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是新形势下推动农村新一轮改革发展的战略机遇和重要举措。近年来,我省各级政府和部门把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作为深入实施“电商换市”工程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进,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农村电商市场快速增长,成为我省电子商务的重要增长点。农产品流通、农民消费和农村青年创业方面广泛应用电子商务。2013年,全省实现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近100亿元,约占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总额四分之一,同比增长约70%,居全国首位。农产品电商卖家累计3.7万家,仅次于广东省,居全国第二。全省县及县以下实现网络消费达1000亿元,约占全省居民网络消费的45%。二是农村电商模式不断创新,农村经济发展活力有效提升。依托电子商务,农村经济突破传统要素制约,出现了很多新的经济业态和商业模式。例如,温州西岙村,全村200多户就有150户开了淘宝店,2013年实现电子商务成交额1.2亿元。电子商务成为当地村民的重要经济收入,业内称之为“淘宝村”。目前全国有各类淘宝村20个,其中我省有6个。据不完全统计,我省农村青年网上创业群体约100万人,并呈快速上升趋势。电子商务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农村经济发展业态,有效提升了农村经济活力。三是农村电商工作系统推进,农村电子商务产业体系逐步形成。充分考虑电子商务特点和农村实际,我们按照省、市、县、村“点面结合、多级联动”的思路,推进农村电子商务产业体系建设,搭建省、市两级农村电子商务平台。重点是与阿里巴巴合作,在淘宝网“特色中国”建设“浙江馆”,下设11个地市馆和部分县级馆。目前,浙江馆建设工作已全面启动,预计10月份可以正式上线,丽水市和临安、遂昌、龙游等县级特色馆已上线运营,杭州、宁波、温州、金华、衢州和舟山等市也已经启动,初步形成覆盖全省范围的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平台。建设县级电子商务配送服务中心。为解决农村物流短板问题,省商务厅会同省财政厅推进县级电子商务配送服务中心建设,为偏远地区提供集中仓储、商品寄配送等服务,今年将完成首批25个县级区域配送服务中心建设,三年内基本覆盖全省。建设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点。实施了“电子商务进万村”工程,计划用三年时间建设1万个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为村民提供代购、缴费和农产品销售等服务,将电子商务的触角延伸到全省农村。目前,已建成1171个村级服务点,争取年内完成3500个服务点。此外,省商务厅还会同省财政厅等部门确定遂昌为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县,示范带动我省农村电商发展。实践表明,电子商务有效突破了农村经济传统资源要素的制约,通过电子商务强大的交易功能,弥补农村地区市场、交通等要素的不足,并突出了农村生态等优势,使得“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呈现“鼠标密密点、财源滚滚来”的农村经济发展新模式。为此,省政府于6月12日在遂昌专门召开了农村电子商务现场会,在现场会上,梁黎明副省长对全省农村电子商务工作进行部署。下一阶段,我们将认真实施“电商换市”和建设“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的战略部署,明确“一个中心”、构建“两大体系”,实施“三项工程”,强化“四项举措”,加快推进我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争取到2017年,全省农产品网上销售额达500亿元,县及县以下网络消费额占当地居民消费总额比重达30%。建成100个乡镇电子商务创业园和1万个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确保我省农村电子商务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一个中心:就是把推进农村电子商务作为“电商换市”的中心任务。
认真贯彻省领导重要批示精神,把电子商务作为我省农村经济新一轮发展的战略举措,作为“电商换市”中心任务予以推进。在资金安排、工作指导和日常服务上予以充分体现,全面提升我省农村电商发展水平。
两个体系:就是建立农产品网络销售体系和农村网络消费服务体系。
农产品网络销售体系。建立健全农产品网络零售渠道。以“淘宝特色馆”建设为载体,全面扩大浙江农产品网络零售市场。到2015年全面建成浙江省馆和11个地市馆。大力发展生鲜农产品网上直销,培育50个左右生鲜农产品网络直销基地。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在天猫等知名电商平台开设旗舰店,并探索发展生鲜农产品“网订店取”等业务。同时,不断探索农产品的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探索发展农产品网上批发业务。重点是依托“阿里巴巴产业带”建设搭建区域性农产品网上批发平台;推动大宗农产品网上交易,选择一批标准化较高的农产品参与网上现货交易;引导农产品经营者涉农信息平台发布供求信息,促进农产品产销对接,开展多层次的农产品网络批发业务。开展季节性农产品网上促销。重点依托聚划算等团购平台,开展季节性的特色农产品团购促销活动,逐步建立工作机制,解决因农产品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滞销问题。
