地闪闪发亮。 我没有办法带回所有心仪的书,只是一直记得那一晚的书店之光。 |
|
来自: 苏迷 > 《书店、影院、戏院、画廊、俱乐部、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