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合群没什么;一个人也很好

 女儿家家 2015-01-05

 

 

好多人都喜欢活在人群里,比如现在的好多人都活在圈子里。

 

人群里有温暖,有对脾气的人,说些彼此投缘的话,煲鸡汤,晒自拍,聊养生,恍若在一个陌生的世界走了太久,一下子找到了组织。——不是有句话么,“孤独的人是可耻的”。

 

可耻到什么程度?前阵子看到大家热烈转发的微博——日本有家餐厅,怕顾客一个人吃饭孤独尴尬,便在单身客人的座位对面,放置了些绒毛玩具,陪顾客一起吃。

 

扫了扫帖子下面的评论,齐刷刷的赞“好贴心!”“太有爱了。”也有触景生情的,“看着反而更令人心酸啊!”更有“生怕别人不知道是一个人吃饭么?”“本来还可以假装等人,这样岂不是昭知天下?”——仿佛一个人吃顿饭,是件需要遮掩躲藏的、见不得人的丑事。

 

此举动被称作“富有创意的应对孤独的办法”。可我的疑问恰恰是:一个人吃饭怎么就孤独了?如何就尴尬了?也许人家难得躲回清静呢?没准儿就是要从日常的拥扰繁杂喧嚣中抽离一刻,享受短暂独处的乐趣呢?

 

反倒是,常见到的那种,一个人就吃不了一顿饭,看不了一场电影或展览,逛不了街,无法动手开始做一件事,甚至连去趟厕所都要结个伴的人,才真叫是有问题哪。至少,它反映了这种模式中的人缺乏与自己相处的能力,接近病态地依赖于从他人那里获取能量,一旦孤身自处,就感到匮乏、焦虑、不安且无聊。

 

可是,“一个人=孤独”的观念如此根深蒂固。太多文学与影视作品向来又特别喜欢渲染所谓“一个人的无所凭依、寂廖无助”,以此吸引人同情的眼神、关切的语调,还有各种的“好心包办”“温情绑架”。——为什么在我们的文化里,“一个人”就如此恐慌,如此难为情?为了避免单身、驱遣寂寞、打发无聊,许多人不情不愿地赶着酒场饭局;混着狐朋狗友;谈着没有营养、半死不活,或者死缠烂打的恋爱;匆忙凑乎地随手抓个对象,结一个有功能没快感的婚;维持一段疲劳怨憎、永无宁日的婚姻;甚至忍着恶心,也要与自己明明讨厌的圈子掺合在一起,一面数落着对方的不是,一面维持着所谓的友谊跟交情……许多的荒唐错谬,皆不过是缘于太过害怕“我是一个人”。

 

我一直觉得,在现代社会里,不合群,没什么,一个人,也很好,快乐的源头,本该稳扎在我们内心。事实上,我见过最合群,也最无聊的状态是:几个人聚会吃饭,全都各顾各低头看着手机,戳戳点点,偶而有交流,也是手机里面的什么事情。——这真是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比起一个人快快乐乐、全情投入地品尝美食滋味,哪个更孤独呢?依我看,群而不合最孤独。

 

凤凰卫视的窦文涛,每天“锵锵三人行”,他节目的嘉宾都是学界商界演艺界名流,以此推理起来,他应该能捯饬出一个特牛的“圈子”,让自己一天到晚混溺其中。然而实际情况却是,除了外出做节目,几乎所有的时间,他都是一个人宅在家里。

 

作家刘瑜也说自己没有“圈子”,因为她懒得去经营一种关系,很难找到和自己一样一望无际的人。她说她一个人独处时,可以同时打开几本书,生活顿时车水马龙起来,“我和自己的关系,由此也从愤怒,厮打,打累了各自坐在角落里气喘吁吁走向和解甚至同舟共济”。——由衷赞:这种一个人的车水马龙真好。

 

也许很多时候,人还是不得不活在人群里,否则难以安身立命。但是,只要有可能,还是时常离人群远一点吧。——这个道理,不活到一定的份上是不会明白的。说话的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