农村网络消费服务体系。主要工作载体是实施“电子商务进万村工程”。这项工程于去年9月份开始实施,涵盖省、县、村三个层面的建设内容。省级层面主要是建设一个全省性的商品采购、服务及导购平台,并与全国知名购物网站建立链接,同时对一些热销商品实行统一采购,从而大大降低采购成本。县级层面是建设区域性运营和服务中心,负责对村级服务点的培训、指导和日常服务,同时对一些快递送不到的偏远网点提供配送服务。村级层面主要是建设电子商务服务点,主要依托“万村千乡”农村便利店、农信联社服务点、村邮站和农村创业青年,通过对这些网点负责人提供网购业务培训和日常服务,发展成为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点,为当地农民提供网络代购等业务。
根据工作部署,计划用3年时间完成省、县两级的综合平台和区域中心建设,并建成1万个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网点。这张网络形成以后,将大大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种类,使广大农民可以享受城市居民同等的购物待遇。同时,依托省级平台商品统一采购的价格和质量优势,可为其他农村商店提供小额批发业务,从而解决农村小店商品进货渠道混乱、部分商品超过保质期等问题。
三项工程:就是开发“市场主体培育工程”、“产业平台建设工程”和“典型示范创建工程”。
市场主体培育工程。一是发展壮大第三方涉农电子商务平台,落实省政府和阿里巴巴战略合作协议内容,支持淘宝“特色中国”涉农电商平台发展;推动涉农信息发布平台向在线交易的电商平台提升转型;支持有条件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的业务,为我省农产品网上销售提供多层次、全覆盖电商平台服务。二是培育专业化涉农电商企业。引导农产品经营企业、农村合作社和农业经纪人等积极开展农产品网上销售等业务,支持涉农网商向电商企业转型;培育一批专业化的涉农电商服务商。三是鼓励农村青年进行电子商务创业。加强电子商务知识培训和政策引导,以农村返乡大学生、大学生村官、返乡创业青年等为主体,引导更多农村青年投身电子商务发展。
产业平台建设工程。根据县、乡(镇)、村不同产业发展环境,搭建多层次的农村电商产业发展平台。县级层面,主要是推进农村特色电商产业基地建设,并搭建区域性电商服务平台,使之成为我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主阵地。乡镇层面,重点是利用闲置厂房建设网商孵化园、创业园,为当地网商和农村创业青年提供低成本的办公、通信、培训、摄影、仓储等电商公共服务。村级层面,可总结现有“淘宝村”形成的规律和经验,选择一批具有特色产品和电商从业人员等优势的乡村进行培育和辅导,发展一批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电子商务村。
示范创建工程。电子商务还处于初级阶段,尤其是农村电商还在不断探索中,创建典型示范十分重要。一方面,在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县市区”创建中,根据不同发展模式,适当增加农村电商示范县市,进一步探索农村电商发展机制;另一方面,在农村电商企业、创业园、电商村和创业青年中树立一批典型,示范带动全省农村电商发展。
四项举措:就是采取工作机制、产业政策、行业服务和市场监管等重要举措。
落实机制保障。在省(转下页)(接上页)电子商务工作领导小组的总体框架下,加强商务与农办等部门的联络和沟通,建立农村电子商务工作机制。加强与市县的综合协调与协同推进,探索农村电子商务特派员制度,强化工作队伍建设,保障我省农村电子商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强化政策保障。根据现场会精神,省商务厅起草了《关于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实施意见》,围绕农村电商平台建设、应用推广、电商服务和人才培养,提出财政、税收、国土、建设等政策支持。现已征求相关部门意见,争取由省政府办公厅颁布实施,为我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提升服务保障。协调推进农村电商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通信、物流、支付等服务水平;推广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为农村电商提供综合性的服务,加快形成农村电子商务生态体系。
优化环境保障。逐步建立农产品电子商务溯源体系,推广商品编码在农村电子商务的应用,从源头防止假冒伪劣农产品进入交易环节。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加强农村电子商务市场监管,打击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行为,有效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保障我省农村电子商务健康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