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旋复花入药宜蜜炙研究

 杏林脉香 2015-01-06

谈旋复花入药宜蜜炙研究

提要 针对旋复花临床应用多以生品入药的现象,结合历代本草、现代典籍所载分析药材性质、炮制、功效的相互关系,提出旋复花应蜜炙后入药,并指出蜜炙后能增强旋复花向下之力,不仅能助其润肺祛痰、止咳平喘,而且能补中下气。

关键词 旋复花;蜜炙

旋复花为菊科植物旋复花 Inula britannica L. var chinensis Rupr. Reg.的干燥头状花序,其性微温,味苦、辛、咸;功能消痰行水,降气止呕。临床应用时大多以生品入药为主,而笔者以为旋复花应蜜炙后入药为妥。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一些看法,与同仁商榷。

1.药材性质与功效的关系

单从旋复花功效而言,不难看出其作用趋向是向下的,然李时珍曰:“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其性然也”[1]旋复花之性微温,味苦咸与辛兼备,从其性味来看,其消痰行水、降气止呕的向下作用并不明显;且其质轻而上扬,虽有“诸花皆升,旋复独降”之说,若不经过炮制,实现其向下的作用恐非易事,正如《中药大辞典》转录《本草正义》所言:“或谓旋复花降气……则止知疏泄之力足以下降,而不知其飞扬之性本能上升……况旋复花之尤为轻而上扬者乎。”[2]

2.炮制对药材性质的影响

药材经炮制后,由于炮制所用辅料的影响和炮制本身所起的作用,可引起药材性味的变化,从而改变其作用趋向,达到炮制目的。一般药材生用时,其作用于机体的趋向,大多向外向上,经过炮制后,大多向内向下,此正所谓“生升熟降”之理。故旋复花若经过炮制后再入药,借助辅料及炮炙过程本身的作用,其消痰行水,降气止呕的向下作用必定更为显著。

3.炮制对药材功效的影响

因蜂蜜性味甘平,有甘缓益脾、润肺止咳的功效,所以旋复花经蜜炙后,一能增强润肺祛痰、止咳平喘的功效[3],用于痰涎壅肺,咳喘痰多等证;二能增加补中益气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因脾胃气虚、痰湿上逆所致的呕吐噫气、心下痞满之证[4]。这与《神农本草经》中关于旋复花补中下气的记载是相一致的[5]

4.历代本草关于旋复花炮制的有关记载

历代本草中有关旋复花的收载很多,如《雷公炮炙论》之“取花蕊,蒸,从已至午,晒干用”[6];《圣济总录》之“微炒”;《本草害利》之“蒸晒干用”;《普济方》有焙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有蒸法;其它本草文献中尚有去茎去根等修治方法[3]。说明古代医家在使用旋复花时,并不纯粹用生品,而是根据当时的情况,适当选用炮制品。

5.现代典籍以及有关炮制规范关于旋复花的要求

《中药大辞典》《中国药典》1985年版及1990年版旋复花炮制项下,均收载了蜜炙品;《江苏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7]《四川中药志》[8]旋复花条目中皆收载了蜜炙品。

6.讨论

从上所述可知,历代本草文献在记载旋复花时,大多收载了其炮炙品;旋复花功效以祛痰行水、降气止呕为主,这与旋复花经蜜炙后的作用是一致的;现代药典以及有关炮制规范都分别收载了旋复花蜜炙品,因未特别强调使用蜜炙品,所以各地在临床应用时,往往都用生品入药,忽略了蜜炙这一炮制环节,笔者认为是不可取的。

旋复花虽有“诸花皆升,旋复独降”之说,但因其质轻性扬,而功能消痰行水、降气止呕,作用方向是向下的;临床若以生品入药,是与“生升熟降”的炮制理论相悖的。经过蜜炙以后,一能增强润肺祛痰、止咳平喘的功效,用于痰涎壅肺、喘咳痰多之证;二能助旋复花补中益气,用于脾胃气虚,痰湿上逆之证。故笔者认为旋复花应蜜炙后再入药。

参考文献

1.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73.

2.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216.

3.徐楚江,叶定江,傅宝庆,等。中药炮制学。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7124.

4.凌一揆,颜正华,林乾良,等。中药学。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173.

5.魏。吴 普。神农本草经。太原:山西科技出版社,198198.

6.南宋。雷学 攵。雷公炮炙论。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86100.

7.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324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