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七全方位解读(四十)认知和使用误区—用对了才是宝!

 justinss 2015-01-05

随着功效和用法的深入开发,三七作为一味传统珍贵的中药材和市面上几百种成药的主要原料,被越来越很多人认识和使用。

今天小编总结了广泛存在的三七认知上的误区,希望给有此疑惑的朋友们普及专业清晰的知识,让大家正确地使用三七,享受到三七这棵全能植物药带来的健康喜乐!转自「苗乡 三七」

误区一:生吃用开水

某女士通过电视上一位老中医的现身说法了解到三七卓越的祛斑养颜效果,于是买了三七粉服用。坚持服用一个月左右,出现牙龈肿痛和一些上火症状。究其原因,原来是她每次都使用滚沸的开水冲服三七粉,这样一来原本的生粉被烫熟,相应的药效也发生改变。几百年来的经验总结三七功效:生医熟补。三七的很多功效都需生吃才能达到,比如祛斑养颜、活血化瘀、调节三高、抗血栓等。


误区二:有病才吃三七
养生的最高境界,在中医里是“治未病”,西医里叫预防医学。

有几百年的传统医学临床经验证明,三七是集防病、治病、保健三位一体的药食同源的中药,且长期服用三七副作用微乎其微。在三七的产地云南,人们有将三七当做平常食物来食用的习惯,有调查显示,三七的家乡文山心血管疾病发生率是全国最低的,可算三七防病、保健功效的力证。


长期服用三七粉,可软化血管、促进血液健康,有效预防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对于女性朋友,三七粉还有活血祛斑养颜的功效,现在市面上以三七为主要原料的调血养颜产品很多,可见此功效是得到肯定的。


误区三:急功近利,大量服用三七

一些已经患上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脑血管疾病的用户,听说三七粉能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便不遵照建议、擅自加大剂量服用,以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科学实验证明,人体每天能吸收的三七的量是6-9克,超出部分将被排出体外,发挥不了效果造成浪费。所以,无论是治病还是保健,使用三七需掌握的一个原则是:科学用量,长期坚持。三七粉都有特制的取粉勺,方便用户掌握用量;更开发出三七胶囊、精华素、片剂等不同形态的三七产品,提供更多便利选择。


误区四:只要是真三七,效果都一样

市面上有不良商家用其它植物冒充三七,而很多用户朋友以为,只要不是假冒,真三七效果都一样,因此购买时主要考虑价格因素。


其实,作为传统的贵重中药材,以及目前几百种成药的主要原料,三七的品质也有三六九等之分,大体可分为四类:

普通三七:无质量标准;

无公害三七:农药残留、重金属、有害微生物等卫生质量指标达到无公害标准;

绿色三七: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限量使用农药、化肥、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质,品质高于无公害三七标准;

有机三七: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禁止使用农药、化肥、激素,转基因等人工合成物质。


误区五:只要是三七根部打的粉就是三七粉

三七的地下根块包括剪口、主根、大根、须根(绒根),剪口是皂苷含量最高的部位,一般用作提炼制药,主根是有效成分最均衡的部位,也就是一般市面上常见的三七头子。大根和须根药效较主根低。真正优质的三七粉是100%主根磨制的,有商家为了降低成本会混入大根和须根,外观上难以辨别,但效果会大打折扣。因此用户朋友们在选购三七粉时一定认准知名品牌,才有品质保证。


误区六:三七粉越细越好

目前市面上有三七粉声称达到500目,更有甚者达到1200目,有消费者以为越细越好,其实这是个很大误区。根据《中国药典》(2010版),最细的粉末细度为200目,该细度被精确验证为最容易被人体吸收的细度。三七粉太粗有效成分不易析出,不易被人体吸收;太细则容易呛入呼吸道,或粘着在口腔及食道壁上。我们的三七粉是严格按照国家的规定,采用业内最先进的制粉设备生产,其品质稳定、细度均匀,无论外用还是内服均可最大化发挥三七功效,取得良好效果。


误区七:三七活血,因此会伤血

有用户在网络上看到不专业的资料,因此产生疑惑:“三七活血,那是否就会伤血呢?”。答案是否定的。《中国医药大辞典》记载:“三七功用补血、去淤损、止血衄,能通能补,功效最良,是方药中之最珍贵者。三七生吃,去淤生新,消肿定痛,并有止血不留淤血,行血不伤新的优点;熟服可补益健体。”


误区八:服用后产生不良反应,是三七的副作用

三七已有几百年的使用历史,临床证实是安全的。按照权威建议的用量和用法使用三七,是不会产生副作用的。如果服用三七后产生不良反应(如有用户提到的小便发黄、长痘、手指发麻等症状),先要审视在服用期间饮食、生活方式是否有改变,是否同时服用了其它药物(食物)。目前还尚未有案例明确显示三七副作用,朋友们可在权威指导下长期放心服用。

转自「苗乡 三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