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 郑庄公:姑息养奸的成就

 万里无云万里天 2015-01-05

周幽王被杀后,诸侯共扶前太子宜臼继位,就是周平王。经历了犬戎之乱后,曾经繁华的镐京已经破败。这时的周平王虽号称天子却是贫弱不堪,无力再搞城市建设,只得将国都东迁至大周朝另外一个一级城市洛邑。他的这一无奈之举,正好为接下来的时代送出了名字——东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春秋。

春秋时期,王权衰落、诸侯争霸,涌现了许多杰出的君主。其中,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春秋五霸”。但很多人都不知道,春秋时期第一个堪称杰出的君主,却并不在这五霸之中。那春秋第一英主是谁呢?就是郑庄公!

郑庄公为郑武公之子,名寤生。在古汉语中,“寤生”是指小孩儿出生时脚先出来头后出来,肯定是难产。郑庄公就是这样难产而生,所以得了寤生之名。难产,最痛苦的总是母亲,郑庄公的母亲武姜也不能例外。那个时候,生孩子对于女人来讲本就九死一生,更何况难产呢?如果就这一个儿子还好,可坏就坏在她后来又顺顺当当地生下了一个儿子,名叫段,人称太叔段。两个儿子一对比,武姜就憎恶寤生而偏爱太叔段。可能这太叔段也颇会讨母亲欢心吧,武姜对他的偏爱与日俱增,甚至希望他以后能掌管郑国社稷。她曾多次向郑武公请求改立叔段为太子,但明显,没经历过生产之痛的郑武公无法理解她的这种偏爱,都以长幼有序严词回绝了。

郑庄公继位后,武姜并未死心,反而常以太后的身份压迫郑庄公,帮助太叔段扩大势力。她要求将制地封给叔段,庄公拒绝道:“不行,制地,位置险要关乎国家安危。换个地方吧!”武姜并未再执着:“那就京吧!”京乃是郑国的大邑,庄公心中不愿,但碍于母命,只得答应。

郑庄公此举,必然遭到手下一班大臣的极力反对,大臣祭仲就劝阻:“京城,地广民众,不可作为臣子的封邑。太叔盘踞了此地,日后必为国家大害呀!”庄公无奈地说:“你所说的,我岂能不知,但母命难违呀!”祭仲又说:“太后一向偏爱太叔,其欲望哪有止境?还应早作处置,以防祸患蔓延。野草蔓延,尚难铲除,何况主公的宠弟呀!”可庄公这时反倒镇定,他答道:“多行不义必自毙,你等姑且待之!”

是不是自毙先不说,太叔段到京城后却果然开始了多行不义。他加固城垣,囤积粮草,增置兵甲,不断扩大地盘,发展势力。

太叔段频繁做出不安分的行为,郑庄公虽稳如泰山,但他下面的人却坐不住了。大臣公子吕就说了:“一国不容二主,如果君侯要让国于太叔,臣请求去侍奉他;如果君侯还想坐这国君之位,那么臣请求尽早除去太叔,以免日后祸乱民心。”可庄公却告诉他:“不急,再等等,叔段会自取其祸的!”皇帝不急,太监再急也没用,只能干等。郑庄公的干等让叔段更加变本加厉,他继续攻城略地,锋芒直指庄公。大臣们都认为形势急迫,可庄公却依然不为所动。

而经过了一番无法无天之后,太叔段已兵精粮足,决定起兵袭郑。他也不是有勇无谋之人,在发兵之前,他先遣人与武姜约为内应。

终于,郑庄公发话了,他胸有成竹地对公子吕说:“讨伐叔段时机到了!”得了庄公这句话,早已急不可耐的公子吕刻不容缓地率领大军直奔京城,但还没等到达,京城之民就皆因太叔不义,对其倒戈相向,归附了庄公。叔段仓惶出逃,躲到了鄢,可还未喘息片刻,庄公的大军就到了。最后,他被逼无奈,只得奔共而去。

郑庄公为什么不早早对太叔段这个异己动手呢?既然是异己,那就是对自己构成威胁的人。如何对付异己是所有领导人都必须考虑的问题,而郑庄公的答案就是斩草除根。因为只有斩草除根才能一劳永逸,才能让人彻底放心。太叔段是太后的爱子,庄公的亲弟弟,如果在他尚未有叛逆之实时动手,武姜必然会从中阻挠,不但未必成功,庄公自己还会落得个残害兄弟的恶名。所以,他放任太叔段为所欲为、肆无忌惮,等到大错已成、铁证如山之时,再名正言顺地一举将其置于死地。这就是姑息养奸。

应该说,姑息养奸是本事。铲除异己,虽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但多少总要承受舆论压力,而郑庄公却能做到名正言顺,为舆论所向,着实不易。可世上总还是有不被舆论所俘的明白人,要不就不会有姑息养奸流传于世了,而孔圣人自然就是明白人的代表。

在《春秋》中,孔圣人为这段故事冠名为“郑伯克段于鄢”。《春秋左氏传》是这样来注解的,“段不弟,故不曰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大概意思是就是:叔段背叛郑庄公,为弟不恭,故不称其为“弟”;兄弟之间为权为而兵戎相向,情谊无存,好像两个没有关系的国君,所以用“克”来形容;郑庄公对叔段没尽到作为兄长应尽的教诲之责,称其为“郑伯”暗含讥讽;整体上这六个字也表明,除掉叔段正是郑庄公的本意。这就是“春秋笔法”,一字尽褒贬!

可以看出,“郑伯克段于鄢”隐含着夫子对郑庄公 “姑息养奸”的微辞。其实,不唯圣人如此,凡人也不喜欢奸诈。

尔虞我诈是个贬义词,它所形容的内容总让人反感。每个人都一样,既不愿面对别人的“尔虞”,更不愿承认自己的“我诈”。但我们参与博弈的哪一个领域是真空呢?别人都尔虞了,要自保、要胜出只有我诈。本事当然要有,但机会却需奸诈来争取。当某些成功人士谈起经验之论,反复强调“诚信”之时,其他的成功人士总会捂嘴偷笑:真正的秘诀是不外传的,成功往往需要奸诈来成就!

郑庄公这位成功人士也是如此,正因为有姑息养奸这份奸诈,他才能顺利除掉异己,坐稳大位。只有位子稳了,才能全力以赴地去干事业。可以说,郑庄公后来的叱咤风云都是姑息养奸的成就。

姑息养奸后续,还有一段典故:

庄公在解决了叔段后,就下令将武姜逐出国都迁至城颖,并发誓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古人认为天玄地黄,因泉在地下,故称“黄泉”。在中国人的观念中,“黄泉”也指人死后去的地方。不难听出,郑庄公的誓言暗含之意就是:有生之年,不再相见!

这样对待生身之母,实在有违孝道。所以,在事过境迁之后,郑庄公就为自己的无情誓言而感到后悔万分了。古人很重视誓言,许下的誓言是不能违背的。誓言已出,如之奈何呀?正在庄公愁闷之时,有位善于机变的颖考叔献上了一个两全其美之策:掘地至见水之处,打成地道,母子二人在地道中相见,这不就活着也在“黄泉相见”了吗?

依颖考叔之言,郑庄公如愿与母亲相见。最后,母子相携而归。

《左传》中对这一段总结为“母子如初”。初读到此,我颇为疑惑,经历了残酷的杀伐,母子还能和好吗?可仔细一推敲,我恍然大悟,“如初”二字确实精准,庄公与母亲互相之间原本就是阳奉阴违,可不正合“如初”二字吗?

说完了典故,我们就来看看姑息养奸为郑庄公带来的成就吧!

郑庄公在铲除了异己之后,开始全心致力于做一番事业。他继郑武公之后,担任了周王卿士之职。这为郑国的扩张提供了便利条件,他常打着周天子的幌子讨伐不服从自己的诸侯,又与当时的强国齐国结为牢固同盟,使得天下诸侯多唯郑之马首是瞻!

郑庄公凭借独到的战略眼光、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灵活的外交手段,不但壮大郑国的实力,也为他自己建立了强大的号召力,大有压倒周天子之势。也因此,周郑之间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周平王已成了没落天子,手中的权力就剩下了那么点号召力还被郑庄公占了去,自然是急着要夺回来。但还未待动手,郑庄公就已洞晓了平王之意。他不甘坐以待毙,就先发制人,质询平王。平王畏惧郑势,为了消除郑庄公的疑虑,主动与郑达成协议,互派人质:周太子到郑为质,郑太子到周为质。史称,周郑交质。后世都认为,周郑交质意味着君臣之分自此而乱!到周平王的儿子周桓王继位时,周郑之间的矛盾更是愈演愈烈。郑庄公派兵强割了温之麦、成周之禾,而温、成周皆属周地。作为报复,在朝见时,对郑庄公,周桓王故意不以礼相待。最后,周桓王干脆利用手中那点可怜的权力罢了庄公的官,而庄公则回报以从此不朝。

在朝堂上,郑庄公虽少了些威风,但在外面依然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周桓王毕竟是天子,实在咽不下这口恶气,就费了一通力纠结了陈、蔡、卫等几路诸侯,讨伐郑庄公。郑庄公是个敢作敢当的人,亲自率军迎敌。在透彻地分析了敌军的情况之后,他决定先击破其中最弱的陈军,然后蔡、卫之师可自解,最后再集中力量攻打周师。事实证明,庄公的决策完全正确。在这一战中,王师大败。诸侯打败了天子,创了历史第一呀。郑将祝聃在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之际竟射中了桓王之肩,桓王仓惶而逃。狂喜的祝聃还要乘胜追击,而庄公却赶紧制止了他:“君子不欺人太甚,又岂能欺凌天子呢?此战能挽救自身,令社稷无损,足矣!”

识时务者为俊杰,郑庄公是个识时务者。他知道周德虽衰,然而天命未绝,对桓王不能赶尽杀绝,让战争继续下去,只能使自己成为众矢之的。当夜,他就派人去周王营中劳军,算是在表面上全了君臣之义,给了颜面扫地的周桓王一个善罢甘休的台阶。

“射中王肩”,在让周天子威信全无的同时,也向天下宣告了王权的没落!而王权的没落,为后来竞相生辉的春秋霸主们开辟了一条宽阔大路。所以,完全可以说,春秋五霸的道路是郑庄公开创的。

郑庄公是一位历史上少有其比的英主,连毛主席都认为他“在国内斗争和国际斗争中都很懂得策略”,并赞之以“厉害”。我想还是用大家都一致认同的一句话来给郑庄公作个总结吧,那就是“精权谋,善外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